-
1 # 寒江丶獨釣
-
2 # 書蟲吐絲
動物界裡,特別是哺乳動物,有的是雌性為王,比如鬣狗群;有的是雄性為王,比如獅群。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唯獨人類,與其它動物非常不同,經歷了從男性為王,到女性為王,又回到男性為王的曲折歷程,這絕非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一場人為的、故意的、長期較量的結果。
這場較量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起初,在最原始的階段,人類和猩猩一樣,為了和同類競爭食物和生存空間,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首領帶領大家戰鬥。由於男性天生要比女性強壯高大,所以首領自然而然的就由群體中那個最強的男性擔任。
第二階段:
到了石器時代,事情發生了變化。由於工具被大量的發明出來,人類的主要食物不再是由男性打獵所獲的肉類,變成了由女性採集、種植而得來的植物。打獵所獲的食物有其不確定性,而採集、種植植物則可持續性地收穫。部落裡那個年紀最大的、子女最多的女性獲得了食物的分配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部落領袖。另外,當時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就給了女性極大的凝聚力,個別不聽號令的男性,被群起而攻之。在殺雞儆猴的效應下,男性終於匍匐在女性的權力之下。
第三階段:
再後來,文明產生了。地球上的人類越來越多,為了生存,部落聯盟產生,戰爭頻發。男性因其自身的強壯,又一次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戰爭的主力。戰利品的分配權慢慢地轉移到了男性手裡,部落的其它權力也因此轉移到了男性手中。另外,由於農耕和手工業的發展,女性不適合做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的劣勢,也逐漸體現出來。這就造成了女性在部落中的地位直線下降,男性終於又站在了權力的巔峰。
此後,男性為了握緊手中的權力,明確了父系傳承,又別有用心地誇大宣傳男性的作用,利用暴力和宗教,雙管齊下地對女性進行殘酷打壓,而女性在長期的暴力和洗腦之下,也逐漸屈從了這種現象,最終造成了男尊女卑的現象,持續至今。
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終有一天,女效能夠爭取到與男性平等的權力,但恐怕這個期望,漫長而遙遠。
-
3 # 372C939
舊時社會風俗。上古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婦女在氏族公社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母系繼承製及男嫁女、從婦居的婚姻居住制度。此時,大約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期。及至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婦女在生產中退居次要地位,母系按父系計算,開始實行父系繼承製及女嫁男=從夫居的婚居住制度。此時大約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乃逐漸從女陰崇拜過渡為男根崇拜,男尊女卑意識乃因之而萌生。中國華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會形成,男子從屬於家族,女子從屬於男子。東周以後,貴族階級實行多妻的妾媵制,嚴格分別嫡庶,儒家的禮教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定。漢代進一步有衍律褒揚貞節,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七篇系統地闡揚男尊女卑的觀念、夫為妻綱的道理及三從之道、四德之儀,從此男尊女卑觀念深入全社會,廣泛表現在觀念形態及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給婦女帶來深重的壓迫、歧視及無窮的痛苦。直至近代,啟蒙思想產生,西方民主主義思想輸入,才逐漸打破這一思想禁錮。《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漢班昭《女誡.夫婦》:“夫有再娶之義,婦夫二適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妻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
-
4 # 唯二歷史筆記
謝邀,同樣的問題,中國男尊女卑的原因應該是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流傳到今天的傳統文化所造成的。在人類文明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生產力的低下,社會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男性由於生理條件的不同,承擔了主要的勞動力,往往一個家庭的大部分工作也是比較危險的都會由男性來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的男性就成為了社會和家庭的主要角色,而女性由於先天的身體不同,主要從事的就是輔助的生產,在社會和家庭的角色就淪為了次要的位置。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了封建社會。到了封建社會的時候,統治者為了更加穩固的統治國家,在思想和文化方面更好的禁錮人民,推出了對君權有利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更是把男尊女卑作為基本的原則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這就直接導致男尊女卑在封建社會里流傳二千餘年一直到封建社會被推翻。
-
5 # 緣來禪易
朋友別說男尊女卑是古代封建餘毒,說白了到現在有些人還會有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殘留,你同意我的觀點嗎!那我們就談談古代男尊女卑問題噢!
