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鮮肉13723988327

    甲午戰爭罪魁禍首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而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國家的凝聚力甲午戰爭日軍準備了充分而中國方面絲毫沒有準備戰役來臨之後匆忙應戰北洋海軍方面戰艦陳舊指揮不統一

  • 2 # 泡麵侃史

    兄弟問這句話,證明你是不太瞭解李鴻章的,李鴻章可以說是晚清的第一忠臣,如果不是李鴻章的話,估計清朝早就沒有了,中國估計早就被列強瓜分了,你可以看你一下,李鴻章為了清朝的近代的軍事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但是奈何生不逢時,雖有報國的才能,但是確實一個扶不起的王朝,國外對於李鴻章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的,可以說如果不是李鴻章的話,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只是會更加的悽慘,不僅僅就是幾個戰艦的。

    但是無論你怎麼厲害,在當時老大還是清政府,清政府的不作為,就是李鴻章也是沒有辦法的,雖然有想法,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愛國,也只是盡力挽回自己的國家的損失,這就是李鴻章,可以說是清末的第一賢臣。

  • 3 # 饞嘴的小紫薯

    在我們過去的歷史教科書上一直是這樣記載李鴻章:甲午戰敗罪魁禍首,喪權辱國賣國賊。甲午海戰李氏避戰保船,痛失戰機。但是當我們撥開歷史重重的迷霧,翻開厚實而繁冗的史料,我們會發現,歷史的真相也許並非如此。

    1894年9月17日,中日爆發黃海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黃海海戰,歷時四個多小時,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就在這4個多小時中灰飛煙滅。隨後簽訂了貽害無窮的《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海軍、陸軍一敗塗地,整個一個脆敗,華人將其視為奇恥大辱,而滿人的統治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脅。這場戰爭印發了日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南方地區強烈要求維新,甚至出現了東南互保,更主要的是,引發了日後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戰爭失敗後,慈禧太后拒絕發表任何評論,這也符合慈禧一向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自然也不會為光緒皇帝決策承擔責任。其實她心裡很清楚,由於準備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海軍的經費大部分被挪用重建頤和園,北洋艦隊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的開支,炮彈等給養奇缺,導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最後無彈可用。

    作為洋務運動的總領軍、北洋水師的在控制人李鴻章戰後成為眾人指責物件,遭到華人的瘋狂怒罵,指責他建議和慫恿清朝出兵北韓。其實,李鴻章明白,這一戰,打與不打,對清朝都非常危險。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早已經及覬覦封閉、落後的封建帝國清朝,中日早晚要決一戰。

    日本明治維新後,接受了近代科學、機械和民族主義,國力強盛。近代,日本曾經兩次侵略中國,第一次是在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中國臺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第二次是在1885年,清朝允許日本染指北韓,大清放棄了對北韓宗主國地位。正是清政府的退讓,導致貪得無厭的日本嚐到了甜頭,也察覺到清政府的軟弱,直接導致了甲午海戰的危機。

    李鴻章十分清楚日本這些年舉國備戰的情況,也同樣瞭解北洋水師的半飢半飽的情況,根本無法與日本海軍抗衡,所以,李鴻章一直下令北洋海軍“避戰”。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李鴻章決定於日本海軍在海上作戰?

    1、當時清朝一些官員強烈要求與日本開戰,覺得清朝天下無敵,戰爭氣憤濃厚;

    2、清朝駐北韓的特使袁世凱指天發誓,向李鴻章保證,一旦日本與清朝開戰,英華人肯定不會袖手旁觀;

     

    3、李鴻章最初的目的,只是支援派兵到北韓平定叛亂,後來他意識到出兵中了日本人的圈套,他就下令禁止再採取;

    4、李鴻章的德國顧問極力慫恿開戰,並最終說服李;

    5、李鴻章租借“高升號”艦船,以及北洋水師護航,前往北韓,這一舉動,意味著戰爭的升級。

    甲午海戰失敗後,一些朝廷大臣紛紛上奏指責李鴻章為“漢奸”,認為李鴻章對戰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言辭非常犀利。但是李鴻章只不過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替罪羊,其深層原因在於,到了十九世紀,西方的世界,包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日本,已經具備了所謂的近代文化,而清朝還是封建落後的帝國,我們落後了。

     

    PS:據聞當初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要求割遼東、澎湖和臺灣,以及三萬萬兩白銀。李鴻章堅持不答應,與伊藤博文僵持不下。第三次會議結束後李鴻章中途遇刺,被一日本浪人用子彈打傷,李堅持不定合約不動手術,當時李鴻章已是70幾歲的老人。伊藤博文怕談判官萬一死在日本,國際影響不好。只得退一步減少一萬萬兩白銀,免割澎湖。

