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猴寶成長記
-
2 # 年月與時分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偶爾的放鬆一下,讓寶寶自己玩是可以的,但若是經常性的話,就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加強,等以後寶寶大了,有心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家長溝通,到時候再後悔就晚了,從現在開始吧,多參與進來,讓寶寶信賴你,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
3 # 車城小楊生活記
肯定是不對的。還是要多和孩子溝通,互動。也要強迫自己放下手機。也可以要孩子監督自己。小孩子學習能力可是最好的。你現在的樣子就是他以後的樣子
-
4 # 珂迪小生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像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付出了什麼鏡子裡回照給我們的也就是什麼。孩子能跟我們親密無間的也就從出生到上初中前,我大兒子7歲了,我是深深的從他那裡體會到了這種感覺,有時候只要用心的跟他玩一會兒,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喜愛的東西,他都覺得勝過一天無言的陪伴。小孩他並不是天生胡攪蠻纏,他需要的是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認可。所以我們做家長的更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更高質量的關懷,而不是丟在一旁各顧各!
-
5 # 檸檬遇上姜娃娃
有一種陪伴孩子的方式叫心不在焉,人在心不在,你說的情況就是這種情況。
這種毫無誠意的陪伴,不但讓孩子感覺不到愛,反而還讓孩子覺得自己還不如一部手機,父母愛手機比愛自己多得多。
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一定很渴望變成一部手機,被父母捧在手裡多幸福。可事實卻無比讓人心寒,孩子變不成手機,在父母眼裡也沒有手機重要。
真是可悲可嘆又可憐!與其說是父母陪孩子玩,不如說是孩子陪著父母玩。
這個問題如果要解決,得從以下幾點出發:
1.好好反思自己,下決心去改變自己。只有意識到了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連意識都沒有,何談改變?
所以,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反思自己,承認自己的問題,接著付出實際行動去改變。
2.高質量陪伴,一心一意很重要。如果我們陪孩子時,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心裡想的都是其他事,孩子一定能感受到你的不真誠,心裡或多或少都會不爽。
如果平時上班都很忙,陪孩子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孩子一定很渴望父母的陪伴。而高質量的陪伴,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真心實意,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平時上班也比較忙,下班才有空陪閨女。陪伴閨女的時候,我基本不看手機,除了電話響了才會接。
如果有事,我會跟閨女說明,讓她玩著等我,處理完事情我就放下手機專心陪她。這樣陪伴孩子的過程,孩子也開心,自己也感覺到很幸福。這是一種很享受的過程,不僅給了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3.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享受親子互動的歡樂。常有人說,父母的有效期其實很短,如果不珍惜,孩子長大了,後悔都來不及。
孩子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這個時候我們都沒有給到孩子應有的陪伴,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不需要我們的陪伴。
多年以後,回想起與孩子的點點滴滴,心裡一定會充滿遺憾。因為缺乏有效的陪伴,孩子與大人情感聯接越來越少,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矛盾衝突會很多,讓人十分頭疼。
如果我們從小就給了孩子應有的陪伴與愛,孩子與我們的關係自然會好很多,矛盾也會相應減少。
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幸福的過程。有效的陪伴,需要的不僅是我們在孩子身邊,更需要我們的心與孩子在一起,跟孩子有互動,有交流。
丟個玩具打發了孩子,自己在一旁玩手機,這樣沒有交流沒有互動的陪伴,其實很傷孩子的心。
但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有一個充滿愛與歡樂的童年。
-
6 # 千千看書
世界上最動人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我陪你”!
可見“我陪你”對於人類有多麼重要。
成年人安全感的建立,很大程度都歸功於幼時父母的耐心陪伴。
但這裡所謂的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
而不是“我和你在一個房間待著,各幹各事,各想各媽。”
現在很多家長陪孩子都是讓孩子自己玩,大人在一旁刷手機,愛答不理,敷衍了事。
鄰家寶媽曾經找我訴苦:自己老公陪孩子玩,宛如“花瓶”,只是個裝飾品。
雖然都在房間裡,但孩子叫他一起玩,他嘴巴說好,眼睛根本離不開手機螢幕。
孩子用心畫了一幅畫,叫他看,他頭也不抬誇孩子:真棒!真聰明!
