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穆如淸風閣

    劉邦捱罵,項羽被追捧,真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劉邦雖然私人作風有問題,還有些流氓品質,但卻對百姓約法三章。而項羽是婦人之仁,不說殺俘虜,更是多次屠城。然而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推崇項羽,罵劉邦小人?歷史上很多人私人作風不行,但卻對國家有大貢獻(例如張居正),難道他們都是小人?

    史記作者司馬遷本身推崇項羽,討厭劉邦,所以文筆中故意對劉邦醜化,影響了讀者的情感。

    當然你要說劉邦流氓不流氓,我告訴你,他流氓。當眾侮辱儒生,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年輕時打架鬥毆,惹禍以後還曾躲過張耳家。

    和項羽對抗滎陽。項羽把他父母吊在滾燙的油鍋之上,逼對面的劉邦投降。劉邦說你我八拜之交,我父既你父,我母既你母。你殺了他們,記得分一杯羹給我喝!這簡直就是無賴!

    項羽為什麼會引起後世的同情,李清照的詞說的明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鉅鹿之戰,五國諸侯帶著本國兵馬救援趙國,但是面對二十萬包圍鉅鹿的秦軍,誰也不敢迎戰。唯獨項羽帶領五萬兵馬,破釜沉舟,抱必死之決心,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對抗二十萬秦軍。奇蹟的是項羽居然打敗了二十萬秦軍。

    項羽能引起後世同情,主要是因為史記作者司馬遷寫的太好了!尤其是垓下之戰,霸王別姬,突圍時被人告知的是走錯路?有追兵趕上,他掩護弟兄們離開,獨自一人面對四面八方的敵軍,最後自刎於烏江。

    項羽雖然為政方面很殘暴,坑殺二十萬秦軍,殺義帝,在打輿論戰方面不及劉邦,但是項羽是真英雄,真豪傑。後世的百姓們也常常面對失敗,不免對這個失敗的英雄抱有同情心。

    歷史上,有一個人不吸菸不喝酒不沾染女人,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這個人是希特勒。批評劉邦,崇拜項羽,只能說我們的社會和諧安定了,生活富足了。但是,道德審判太具有個人主義色彩了。劉邦沒有問題,項羽也沒問題,只是後來的評論者為了自己的目的罷了。

  • 2 # 歷史一面鏡子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把項羽收入到“本紀”裡。“本紀”記錄的是諸位皇帝的歷史,而項羽實際上並沒有稱帝,司馬遷把項羽收入“本紀”足以看出對項羽的推崇。楚霸王是推翻秦朝統治的的主要力量,鉅鹿之戰消滅了秦朝的主力,力拔山兮,留下的千古美名的英雄人物。烏江之刎,是英雄最後的絕唱,有血有肉。劉邦的小人情節,是史學家所不推崇,儘管他是取得了皇位。

  • 3 # 千秋百合

    劉邦和項羽,實際上項羽在各方面都佔有明顯優勢,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可見楚華人的強悍,也可見楚華人和秦朝血仇之深,而在秦末以後的中國實際上當時很多人以楚為正統,大家認為楚是正統的,陳勝吳廣的政權叫張楚,張大楚國,發揚光大楚國。項羽作為赫赫有名的楚國貴族,他的號召力是一介平民的劉邦所不能比的,所以他在早期能夠號召起、積聚起強大的軍力和物質力量,這是遠遠超過劉邦的。但項羽最大的毛病是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能與人推心置腹,腰板比較硬身段不夠軟,無法有效地調動和發揮自己的全部力量。劉邦不同,劉邦在得到天下後曾有一段總結,很謙虛但很得意,什麼總結呢?說我之所以能夠打下天下,完全在於我能夠用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運輸軍糧我不如蕭何;統帥大軍攻城掠地我不如韓信。張良,蕭何,韓信就是所謂的漢初三傑,也正是他們協助劉邦開創了漢初的基業。項羽和劉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項羽是貴族出身劉邦是底層平民,而且劉邦這人有時舉止非常粗魯,比如一些非常有身份的老人家來看他,他當著老人家的面當眾洗腳,還搓啊搓啊的很高興,一急了把老人家的帽子、儒生的帽子拿下來撒尿,他能這麼幹,劉邦是個很粗魯的人。而項羽是力拔山河英勇無敵,劉邦文武都不見得出色,文化水平也不高,一個大風歌,也就是喊兩句大風起兮雲飛揚,武不能跟項羽比,項羽講義氣重感情愛憎分明,劉邦貪婪好色反覆無常狡黠[xiá]多疑。

