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遺產旅遊專家

    這個問題不大準確,應該問近代莫高窟是如何被重新發現的。

    莫高窟自公元366年開鑿以來,直到公元1368年才停止,整整持續一千年。但這並不是說停止開鑿後就沒有人了,實際上莫高窟一直都有僧侶,道士,喇嘛在窟外的寺院居住,只是1368年以後,由於陸上絲路的廢棄,被外面世界遺忘了。

    直到1900年,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才逐漸被外人所知。由於當時清政府的不重視,導致第一個到莫高窟考古的是個外華人,叫斯坦因,他受到印度總督的資助來到中國西北考古。從藏經洞帶走了40箱文物,其中20箱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另外20箱在印度收藏。

    自斯坦因之後,又陸續有法華人伯希和,美華人華爾納,日本人橘瑞超,俄華人奧登堡等取走了大部分經書,絹畫,信件等,導致總數50000多件的文物,只有8000多殘卷留在了國內,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所以說,使莫高窟重新被華人和世界所知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藏經洞的發現,王圓籙是個值得我們記住的人,在莫高窟17窟的甬道南側牆壁上,還儲存著王道士的弟子為他立的功德碑;在莫高窟石窟保護陳列中心廣場的對面,還保留著王道士的塔,今年敦煌研究院剛剛修繕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過去憑弔。

    莫高窟旺季的門票很緊張,尤其是暑假,需提前一個月預約,不過在暑假是有一種叫“慢享莫高窟”的參觀莫高窟的新模式,需要深度體驗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 2 # 爆炒朝天椒

    僧人樂尊發現的。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佈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佈1~4層不等。

    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

    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壁畫並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畫、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蹟的佛傳故事畫以及說法圖,集中在最早開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時的壁畫人物半裸體,有著極其誇張的動作,其面容、神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帶有一種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風格。

    北魏時期的壁畫內容比從前增加了許多,不但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更加豐富,還出現了內容離奇、情節曲折的因緣故事。二五四窟的《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薩那太子本生故事圖》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圖》深深地吸引了遊人。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講述了屍毗王歷經的一場血淋淋的考驗。為了從鷹口中救出鴿子,又為了不讓飢餓的老鷹餓死,曾發誓普渡一切眾生的屍毗王,甘願割下自己身上的鮮肉餵飽老鷹,然而苛刻的老鷹要求割下的鮮肉不得輕於鴿子。

    屍毗王割盡了全身的肉,卻仍然不夠,虛弱的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自己站到了秤盤上去,結果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撒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屍毗王也恢復如初。二五四窟的“屍毗王本生”是莫高窟所有這個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

    正中高大的屍毗王將畫面一分為二,正目視著自己滿是鮮血的小腿,周圍較小的畫幅描寫了鷹追鴿、鴿向屍毗王求救、眷屬痛苦等情節。構圖把不同時空內發生的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個畫面上,使中心突出,有條不紊,顯示出作者高超的畫藝。

  • 3 # 山羊四萬元

    敦煌一直都有看守的僧人!到民國時期才被關注!

    1900年,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道士王圓籙發現。 十九世紀末,道士王圓籙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裡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僱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 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 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燻。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 4 # 創史人

    不要問敦煌莫高窟是誰發現的,說起來就心痛,就丟臉,讓人抬不起頭。

    王圓籙,湖北麻城人,為衣食四方逃生。在肅州巡防營當兵勇時迷上了道教,後受戒為道士,四方遠遊。1897年到了敦煌莫高窟,在此供奉香火,佈施度日。

    1900年,王圓籙的“生意”做大了一些,便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清除淤沙時,發現了著名的藏經洞,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

    他取了一部分卷、佛畫等分贈肅州兵備道廷棟及本縣官員鄉紳, 是為藏經洞文物流出之始。此後不僅國內、國外的人也盯上了莫高窟的寶貝。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找到王圓籙,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嚐到甜頭的他,在1914年又來了,這次用500兩銀兩向王圓錄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可笑地成了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1908年,法華人漢學家伯希和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精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1910年,清政府這才引起了重視,將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此時1900年發現的5萬多件藏經洞文獻,只剩下了8757件。

    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後來又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當然,我們不能把敦煌文物的流失的全責歸因於任何個人,我們也不能以一個完人的標準去審視王圓籙。他就是那個年代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或許只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藏經洞發現之後,他還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