一。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產生的原因
(1) 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掌握了更有效的生產方式,逐漸的到了父系氏族時期,男性的養家餬口、耕種、漁獵等能力得以大大發揮,這時才有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出現。
(2) 中國封建社會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封建社會的經濟以農耕經濟為主,而且是落後的小農經濟,主要依靠人的體力,或配以畜力。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業生產主要靠力氣,而男人和女人在體質和體力方面又確實存在自然差距,也就有了男尊女卑的反映。
(3)男尊女卑是落後的農耕經濟的產物,雖然中國現在已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中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中國仍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農業又落後,現代化程度低,這就是社會上尤其是農村重男輕女思想的客觀原因。
二。說說男尊女卑最初的源頭
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最初的源頭來源於原始氏族生活時期。①因為在當時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時期,因為人類的發展,各原來沒有聯絡的部落關係也逐漸發展起來(戰爭,外交...),由於男性生理上的先天優勢,男性在部落的重要性逐漸增強。②因為人類逐漸發展,溫飽和生育成活率已經逐漸加強,而此時已經逐漸進入農耕時期,男性先天的生理優勢又顯現出來。
三。古代社會存在這麼久的男尊女卑思想是這怎麼產生的。
大約青銅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男尊女卑意識開始萌生。出現原因:(1)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女子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逐漸過渡到父系社會,開始實行父系繼承製及從夫居的婚居住制度。(2)男尊女卑,是歷史的遺留和戰爭暴力意識的保留,嚴格上以女性體力、經濟、生理及社會意識的弱勢來體現男子相對體力、生理及社會意識上的優勢,淡化和否定女性的人權、經濟、生理、生育的價值,因此男尊女卑,男強女弱。(3)“男尊女卑”一方面體反映了封建社會男子地位高,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卑下的社會狀況(與現代人權矛盾);另一方面表現為古代蠻力時代對男女生產力的片面認識,強調男性的社會地位以滿足男性戰爭的需求與政權的鞏固。
所以提起中國的古代社會,最先想到的就是男尊女卑了,在古代女人是沒有發言權的,要聽男性的指揮。不能像現在的女性一樣,行動自如,肆意活動,可以不經過任何人的同意,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女子在尚未出嫁之前,在家裡要聽父親的話,以父為大,出嫁後要以夫為大,做到"三從四德",一切事情要聽婆婆和丈夫的話,在家中沒有一點發言權。其社會地位及其低下,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一)首先,身體發育自身帶來的差異。男人的力氣和女人的力氣相差極大,也就決定了在從事體力勞動的過程中,男人所要從事的活動的會更多一些。也就是說付出和回報是相等的。這裡的收穫就是指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做勞務所需要的工具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生產力水平特別低下,只能透過雙手去創造勞動,從事生產活動。
(二)這個時候,誰具有的力氣大,誰就有說話權。在原始社會,人們以打獵為生,通常所打的獵物都是比較大型的,什麼牛啊、羊啊,這種型別,力氣通常會比較大,女性是很難將其制服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男性的大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女性一般只能從事採摘果子,洗衣做飯這類比較輕鬆的事情。就像動物界爭奪交配權一樣,誰的力氣大,本領高,打敗了其它的雄性同類,就可以獲得與雌性交配的權利。
(三)其次,中國自古以農業為主。"男"這個字,就是由"田"和"力"組成的。田代表耕地,土地。力代表力量。自奴隸社會開始,主要以種植業為生,播種,生產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古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出什麼先進的生產裝置。例如現在的播種機,收割機,在古代都是沒有的。想要生產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就必須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的來源主要是男性。因此,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種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的社會中,隨時可以看到男性在田地裡勞作的景象,男性的地位也就會比女性高出很多了。以至於即使後來我們的其它行業發展起來了,依然還沒改變不了男性佔主要地位的狀況了。
