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史之策
魏徵的仕途比較坎坷,隋朝末年四處動盪不安,魏徵一直是跟隨李密東奔西跑。後來李密投降於唐,他並沒有得到重用。
魏徵不甘心如此下去,主動前往黎陽勸降李密曾經的手下徐世績。然而還沒有回來覆命,竇建德的大軍就打下了黎陽,魏徵做了俘虜。
直到竇建德失敗,魏徵才得以回朝。回來之後就被太子李建成挖走,當時李世民最有機會與李建成一爭高下。
魏徵曾經還給李建成出過主意,希望他早日下手除去李世民,以絕後患。但是李建成一直是舉棋不定,反而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宣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曾經責怪魏徵為何離間兩人關係。魏徵不僅沒認錯,還稱如果太子聽我的話,早就沒有此事。
李世民不僅未怪罪其以下犯上,還將其收入帳下,魏徵也是從此走上巔峰。作為諫官,只要是李世民稍有不對,魏徵定然不顧情面的指出其錯誤。起初李世民也有點生氣,但是時間長了,倒是發現自己是越來越離不開魏徵。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不已,還親自前去弔唁。如此下去,按理說是光宗耀祖之事。但是一切的轉折點,在於生前的一本奏摺。
魏徵生前曾經舉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過兩人,稱讚其是宰相之能。但是魏徵死後,兩人相繼獲罪。因此李世民懷疑,魏徵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除此之外,魏徵還拿著自己諫言的批書,四處炫耀,讓李世民感覺臉面無光。在這之後,李世民打消了準備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的主意。後來是越想越生氣,直接讓人將其墓碑打碎。
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只看正面,至於這些陰暗面還是瞭解下就算了。諸如此類前後差異較大的,歷來都很多,比如說孔融讓梨,後來的孔融……
-
3 # 夢想世慈善總會雙勇
我的理解、唐太宗在證實了、魏徵的神奇能力、對魏證的忠實度、的認同、覺得自己是個馬上,皇帝、管理國家卻需要的是規範和知識、魏徵剛正實在、讓他知道皇宮外面的世界真實情況、也讓百官看到了忠實他的好處、給自己的心底下了最硬的命令、鏡子!人性都是一樣的、魏徵的行為、他不是不恨的牙癢癢的、忍、和認知、才成就了貞觀之治、毀碑之說、我覺的是後人、對李、魏的理解和傳說、故事吧了。
-
4 # 奕天讀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徵,一個虛心納諫,被稱為千古明君,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諍臣的典範。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魏徵死後才幾個月,唐太宗李世民就親手毀掉了自己題寫的碑文,砸毀了墓碑。
為什麼魏徵生前和死後,唐太宗對他的態度有這麼大的反轉,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魏徵生前不結黨營私的形象崩塌
魏徵生前,在太宗的眼中是一位:“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忠臣諍臣,是不會結黨營私,阿臾權貴,圖謀不軌的。
但是,魏徵生前推薦了兩個人,中書侍郎杜正倫和禮部尚書侯君集,說這兩個人有宰相的才能,並得到了重用。而這兩個人卻都牽連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事件,這讓太宗認為魏徵也是黨羽之一。
魏徵不沽名釣譽的形象崩塌
魏徵生前,曾有良臣和忠臣之說,說自己要做良臣。
良臣就是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忠臣就是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
而太宗在魏徵死後,發現魏徵曾經把提建議的奏本給了當時管理史料的史官褚遂良看過。這讓太宗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魏徵也是一個沽名釣譽之人。
魏徵曾是李世民的政敵
玄武門政變之前,李建成還是太子,而魏徵是李建成的幕僚,曾建議李建成先發制人,率先發動政變,除掉李世民及其黨羽。
魏徵死後,李世民因為前兩個原因,讓他又想起了魏徵曾是自己的政敵。這件陳年舊事,讓李世民變得更加憤恨魏徵,甚至火冒三丈。
這也就可以理解唐太宗為什麼去毀了魏徵的墓碑了,只是盛怒之下的決定。
重立魏徵墓碑
唐太宗在魏徵死後,曾經三次征伐高麗,結果都大敗而歸。
這時候太宗又想起來了曾經勸諫他不要征伐高麗的魏徵,覺得如果有魏徵在,他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於是,又讓人把魏徵的墓碑重新給立了起來。
唐太宗和魏徵作為一對明主和良臣,雖然波折不斷,但最終還是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
5 # 神遊五千年
據史料記載 ,李世民之所以砸壞魏徵的碑,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李世民懷疑魏徵結黨營私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敗露,其黨羽也全部浮出水面。其中就有凌煙閣功臣侯君集。早些年,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說其有宰相之才,並且建議把京師防衛部隊都交給侯君集掌管。
