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邵講書

    一句話,她壓制不住那些元老重臣,自己威望不夠,兒子有競爭者,內憂外患。

    劉邦身前還想換掉太子,立其他妃子兒子為太子,呂雉只有請出商山四崮,才勉強包住了兒子的帝位。而且劉邦作死施行分封制,他的兒子宗族很多有自己的封國,呂雉只有造成既有事實,才能保證帝位順利過渡。

    一家之言,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 2 # 學史小作坊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呂后是劉邦的得力助手,功不可沒。劉邦與呂后的兒子劉盈,被封為太子,但劉盈為人軟弱無能,劉邦在眾大臣的攛掇下欲廢太子。

    第一,劉邦在未廢太子之前駕崩,太后為保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帝位,秘不發喪,以劉邦的名義剷除對劉盈有威脅的朝內元老大臣。

    第二,劉邦在位時,實行分封制,劉氏家族遍佈全國,其中不乏實力強勁的諸侯威脅帝位,呂后要解決諸侯國一切後患後再為劉邦發喪。

  • 3 # 鐵錘文史

    如果用一句職場格言來回答的話,就是八個大字:

    女人不狠,地位不穩。

    歷史有時候驚人的相似,秦漢兩大帝國,開國皇帝死去的時候,都遭遇了秘不發喪的問題。

    劉邦病死宮中,呂后也計劃秘不發喪,屠殺朝中元老大臣。事實上,類似的戲碼,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表演過一次:漢朝初年,為了劉家家天下的安全,劉邦團滅異姓王,只留下一個沒有實力的老油條長沙王吳芮。

    這一次呂后準備團滅開國功臣,理由也是差不多:

    兒子劉盈這麼小,龍椅根本坐不穩,那些刀山火海闖過來,聞慣了血腥味的開國功臣,沒有誰會服氣一個小毛孩子,也不會服氣呂雉這個婦道人家。

    與其今後龍庭不穩,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把這批重權在握的老傢伙統統幹掉,重新大洗牌。

    只可惜這件事走漏了風聲,被一個人阻擋下來了。

    這個人叫酈商,酈商的名氣不大,但是他有位哥哥可是秦漢風雲中的一個狠角色:高陽酒徒酈食其。

    沒錯,就是後來被齊王放到鍋裡煮熟的那位超級演說家。

    酈商知道了呂后的團滅計劃之後,找到了計劃的具體執行者審食其,這位就是呂后的緋聞男友,雖然沒有具體的證據,民間還是借他的手,往劉邦腦袋上套上了一個綠油油的環保大帽子。酈商警告審食其,如果你們在家裡搞團滅,陳平和灌嬰在滎陽有十萬精兵,樊噲和周勃在燕國代國有二十萬大兵,一旦被他們知道你們搞清洗,人家轉身回頭就把你們捏死信不信?

    即便如此,歷史還是如酈商所預判的那樣,N年之後推倒呂氏集團的,正是剛才說的那兩撥人。

    呂氏集團從上臺到倒臺的歷史,給予職場的經驗教訓就是:

    江山要想做穩,的確需要在關鍵崗位有自己的人,呂雉安插自己的子侄進入國家樞紐是沒有錯的。但是除了狗才,一個政權要運轉順利,還是需要有力的人才。呂后執政,在人才使用上出現了問題,任人唯親,自己陣營又沒有拿得出手的中堅人才,所以死後,迅速被親劉派推到重來,一門呂家反過來被團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呂祿,人家已經磨刀霍霍了,居然一點警惕性沒有,跟著酈商的兒子一起出去打獵。這不是該死是個啥?

  • 4 # 知史說史鑑史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軟弱無能呂雉為了維持政局穩定想要扶植一批呂家勢力需要時間來操作就決定秘不發喪,必然要會觸及到劉邦留下的這批開國功臣的利益,會招致他們的極力反對因此要剷除掉這股舊勢力才能牢牢掌控住政治權利。劉邦去世四天,呂后採取了秘不發喪的手段來為自己提拔親信爭取時間同時密謀要殺死這批礙手礙腳的元老忠臣。他們可是劉邦留下來幫助鞏固劉氏江山的堅定力量,而且還有各地的劉姓諸侯王這股強大力量他們都威脅著呂后對政局的控制。呂后與自己的情人審食其密謀要各個擊破首先從這批重臣下手,一個耿直的大將軍酈商得知了這個重大事件便找到審食其一塊分析了這件事情的危害‘先帝劉邦剛剛去世,若是此時動手殺朝中大臣就危險了,

    陳平灌嬰帶領十萬軍隊在滎陽堅守,樊噲周勃帶領二十萬軍隊平定燕國若是他們得知朝廷正在誅殺大臣便會起兵攻打長安城,劉姓諸侯王也會趁機紛紛起兵到時候天下就大亂了。’審食其聽得臉色大變,被這嚴重的後果驚呆了連忙將此話原封不動的講給呂后聽,呂后也是個聰明人當然知道該如何權衡利弊就停止了誅殺大臣的行動。呂后在劉邦死後瘋狂的打壓重臣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讓呂氏家族專掌朝政,同時在她執掌朝政時期繼續推崇黃老之學執行劉邦定下來的總路線,在匈奴向漢朝挑釁的時候並沒有意氣用事而是忍氣吞聲選擇與之交好,給漢朝百姓贏得來之不易的休養生息的機會。

