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我家139706348
-
2 # 厚德載物山水間
錢是沒有問題
問題是沒有錢
有錢是沒問題
沒有錢是問題
問題是錢沒有
錢沒有是問題
錢有沒有問題
是有錢沒問題
是沒錢有問題
是錢沒有問題
有問題是沒錢
沒問題是有錢
沒錢是有問題
-
3 # 俊介林
(一)祭灶
“祭灶”一般是十二月廿四傍晚,若是廿三傍晚祭灶,則是官宦之家,或是官宦的後裔,民間有“官三民四乞食五”(即官宦家祭灶在廿三傍晚,平民在廿四傍晚,乞丐則在廿五傍晚)的說法。祭灶是祭灶神,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各灶負責監督灶主人一家言行的神,俗稱灶公、灶奶,據說祭灶這天晚上灶神要離開灶主人家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灶主人一家一年的言行,人們祭灶就是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說好話。“祭灶”的供品:灶糖灶餅是必備的,其他供品只要是素的就行,一般只簡單置辦幾樣。祭灶時擺上供品、三杯茶、五杯酒,點上香,跪地向灶神祈求許願,要求灶神在玉帝面前講好話,保佑一家平安,事事順意。次年正月初四,灶神下凡返回到各家,又得祭祀一次,不過此次不叫祭灶,而稱接灶神。接灶神的供品則可大魚大肉,家中過年備的年貨均可使用,一般都較豐盛。
(二)春節
農曆十二月廿日後,就開始除塵(衛生大掃除),籌辦年貨一雞、鴨、魚、肉以及白粿、糖粿(年糕)等。已出嫁的諸娘囝(女兒),要去孃家(孃家父母健在每年都要送)“送年”——送公雞(本地話為雞角)或腳柄(帶豬腳的腿肉)、線面、糖棵等,以示孝道,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20世紀90年代後,相當部分人改為送“紅包”給父母。廿九做“小歲”,開始貼春聯。卅日做“大歲”,傍晚在祠堂祭祖,當晚閤家團圓共進豐盛的晚餐。晚餐要有雞、有魚,雞要吃光(寓養雞不會養不大),魚要有剩(寓年年有餘)。正月初一子時“開正”,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焰火,象徵新春元旦之始。“初一早”,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早餐大多數是“太平面”,即雞湯泡線面加鴨蛋(方言中鴨蛋與壓亂諧音,把亂壓了就顯太平,所以太平是永泰人對鴨蛋的另一種叫法;而雞與系諧音,雞湯泡線面加鴨蛋就是象徵全面系太平),寓意全面都太平;而且麵湯要喝盡,據說這樣出門就不會遇到下雨天。有些信仰佛教的人,大年初一早餐則吃素。家人之間,要說吉利話,出門碰見熟人,則互致“恭禧”或“發財”、“拜年”等語,午、晚餐一般都吃除夕蒸好的“隔年飯”,以討個吉利年年有餘。初一至初三,不掃地,寓意掃地會財運掃光。碰上熟人,笑容滿面,互道吉祥、互賀恭喜、互相拜年。言行特別謹慎,希望一年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預兆。小孩不許哭鬧,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也不可以和別人吵架爭執。若不慎打碎碗碟,認為是破財的兆頭,得趕快說“發財”,以消除不吉利。過了三天,初四日,各行各業開始正常活動。正月之內,有請新人(本年中親戚中新娶的媳婦)、請春酒(親友)的習俗。
(三)元宵
元宵節一般在正月十五,也有的鄉村於正月初七就開始做元宵。元宵節時,張燈結綵、放焰火、吃元宵(類似於湯圓)。很多人家還到神廟上供、點燭、燒香,俗稱“排元宵”。有的一對蠟燭重達八十斤,香像根柱子,長達5米。元宵節的活動除了供神、“排元宵”、在神廟演戲外,主要活動有舞龍、舞獅、踩高蹺、猜燈謎等。元宵節到處是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90年代後,每年元宵節有踩街活動,踩街隊伍由舞龍、舞獅、腰鼓、錢串舞、高蹺、旱船等組成,遊環城路一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夜晚很多人家都放焰火,絢麗的火光此起彼落,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我這裡除夕貼春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正月初一開年,初二探春,還有給小孩壓歲錢、放鞭炮、獅子拜年等傳統風俗習慣,你們那裡的新年習俗又是怎樣的呢?
回覆列表
我們是土家族,有很多特別之處。
大年三十前幾天都要做房前屋後的清理和衛生,房內幾乎無死角的情理打掃,包括房頂瓦下的煙塵。不過這些舉動都很講究擇日行事的。
準備過年用的臘,羊,,魚,香腸,……也得提前燒好洗淨備用,新鮮的肉,一樣洗淨備好,所有蔬菜都是來自自家菜園,市場買的也有,……
三十這天必須要有豬頭,豬尾,寓意有頭有尾,魚自然是年年有魚……豬頭,豬尾煮好了,還得端到山神土地公公那裡去孝敬他們,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才能拿回家享受。
放鞭炮自不必說,所有家人都穿新衣,所有人不說不吉利的話,這幾天不殺生,不吵架,
所有飯菜都上桌後,必須由家長敬請已逝長輩們也吃團圓飯,喝酒……然後才能依次老幼入座吃團圓飯,
三天內家裡不能掃地,寓意怕明年莊稼被風吹壞了,到家不管是哪裡人,必須敬為上賓,好酒好肉款待,初一到十五以前,必須帶孩子陪老婆會孃家拜年!……
三十晚上必須是大火烤著,出行必須鳴炮,……所有零食都是年前準備的那些蒸,炸,炒鄉貨,老少各有不同。
哎,太多的熱鬧,太多的習俗,太多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