除舉薦侯君集外,魏徵還舉薦一個人,也犯了點事。這人叫杜正倫,魏徵也說他有宰相才。後來,李世民命派杜正倫輔佐太子李承乾,並讓其暗中監察,如果太子實在不可教,就上報。
杜正倫去後,見李承乾胡作非為,又拿他沒辦法,索性就搬出李世民嚇唬李承乾,把李世民說的話一股腦兒說了,希望其改過自新。
然而李承乾不信邪,非要上表與杜正倫對質。李世民知道杜正倫所作所為後很生氣,貶其為州刺史。李承乾事發,李世民又貶其為交州都督。
因侯君集,杜正倫都牽扯到李承乾的事,李世民開始懷疑起魏徵的人品來。顯然魏徵結黨營私不可能為自己,但是難保他不為子孫考慮。
其二,李世民認為魏徵洩露了自己的某些秘密
因為李承乾的事,李世民對魏徵已經非常不滿,但是還在忍耐的限度裡。然而,有人為了逢迎李世民,在這關口舉報魏徵把前前後後勸諫李世民的書辭都拿給起居郎褚遂良看了。褚遂良是負責記史的,魏徵這樣做有彰君之惡,以取美名的嫌疑。
李世民年紀大了,在晚年尤其在乎自己的名聲。自古以來,皇帝皆不得看史官所記。然而李世民卻不顧這種帝王禁忌,執意要看,勸都勸不住。由此可見,李世民有多麼害怕史官會記不不該記的歷史。
再者,魏徵不同於別人,他先前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因此,必然知道許多關於李世民的秘密。這是李世民不得不在意的。
所以當有人檢舉魏徵這種行為時,李世民心態徹底爆炸。新仇舊恨湧上心頭,這才砸了魏徵的碑。而且這碑文還是李世民親自撰寫的,“併為書石”。可見,李世民對魏徵愛之深,而恨之切。
不過,李世民最終重新為魏徵立了碑。那時李世民親征完高麗,很不如意,才想到了魏徵的好。
-
6 # 布夫舟
據說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將魏徵當做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以後,唐太宗“廢朝五日”,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可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的婚姻,甚至一度之下砸毀了那塊他親自為魏徵撰寫的墓碑。
唐太宗這些不同尋常的行為,其實很正常。皇帝和皇帝之間最大的區別並不是永不犯錯,而是能夠及時止損。因為唐太宗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犯錯誤。比如唐太宗在武德九年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兄弟李元吉;後來又誅殺了子侄十餘日,威逼父親李淵退位,奪得了皇位。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李世民做得都是不太好的。但是,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並沒有接著做類似的事情,而是勤於國政,文治武功,千古留名。
再回到魏徵這裡來。魏徵本是東宮太子的人,李世民用他確實有意在表明自己採取懷柔政策,重用人才。同時魏徵這個人不僅是東宮的重要謀士,早年還參加過瓦崗軍,隋末農民起義以後,他們降唐以後都成為了庶族地主。同時,在東宮的時候,他就曾經充當山東庶族的聯絡人,所以他是能夠代表當時山東庶族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李世民殺掉魏徵,會導致東宮殘餘勢力以及山東庶族的反對。
唐朝初年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動盪的。南北朝以來各民族矛盾突出,東北地區高麗虎視眈眈,西北更是有突厥不斷入侵。特別是突厥一度攻到長安,頡利可汗在渭水橋和李世民訂立盟約,這對李世民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羞辱。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是需要穩定內部的。所以李世民早期非常禮賢下士,有時候甚至不惜委屈自己。
當然,魏徵也不傻,他也知道李世民虛心納諫、重用人才背後所隱藏的忍耐和殘忍。畢竟李世民需要在萬民面前修飾自己,掩飾自己犯下的過錯。所以李世民是非常注意自己形象的,也是非常關注史書上對自己的記載,甚至一度到了要親自御覽的地步。
魏徵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可考的諫奏達到了200多次,甚至李世民的私生活有時候他都要管。其實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多次大罵魏徵,不過好在長孫皇后都及時勸住了。等魏徵去世以後,自然各種容易遭到讒言,加上唐太宗本身就受了魏徵很多氣,自然得找個機會出出,所以便有了“悔婚砸墓”的事情。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李世民還是個明君,知道及時止損。當他一意孤行攻打高麗受挫以後,便想起了魏徵的好來,於是便有派人重新樹立了魏徵的墓碑,並賞賜了魏徵的家屬。
-
7 # 德厚致遠
