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唐安史之亂,北方陷入長時間的藩鎮割據局面,唐王庭無法處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戰亂更是不止。這段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和平,大量的北方人民湧入南方,經過多次民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思想,方法和大量勞動力,使得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大有趕超北方之勢,而且,關中地區自唐朝開始糧食無法自給自足,故經常借食洛陽。大運河的修建,使關中在唐朝初期是可以的到河南,山東等地的糧食,但隨著戰亂的擴大化,北方的局面早已失控,而到了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的失守,使得漢人不得不以步兵抗衡北方胡族騎兵,而關中一代過於接近邊界,且戰亂之後尚未復原,故北宋定都開封。此時的長安,其實已經失去作為都城的資格了。到了南宋,那就更別說了,地方都整丟了。

    到了元朝,定都燕京,造元大都,即今北京一帶,遊牧民族,仇漢心理,自然不會考慮漢家長安城。然後朱元璋起於草莽,建立大明,也曾想遷都長安,甚至多次派太子朱標去考察,可惜,朱標考察完後去世,年老的朱元璋無心顧及遷都了。再之後朱棣上臺,遷都北平,為何,首先他封地就在那,而且多次親征北元,在元大都定都,也能威懾北方,最重要的北京這個地方位置賊好,能守能攻。

    至於滿清,那還用說麼,征服一個國家無過於在其國都上定都了。

  • 2 # 文軒春秋

    唐朝中後期以後,由於安史之亂和黃巢農民起義之亂的發生,繁榮的長安先後遭受到5次外敵或起義軍的攻破。曾經的長安因此元氣大傷,損失特別慘重。而此後在廣大西域地區丟失後,使得河西走廊的斷裂,使得繁華的都城一去不再。長安也開始由經略西域,轉變成為一個王朝西北邊防的軍事城鎮。宋代對西北用兵,關中的老百姓是“十室九空”,由此可見在北宋時期,關中的繁華美麗並沒有復甦到以前。後來金人佔據關中,長安一帶更是遭受焚燒破壞。這不僅導致長安的人口更加缺少,還導致陸上的絲綢之路被海上的絲綢之路所取代。

    關中的殘破,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糧食產量下降,這裡自產的糧食已經無法養活大量的京城人口以及駐軍。西北地區氣候變得更加的乾燥,導致這裡水資源是越發的匱乏,呈現一種不可逆轉性。而這一切讓關中地區的糧食生產出現不穩定,本地的農作物是不足以供養作為都城的長安人口,如果國家沒有能力組織從江南大規模穩定可持續的糧食運輸到關中,就不會考慮把長安做為都城。唐中宗時期關中鬧饑荒。大臣們勸唐中宗趕緊到洛陽去找吃的。作為皇帝的他說了一句十分硬氣的話:“豈有逐糧天子邪”。大臣們經皇帝這麼一講,就不好再說什麼,但是又沒吃的,只好讓民夫去把食物從各地搬運到長安來,為此那些農夫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餓死的累死的不計其數。到了唐德宗時期,長安再次發生饑荒,老百姓和軍隊都沒得吃了。老百姓可以逃荒,軍隊沒有吃的就要出事情。因此就連那些本來是在負責保衛皇帝的禁軍都衝到皇宮去了。在唐德宗受到嚴重威脅時,幸好從外地運來的大米到了,他喜極而泣。長安為什麼經常鬧饑荒呢?作為都城人口眾多,糧食消耗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長安的漕運並不是十分的方便。很多糧食比較豐富的地區,都不容易把糧食送到長安。運河是需要經常的疏通和清淤的,但是到了晚唐,朝廷已經沒有能力組織維修和疏通運河了。

    宋太祖在大體上完成統一大業後,國家逐步穩定。由於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因此他曾有過把都城遷到洛陽的想法。但是遭到群臣的集體反對後,他憤怒的對朝臣說,不但要遷都洛陽。將來還要遷往關中,定都長安。宋初的大臣們為什麼反對遷都洛陽呢?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在開封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資產。如果遷都洛陽長安,就沒有這方面的保證了。再者長安洛陽曾經作為唐朝的都城,那裡有大量的宮殿和軍政建築設施,晚唐到宋初這段時間,經歷了多次的戰爭破壞。如果要重新在這裡建都城,就需要高成本才能夠重新建立。最後宋太祖放棄了,多少考慮自身財政的原因。