     

     

  • 4 # 楊小斌說歷史

    不過這場戰爭從打響開始,李鴻章在戰爭思想和指揮上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他一味想要儲存北洋艦隊的實力,不想看到北洋艦隊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太大,因為北洋艦隊是他多年心血!在這種思想前提下,將領指揮上無法放開手腳,加上日軍的軍艦更加先進,火力設定是北洋艦隊的三倍,最終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

    其實甲午戰爭分為海戰和陸戰,前期在北韓戰場的陸戰,日軍屢次失敗,損失慘重,清政府還是打了不少勝仗的,後來海戰上清政府失敗,畢本艦隊水陸共進才導致清政府整個甲午戰爭失敗。

    甲午戰爭的失敗影響很大,大大加深了中國半中國半殖民地的程度,也激發了華人尋求“變法”的決心,後來的“戊戌變法”就是受這次事件影響產生的!

  • 5 # 嶼黎

    首先肯定地說,和李鴻章關係不大。那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是首要罪人?無非是3個原因:

    一:《馬關條約》李鴻章簽了字;

    二:丁汝昌是李鴻章舉薦的;而丁是陸軍將領

    三:李鴻章貪汙銀子

    下面就從這三個原因來解剖下甲午戰爭失敗其實是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而已。

    解剖一:李鴻章是代替慈禧簽字,他不籤,張三,李四也是籤;何況,外華人只認李鴻章。再就是慈禧要的是停戰,而不是繼續戰爭,所以誰都阻止不了。

    解剖二:丁汝昌被李鴻章推薦當了水師提督,事實上,當時全中國能夠有資歷,有經驗又能夠勝任水師提督的人才沒幾個。而日本在人才這方面已經完全領先中國。

    解剖三:李鴻章貪汙是事實,罵他是因為北洋水師是他一手創立的,而海軍缺少炮彈他卻一毛不拔。缺炮彈的原因是翁舒僮把錢搞了!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

    一 :日本方便破解了丁汝昌的戰術,利用日本船隻航速快的特點進行了反向迂迴,導致丁汝昌沒來及反應過來,對自家船隻做出進一步的指示。

    二:北洋水師整體裝備水平不高,戰鬥意志不強。鄧世昌和致遠艦一起沉沒後,其它艦的指揮官亂套了,竟然跑了?進一步摧毀了北洋水師的戰鬥精神!

    三:北洋水師可以說和日本艦隊差距不大,事實上卻是現代化國家與農業化國家的碰撞。

    所以,清末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其實是滿清皇族幾百年不思進取,故步自封得後果,並不是一場戰爭的失敗或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能改寫的!

  • 6 # 東方有條巨龍

    有慈禧挪用軍費的責任,更有因為李鴻章任人唯親,用嫡系外行丁汝昌而非專業人士擔任艦隊指揮官的責任,海軍失敗了,為什麼陸軍也失敗,把國家朝廷軍隊當成自家親兵,訓練主要是鎮壓國內農民起義,而不是跟進世界潮流學習先進戰法,遼東失敗,不能抵抗到底,日軍已經戰線過長,給養供給不上,兵力不足,彈藥不足,如果當時全國奮戰,日軍不會堅持太久,必敗。可惜李鴻章不是左宗棠!怕進關傷了慈禧和淮系根基,急忙談和,戰敗了怎麼談和?日本超乎所需得到了巨大意外之得,戰場沒有得到的,談判桌上李鴻章給了,更可怕的是給了日本騰飛所需的2億兩白銀和臺灣北韓兩個戰略要地!造成三十多年後更加悲壯屈辱的14秒抗戰!日本近代強大拜李鴻章所賜!

  • 7 # 西門不帶刀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包括4場大型戰鬥:1.駐北韓陸軍與日軍在平壤的數晝夜激戰。2.中日海軍在黃海大東溝的甲午海戰。3.中日陸軍在鴨綠江,九連城激戰。4.中日旅順威海之戰。

    罪魁禍首是指:作惡犯罪的頭子。

    雖然中國戰敗,但是屢敗屢戰,沒有不戰而降,怎麼能算是罪魁?

    雖然中國戰敗,但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怎麼能算是禍首?

    這種規模的國戰,就算真有罪魁禍首,那也應該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怎麼能算到李鴻章頭上?

    一,很多人為什麼罵李鴻章是漢奸賣國賊?下面是我們所都知道的:

    因為他一生代表清政府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最著名的是1895年的《馬關條約》和1901年的《辛丑條約》

    我們知道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

    我們知道的《辛丑條約》:賠償八國聯軍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

    又是賠了這麼多銀子,又是割讓土地。似乎李鴻章這個賣國賊漢奸的稱號已經是鐵板釘釘了!