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是從諫如流的聖君,一個是犯顏直諫的諍臣,君臣珠聯璧合,共同創造了貞觀盛世,魏徵死後,太宗痛哭失聲,喟然嘆道:夫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慨嘆傳為千古美談。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一代明君,不過人生也有兩個汙點,一是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眾多侄子也死於非命。另一就是李世民自已的十四個兒子,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其餘浪蕩昏聵,碌碌無為。其中唐太宗的太子承乾,本想讓其承繼皇業,總領乾綱。承乾秉性聰明,八歲時封為皇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嫉恨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後來,李承乾甚至想謀老子的反,被人告密,繫獄當死。
這前後兩個太子都與魏徵有關,前隱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徵為太子洗馬。曾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后皇太子李承乾,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寄希望魏徵輔導有方。可到後來,皇太子李承乾還是和皇叔李元昌趁太宗打獵之際,想予以謀殺,趕早搶班奪權登基為帝,慶幸的是太子妃如意知道後,慌忙告訴晉王李治,李治率御林軍進行平叛,李承乾被抓,投入大獄,太子位被廢,接著候君集起兵造反,杜正倫也涉及到李承乾謀反案,在平息了候君集、杜正倫叛亂之後,太宗陷入沉思,怪罪太子設毒計謀逆,忽然想起魏徵生前還向自己舉薦過二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新仇舊恨,太宗以為魏徵有意結黨營私,一氣之下,結束了自己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叔玉的婚約,並派人毀掉了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東征高麗失利,這才又想起了魏徵,後悔莫及的說:“如果魏徵還在的話,我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了。”於是立刻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並派人去祭奠魏徵,重新將魏徵的碑立好。
-
8 # 歷史春秋網
魏徵一生顛沛流離,幾易其主。先是保元寶藏,後保李密,再保竇建德,再保李建成,最後保了李世民。三國的呂布是三姓家奴,魏徵五易其主,可以說是五姓家奴了。魏徵是保誰給誰出好主意,但並不是哪位主公都願意聽他的逆耳忠言。如果李建成聽了魏徵的話,玄武門之變鹿死誰手,就很難料定了。
魏徵最後主公李世民,是他五位主公中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善於納諫的天子。李世民沒有因為魏徵曾經是自己的敵人而疏遠他,而是親近他,包容他,聽取他的諫言,且幾乎全部採用。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魏徵一生向李世民提了二百多餘合理化建議。因為有了魏徵的諫和李世民的聽,才形成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國泰民安。李世民曾經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不過,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生了魏徵的氣,甚至砸了他的墓碑,為什麼呢?因為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了兩個人才,一個叫杜正倫,一個叫侯軍集。而杜正倫卻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有染,侯軍集屢立戰功,最後竟也因謀反被殺。李世民懷疑魏徵生前與這二人結私營黨。再者,魏徵生前曾將自己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懷疑魏徵是想以此博得清名,沽名釣譽。所以一下之下砸了他的墓碑。不過事後李世民很快後悔,令人重立魏徵墓碑,並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他。
-
9 # 湫河
兩點重要:他所推薦的候君謀反,杜正倫貪汙;他把曾經勸諫唐太宗的諫書拿出來四処張揚。不過太君親徵高麗無大功而返後,對大臣們説魏徵在肯定不會讓我有這場親徵,然後又把魏徵的墓碑立了起來
-
10 # 楊角風發作
要我楊角風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唐太宗砸了魏徵墓碑這件事,其實不必去史書找原因,我們只需翻閱西遊記裡,就能窺得二人之間的矛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太宗給魏徵的評價是極高的,能有這樣的地位,也不是浪得虛名。魏徵作為一代諫臣,多次勸諫太宗,為唐初的貞觀之治,起到了推動作用。
所謂言多必失,有些事情,在魏徵活著的時候顯現不出來,在魏徵死後,便逐漸漏出水面。世人都紛紛說道魏徵推薦了小人,而且還私通了史官,這讓太宗勃然大怒。
憤怒的太宗皇帝,在魏徵死後幾個月裡,對魏徵的態度急轉直下,並最終砸了魏徵的墓碑。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世人所說的那樣嗎?
