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
(對大多數人來說)蛇長相可怕,攻擊性強,有些品種還有毒。假設蛇肉不好吃,那根本就不會有大眾市場了嘛。
其實華人吃蛇的習慣,古已有之。《山海經·海內南經》就有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說的是有一種名叫巴蛇的巨蛇,吃下一頭大象,過了三年消化完,才將象骨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以讓人不得心臟、腹腔內的疾病。可見在先秦時期,蛇的藥用價值就被人發掘了。
▲傳說這條巴蛇在洞庭湖裡為非作歹,被后羿所射殺。死後蛇骨聚在一起,人稱巴丘,又稱巴陵。這就是巴陵(今湖南嶽陽)城名的起源。
我最早吃蛇是在家裡。小時候到了夏天愛長痱子,我媽不知從哪裡聽說吃蛇不長痱子,特地託了當廚師的表哥弄了條菜花蛇回來,用小砂鍋給燉了喝湯吃肉。蛇膽苦,泡在可樂裡吃(非常現代的吃法)。說實話,這蛇是當藥吃的,做法上不講究,蛇肉都燉爛了,所以也沒有留下什麼美味的印象。
第一次覺得蛇肉好吃,是在杭州西湖邊一家知名的杭幫菜酒樓,紅泥花園裡。雖然是2000年左右的事了,我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那是一條大蛇,展開的蛇段有接近成人手掌那麼寬,裹著椒鹽料的蛇段在滾油裡煎的酥脆,端上桌來。蛇肉算不上肥厚,但肉質鮮美,嚼勁十足,連同兩側的蛇谷一起嚼碎了囫圇下肚,那味道回想起來也叫人直吞口水。我這才發現原來蛇是這麼好吃的一種東西。
▲原本位於學士路上的紅泥花園,是杭幫菜的經典。
那會兒應該是江浙一帶吃蛇的最風靡的階段,很多稍上檔次的館子都會在擺著幾個鐵簍子,裡面裝著大王蛇、水律蛇之類的無毒蛇,還有五步蛇、眼鏡蛇之類的毒舌,風光一時無兩。
但這股風氣隨著一場非典,和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的嚴管,而逐漸消散。餐廳裡的蛇簍消失了,再也沒有擺回來,我吃蛇的經歷也就這樣中斷了。
▲因為租約到期,紅泥搬到了南山路上。新店已經不賣蛇了,但地道的杭州菜還是值得一試。
直到。。。。直到我去了廣東。廣東人吃蛇的歷史太悠久了,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就有記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東漢《南裔異物志》中記載不僅吃蛇,還用來招待貴賓,到唐代,如《投荒錄》、《北戶錄》、《酉陽雜俎》等作品中,都有嶺南人吃蛇的描述。
蘇軾這個著名吃貨,被貶嶺南的時候,不光日啖荔枝,還愛上了吃蛇。《正月九日有美堂飲醉歸徑睡五鼓方醒不復能眠》 中寫道:“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說的是以前喜歡吃羊肉,現在覺得蛇肉和蛙肉也挺好吃的。
南方溼熱,多叢林灌木,本來就適合蛇類繁殖,而廣東廚師對蛇的理解,和烹飪水平,相比內地,實在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國道325線順德龍江段,有一條集北美食街。這裡交通算不上方便,裝修也很簡單,卻是廣州和四鄉食客覓食的必到之地,為的就是吃上一碗最正宗的水蛇粥。
最地道的店名叫“廖飛記”。早年集北盛產水蛇,老闆廖飛明1998年創業,自己研發出了水蛇粥的做法,又添了白灼、椒鹽、美極、清蒸的蛇段做法,單是靠熟客口口相傳,生意就火爆得不行,一天能賣上千斤。還有人專門從廣州、中山趕過來,沒位置了只好坐在店外等翻桌。每天都要做到三四點才能收工。