    二.下面的內容很多事我們不瞭解的:

    1.馬關條約,日寇提出的要求是: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列島,以及賠償白銀3億兩。

    73歲的李鴻章,藉著在日本談判時被刺客刺殺這一事,硬生生的將賠償金額定為2億兩;

    他透過外交手段聯合德國,法國,俄羅斯,一起給日寇施壓,保住了遼東半島。

    2.辛丑條約:列強提出的是賠償白銀10億兩。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國家都亡了。作為國內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攜帶著光緒帝馬上出逃。讓79歲的李鴻章出面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已經開始吐血的李鴻章,在病榻之上,硬生生的將賠償的金額由10億兩白銀談到了4.5億兩。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病逝北京。

    3.中日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曾經和日本公使小村壽太郎私底下達成協議:給小村壽太郎幾百萬兩銀子,作為日本本次出兵的費用,同時讓日本退兵。小村壽太郎也同意了。但最後光緒帝不同意。最終導致了臺灣割給了日本,並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

    三,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在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漢臣成事之前,滿清的政府高層中滿族官員的佔比為70%以上。統治者們者們沒有人希望讓中國重新富強起來。因為慈禧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寧予列強不予家奴。維新派,義和拳,漢人這些都是家奴。

    李鴻章操持這個破破爛爛的江山,修補著破破爛爛的這條大船,他建兵器局,開礦,發起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建立招商局,電報局,鐵路,紡織局,他想盡快的讓中國強大起來。

    1860年開始的兩次鴉片戰爭,侵略者都是從海上入侵中國。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立後,一直到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沒有任何一個列強從海上打進過中國。

    用李中堂的臨終詩作為結束吧: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 8 # 子由拍案驚奇

    在清朝末期,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朝,可謂之是一敗塗地,後人總結經驗教訓,一般認為,以落後、腐敗完全停留在農業文明狀態下的清政府,與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文明國家對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此我們說到中日甲午戰爭,這就不能僅僅以上述原因來得出失敗的結論了。

    因為單純從國力上來分析,當時的清政府與日本並沒有懸殊的一面倒情況呈現,對於海軍艦船的取得,都是依靠向西方購買後使用。尤其一點,請大家記住,當時如果把清政府和日本的兩個國家的國庫財富總額做一個比較,那麼,可以明確的說,清政府財力超過日本9倍之多。

    那麼,清朝與日本兩個國家,國力上,軍隊人數上,海陸兩軍比較上,清朝不次於日本,但就綜合國力而言,清朝遠遠的超越了日本。甚至當時的英華人都認為日本與清朝對峙、戰爭,是自尋死路。

    可是,甲午戰爭中,清朝不僅僅敗的徹底,而且給中華民族帶來深深的痛與災難,《馬關條約》的簽訂,加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用審視的目光,解析當年導致清朝甲午戰爭失敗的因素,如題所問;“李鴻章,是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禍首嗎?”

    李鴻章這個人,在有清一朝,大大的有名。

    早在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血拼的時候,曾國藩兄弟唱主角,但是,從那個時候起,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就已經異軍突起,當時的特點就是,淮軍穿著土氣,但是,手裡的傢伙事都是真傢伙,洋槍洋炮,有洋人教習,與洋槍隊能協同作戰,從那個時候起,李鴻章就善於與洋人打交道,其治軍就已經向洋人軍隊學習了。

    及至到了清朝末期,李鴻章主持北洋海軍,這海軍上下,概莫能外,一色是淮軍的老底子,船上雜以洋人顧問。

    至於陸上軍隊,駐紮北韓的清兵還是脫不開淮軍的嫡系。所以,咱們簡短截說,海軍要派人出洋培訓教育海軍軍官,現役的海軍官兵軍餉要高出清朝陸軍士兵多倍!另外,不斷地出洋考察,買艦隻,直到後來,有傾18省錢糧供應北洋海軍之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甲午戰爭炮聲一響,陸路清軍狼奔豕突從平壤逃回國內,海上不到5個小時,盛名之下的大清北洋海軍就被日本人打的現了原形。

    這些,李鴻章難辭其咎!

    李鴻章做事,本來就沒有什麼底限、原則。這一點,從當初在蘇州殺降事件就可以略見端倪,到了清末,李鴻章也是老邁年高,號稱奉行其師曾國藩的挺字經,又自認國事、軍事不可為,凡事糊弄了事,他給自己定位是,守局如故。所以後來清政府面臨新疆問題時,李鴻章竟然主張放棄新疆,若不是左宗棠堅持,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李鴻章主持北洋水師時,與東洋日本,戰又不戰,和又不和,一味託大,遇到關節之處,就試圖找洋人調停,坐使日本侵略之形大成,最後不能解。

    慈禧太后也罷,光緒皇帝也好,他們再英明,也不能親力親為去執掌海軍吧?能親自指揮部隊去平壤嗎?