在西遊記裡,魏徵一共出現了兩次:
一次是夢斬涇河龍王,一次是促使太宗還魂。而這兩次事件,都與太宗有關。這兩件事的解決,讓太宗欠了魏徵一個天大的人情。
這是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的看法,其實呢?這兩件事本無太宗屁事,完全是魏徵與涇河龍王的個人恩怨。
涇河龍王為什麼要找太宗呢?袁守城推薦的。
涇河龍王找太宗是什麼事呢?請太宗幫忙的。
涇河龍王找太宗幫什麼忙呢?讓太宗求魏徵。
涇河龍王求魏徵有什麼事呢?希望魏徵饒他。
那麼魏徵最後饒了龍王了嗎?一刀砍死他了。
太宗皇帝在第一件事裡,充當了什麼角色呢?完全就是一個電燈泡嘛!你倆有仇,那是你倆的事,跟電燈泡有什麼關係?所以,這第一階段,太宗吃了大虧了。
太宗為什麼要去地府一日遊?死龍王給鬧的。
誰把太宗直接送到地府的呢?是人曹官魏徵。
魏徵如何把太宗送進地府的?給崔判官寫信。
太宗透過魏徵寫的信活了嗎?不僅活了,還多活了二十年。
活過來的太宗,肯定對魏徵感恩戴德,封賞有加。可沒過幾年,魏徵就嗝屁了。太宗皇帝就納悶了?魏徵能耐那麼大,怎麼就沒想辦法給自己續命呢?
太宗晚上躺床上是越想越不對勁,奶奶個熊的,自己完全就是無辜的嘛!怎麼就平白欠了魏徵那麼多人情?
可太宗畢竟是見識魏徵的厲害,丫乃是上界人曹官,搞死自己那還不是易如反掌。氣急了的太宗,生生是把這口惡氣給憋回去了。
貞觀十七年,魏徵不小心死了,可太宗仍然不敢把魏徵怎麼著了。畢竟人死後七七之內,魂魄仍在。
魏徵去世幾個月之後,李世民大概覺得魏徵翻不起什麼浪了,就拿魏徵的墓碑撒了這口惡氣。當天晚上,魏徵就請李世民喝了一杯茶。
這杯茶把太宗給嚇的,屁都不敢放一個。第二天早上,就立馬派人安撫了魏徵的家人,並修復了他的墓碑。
你道是太宗這樣做就算躲過去了?其實未必,太宗當年砸了多少錘,大唐就能存在多少年。二百六十年後,唐朝滅亡。
當然,這些都是從西遊記中推斷的原因,在真實的歷史中,鏡子固然重要,可是每次都把我照的這麼醜?
還是這個美顏鏡子好,越看越美,這個破鏡子,砸了它……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回覆列表
先說李世民的不計前嫌:
魏徵在玄武之變前,是效力於太子李建成的。還曾建議李建成及早動手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玄武之變成功後,派人把魏徵帶來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天知道李世民被噎出一副什麼表情(^-^)V
魏徵身死,李世民的實際行動:
親自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絕對的光耀門楣。
對魏徵態度的轉變原由:
薦人失察魏徵在死前推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
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
候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
從這個時候起,李世民就開始懷疑魏徵結黨營私,推薦的人都不堪宰相之職。
諫言外流另: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的進諫記錄拿給其他官員炫耀過,弦外之音無非——皇上治國還是要靠我這種能臣的,李世民自然心中不悅。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解除婚約。後來又想到,你博取盛名,陷我於無能,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你犧牲我博出位!
所以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復立墓碑“忠言逆耳利於行”,貞觀十八年,沒有了魏徵的勸諫,李世民高麗受挫有感而發——“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遂“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