    這一點司馬遷是看透了的,《史記》偉大,正是因為司馬遷眼光獨到,史實出眾,史德高超。寫好《史記》時已是漢朝成立很久了,而他依然將項羽寫成英雄末路,將劉邦寫成偽君子,而且堂而皇之地把項羽寫成《本紀》,《項羽本紀》,不僅堂而皇之地寫《項羽本紀》,更堂而皇之地把《項羽本紀》放在《高祖本紀》之前,所以在司馬遷心中劉邦不如項羽。項羽平生戰無不勝可就是輸了這麼一次,劉邦屢戰屢敗可就是贏了這麼一次,就因為這一次最後的決戰歷史改觀了,劉邦建立漢朝,在中國歷史上開啟了不僅僅是一個朝代,最主要的是成立漢朝傳達出一種資訊,平民也可以打天下做皇帝,在之前是沒有的,之前都是貴族,從此往後平民就擁有這麼一個皇帝夢。

  • 4 # 伏羊羅漢

    我認為司馬遷並沒有故意推崇項羽,也沒有故意詆譭劉邦!司馬遷寫這段歷史,應該是採用了很多人的口述,因為司馬遷寫這段歷史的時候不過才過去了幾十年而已,那時候本就有記錄歷史事件的專職官員,根據真實與客觀的原則,司馬遷不可能故意去抬高或者貶低什麼人,劉邦殺英布、韓信、彭越,甚至連樊噲都想殺,殺救命恩人丁固,稱帝后滿世界追捕楚軍將領,無一不說明劉邦也是嗜殺之人。當年項羽屠城,劉邦不也是參與者?

    為了得到天下而偽裝成仁厚,不正是劉邦之虛偽?稱帝后把所有汙水都潑向項羽,以顯示自己稱帝的正當性,史記不也是成了劉邦的工具?

    記錄歷史,除了客觀與真實性,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邏輯性,項羽為什麼會屠城?為什麼殺降?沒有過多的筆墨,以至於給項羽貼上了“殘暴”的商標,再說項羽殺楚懷王,根據歷史的記載可謂疑點重重,既然是“密令”吳芮“密令“英布”,說明這件事不想被知道,屬於暗殺,項羽怎麼可能不自己派暗殺小組,卻去讓已經不怎麼聽命的“王”去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當時項羽忙著跟齊國開戰,又必要急著去殺一個回封地的傀儡“義帝”,必要性在哪裡?是英布殺的,英布說是項羽讓他乾的,而當時英布根本就不聽項羽號令,怎麼可能幫項羽做這種事?但是英布跟劉邦暗中勾結倒是事實,而劉邦急需一個出兵彭城偷襲空虛的楚國大後方的理由,更需要拉攏各路諸侯,而“項羽殺義帝”,不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說項羽殺義帝就跟近代史“三年自然災害”一樣一樣,反正很多人都相信了。

    劉邦最後贏了,歷史怎麼說,真相如何掩蓋都不是難事,等司馬遷開始寫史記,也只能採用主流的聲音,而垓下之戰的親歷者“楊喜”正是司馬遷的女婿的爺爺,所以能把垓下之戰寫的栩栩如生,細節生動、

    所以,司馬遷並沒有故意貶低劉邦,也沒有故意抬高項羽,他應該走訪了很多親歷者,儘量記錄了當時大家認可的事實!

  • 5 # 歡笑時空

    首先,劉邦與項羽當年在爭奪天下時,項羽雖然最後輸了,成王敗寇;但是他做事光明磊落給世人留下的氣吞山河、千古無二的英雄形象,可謂“真男人”,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而劉邦則是那種投機取巧、能屈能伸的投機分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厚黑之王,不是很正面。

    其次項羽出身高貴的名門望族,正兒八經的上層社會人士;而劉邦卻是市井之徒,真正的草根出身,社會底層。同樣作為上層社會的司馬遷寫書時對他們倆的評價我覺得或多或少對項羽有所傾斜吧。

    再者司馬遷身受宮型,這給他帶來的屈辱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一切正是西漢王朝給他造成的,作為一個正常人我覺得肯定會帶有一些成見吧。

  • 6 # 曲江家學

    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的是,司馬遷真的全然推崇項羽而貶低劉邦嗎?

    對於帝王,治國成就不就是最重要的評價嗎?而看這兩個評價,是崇項貶劉嗎?