非典同樣影響了廣東食客們的熱情。因有傳言稱第一例患者是個蛇販子,店裡陷入了長達3年的“困難時期”,除了少數熟客幾乎再無人光顧。本來集北食街有11家水蛇粥店,後來就只剩下4家了。
非典過後,靠著廣佛食客的幫襯,店裡的生意又逐漸好了起來。慢慢地,一天也能做上百斤的生意了。
做蛇的第一步是抓蛇,秘訣在於一個“松”字,要是過緊,蛇急了就會反咬一口。現在的水蛇基本都是從越南進口,越南水蛇成本比國內養殖的要高一些,但味道更接近集北蛇的鮮嫩。售價大約在120~160元/斤。
水蛇撈起去皮後切成3-4釐米的小段,進行下一步烹飪。廚房裡,四口大鐵鍋一字排開,每一種口味的蛇肉對於油溫和火候的要求都不一樣。例如白焯蛇段需要快速在100攝氏度左右的花生油中來回汆燙,才能最好地鎖住營養成分,而椒鹽的油溫要更高一些。所以每一款都要配不同的鍋。
水蛇粥要用鋁皮鍋精心燉煮。粥底是每天早上用新白的珍珠米熬製兩小時而成,將新拆下來的蛇皮、蛇骨、蛇膽、蛇腸置於其中,再加入薑絲、紅棗和陳皮一起煲20分鐘,香綿濃稠的水蛇粥便大功告成。
▲從左至右分別是美極、椒鹽、白灼蛇段,鍋裡的是水蛇粥。
口感上,椒鹽脆,美極嫩,白灼鮮,都將蛇肉細膩鮮美的特點呈現的很好,我個人偏愛白灼,聽說蔡瀾來這裡最喜歡椒鹽味的。水蛇粥則別具清甜滋味,蛇卵粉,蛇肉嫩,蛇皮爽口帶韌,而翠綠的蛇膽據說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一般都是就著粥生吞下去,也有人喜歡咬破之後苦味在口腔蔓延的感覺。
這家店我帶一些朋友去過,只要是對蛇沒有成見的,個個都讚不絕口。廣東的美食很多,但最讓人牽腸掛肚的,蛇肉肯定能排上一號。
好吃!
(對大多數人來說)蛇長相可怕,攻擊性強,有些品種還有毒。假設蛇肉不好吃,那根本就不會有大眾市場了嘛。
其實華人吃蛇的習慣,古已有之。《山海經·海內南經》就有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說的是有一種名叫巴蛇的巨蛇,吃下一頭大象,過了三年消化完,才將象骨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以讓人不得心臟、腹腔內的疾病。可見在先秦時期,蛇的藥用價值就被人發掘了。
▲傳說這條巴蛇在洞庭湖裡為非作歹,被后羿所射殺。死後蛇骨聚在一起,人稱巴丘,又稱巴陵。這就是巴陵(今湖南嶽陽)城名的起源。
我最早吃蛇是在家裡。小時候到了夏天愛長痱子,我媽不知從哪裡聽說吃蛇不長痱子,特地託了當廚師的表哥弄了條菜花蛇回來,用小砂鍋給燉了喝湯吃肉。蛇膽苦,泡在可樂裡吃(非常現代的吃法)。說實話,這蛇是當藥吃的,做法上不講究,蛇肉都燉爛了,所以也沒有留下什麼美味的印象。
第一次覺得蛇肉好吃,是在杭州西湖邊一家知名的杭幫菜酒樓,紅泥花園裡。雖然是2000年左右的事了,我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那是一條大蛇,展開的蛇段有接近成人手掌那麼寬,裹著椒鹽料的蛇段在滾油裡煎的酥脆,端上桌來。蛇肉算不上肥厚,但肉質鮮美,嚼勁十足,連同兩側的蛇谷一起嚼碎了囫圇下肚,那味道回想起來也叫人直吞口水。我這才發現原來蛇是這麼好吃的一種東西。
▲原本位於學士路上的紅泥花園,是杭幫菜的經典。
那會兒應該是江浙一帶吃蛇的最風靡的階段,很多稍上檔次的館子都會在擺著幾個鐵簍子,裡面裝著大王蛇、水律蛇之類的無毒蛇,還有五步蛇、眼鏡蛇之類的毒舌,風光一時無兩。