(四)最後,思維上存在著被束縛的情況。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我們能夠看到,男女對待事情,思考問題的方式似乎不一樣。例如反應的速度、應急應變能力等。當男女同時遇到一個類似的問題是,男性的解決方案通常會比女性的更周全,且想出解決辦法所花費的時間更短一些,這樣在解決問題時也就更簡單快捷。而且,男性考慮的方面也比女性廣一些,考慮的更加全面。在古代,我們從統治者的性別中就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有官職的人都是男性,他們從事著這些需要進行管理的行業,面對問題並進行解決的能力得到鍛鍊。
(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重男輕女的思維,導致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幾乎為零,而男性普遍會接受到教育。而教育也是影響人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長久以來,男性的地位就越來越高,而女性的地位就越來越低了。自古以來的這種思想,在現代化的發展下受到了衝擊。以前那種女性的"裹小腳",足不出戶的現象得到了改變。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教育不再像古代一樣被上層社會的男性所壟斷,更多的女性開始能夠獲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女性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較男性而言相差很少,甚至可以說一些女性已經超越了男性。
(六)而且這種固化的思維也得到了改變。重男輕女的現象或多或少得到了改善。從古代延續下來的這種社會形態也在不斷的被打破,倡導男女平等的聲音越來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漸漸變得弱了起
古代社會存在這麼久的男尊女卑思想,原來是這麼產生的。
四。男尊女卑思想在現代社會意識形態裡具體表現
(1)女性在尚未出生時期即面臨生命權的被剝奪困境: 由於男尊女卑觀念意識的深入,出於自身的香火傳續等因素,很多父母透過所謂的“性別鑑定”之後,發現是女孩的,便會隨即把孩子流掉,甚至在一些傳統思想嚴重的農村或一些落後的山區,女嬰出生以後被遺棄的現象時有發生,意識形態的某些觀念已經遠遠超越了生命權。
(2)女性在生命成長週期教育權利的被弱化困境
教育權利的被弱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女性到了一定的教育程度以後隨即被終止,比如在很多農村地區,女性唸完初中或者高中以後隨即終止教育並開始打工賺錢,甚至這種觀念深入到女性本人;2。當一個家庭無力承擔幾個後代的教育機會的前提下,首先被放棄教育機會的大多數是女性家庭成員。
(3)女性在生命成長週期就業機會和職場升遷機會的缺失困境:在就業市場很多單位和企業招男不招女,甚至有些企業為了迴避某些法律的規定,在女性就業招聘上故意設定重重障礙,這使得很多女性在就業上有著強烈的自卑情結。在職場升遷機率上,女性升遷的機率大大小於男性升遷的機率。
(4)女性在整個社會發展歷程中姓氏權力的被動困境:這一點也是夫權社會的核心,無論女權主義者如何爭取權利,在這一點上是無法撼動的。如女性懷胎十月,最後歷經生死之痛分娩的後代必須跟從夫姓;在很多族譜和家譜裡,女性成員只能以劉氏王氏這樣的標示存在。所以姓氏權力是夫權社會的核心,也構建了整個夫權社會的基礎,也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基礎。
綜上所述,男尊女卑觀念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里根深蒂固,而這個觀念也成為了夫權社會的象徵。
五。古代男尊女卑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眾所周知,古代人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古代男性與女性,因為社會地位的差異,從小就被灌輸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經受著天差地別的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的:在封建舊中國,傳統的婦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婦女按照儒家之道學做女人。這是一種性別角色教育。而男性一般是學習文化歷史知識,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子,為“修身治國平天下”做準備。
顯然,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對於女性而言,教育只為讓她們學“做一個女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賢妻良母”。男性則不同,他們生來就更受歡迎,是社會認為經過教導就可為社會做貢獻的存在,教育目的完全不同。
2.教育形式:漢代以前,女性性別角色教育以“四德”為基本內容。女性滿十歲便要深居閨閣以受姆教。漢代以後,因儒家地位的鞏固,女性教育逐漸系統化,有了專門的教材,對婦女各方面行為提出具體要求。
男性則一直都是教育的主體,而且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幾乎只給了男性,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詩人、作家、明君、賢臣,幾乎都是男性。他們從小就接受各種教育,或是請先生,或是上私塾。
官學、私學、國子學、書院制度、國子監、科舉制度,一系列教育制度變遷,變的從來只是體制,教育主體從來都是男性。