    我們先釐清一個概念,那就是二十四史除了史記,都有官方修史的背景在。而唯獨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雖然是太史令,可他們著史記卻是要“成一家之言”,而此時的史筆文風也沒那麼多為統治者避諱和美化的東西,所以你對比漢書和史記,會發現很多對劉邦形象不利的筆法都改掉了,有名的例子就是《史記》寫劉邦得知韓信死了,是“且喜且憐之”,而到了《漢書》則是“且喜且哀之”,兩者差別在哪?前者點出劉邦知道韓信是冤枉的,所以有憐惜之情。而後者則重在說劉邦有情有義,對韓信之死感到哀傷。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讀史記,會覺得喜歡項羽,而不喜歡劉備呢?這個本身和項羽的貴族出身和貴族氣質,而劉邦的平民出色和庶民精神有關。

    《史記》有沒有推崇項羽的地方,有,比如寫他垓下突圍之戰,寫他烏江自刎把頭顱送給故人,這些都寫得極是悲壯雄烈。有沒有貶低劉邦的地方,也有,比如寫他給儒冠撒尿,可儒生幫他進行一番朝禮演練後又感慨這才知道皇帝之貴,這些都寫得一個很無賴形象來。

    有人推測說,這中間有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了宮刑,氣不過老劉家,所以在文字上出氣。這個其實是貶低了司馬遷作為大歷史家的格局和視野了。

    其實這兩種對比,前者恰恰是一個貴族豪傑氣質的體現,這種貴族氣質看起來很美,可恰恰是因為太高高在上而很容易忽略一般平民,所以你看項羽對手下人一點點小病都要關懷備至,可封賞起來很吝嗇,而且動不動就屠城。而後者恰恰是一個平民英雄精神的展露,所以劉邦雖然動不動就出口成髒地罵人,可是不僅封賞很捨得給,而且對於投降他的很寬容,你也幾乎沒看過他屠城。

    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貫穿其中的一條線索,恰恰是要說明楚漢爭霸,其實就是平民精神對貴族精神的勝利,這方面推薦讀一讀李開元先生的《秦崩》和《楚亡》兩本書。

    其實史記最重要的推崇項羽之處,並非寫他的英雄氣概,因為史記筆下很多反派都寫出了壯麗的色彩——這是太史公獨有的史家浪漫,也是戰國時代形成的傳統貴族氣質在當時的遺留,而是把項羽單獨列為本紀。這個在後來的《漢書》和《資治通鑑》都刪去了。

    但是,這個和當時的人還沒有經過經學正統理論的輿論洗禮有關,那時依然認可滅秦的是項羽,劉邦是從項羽手裡奪得天下,而不是從秦國手裡。從秦到漢,中間是有西楚霸王階段,甚至在司馬遷之前,還有認為陳勝的張楚是在楚霸王之前的短暫正統政權階段——這方面可以參考田餘慶先生的《說張楚》。

    綜上,太史公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歷史家,我們讀《史記》也應該不是簡單地看他推崇誰貶低誰,而是看他如何以這樣一種高度和格局來實現對歷史的呈現,這種高度和格局,其後的二十三史都再難企及了!

    一己愚見,拋磚引玉!

  • 7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劉邦作為農民義軍領袖違背初衷淪陷於歷史朝代更迭週期律

    下聯,項羽作為農民義軍領袖功敗垂成無顏見江東父老霸王別姬劍

    橫批,史記作者司馬遷推崇項羽貶低劉邦的自白。1.何為義軍,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代言代行者稱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何為初衷,公天下,均貧富,一呼百應、眾志成城、排山倒海,如若不然,否則,反之,在聚義揭竿之初,約法三章,勝者帝王將相封妻廕子,敗者生死未卜無怨無悔,有誰響應聽令效力,可想而知,烏合之眾,難當大任,難以成事成功,唯有慎終如始,才能無往無不勝,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何為春秋,春者,春風化雨、春意盎然、春播秋收,秋者,冰霜雪雨萬物凋零一片死寂。春秋筆法,必須鼓足勇氣,大義凜然,奮筆疾書,司馬遷他做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信史世家,祖孫接力,寧死不屈,不辱使命。腐刑加身,含羞忍垢無以復加,並非官史,而為民史,生哀死榮,恍如隔世,在司馬遷在民間而非朝廷完成史記30年後,由其後世親屬,鑑於時代清明,才獻呈於朝堂,昭告於天下。若在當時,若在朝堂,還是此史記,還是這些文字,其命運如何,可想而知,文字獄,腐刑,摘除其男性生殖器,直至生命,可未卜先知,實為該時代人類集體宿命,司馬遷是不幸的,遭遇腐刑,含羞忍垢,民間寫史,30年後,流傳於世,司馬遷是萬幸的,如若在當時在朝堂,還是如此寫史,還是這些文字,不僅文與人俱滅,不僅消滅思想,而且消滅肉體。感謝敢叫日月換新天滄海變桑田新中國的建立,感謝新時代給了我們暢所欲言尋求天道追求美政的環境氛圍,才使得司馬遷史記作為無韻之離騷春秋筆法實事求是精神得以不斷髮揚光大,歷史時代國家民族先烈子孫人類幸甚,回答完畢。

  • 8 # 玉宿林峰

    每一部史書都不是作者親眼目睹。

    【史記】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什麼意思?是史書也是文學作品?