有一句沒一句的搭理下,有時候半天不搭理。
大人和孩子之間彷彿有無形的牆,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
後來孩子就不願意和他玩了。一聽說爸爸陪他玩,就哭著不讓。
他居然就樂的清閒,每次也說:孩子不要我陪,我也沒辦法!
氣的這位寶媽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孩子為什麼不要爸爸陪了呢?
因為孩子對爸爸失望了。
孩子知道,爸爸在敷衍“陪伴”這件事,也在敷衍他。
每次他有小快樂,小發現想要告訴爸爸,爸爸始終在玩手機,無法給他反饋。
一而三的這樣,孩子會不斷的感受到失望、灰心,壓抑,生氣......
只是孩子小說不出來。
長期以往,這些負面能量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那麼好的陪伴是怎麼樣的呢?
是和孩子有互動,有交流,有溝通。
以孩子為中心、接納孩子、感受孩子的需求、鼓勵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
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這樣的陪伴哪怕只有10分鐘,孩子也能收穫很多。
孩子可以感受到快樂、自由,關懷、愛,依戀,安全感,自信.....
好的陪伴是一劑良藥。能化解世間所有的憂愁。
-
7 # 提米媽媽
1、親子關係日漸疏遠,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維護親子關係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互動,缺乏互動的親子關係會日漸疏遠。對於孩子的表達沒有迴應,或者回應得心不在焉,孩子也會漸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將來成長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他可能也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向父母求助。
2、孩子容易有樣學樣,沉迷於電子產品
父母整天玩手機,孩子自然也會跟著學。他們體會不到與真人互動的樂趣,但電子螢幕上五彩繽紛的虛擬世界卻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互動、反饋,那麼電子遊戲就能取而代之,未來父母還想和孩子坐下來面對面溝通,恐怕很難。
3、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基於前面兩個問題,孩子可能會形成人際交往的障礙,他們變得不懂和別人怎麼交流、互動,別人與他互動時,他可能也不知如何迴應。因為從小自己就是和自己玩,這些東西爸爸媽媽也沒有教過、演示過。
我和孩子他爸也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不斷改進。
為了和孩子加強互動,我們會盡力做到以下幾點1、有應必答
孩子發出的任何提問、請求,我們都積極給予迴應。即使面對年齡小的孩子,他們可能在牙牙學語,也可能在描述一個你並不太瞭解的動畫片情節或者是想象的畫面,都要回應。因為只有不斷給予迴應,孩子才會覺得互動是有效的,他才更願意不斷和你交流。
2、多陪孩子玩遊戲、讀書
我一有空都會和孩子進行一些大家都能參與的親子活動,比如一起玩玩具、一起讀睡前故事。當他翻看書的某一頁,充滿期待地看著你,想讓你用誇張的語氣講述那一頁的內容時,相信我,這種感覺非常棒。實際上,有時候自己忙於用手機回信息,孩子會把我手上的手機拿走,讓我跟他一起看書。
3、陪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
我也不提倡拒絕一些電子產品,現在很多早教類的動畫很優質,也有利於幫助孩子提升認知和語言能力。我們有時間都會陪孩子一起看,並且針對情節進行互動提問。
比如,佩奇今天看起來不太高興,為什麼呢?
可可小愛說吃飯前要洗手手,我們一起去洗手好嗎?