    明朝的條件會比宋朝好,明初在天下大定之後,朱元璋也有考慮過把都城從南京遷往關中。並派太子朱標帶領一支考察團隊去考察遷都長安的可行性。但是朱標一行人經過考察的出結論是,關中不適合作為都城了。因此,朱元璋也就放棄將長安作為都城的打算。

    清朝佔領了北京,北京作為曾經的明朝首都,這裡有大量沒經過破壞的宮殿,所以沒有必要再更換到長安。況且北京離滿清的東北老家更近些,而北京此時的地位此時比長安更重要些。

  • 3 # 阿慶還是阿慶

    唐朝之前,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建都的皇朝有大周、秦、漢朝、隋朝、唐朝。

    在這些時期,中國王朝普遍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國力強盛,遠超周邊國家,比如秦始皇時期,還有漢朝時期,即便面對匈奴,也只有一小段時間是吃虧的,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打的匈奴分化成兩部,一部南遷和各民族融合在一起,另一部分被迫西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隋朝以及唐朝時期北部及西部的少數民族逐漸發展起來,漢族人用的很多戰爭工具也被他們學會了,從唐朝開始逐漸擠壓漢族聚居地,唐末更是造就了一個五代十國的混亂期。

    唐朝之後,宋朝統一中國,逐漸走向了文治階段,重文輕武,武將在朝廷地位低於文臣,處處受到文臣的管治,這是從宋朝開始的一個政治上的改革,卻也削弱了中原國家的戰爭能力。宋朝不論是面對西夏,還是遼國、金、蒙古,雖然戰鬥力並不算弱,卻處處顯得弱不禁風,只能固守,卻很少有能反擊的,岳飛反擊出去,結果就被皇帝和文臣一起整回來殺掉了事。

    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朱棣登基之後的決定,主要考慮北方蒙古騎兵依然實力強盛,即便一戰之下可以消滅不少,但是隻能維持十數年時間的安定。當時的西北地區也在不斷受到瓦刺等部的侵擾,陝西之西並不太平,始終未能有效納入明朝統治。清朝更懶省事了,到了北京一看,哇,豪宅啊,直接在明朝基礎上收編北京當了國都,當時南方尚在戰亂,北京向北向南都很方便。

    另外更重要的,各個朝代選擇自己的首都,都要看“龍脈”的。唐朝末年從安史之亂開始,長安被踐踏了無數遍,短時間內也失去了經營的優勢所在。加上各朝代對於邊境問題有所側重,更多的是北方邊境,長安逐漸不再作為國都選擇了。

  • 4 # 月光下魔術師34309

    1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戰亂已經被破壞,全國大戶人家都跑到南方,關隴集團在長安。經濟重心往南方轉移。

    2唐末朱溫拿下長安把大明宮拆毀燒了,把皇族跟關隴集團都殺了就算有貴族跑出長安到地方,他跑出自己的權勢範圍在地方無法立足。帝都被毀經濟完全轉移了!

    3唐朝滅亡後,造成北方遊牧名族的制約沒了。契丹可以崛起,中原以及北方耕地被破壞還反過來被洗劫流民泗起,大量人口南遷!經濟南重北輕進一步加重!

    4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大多朝廷都在開封建都因為宋吸取前邊王朝的教訓,陳橋兵變後把大將兵權收了造成強幹弱枝,大量中央禁軍駐軍開封,又因為只有這裡有水運可以四通八達向全國調糧水運又成本低

    5遼金元清都是遊牧名族,換個詞語說是二元政治,考慮多元混合的統治成本跟方便都選擇北京定都。

    6明一開始建立定南京跟元對抗,後靖難之後朱棣遷都北京對抗北元殘餘的蒙古勢力!