3.產生因素:(1)國際理論因素。按照西方女權主義的觀點,人類歷史上不平等的兩性關係的形成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理差異,女性的身體條件允許她們生育並哺乳下一代,男性則做其他工作。第二階段是社會價值差異階段,因女主內,男主外,男性被認為社會價值更高。第三階段即由社會價值差異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2)中國社會因素。①思想決定行動。首先是受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響,人們往往認為女性生來就比男性地位低下,由此造成女性很長時間無法正常接受教育。②制度是另一重要因素,封建專制制度要求所有人對權威無條件服從,因而即使有人想改變當時的制度,也沒有社會條件,更沒有獲得支援的可能,這注定了想要改變的失敗。畢竟,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一下就被徹底根除。③最後,這種對女性帶有歧視的性別角色教育,使得絕大部分女性都成為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想要的“模範婦女”,“模範婦女”再教導下一代成為“模範女子”,這樣週而復始,惡性迴圈,使得悲劇不斷重演。
六。傳統性別角色教育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除了古代中國的男女性別角色教育,其他國家古代社會階段大多也是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
而隨著社會進步,國內外女性逐漸認識到了性別差異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並開始尋找各種方式,不斷嘗試追求自己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逐漸打破了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我們由此也獲得許多啟示。
1.西方的婦女運動:(1)女權主義的萌芽。18世紀後期,隨著“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傳播,許多有思想覺悟的女性希望尋求與男性一樣的權利與地位。她們認為男女差異根源在於女性沒有接受跟男性相同的教育,並希望獲得跟男性一樣的就業權利。這一階段,婦女運動主要集中在對女權的爭取和對男權的抨擊上。
(2)女權主義的崛起。19世紀末,隨著資本社會的逐漸進步,婦女從抨擊男權社會轉為對女性受制於男性的因素的思考,並試圖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個階段是女性開始著眼於自身,尋找對策並積極解決的關鍵階段。
(3)女權主義的後續發展。20世紀後期,隨著自由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有進步思想的人進一步增多,女權主義到此時發展成為基於男女性別差異的思考,探討怎樣縮小或消除兩性差別的問題。此階段是現如今倡導男女平等的前身。
2.中國的女權思潮:(1)啟蒙階段。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在封建社會壓制下,一部分積極分子對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持懷疑態度並加以批判。太平天國運動也頒佈了一系列解放婦女的措施。鴉片戰爭在掀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帷幕的同時,也向中國傳播了進步的思想。
(2)興起階段。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時期,是女權思潮的興起階段。變法時期,婦女解放是改革中社會問題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至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帶動西方的女權主義思想流入中國並被廣泛流傳。
(3)發展階段。新文化運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而反對封建文化,自然包括反對約束婦女的封建禮教。
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思想傳入中國,至此,女權思潮被推向了高潮。
3.中國的現狀:(1)男女平等。當今的和諧社會,一直提倡“男女平等”。這個平等,不只是說在法律方面享有一樣的權利,履行一樣的義務,還表現在現實社會中,男性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畢業以後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某些特定要求的職業除外)以及其他許多方面。
(2)女士優先。這個從西方傳來的“女士優先(Lady First)”思想,從傳播至今,一直被大部分人認可並履行。電影《泰坦尼克號》裡,船出事故後,救生艇接收的是“婦女和兒童”;現實社會中,有些紳士(不僅限於紳士)會為女士拉凳子或是開車門等,這些都是女士優先的表現。
(3)“不公平現象”。然而不管是人還是制度,總不是完美的。人無完人,制度也並不總能完全得到執行。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時候,還是不能保證完全“平等”。比如,老師對待乖巧的女生和調皮的男生,一般更偏愛女生;比如,一些單位在招聘時,考慮到女性結婚生子休假造成的損失,會優先錄取男性;再比如,有些人還持有“女的一定不是壞人”的偏見,而被女性罪犯傷害。這些都是我們還未解決的問題。
七。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1)封建落後的制度和思想,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2)要敢於打破以前的偏見,敢於改正以前的錯誤態度。
(3)社會在進步,我們只有意識到男性女性之間的差異,並努力克服,才有可能慢慢消除在生活中仍還存在著的某些“不公平現象”。
總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餘毒至今在有些人的內心還會殘留,你覺得我說的是否有誇張嗎?