    王道士先徒步行50裡,找到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知縣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擱置一旁。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汪宗翰的縣令,是位進士。得到王道士彙報後,汪縣令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不過他也只是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就地儲存,你要看好藏經洞。”的話一樣沒了音信。

    縣令不行,王圓籙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風餐露宿,行程800多里,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可笑,可笑的是,這位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就這樣,王道士也喪失了信心,沒了門,既然政府都不重視,他個窮道士又能如何?所以後面的事情也就不奇怪地發生了。

    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提起這段,他們寧願敦煌莫高窟一直就那樣沉寂著,哪怕到今天還在默默無聞,至少不會讓我們承受這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之痛。

  • 5 # 薩沙

    莫高窟在清代已經廢棄,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他的徒弟楊某,才發現了有藏經洞。

    王圓籙多次向清政府反應,但當時國家大亂,庚子事變慈禧太后逃出北京流落到西安,哪裡還有心情研究什麼文物古蹟。

    然而,西方學者和考古學家去知道這件事,開始向王圓籙購買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其中的雕像和部分壁畫,將其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損傷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所以說,王圓籙應該是莫高窟最早的發現者,但也是最早的破壞者。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考古路過莫高窟,花費區區200兩白銀,從王圓籙手中購買了高達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

    1914年,他有花費500兩白銀,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是西方最早發現莫高窟的人。

    隨後,西方各路考古人員都趕來,從王圓籙手中以低廉價格購買這些稀世珍寶。

    比如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花費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精華的敦煌文書。

    他在公佈這些文書是,在1909年震驚了世界。

    清政府由此才重視這件事,甘肅布政使何彥升立即保護莫高窟。

    然而,王圓籙狡詐的將一部分珍貴文物藏了起來。而何彥升這個貪官又自己貪汙了9000多件中最值錢的1000多件。

    於是,莫高窟5萬件文物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其他的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然而,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所謂藝術文化無國界,雖然當時英華人是掠奪走了這些文物,但畢竟儲存了下來。

    1931年,80歲的王圓籙去世,留下千古罵名。

  • 6 # 野史也是史

    莫高窟不存在發現一說,它自修建第一個洞窟起,就一直存在於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與“發現”掛上鉤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經洞。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

    說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貫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個,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地。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之後法良禪師等人又繼續建洞。

    這些洞窟原本被稱為“漠高窟”,最後將“漠”改為“莫”,意在說明沒有任何修為能高過修建佛窟。北魏時期,盛行佛教,莫高石窟開始了大規模修建。

    唐代時期,莫高窟迎來了發展巔峰,時有洞窟千餘個。到了兩代時期,隨著中原政權對河西控制力的減弱,莫高窟漸趨衰落,主要是以維護前朝洞窟為主。

    元代以後,莫高窟停止開鑿新的洞窟,已有的洞窟也逐漸荒廢。明朝時的敦煌為塞外之地,與內地交流很少。到了清初,敦煌城被重修,莫高窟再次興盛。

    清朝末年,莫高窟再次迎來蕭條之氣,當時的洞窟是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很多的洞窟已經坍塌被風沙掩埋。儘管有幾個僧人居住,但並無看管洞窟之意。

    藏經洞是如何被發現的?

    發現莫高窟藏經洞的人名叫王圓籙,1849年出生於湖北麻城,是一位能認識少量字的農民,自幼因災荒逃難到肅州一帶(甘肅酒泉)。

    光緒年間,王圓籙成為肅州巡防營的一名兵勇,離軍之後受戒成為道士,道號法真,時人稱其為王道士。之後他開始雲遊新疆,於光緒二十三年來到敦煌。

    (王道士)

    王道士在雲遊途中積攢了一些錢財,在看到莫高窟破敗的景象後,他決定自發看護這些洞窟並自費清理洞窟中的泥沙。

    這時的王道士目的非常單純,就是不忍看到這些洞窟繼續破敗下去。這時一件既費時又費力的事情,僅僅第十六窟中的泥沙,就清理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為此王道士專門僱了一個名叫楊果的貧窮士子,來為自己做些文案工作。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天,有些乏困的楊果在第十六洞窟甬道內,抽起了旱菸。

    解乏之後的楊過起身在洞窟北壁上磕煙鍋頭,突然發現牆壁聲音有些不對,好像不是實牆的聲音。警覺的楊果將此事告知王道士,兩人猜測到牆厚有密室。

    半夜時分,王道士和楊果偷偷將牆壁扒開,結果正如他們所料,眼前出現了一個堆滿經卷和佛像的密室。這一發現,揭開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經洞的面紗。

    藏經洞遭遇了哪些浩劫?