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和最親密的朋友。只有和孩子保持互動,提高彼此之間的親密程度,才能給予對方充分的信任,有了這個基礎,未來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我們的正向引導會容易很多。
-
8 # 晨晨媽咪育兒經
肯定是不對的,你應該在孩子面前不要玩手機,陪伴孩子才是正確的,我以前也是個手機迷,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但是每次都是因為他打擾我看手機才發火的,後來我反思自己,不該因為自己玩手機,還覺得孩子打擾到自己而生氣我覺得我不是個好媽媽,慢慢的只要我跟孩子在一起就把手機扔一邊,好好陪他玩,現在我們每天講故事書,陪他畫畫,跳舞都是一起玩,孩子也開心,等你老了手機可不能照顧你,你要這樣想,就不會玩它了
-
9 # 悠哉悠哉自在
這可不行,跟孩子互動能夠有助於孩子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孩子會跟加親近你。很多孩子越長大越不喜歡和家長談話,這就導致於自己不知道孩子心裡想法,從而往往會將些孩子不喜歡的東西硬塞給他,有可能會令孩子厭煩叛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在互動中瞭解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重視,很有利將來的親子關係
-
10 # 語桐媽媽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跟孩子任何的互動,而是各玩各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孩子也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跟家長傾訴。久而久之,可能會讓孩子不願意跟別人交流,嚴重的還可能會自閉。
所以,不管是從哪個方面,家長都要主動的跟孩子進行交流、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親情。那家長應該如何跟孩子互動呢?
第一,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親子游戲。爸爸媽媽們,只要有空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透過遊戲的方式,增進彼此間的互動,還可以讓孩子從遊戲中懂得團隊的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幫助的。
第二,可以讓孩子幫父母親一起做家務。孩子不會的家務活,家長要耐心指導,可以先去示範。孩子做的好,家長也要做適當的讚揚,增強孩子的積極性。另外,做家務活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
第三,可以帶孩子多出去體驗大自然。一直待在家裡,不出去,肯定也是不行的。陪孩子出去玩,跟孩子一起在玩中體會快樂。比如週末家長陪孩子做個野炊啊,這些都是可以增進父母跟孩子感情的。
這三個方面,家長都可以去嘗試。總之,多跟孩子溝通,不要孩子玩玩具,家長就去玩手機。家長要做好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帶來正能量。多陪伴孩子,在陪伴中瞭解孩子,關心孩子,傾聽孩子的煩惱和需求,這才是重要的。
回覆列表
和孩子互動給個玩具就行?這個做法肯定是錯誤的。如今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玩具就是買來給孩子玩的,把玩具放在孩子手裡,說:“你玩吧。”然後自己玩起手機。事實上孩子並不喜歡自己玩,他更希望爸爸媽媽可以陪他一起玩。
那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己玩玩具呢?
一、孩子們是透過玩來認識世界的
首先,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模糊。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帶著他,跟他一起玩玩具,也可以在玩玩具的時候給孩子傳輸這個世界的認知,例如告訴孩子這個火車是什麼顏色的,這塊積木是什麼形狀。這些家長不說孩子是不會學習到的。這樣可以讓孩子可以在玩的過程中慢慢認識世界。
二、家長與孩子玩有助於促進親子感情
父母經常參與到孩子的玩耍中,投入的跟孩子互動,和孩子一起進行小遊戲互動,在肢體的相互接觸與對話中,會拉近親子間的心理距離,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親密感和認同感。
三、家長與孩子玩玩具,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懂的什麼是分享,這個時候看到別的小孩子的玩具時就會去搶或者自己的玩具霸佔著只是自己玩。於是家長就起到了引導作用,可以引導孩子去玩別的玩具,或者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解釋分享玩具的好處,可以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感情。
四、和諧的親子氣氛影響孩子未來人格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透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親子互動的風格不同,會導致孩子人格特點及未來生活方式的不同。如果親子互動長期處於冷漠和分離的,孩子的人格特點也是會冷漠的。如果親子互動長期處於頻繁互動的,孩子的人格也會積極的,這些孩子更加樂於跟人交往,長大後往往也會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而這些皆受益於兒童時期的親子互動模式。
五、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孩子從出生開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所需要的東西追求也會不同;嬰幼兒時期,需要的是各種會動會響有聲音的玩具;而長大一點後可能需要的是其他的遙控類的、積木類的或者益智類的玩具;再大一點,孩子的心理需求又不一樣了。而父母與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互動中,會更加的瞭解孩子,會更加的與孩子有默契,也掌握了與孩子的溝通技巧,一定程度的避免了因為溝通問題而出現距離感。
陪孩子在一起玩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快樂,幸福,還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當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還可以激發我們的童心,讓我們回想起小時候的感覺,其實,陪孩子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