-
6 # 大雜燴小初
在古代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男尊女卑,現在的南韓日本依舊如此。
早期屬於奴隸社會,戰亂社會,因女子虛弱膽小,體力勞動和即頭腦都不男子,當然徵兵打仗的也都是男子,女子也沒有話語權,而且歷史每一個朝代也不去鼓勵女子考狀元當官,女子只能在家盡職盡責的服侍丈夫,孝盡父母,也屬於一種迴圈論。
-
7 # 閃亮boy
“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國聖賢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傳統社會習俗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對華人行為及意識的影響已潛移默化而至根深蒂固。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到大肆宣揚了,但它給華人留下了極深的烙印,猶如雕刻家精心雕出來的一般。一、華人的生活乏味而空虛 社會生產活動的思維互動使人的思維方式因不斷得到反饋而在變化與發展中成熟起來。因此社會中的正常交往會催熟人的思維,包括領悟、判斷等一些決策能力,意即智慧。但由於男尊女卑的文化致使男人和女人沒有共同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使得他們各自的生活單調而乏味、無聊且空虛。 1、中國女子生活的單調乏味 中國古代女子足不出戶長期與社會隔絕,致使思維方式缺乏一個成長和昇華的過程,就像被裹而變態了的小腳,思維因缺乏刺激而被簡單地固化,其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先受其害的便是個人生活,她們的人生沒有快樂可言,即便有那也是仰人鼻息的快樂。這一點可從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看出端倪。中國古代女子寫的詩詞絕大多數都惆悵、哀怨少有快樂的意境。單調乏味的生活使她們很容易在單一問題上鑽牛角尖,比如感情,引出諸多愁短情長的哀怨出來。 自古至今的這樣一個思維狀態使得女子這個性別群體在社會中一直處境尷尬——心態頗為極端,要麼極端自負、要麼極度自卑。即使在掌握了一種極高的權力之後依然如此。比如呂后、武則天、慈禧。她們在追求權力的過程都有一個共性,不擇手段以至於登峰造極。她們所追求的成功就是要凌駕於男人之上。位高權重之後她們也不能平心靜氣地主導這個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是以專制的手段來壓制這個曾經壓制了“她”的男人群體乃至這個世界。這是典型的長期受壓制所必然得到的一種極端反應。其實這並不是“她”的錯,是男權體制長期沿襲下來的思維方式成為慣性使然。 這種沿襲下來的文化仍然造成今天男女關係的緊張。“男尊女卑的結果就是每個鄉村都有一群惱人的悍婦”,這是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對中國的一句評價。而悍婦的潛意識中無非是‘不能受欺負’的觀念在作祟。人為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產生的競爭意識使得兩性相遇猶如天敵一般內心裡劍拔弩張,總也不能融洽地相處,平等地共存。 不否認男女之間存在著競爭的利益,但是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男女合作之後的收益要遠遠大於競爭所得來的收益。競爭是分配現有的蛋糕,而合作則能將蛋糕越做越大。競爭形成這樣一種現象,心底裡彼此都罵對方,然而誰又離不開誰。正如豪豬一樣,總在親近與疏遠中尋找平衡。“男尊女卑”文化的長期沉澱導致今天中國的男女關係就像一對怨偶。 經濟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已經使女子的生活完全有更多的精彩人生,但由於這種文化沉澱導致的思維慣性使得今天女子的追求仍然停留在嫁一個好丈夫上。太單調了!文化的落後使得女子的意識形態無法更新。對現在中國的女子而言,愛情與事業猶如魚與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每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後必有一個令她傷心的男人’居然成了中國一個較普遍的規律。而除中國以外的女人則並非如此,別說愛情與事業,就是愛情、婚姻、家庭與事業,四者兼得的也大有人在。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女人的悲哀。 然而悲哀的僅僅是中國的女人嗎?真實的情況是,悲哀的中國女人連帶著中國的男人也跟著一起悲哀了起來。中國的男人,這個社會主流文化的主導者、創造者,自以為“男尊女卑”的社會對自己很有利,然而無形中卻被悲哀的中國女人帶著,過著一種更加悲哀而悽慘的、甚至是可憐的生活。 