    公元十一世紀,西夏統治的敦煌一帶被蒙古軍所佔領,莫高窟僧眾將寺院中的經卷、文書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第十六窟的密室中,之後便各自逃難。

    就這樣,藏經洞被封存了八百多年。王道士第一時間向官府報告了此事,而官員們在得到了一些經文、畫像之後,將此事束之高閣,此後更是無人問津。

    敦煌發現藏經洞的訊息,很快傳遍國內外,外國探險家開始接踵而至。1907年,英華人斯坦因第一個來到莫高窟,他想盡各種辦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

    斯坦因最終用四錠馬蹄銀,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二百多捆文書。此後,斯坦因又分兩次得到二十九箱經卷和五箱絹畫和刺繡,全部存放於本國博物館裡。

    1908年,法國的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從王道士手中買走六千多件寫本。精通漢語的伯希和,挑走的經卷更有價值。之後的經卷不斷被Explorer買走。

    之後的莫高窟偷盜成風,大量經卷出現流失現象。清政府在1900年,將剩餘經卷運往北京儲存。藏經洞在發現之後的十年間,經卷文書散落到世界各地。

    王道士被華人指責為倒賣莫高窟國寶的罪人,他後來因為害怕而精神受到刺激,有人說他在晚年得了精神病,也有人認為他是在裝瘋,為給自己留活路。

    (伯希和)

    但無論如何,經卷都是經他手而丟失,他是難逃其咎。當然,官府的不聞不問,也是國寶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1931年,王圓籙因病去世,享年82歲。

    在王圓籙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給他莫高窟大泉河東岸修建了一個很氣派的土塔,並立了一個功德碑。這個塔現在是莫高窟一景,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 7 # 黑白文史mcn

    世人都怪王道士,但我要替他喊冤,王真的很冤,保護敦煌是他,毀了敦煌也是他,但這不是他一人之錯,是時代造就的!!!

    微知道一點敦煌的人,便知道有個叫王圓籙的道士。在傳統的敦煌文化史上,王道士被定格為一個卑鄙、貪婪、愚昧的罪人。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道士塔》裡痛心疾首、百般嘲弄的“骯髒的”“罪人”“小丑”就是此人。王道士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陝西,早年逃荒他鄉謀生,後來既無師承,又無寺觀,卻做了道士,年過不惑後輾轉到了敦煌千佛洞。王道士近乎文盲,從現存的照片看,他身材瘦小,相貌平平,穿一身棉袍,無一絲仙風道骨,實在是個極其平常的小人物人,甚至有些猥瑣。

    據專家考證,王道士是1892年前後到莫高窟的。這時的莫高窟無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積沙,一片殘敗。王道士憑著對宗教的虔誠,發下大願,四處化緣,籌集資金,清沙修窟。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和他僱來抄寫經書的人清理16號窟甬道積沙時,發現了右牆壁畫有裂縫,敲擊有空洞聲。開啟牆壁,再開啟一扇土坯封閉的小門,一間長方形的小石室展現眼前,裡面一層一層堆滿了遺書、絹畫及其它藝術品等數不清的“古物”,大致有五萬多件。

    一個震驚世界的中華文化瑰寶的密室,在沉寂900多年後被一個默默無聞的道士偶然打開了,一段中華文化的“傷心史”隨之也被開啟,“一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拉開了序幕。王道士也因大量文物流失國外而落下千古罵名,似乎被永久地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而與之相反,被華人痛斥為“文化強盜”的斯坦因、伯希和等卻成為舉世公認的文化大師和世界“敦煌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一個對世界文化史所有領域都產生影響的重大事件,與一個近乎文盲的小人物緊密聯絡起來,又恰逢當朝政權風雨飄搖之際,其結果必然是悲劇。把王道士歸結為“愚昧”、“貪婪”、“勾結”、“盜賣”、“罪人”等等,基本代表了包括許多大師的當代專家、學者的觀點,併為華人普遍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與王道士同時期的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等國學大師們並未簡單地下如此斷語,這絕對不是大師們的疏漏,因為他們更瞭解當時的國情和事件的全貌。隨著對相關資料的研讀,我逐漸地感到當代多數學者對王道士的評判,大都採用了當代的規則和標準,並有意無意地迴避了某些歷史事實,以民族情感取代了科學判斷,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然而,歷史就是歷史,不是以當權者的意志以及站在時代潮頭上的文化。