    上自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下自王宮貴胄,群臣百僚,這些人經年以來籌糧辦款,再撥付到北洋軍隊,特別是吞金巨獸北洋水師,養活這些巨大鋼鐵獸的目的是什麼?李鴻章不明白嗎?

    特別是當日本加大步伐,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的時候,清政府竟然於1888年停止購進軍艦,3年後,停止撥付海軍器械彈藥經費了。

    這些舉措,一方面是清政府愚昧、顢頇,不曉得世界大勢,但從另兩個角度看,一是北洋海軍消耗款項鉅萬,功效不見萬分之一,清政府被拖的奄奄一息了,二者也足見李鴻章主導下的北洋海軍建設混亂不堪,無能為也,為華人鄙睨。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北洋海軍還是抓到幾次戰機的,他們也躍躍欲試的請戰,試圖以快打慢,出敵不意!但是,均被李鴻章所阻止。

    李鴻章給在朝陸軍的指令是;“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而對北洋海軍請戰的指示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

    就是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清軍在朝失利,北洋水師海戰失利,而李鴻章自己辯解,“彼之軍械強於我,技藝強於我,”所以中國軍隊平內亂可以,對付外國侵略,失敗是想當然的。

    李鴻章此論一出,當時就被朝野所抨擊,朝臣們指責說,你李少荃天天要錢,搞洋務,耗費國家巨資30年,朝廷全力供奉北洋30年,你打不過德、英、美、俄也罷,連一個蕞爾小國日本你都打不過,這算什麼?

    憤怒的光緒帝也斥責李鴻章,“怯懦規避,偷生縱寇”。

    縱觀中日甲午戰爭之失敗,原因也複雜,李鴻章為禍首之說確實言重了,但是,就甲午戰爭的失敗來說,李鴻章難辭其咎!

  • 9 # 大衛風清雲淡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根本原因不在於哪一個歷史人物。東方的中日兩國,中國是亞洲大陸上的大國,是一個日漸衰敗的清帝國;而而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國日本,是個富有侵略性的小蠻族,在十九世紀下半,日本社會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以新興地主和商人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在日本取得了優勢,新興統治階級學習西方,大辦實業,積極擴充軍備,它正是一個奮發向上的政權,國民也在當時富有民族意識。而反觀中國清朝,封建統治根深蒂固,國民在統治者的剝削壓迫和愚民方法下,愚弱無知,國家一盤散沙。而統治者是何心態呢?是天朝大國思想,夜郎自大,坐井觀天,看不到當時的國際風潮,在戰略上還小看日本,嗤笑日本天皇餓肚子攢軍費,而這是何等計程車氣啊,日本就類似當年的周武王,而清帝國就象朽不可摧的商王朝。在甲午戰爭中中國的慘敗,有其歷史的必然邏輯。

  • 10 # 還是那個9號

    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也是清政府走向滅亡的開始,2014年在黃海海域發現的鄧世昌的“致遠號”,讓那段傷心的歷史又回到了大家的視野中,當時的北洋水師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一,怎麼就會輸給小日本了呢,很顯然這個結果不是一個李鴻章可以左右的,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那場戰爭的出場陣容,和比分1894年9月17日,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鄰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劇烈的海戰,參戰兩邊是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跟日本的聯合艦隊,(北洋水師出動主力軍艦10艘,隸屬艦8艘。日本艦隊出動軍艦12艘)兩邊一場激戰打了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丟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被擊沉,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死傷官兵600餘人,沒有被擊沉一艘。終究是以北洋水師慘敗告終。5:0完敗小日本,是什麼讓當時的亞洲第一輸的這麼慘呢,

    有好多原因締造了那場失敗,

    第一慈禧老太婆修頤和園,修建頤和園的錢大部分都是從北洋水師的賬上挪出來的,大約是600萬兩,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第二黨派不和,小集團之間的爭鬥,北洋水師的統帥李鴻章和當時的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不合,這直接導致後者在位期間連續六年沒有給北洋水師軍費,沒有軍費做支撐的軍隊打不了勝仗,還有就是海戰時英華人建議添購二艘戰艦,恰巧負責此事的就是翁同龢,他一拖再拖導致前線告急,負責製造炮彈的也是他,看過電視劇甲午海戰的都知道當是又很多啞彈,這樣的情況下不輸才怪,

    慈禧統治時期,官場烏煙瘴氣雞飛狗跳的,幫派林立勾心鬥角,自己內部都不團結如何制敵,所以失敗是必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裡想買部新手機,爸爸推薦買小米手機,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