2、中國男子生活的無聊空虛 中國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是中國聖賢孔子的另一個代表作。男人的競爭性極強,由於等級制度的根深蒂固,導致他們之間不會有一種健康的長期合作的關係,而是那種短期共生的、相互利用的居多。等級制度使得他們的追求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真理,而是一種位高權重的外在形式,以至於登峰造極,結果造成了“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只求目的不求手段”的大格局。 男子之間的戒心要比男女之間深厚得多,競爭使得中國男人活得實在是太累了!在極度的疲憊之中,他們真的是很無聊、很空虛,需要小心翼翼地維護彼此之間微妙的關係,以至於在完全沒有女子的場合,他們就乾脆以女子為樂了。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小心地避開相互比試、相互競爭的尷尬。所以只有男人的私下場合裡談論的幾乎都是女人。讓人可笑的是,女人身上就那麼幾個可憐的零部件難道就那麼值得成為男人們私會場合的永久性話題嗎?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男尊女卑造成社會軟性結構的矛盾,他們的確和女人的關係不好,不僅事業難以發達就是家庭生活也頗不順心。就如今的貪官而言九成以上都與女人有關,而大眾眼中的其他成功人士們,也以追求三妻四妾為目的。一樁真正幸福的婚姻是不會輕易整出婚外戀鬧劇的,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現有所謂成功人士婚姻質量的最好說明。所謂的成功人士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要說了。 在西方,由於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加強了對當今社會的認識,也傳承了先古的文明,因此男女兩種性別思維在交往中逐漸成熟起來。基於此,西方人在深思熟慮之後也坦然地接受了一些必要的認知,比如和女子的交往是正常的需要。這種正常的需要包括理性的和感性的等等。舞會或者沙龍這樣的公共場所就為男女交往提供了契機。正是由於他們對“和女子交往是一種需要”的正確認知,導致他們漸漸形成了崇尚尊重女子的文化。這種尊重的文化致使女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成就的自尊成為必然。這樣在他們的社會中,女子的素質自然和整日關在家中“唯小人與女人難養也”的社會中的女人素質比就有著天壤之別。不僅如此,他們對待性的態度和中國古今男子比也要明朗而認真。 而同樣的事情,中國古代的男子就沒有那麼大方,視其為不登大雅之堂而棄之一隅了。不僅他們完全杜絕男女在公開場合的社交,而且也對“和女子私下的交往”缺乏一種認真的態度,只是把女子當作一種沒有感情的可以任意妄為的道具!甚至於私房中偷偷摸摸喊出“不為淫只為後”的虛偽腔調出來。他們擺出一幅假仁道義的面孔,表面冠冕堂皇背裡齷齪骯髒,心底裡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其實正是那種不健康的價值觀使得中國男子變得虛偽起來。中國的男子是最虛偽的,而這種虛偽從男尊女卑的文化確定時就已經形成了,直至今天。二、華人缺乏男女平等交融的樂趣 人與人交往融洽相處的最高境界基於雙方平等的基礎才成為可能,如此才能享有一種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無論是在性愛中,還是在友誼裡,都是如此。而男尊女卑使中國男人無法與女人平等相處,結果他們既無法實在享受狹隘的男女之歡,又無法真切領略廣博的男女之愛。換句話說,中國男人既享受不到與自己很親密的愛人擁有勞倫斯所認同的那種性愛樂趣,也享受不到與其他異性之間高度純潔友誼的精神快樂。這成為中國男人最大的悲哀。 1、廣博的男女之愛 有人曾發出如此感嘆,人可以沒有愛情,但不能沒有友誼。可見友誼對於人之重要。異性之間的友誼又絕不同於同性之間的友誼,由於性別思維的不同使得男女在看問題的角度上也大相徑庭。中國男尊女卑這個特殊的文化氛圍使得異性之間的友誼在中國很難見到。古代自不消說,即使今天很多中國男人把異性之間的友誼簡單地等同於男女之間的相互幫助,太狹隘了。這恐怕主要源於在中國男子的眼中,女子只能算半個人(潛意識的男尊女卑的觀念),算不得一個完整的人,因而也缺乏與女性交誼的興趣。這直接導致了中國男人眼界的狹隘,也造成了中國女子眼界的大片盲區。 當外國的社交場合將談話的藝術演練到爐火純青的時候,中國的社交場合則把防範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兩性共存的場合,而後者則是單性別場合。在中國兩性同在的場合,古時候以青樓居多,現在以飯桌居多,談論的話題普遍是膚淺的,少有意義的內容,調侃有餘而嚴肅不足(除了專門以聯姻為目的的)。