    天憫人的噱頭就可以改變的。不以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系統地、全面地、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最終會陷於歷史的尷尬。

    不是嗎?請看事實。不論出於何種目的,王道士曾為解決莫高窟文物的保護問題,奔走呼號。

    從發現藏經洞到1907年斯坦因來的7年間,他先後歷經艱辛,拿著經卷找到敦煌縣令嚴澤、繼任縣令汪宗翰,甚至趕著毛驢單程800多里找到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可笑的是,廷棟只認為經卷的書法不如他的好!幾年後,時任甘肅學政的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透過汪縣令奉送的少量藏經洞文物、拓片,進行了準確地考證,認識到了這批文物的價值,並充實了他的《語石》。但省府要保管這批文物,光運費需花幾千兩銀子,只好作罷。

    他口喻汪宗翰,讓王道士就地封存。於是乎,各級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管理、保護的責任一推了之。萬般無奈,王道士又斗膽寫了“上稟當朝天恩活佛慈禧太后”的密報,但在“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形下會有什麼結果呢?可以說,一個不拿朝廷一分錢俸祿,靠化緣維持生計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單從這點講,王道士並非愚不可及。可悲的是,幾年的努力,這批文物的管理權和實際處置權仍然落到王道士手中。

    事實上在當時看來,王道士發現的只是一批“古物”,到底有多大的價值誰也沒說清。倒是1907年以後,斯坦因、伯希和等人,陸

    續從他手中以低價大量買走,王道士才知道可以換銀子。

    也正是因為伯希和於1909年8月將部分經卷在北京六國飯店展出,引起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重視,國內學者才發現了此批文物的價值,從此才有了國內敦煌學研究的意識。隨著國外敦煌學的興起,才逐漸被華人視為“國寶”。

    王道士是卑微的小人物,但他的本性並不貪婪,人格並不低下。他“自奉極儉”,對捐款和賣經卷的錢,從未攫為己有,並自覺地做了收支賬目,“積三十餘年之功果,費二十多萬之募資”,悉數用於莫高窟的清理和修繕,比之利慾薰心的那些達官貴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儘管他也請來低劣的匠人,在少數洞窟將一些古代的佛塑,“改造”成為粗俗不堪的“作品”,在一些壁畫上重新畫上花花綠綠的“西天取經”的故事,幹了極其愚蠢的事。但是,莫高窟繁重浩大的清沙工程,敦煌的標誌性建築“九層樓”以及“三層樓”、“古漢橋”、“太清宮”等設施的修善,莫不與王道士的名字聯絡在一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認為責任不全在王道士,當時清朝的衰敗,官員的不重視都有很大的關係。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黑白史

  • 8 # 大獅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代,第一個洞窟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由一個名叫樂僔的僧人開鑿的。當時他路徑此地,突然看到萬丈光芒,就好像看到了萬佛朝宗的盛況,於是就在巖壁之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後來雖然朝代更替,但是莫高窟的興建和修復並沒有停歇,直到元朝以後,絲綢之路開始沒落,莫高窟才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莫高窟重新被世人所關注,不得不說一個起到了關鍵作用的人。此人是一個居住於莫高窟的道士,名叫王圓篆。1900年的時候,王圓篆想要把一部分莫高窟改成道觀,就在其進行清掃的過程中無疑中發現了一個“藏經洞”,洞中藏有從4世紀到11世紀,也就是十六國到北宋時期的歷代文書、畫卷、刺繡等各種文物超過5萬件,考古價值非常的高。

    起初,王圓篆發現了藏經洞之後,曾多次通報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當時焦頭爛額哪有心思理會什麼莫高窟、藏經洞的事兒。

    但是清政府不重視,可是外華人卻把莫高窟當寶啊,於是一批一批來了很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Explorer。這些人從王圓篆手裡買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並將其源源不斷運出了中國。就這樣,莫高窟中的文物被搬空了,壁畫和雕塑也遭受了嚴重的損毀。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莫高窟雖然因為王圓篆在次映入世人的眼簾,但也是因為王圓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 9 # 草木皆史

    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有一個舉世無雙的世界瑰寶—敦煌莫高窟,從五胡亂華開始,這裡就一直在修建佛洞。

    具體的建造時間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過此地,忽見金光閃耀,就開始開鑿第一個洞窟。此後很多人開始在這裡修建。到元代末年,隨著絲綢子路的廢棄,莫高窟漸漸沒落。一直到近代才重新被大家發現。

    那麼莫高窟第一個發現的是誰?如何發現的?