    司馬遷寫【史記】是相對獨立的,沒有受到官方太多的干擾。所以,他可以寫得更真實,更無拘無束。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寫進去,形成類似批語的文字。

    太史公把劉邦寫進本紀,把項羽也寫進了本紀。讓這對冤家在陽間為了的恩怨到陰間去持續。憑這一點,作者就是有點偏心,他同情項羽。

    項羽出身貴族,力能扛鼎,殺人如麻。時而目空一切,時而體恤下屬。項羽攻城必克,如果遇到頑固抵抗,城破必須屠城。這時的他再不去考慮城中百姓的哀嚎苦痛,也不去想城中古稀的老人是否就是他那受凍的兄弟的父母。他看到手下缺衣少穿,不禁淚下。他怎麼就不想想,殺了他們的父母,他的弟兄會還給他多少眼淚。。無辜的百姓無非就是為個溫飽,參軍打仗無非就是為了養活家小。屠城,如此的濫殺無辜,足見項王的嗜血本性。

    項羽還有一個殺人手段,烹人。就是把人扔開水裡煮了。煮過很多人,不一一列舉。劉邦的老爹九死一生,躲過一劫。如果不是劉邦的機智和無賴本性,劉太公真就成了肉湯了。項羽可不是鬧著玩的。

    項羽據說火燒了阿房宮,殺了義帝。活埋了幾十萬軍人。雖說戰爭殘酷,死傷難免,好像霸王也有點太狠點。對別人如此,可以理解,對自己也毫不手軟。被漢軍追得走投無路,乾脆自殺,動手前依舊豪情萬丈,說我看你眼熟呢!這樣,我把人頭給你,拿去請賞。說完自殺。夠狠吧!

    對比一下,劉邦出身底層,與人為善。好喝酒交朋友,仗義。有胸懷,會用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劉邦的手上不可能幹乾淨淨,但比起項羽來,夠仁慈,夠君子啦!

    項羽可以做一員猛將,但做不了帝王。司馬遷對他的偏愛是什麼原因呢?也許,就是一種對力量,對勇猛,對快意恩仇的崇拜吧!設想,太史公在項羽手下工作,當呈上書籍請大王過目的時候,項羽很不滿意,後果是什麼?

    烹之,,這不是第一選項必是第二選項。

  • 9 # 汜水之陽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太史公曰: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大聖之意為古謂道德最完善﹑智慧最超絕﹑通曉萬物之道的人。 

      《荀子·哀公》:“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而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經營天下,五年猝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鹿,豪傑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太史公曰:子羽暴虐,漢行功德。奮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為寧,改制易俗。

    是你們認為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流氓吧?太史公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劉邦是上古傳說中的大聖。道德完美,智慧超世,通曉萬物之道的聖王。所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拋妻棄子,這只是現代人普通人所遵循的做人的道德標準。劉備說過女人如衣物,兄弟如手足。還摔阿斗,他的部下可曾非議背叛過他?後周太祖郭威全家在漢隱帝手裡做人質,照樣造反,全家被殺。當了皇帝以後沒了親人,只能立養子郭榮(柴榮)為嗣。可曾有人說他冷血無情?

  • 10 # 長島男爵

    一、司馬遷家族對漢朝皇族的怨恨。

    因為司馬遷的雞兒被劉邦的曾孫閹了,於是在工作之餘寫了《史記》這本誹謗之書,書本藏到外孫那裡去,死後由外孫發表,但不久外孫也因為誹謗朝廷被處死了。書也就被朝廷禁止流通了。

    二、《史記》的誤導性。

    謗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其本身並非完全胡謅,而是基於大背景事實上設定了某些誤導性文字,由於沒有其他同時期的史書,《史記》幾乎成為研究早期漢朝的唯一典籍,因其價值並沒有被銷燬,而是藏與宮中,漢朝滅亡以後就廣播於天下了。

    司馬遷的誤導性在於把他想要傳達的部分濃彩豔墨,不想傳達的部分一筆帶過。

    比如楚漢戰爭中,項籍贏的部分「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漢王贏的地方就「破楚某地」,給人一種項籍一直贏,漢王一直輸的感覺,然而項籍贏著贏著就轉進垓下了(笑)。

    這種誤導性類似於北韓媒體採訪美國,專門去貧民區採訪,美國貧民區是真實存在的,北韓媒體不算是作假,但只採訪貧民區,對於接收外部資訊有限的北韓平民來說,就會造成美國都是窮人的錯覺。

    謊言不能騙人,半真半假才迷惑人!

    三、《史記》捧項籍、韓信,貶劉邦相當明顯。

    (未完待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為什麼啟動不起來開不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