但這股風氣隨著一場非典,和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的嚴管,而逐漸消散。餐廳裡的蛇簍消失了,再也沒有擺回來,我吃蛇的經歷也就這樣中斷了。
▲因為租約到期,紅泥搬到了南山路上。新店已經不賣蛇了,但地道的杭州菜還是值得一試。
直到。。。。直到我去了廣東。廣東人吃蛇的歷史太悠久了,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就有記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東漢《南裔異物志》中記載不僅吃蛇,還用來招待貴賓,到唐代,如《投荒錄》、《北戶錄》、《酉陽雜俎》等作品中,都有嶺南人吃蛇的描述。
蘇軾這個著名吃貨,被貶嶺南的時候,不光日啖荔枝,還愛上了吃蛇。《正月九日有美堂飲醉歸徑睡五鼓方醒不復能眠》 中寫道:“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說的是以前喜歡吃羊肉,現在覺得蛇肉和蛙肉也挺好吃的。
南方溼熱,多叢林灌木,本來就適合蛇類繁殖,而廣東廚師對蛇的理解,和烹飪水平,相比內地,實在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國道325線順德龍江段,有一條集北美食街。這裡交通算不上方便,裝修也很簡單,卻是廣州和四鄉食客覓食的必到之地,為的就是吃上一碗最正宗的水蛇粥。
最地道的店名叫“廖飛記”。早年集北盛產水蛇,老闆廖飛明1998年創業,自己研發出了水蛇粥的做法,又添了白灼、椒鹽、美極、清蒸的蛇段做法,單是靠熟客口口相傳,生意就火爆得不行,一天能賣上千斤。還有人專門從廣州、中山趕過來,沒位置了只好坐在店外等翻桌。每天都要做到三四點才能收工。
非典同樣影響了廣東食客們的熱情。因有傳言稱第一例患者是個蛇販子,店裡陷入了長達3年的“困難時期”,除了少數熟客幾乎再無人光顧。本來集北食街有11家水蛇粥店,後來就只剩下4家了。
非典過後,靠著廣佛食客的幫襯,店裡的生意又逐漸好了起來。慢慢地,一天也能做上百斤的生意了。
做蛇的第一步是抓蛇,秘訣在於一個“松”字,要是過緊,蛇急了就會反咬一口。現在的水蛇基本都是從越南進口,越南水蛇成本比國內養殖的要高一些,但味道更接近集北蛇的鮮嫩。售價大約在120~160元/斤。
水蛇撈起去皮後切成3-4釐米的小段,進行下一步烹飪。廚房裡,四口大鐵鍋一字排開,每一種口味的蛇肉對於油溫和火候的要求都不一樣。例如白焯蛇段需要快速在100攝氏度左右的花生油中來回汆燙,才能最好地鎖住營養成分,而椒鹽的油溫要更高一些。所以每一款都要配不同的鍋。
水蛇粥要用鋁皮鍋精心燉煮。粥底是每天早上用新白的珍珠米熬製兩小時而成,將新拆下來的蛇皮、蛇骨、蛇膽、蛇腸置於其中,再加入薑絲、紅棗和陳皮一起煲20分鐘,香綿濃稠的水蛇粥便大功告成。
▲從左至右分別是美極、椒鹽、白灼蛇段,鍋裡的是水蛇粥。
口感上,椒鹽脆,美極嫩,白灼鮮,都將蛇肉細膩鮮美的特點呈現的很好,我個人偏愛白灼,聽說蔡瀾來這裡最喜歡椒鹽味的。水蛇粥則別具清甜滋味,蛇卵粉,蛇肉嫩,蛇皮爽口帶韌,而翠綠的蛇膽據說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一般都是就著粥生吞下去,也有人喜歡咬破之後苦味在口腔蔓延的感覺。
這家店我帶一些朋友去過,只要是對蛇沒有成見的,個個都讚不絕口。廣東的美食很多,但最讓人牽腸掛肚的,蛇肉肯定能排上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