而且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今話題的內容和範圍與古時青樓的頗有融合之處,不同的在於古時的青樓尚有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風雅之物,而現今卻只剩下了庸俗和虛榮的異趣和緋聞。因此中國社會在這一方面的欠缺可不是一點兩點。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人與人的溝通是世上最艱難也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但由於男尊女卑,“華人一直以來對兩性之間純潔關係的清新迷人一無所知,”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如此認為。雖然這是他對100年前的中國的看法,但是用於今天仍然正確。 男女平等交誼是一種完美的精神享受,因而也令人神往。這緣於人的複雜性。每一個人都是既有個體性需求,又有社會性需求。個體性是為個體的生存和發展,而社會性則是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兩者之間又存在著矛盾,而有效解決這一矛盾的只能是既能滿足自己又能滿足他人,滿足自己完成了人的個體性的需求,滿足他人完成了人的社會性的需求,如此才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使得人的情感乃至心靈得到的是一種遠遠超乎物質之上的完美享受。從超現實的意義來說,個體性的滿足是暫時的,社會性的滿足是長遠的。一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如果不能體會自身的社會性角色,那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可惜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不曾體會過。 關於此,由於筆者也受中國男尊女卑文化的影響,自然也缺乏那種男女純潔友誼的實踐,因而也談不出具體的關於兩性交誼的高妙出來,但從別人的理論上是可以感悟出有這樣美好事物的存在。對我們來說這是未知的領域,很遺憾。只能是從理論上來推論和探索了。 2、狹隘的男女之歡 缺乏廣博的男女之愛做基礎,華人也難享狹隘的男女之歡。這就像沒有戀愛就結婚一樣,怎麼可能有美滿的婚姻呢?缺乏平等的男女關係在性愛中也不能盡如人意,或者說不能盡如己意(因為己意已嚴重地被歪曲)。而這一點又恰恰成為現代中國男人最頭疼的問題。在三妻四妾的社會中,其弊端倒也顯現不出明顯的跡象,娶個妻子管家,找個妓女歡愛。但這仍然暴露出了這是個問題的痕跡來。我們從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這是被中國古人包括現代文人一直以來所唱頌的愛情,但那是愛情嗎?不免讓人懷疑。說得準確一點,那是基於平等性愛基礎上的‘愛戀’,僅此而已。 在封建等級制中皇帝的尊高決定了他的孤獨,即使在很親密的男女關係中。如果他僅有權力慾倒也無礙,偏偏唐玄宗卻是一個十分注重性情的人。雖然高高在上,但他卻不喜歡在性愛中自己仍然處於支配地位,他不要性奴隸,他需要的是一個性伴侶,。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都是被送到皇帝面前的,唯獨楊貴妃是皇帝從別人那兒搶過來的。所以從心態上來講她是被尊重的,至少她得到的心理暗示如此,而且她還有後路,有可能再回到原來的丈夫那兒去,不管事實上有沒有這種可能,加之她不是以處女身份進宮的,因此,無論是經驗還是心態都奠定了她與皇帝在相處關係中的平等,這種平等使得他們在性愛關係中無拘無束地自由相處成為可能,正是這種平等自由才會完全放鬆身心地享有性愛之趣,而這種快樂可能是很吸引人的,因而也才使得皇帝為之著迷。 應該說,心性越高的男子對性愛關係的要求也越高,那種只求征服不求同歡的男人在人格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正如法國作家司湯達談到他對妻子的願望:“我幾乎寧願我的妻子每年有一次在盛怒之下企圖殺我一刀,也不願意她每天晚上低聲下氣地迎接我。”而我們知道,楊貴妃就敢和皇帝生氣。 自倡導男尊女卑以後,中國社會中的女人主要就形成了兩個階層,大家閨秀待字閨中,貧窮女子賣藝青樓,還有一種是介於這二者之間。而從中國古文化的傳統沿襲下來的也正是有這樣兩種階層的女人同時存在於社會當中。這是為適應中國男權體制而出現的。對他們而言,一種是可娶的,一種是可玩的,可娶的能治家但沒有情趣,可玩的有情趣但不能治家。這兩種人是不可能存在於一個階層中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中國現代男人的生活品位也在逐漸提高,他們是家也要情趣也要,恐怕這也是已婚男子私下裡喜歡蕩婦的原因。也許不該叫蕩婦,應該稱作有性技巧的女子,或者說在性愛中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女子。 遺憾的是,中國還有一個文化,非禮勿言、非禮勿信、非禮勿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而這些“非禮”中自然地把“性”包括在其中。