    7漢唐都大力經營安西都戶府保護絲綢之路,所以長安城非常重要隨著絲綢之路被斷,以及上面所說的六點帝國發展的方向轉移了!

    總體來說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大勢所趨。

  • 5 # 第一時間講述

    關於這個問題有這麼幾點原因,我們可以作為參考!

    一、原因:

    1、唐代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東遷,陝西漸漸邊緣化。

    2、唐末農民起義,長安損毀嚴重,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漢族南遷中,長安就日趨衰落。

    二、解讀:

    漢唐時期,長安一直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而且到唐朝時期,長安十分繁榮,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可惜好景不長,從唐代宗因吐蕃攻佔長安開始,長安就開始了它一生困苦的日子。

    唐朝後期,爆發農民起義,農民軍主帥黃巢攻佔長安,後來被唐朝重新收復,這時發生戲劇性變化,唐軍進入長安進行洗劫,黃巢乘機又奪回長安,黃巢因為先前失去長安是因為城裡的百姓與外面唐軍內外夾擊才失敗,於是黃巢下令血洗長安,長安城被洗劫一空,隨後黃巢因為迫與形勢退出長安,下令放火燒掉宮殿,長安城損失慘重。

    後來黃巢失敗,藩鎮互相爭奪,藩鎮中朱溫最強大,逐漸奪得中原,佔領長安,挾持唐昭宗。朱溫因為要鞏固權力,將昭宗遷都洛陽,放火焚燒長安城,長安慘不忍睹。

    隨後又經歷了五代十國,長安城已經城不向城,長安居民大多逃離,長安經濟十分差。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隨後統一全國,據說宋太祖有次擇選京師,無奈的西望長安,表情十分悲嘆,無奈只好把首都定在汴梁開封,從宋朝開始長安再也不是中國曆代王朝希望選擇的首都。

  • 6 # 南國十三么

    因為從晚唐開始,君主昏庸,宦官當權,藩鎮割據,諸多複雜因素交織在一起,將李唐的江山搞得是雞犬不寧,朝政大局成了一團亂麻,國家實力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長安作為皇帝的老巢,經常被叛軍攻佔,就連城中的皇帝都曾出逃過多次。 公元896年,大唐軍閥李茂貞帶著自己的兵馬軍隊直衝長安,一進城就各種燒殺搶掠,將滿城的建築乃至皇宮大殿都一把火燒成了灰燼,但這還不是長安最慘的一次。公元904年,朱溫逼迫昭宗遷都洛陽,然後他命令手下士兵,將長安城中所有房屋建築全部拆除,以此來修建洛陽宮殿。即便是大唐完蛋了以後,長安也沒能享有安寧。接下來的五代十國時期,長安城的外圍更是時常遭受到戰火的侵擾,在這段時期中,長安城中的人口大量減少,有的人死於戰亂,有人則是被活活餓死,還有人逃出城去,淪為流民。 盛唐時期的長安一共有百萬人口,如今卻減少到不到十萬人,戰爭結束以後,長安城中的存活下來的百姓只有一萬人左右。百萬到一萬,長安經歷這樣的地獄,還會有哪個大膽的帝王膽敢將這裡建為都城?到了北宋時期,宋朝經常向西北地區出兵征戰,導致長安四周依然經常發生戰亂。南宋時期這,種情況則更加嚴重,長安甚至已經徹底淪落成一道抵禦外敵的戰線。從晚唐再到南宋覆滅,這幾百年時間裡,長安城一直都沒有逃過戰爭的侵擾,長久以來的動盪讓長安這座古城徹底的失去了帝都應該有的和平和安定。 從這以後,在選擇國都方面,長安就再也沒有辦法走近歷任君王的心裡。長久的打仗確實是一方面,但影響長安城失去帝王之相的可不僅只是因為這個。自然條件,是選擇首都的一項重要參考標準。而長安歷經了幾百年的戰亂,自然條件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可以說是毀滅。在原本土地肥沃,資源充沛的關中平原上,如今的景象卻是一片荒涼,水源缺乏,氣候鉅變,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在長安已經得不到任何依靠。其實這種自然的破壞也不僅是因為長久的戰爭,早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就已經為日後的惡劣環境埋藏下了嚴重的隱患。長安作為大唐的首都,自然少不了要進行大翻修,還要容納的下百萬人口,還要支撐的起百萬人口的會吃飯問題,所以在關中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砍伐樹木活動,開闢出大量的土地讓人民進行耕種,這樣一來,關中平原的大片原始森林就被糟蹋的不像樣子。盛唐時期,長安周邊幾乎已經沒有樹木可以進行砍伐,要建造宮殿所需的大量木材只能由伐木工人跑好遠去別的地方砍伐。缺少了森林資源的長安,就失去了一道天然的保護