    莫高窟的輝煌

    莫高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知識寶庫,在這裡可以見到很多古代的佛像,也可以見到很多佛教經典。自從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建造,一直到元朝末年,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集中地。這裡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千多年之間始終是輝煌無比的。

    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個洞窟,從北魏時期到唐朝時期,這裡是佛像洞窟開鑿的重要時期,每一年帶這裡來朝聖的僧人絡繹不絕。可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消失,這裡曾經的輝煌也盡數被淹沒。

    莫高窟被誰第一個發現?

    在歷史的洪流當中湮沒了600多年之後,敦煌這個古代駝鈴悠悠的重要城鎮,迎來了很重要的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道士,名字叫做王圓篆,來自於湖北的麻城。在四處遊歷之後,他在敦煌莫高窟旁邊的一個破落地方住了下來,之後就發現了藏經洞。

    莫高窟是怎麼被發現的?

    在1900年5月的一天,王圓篆在發現莫高窟可能存在寶藏之後,就四處集資化緣清理沙排土。施工過程當中,發現甬道北壁出現門框式裂痕,當即開牆入室,發現四五萬件文物。從此之後,敦煌莫高窟就舉世聞名。

    如今,還可以在莫高窟內看到道士塔,但是藏經洞內的文物幾乎全被外華人搶走,十分可惜。

    結語

    莫高窟是我們全人類的藝術瑰寶,但是自從沒落到重新發現,可謂是經歷了戰火到搶劫,所以我們應該深深的進行珍惜和呵護。

  • 10 # 五年的前與後

    莫高窟在366年由僧人樂尊發現的。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366年的時候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擴充套件資料:

    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壁畫並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畫、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蹟的佛傳故事畫以及說法圖,集中在最早開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時的壁畫人物半裸體,有著極其誇張的動作,其面容、神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帶有一種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風格。

    北魏時期的壁畫內容比從前增加了許多,不但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更加豐富,還出現了內容離奇、情節曲折的因緣故事。

    二五四窟的《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薩那太子本生故事圖》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圖》深深地吸引了遊人。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講述了屍毗王歷經的一場血淋淋的考驗。為了從鷹口中救出鴿子,又為了不讓飢餓的老鷹餓死,曾發誓普渡一切眾生的屍毗王,甘願割下自己身上的鮮肉餵飽老鷹。

    然而苛刻的老鷹要求割下的鮮肉不得輕於鴿子,屍毗王割盡了全身的肉,卻仍然不夠,虛弱的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自己站到了秤盤上去。

    結果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撒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屍毗王也恢復如初。二五四窟的屍毗王本生是莫高窟所有這個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

  • 11 # 遠方44238589

    只從南北朝時期,莫高窟開始開鑿起敦煌人就知道,要說莫高窟名揚四海還是要從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開始的,也就是說斯坦因是莫高窟揚名世界的第一人。

  • 12 # 西望陽關

    這個提問是個病句,無法回答。

    莫高窟存在了一千多年,一直香火不斷。自海上絲路興起,陸上絲路漸漸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加上明清閉關鎖國,嘉峪關向西不再開放,莫高窟漸漸從香客的視野中消失了,變得蕭條冷落了起來。

    湖北麻城籍人氏王道士四處雲遊,來到敦煌莫高窟後,被莫高窟的博大所吸引,從此定居下來,為延續香火不停奔走勞作。

    1900年的一天,王道士在清理窟內流沙時,無意中發現窟壁的牆縫很深,並且煙會被吸進牆縫中。這一發現讓王道士大驚。於是挖了牆壁,一個震驚世界的發現呈現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價值連城的“藏經洞”。莫高窟從此被世界所關注。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盜寶者的垂誕,大量價值不痱的經卷文物被騙走盜走。

    所以說,提目提到的發現莫高窟第一人是誰,這個提法有問題,應該是發現“藏經洞”第一人是誰,才比較準確。

    盡表疏才,請多海涵!

  • 13 # brank雪語

    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祿由於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第16號洞窟甬道北壁後面的這 座密室,即隱藏了 900多年,後聞名於世的敦 煌藏經洞。此洞收藏有古代印本、寫本、絹 畫、幡畫、銅佛及破舊法器50000餘件,且件 件都是學術至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的價值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