在這麼多的“非禮勿”的教育下,中國女子的性教育可想而知,幾乎就是空白甚至無知到了令人驚歎的地步,因而阻礙了中國女子的性成熟,使她們“高貴”地無法享受性愛之趣,和她們關係緊密的男子的生活當然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就使得一些男子勇敢地走進了婚外性。 文明的躍升使受文化薰陶的中國男子厭倦了男女性愛中只有征服佔有的單向關係。他們越來越不喜歡唯我獨尊,這畢竟多少有點一廂情願的意味,甚至還有尚未脫離野蠻的嫌疑。他們也希望自己的愛戀能夠引起共鳴,而真正交融的理想境界或許正是那種雙方相互需要與被需要、相互索取與奉獻、彼此都快樂的雙贏方式,也即勞倫斯所倡導的那種性愛關係。如果這種性愛關係能夠誕生在中國現在的婚姻中,那麼中國現在的離婚率都將大大降低。華人的生活質量不好主要在於婚姻質量欠佳,而婚姻質量欠佳的主要根本又來源於缺乏理想的琴瑟和諧。事實上,是我們長久以來的錯誤價值觀導致了今天這個結果。 而追根究底,這種完美的性愛關係對社會文化的要求非常高,可以說它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下的產物。首先它要求雙方在經濟文化等社會地位的平等,這是它的基礎。而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就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次要求男女雙方對性有著公正而客觀的坦然心態。這又包含於良好的文化教育之中。再次它要求雙方有一定的性道德,既要能充分地享受性愛,又要能彼此忠誠。這是以社會公德為基礎的,這又需要良好的基礎教育。社會公德的塑造絕不是幾所大學所能成就的,因為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上大學。因而我們現今基礎教育的偏差也是中國社會未來的一個潛在隱憂。 3、現今社會的畸形分化 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挺進也使一種不健康的性文化侵入中國大地。同時中國本土的男尊女卑殘餘仍在,使得以男權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又開始侵向於恢復女子在社會中的兩種階層,並有了一定的功效。一些性開放的年輕女子很前衛地充當了人們眼中的“另類”角色,來滿足某些男人變態的心理和口味。這是典型的市場經濟的形態,有需求就有供給。 兩種階層女子的悄然生成使得社會中的女人在中國現在的男人眼中,除了妻子和蕩婦這兩種角色以外,再也不會有其他的角色了,比如朋友。因此要麼是和自己有染的女人,要麼是和自己不搭界的女人。但現在畢竟不是三妻四妾合法的社會,於是他們又反過來調整自己適應那種妻子和情人這樣的生活,這也正是現在相當一部分中國男人喜歡偷偷摸摸地生活的癥結所在,他們同時在社會中扮演著高尚與齷齪這兩種角色,也由此形成他們痛苦的根源。男尊女卑的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經築就了中國男人的虛偽特性。 單調而無聊的生活使得中國男人的追求很可笑,三妻四妾!要不,怎麼絕大多數的貪官都跟女人有關呢?說的更可笑一點,他們可能想復古!在文明發展到今天還有如此跡象,真是落伍得讓人難以置信!然而,的確如此,目前的中國男人只要有條件的,大多實現了一妻一妾的生活,妻妾成群的也大有人在。不僅如此,為了適應男子對此類生活的希翼和追求,使得社會中專供“娛樂”的女子大幅增長。看兩則報道: 2006年1月10日《參考訊息》報道,中國性學研究所最近的調查顯示,納妾和不同方式的嫖娼在經過50年的禁忌後,現已進入幾乎所有人的能力範圍。除了高漲的不忠指數(男人47.7%女人32.4%)13.5%的男人有“固定情人”,有固定情人的女人數則是8.4%。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12月14日的一篇報道《性行業在中國無處不在,但無人關注》(記者 霍華德.費倫奇)。其中說到關於中國妓女的人數說法不一,官方估計,全國有300萬妓女;美國國務院的報告說有1000萬;中國經濟學家認為全國有2000萬性工作者,她們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佔的比例達6%。記者認為規模如此龐大居然最令人驚奇的特徵就是它幾乎無人關注,甚至無人承認其蔓延之廣。中國一位官員一天令人驚訝地承認:“我透過閱讀外國的報紙來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中國報紙不報道這些壞訊息。”
回覆列表
隨著文明的進展,種植和畜牧業的擴大,男性體力遠大於女性,在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婚姻和家庭的出現,更加確保了男性的地位。男尊女卑因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