  • 7 # 元嘉273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都城,其在周漢以至於隋唐與洛陽並稱東西二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然而自唐末以後再無朝代定都長安,猝然而逝的名都一直令世人嘆息不已,關於唐朝之後為什麼長安不再成為帝都的討論古往今來也進行了無數次,今天小編受到邀請就把自己的一點看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長安在中國歷史上被焚燬殆盡不是一次兩次了,比如鎬京被西戎佔領,秦都被項羽焚燒,漢長安城被綠林赤眉毀壞,然而每次衰落之後長安總能迎來複興的時間比如鎬京被佔領四百年後咸陽復建,秦咸陽被毀後4年後長安建立,,,,然而自唐以來1100年的時間長安再也沒有迎來任何一個朝代,那麼為什麼西安等不來下一個朝代呢?

    唐太宗曾經賦詩說“崤函稱地陷,襟帶壯兩京”,關中四塞之地其險固形勢在國內僅次於巴蜀地區,歷來被視為軍事重地。而西安的輝煌與衰落也可謂“成於險,敗於險”。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長安時怎麼憑藉險峻的地勢成為中國首都的!

    西安的誕生來源於“周人的東遷”,周人本是生活在洛陽地區的夏人,夏朝滅亡時周人西逃到的甘肅陝西一帶,商朝末年周人從周原(今寶雞),遷徙到灃鎬(西安),開始了謀取商朝的計謀,最後周武王滅商定鼎洛陽,灃鎬兩城則與周原宗周成為周人的大後方,西周三百年時間“無事則都洛師,宅土中,以號令天下;有事別居關內,阻四塞以守,竭嘗不據形勝以臨制天下哉。《竹書紀年》”鎬京逐漸成為周朝的重要城市,周宣王和周幽王更是遷都鎬京,使得西安這座城市在中國歷史上一步飛黃騰達!不過當時洛陽應該還是周朝首都,就比如商紂王是死在朝歌(今鶴壁),但商人當時的首都也還是殷墟(今安陽),所以長安真正成為首都還是要說西漢。

    西漢時由劉邦建立,劉邦從芒碭山(今河南商丘)斬蛇起義開始,歷經6年建立漢朝,定都洛陽,然而就在劉邦在洛陽大宴群臣,論功封賞的時候有一個山東人名叫婁敬,去洛陽建了劉邦。婁敬見到劉邦就說“陛下都洛陽是欲與周室比隆?”劉邦說“是啊,周朝八百年呢。”然後婁敬說陛下和周室取天下的方式不同,現在諸侯環伺,關中地區地勢險要,萬一山東(函谷關以東)有變,陛下還可以擁有當年秦國的土地,隨後謀士張良也認為可以,於是劉邦才遷都關中硬體了這座長安城。所以長安之所以被選為都城是因為關中地勢險要!

    其後五胡亂華諸多胡人政權比如前趙,前秦後秦等都據此而成一方霸主,最後北魏分裂魏帝西逃關中為宇文泰所獲,建立西魏北周隋唐也都是以關中地勢險要,據此立於不敗之地經過長期經營奪取天下,也都是因為關中地勢險要!

    然而關中險要的負面影響就是“秦道難,難於上青天”啊!本來這句話是形容四川的,不過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關中就是小一號的四川,所以關中運輸艱難。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相當於人的大腦,可是如果這個大腦反應遲鈍,那麼身體有疾時則難以及時處理,關中的這種尷尬在漢隋兩朝都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劉邦遷都關中後在位8年,前往洛陽八次,每次到洛陽都意味著一個異性諸侯王的覆滅!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隋朝,隋煬帝在遷都洛陽的詔書中就說關中“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都說明了關中地勢阻塞對於國家發生的大事難以及時處置,特別是在南北朝以後南方取代中原地區成為賦稅重地,而南方距離長安的距離更遠!

    地勢險要的第二個缺點就是物資運輸艱難。今天我們都知道四川為天府之國,然而歷史上在先秦時期關中也是天府之國,“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秦漢時期中國民眾較少,關中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對於供給當時的中央還是可以滿足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人口眾多,關中經過長期開發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反而更差,於是從隋朝開始出現了皇帝帶著中央政府在長安和洛陽兩地頻繁遷都的情況,其根源就在於關中為隋唐起家立業之地,但關中稍有災害便供養不起中央朝廷,所以皇帝必須帶著朝廷帶洛陽來維持正常的運轉!

    有人說為什麼不運送物資到關中呢,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關中與富庶的中原和南方之間僅有一條通道就是函谷關,但那裡有一座城市叫三門峽,這座城市像一個“楔子”一樣釘在關中的門戶,使得進出關中的物資途徑此處都是十不存一!因此皇帝搬家比運輸物資進關中更為便利,也就有了“帝業初起,崤函乃金湯之固;天下大定,河雒為會同之府”。

    所以隨著關隴士族在唐末的衰落,關中地區對於新建立的朝代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再加上關中有以上兩個弊端,雖然後世有朝代考慮關中也都沒有再有什麼實際建都關中的舉動,即是1932年中華民國也是寧可遷都洛陽這個縣城也不願遷都西安這個當時的大城市。

    最後不知道你是從哪聽到“長安自古帝王都”的,據我所知在隋朝隋煬帝遷都洛陽的詔書中說的是洛陽“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隋書》”

  • 8 # 關東俠客

    自古關中平原土地肥沃人囗密集,四周高山環繞進可攻退可守,西周,秦,西漢,新朝,北周,隋,唐都在長安建都是“龍興之地。"西安地區有上千年的建都歷史。那麼唐朝以後為為什麼不把長安做都城呢?一,關中地區經過上千年的開發,土地流失變得貧脊不足以供養過多的人口,隋唐兩朝遇到荒年君臣都要去洛陽就實,唐高宗李治時期還發生護衛餓死的現象。二,唐末梁王把唐朝皇帝遷到洛陽,長安城的城牆和宮殿全部拆毀,百姓遷走長安成為廢墟,現在的城牆基本上是明代建的。三,隋朝大運河和海運溝通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向東向南遷移,南宋以後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超過北方。南方的糧食非常方便的運到開封,洛陽一帶,運到長安比較困難。宋代商業發達,汴梁人口一百多萬,開封,洛陽,杭州和沿海地區經濟繁榮,唐以後絲稠之路斷絕,西部地區經濟衰落。四,唐以後,中國的外敵主要位於東北方向,宋代主要外敵是遼金和蒙古,明代主要外敵還是東北方向的蒙古和女真人。所以唐以後都都在經濟中心洛陽,開封和南京及北疆重地北京。

  • 9 # 西胡狗肉

    西邊有豺狼 東邊有爹孃 犬戎屠灃鎬 長安吐蕃狂 天子九遁逃 國門六失亡 昭君出西塞 文成上西藏 和親保平安 女子遭了殃 白登圍漢帝 安史亂大唐 歸罪弱女子 貴妃遭了殃 只知蜀地樂 百姓遭了殃 往上不過漢 往下不過唐 長安百姓苦 洛陽帝王鄉!連個糧食都保證不了的西域邊陲地,去那建都,完全是有毛病!

  • 10 # 愛音樂愛生活

    往上不過漢, 往下不過唐 ,天子九遁逃,國門六失亡。作為戎都 胡都 賊都 廢都 有西漢 唐兩朝已經夠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塗抹紅黴素軟膏能去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