  • 5 # 香茗史館

    糾正一點,呂后要殺的不是所有元老大臣,而是那些有兵權在手的將領。

    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四日不發喪,並和心腹審食其商議意圖處死開國將領們,最後在酈將軍的勸說下才放棄了這個圖謀。這其實是劉邦晚年劉呂之爭的延續,由於當時呂氏在軍中失勢嚴重,且此時劉邦已經派陳平和周勃去處死樊噲了,呂后擔心自己和惠帝劉盈壓不住這些功高蓋主的將領們,才會有此疑慮。

    △呂后

    劉邦去世,呂后秘不發喪,並意圖處死開國將領,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劉邦

    也就是說,劉邦去世之後,過了四天呂后仍然秘不發喪,且與心腹審食其商議處死開國將領們,她認為這些將領原本和劉邦一樣都是老百姓,建立漢朝之後,對於北面稱臣本就常有怨言,如今皇帝年幼,如果不殺掉他們,恐怕天下難以安定。

    △酈商一番話避免了天下大亂

    有人在聽說了之後,將訊息告訴了酈商,酈商跑去見審食其,對其說道,“我聽說皇帝已經去世,如今四日不發喪,是打算除掉各位將領。如果真的是這樣,天下危矣。如今陳平、灌嬰領兵十萬駐守在滎陽,樊噲、周勃領兵二十萬在平定燕地、代地,如果聽說皇帝已經去世,諸位精靈全部被殺,那麼他們必然會聯合起來進攻關中。到那時,大臣在內部反叛,諸侯在外部叛亂,大漢江山豈不是頃刻之間便要亡了?”審食其聽了這話,連忙入宮告訴了呂后,呂后這才決定發喪,並大赦天下。

    △呂后

    劉邦去世作為太子的劉盈必然會繼位為帝,而身為皇后的呂雉也必定會成為太后,可是呂后為何要冒著天下叛亂的危險來除掉各位將領呢?

    我想,這應該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

    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

    我認為,這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實際上,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劉邦和呂氏更像是一種聯盟的關係,而雙方的紐帶便是劉邦和呂雉的婚姻。劉邦在沛縣起義之後,呂后的哥哥呂澤也在山東單父發動起義,雙方雖然一直配合作戰,但實際上呂澤的軍隊一直處在獨立狀態,且其手下的陳豨等人曾立下大功,早在劉邦剛剛被項羽封為漢王之時,陳豨等人便已經封侯,這要早於大部分漢朝的開國功臣。

    △劉邦和呂雉的婚姻,其實也是劉呂結盟的紐帶

    漢朝建立之後,實際上以呂澤為首的呂氏集團仍然極強,直到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呂澤戰死。此後,劉邦開始有意識的削弱呂氏集團的力量,這才有了之後的陳豨叛亂,以及儲君之爭。然而,呂后卻憑藉朝中的呂氏力量為根基,拉攏大批朝臣之後再度形成了一股極大的勢力,使得劉邦最終不得不放棄易儲。不過,在呂澤戰死、陳豨叛亂的情況下,呂氏在軍中的影響力已經急劇下降。

    △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極為血腥

    然而,由於在討伐英布的戰爭中受傷,再加上劉邦年事已高,在自知命不久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江山落入呂氏之後,劉邦不得不做出最後的決斷,那就是處死樊噲。這也是他在派出樊噲平定盧綰叛亂之後,卻突然又派陳平和周勃處死樊噲的原因所在,要知道樊噲可是最高跟隨劉邦的一批人,劉邦為何要處死他?只是因為樊噲是呂雉的親妹夫(呂嬃的丈夫),同時也是呂氏在軍中的最後底牌。

    △樊噲乃是呂雉的親妹夫

    《史記》中雖然對於劉呂之爭並沒有描述,但從各種史料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當時權力爭奪的血腥。韓信之死、彭越之死背後都有呂后的影子,就連英布的叛亂也有呂后威逼的跡象。劉邦病重之際,已經叛亂的盧綰也曾想帶著家人、宮人和親信想要親自到長安謝罪,但為何在聽到劉邦駕崩的訊息後,就突然帶領眾人逃往匈奴呢?他怕的是什麼不言而喻。

    △呂雉的擔心其實並非沒有道理

    可以說,劉邦晚年時期,劉氏和呂氏已經是勢同水火,朝中勢力呂后或許可以壓制,但對於那些統兵在外的將領,呂后實在沒有把握,這才有了處死各位將領的念頭,就如同曾經將韓信騙入宮中處死一樣,想要一次性解決掉所有後患。至於最後放棄這個計劃,其實正如酈商所說,如果一旦得知呂后要處死開國將領,這些帶兵在外的將領必然要反,可如果一切如舊,那麼這些將領倒未必會反了。

  • 6 # 冷眸m

    呂雉到是沒有在劉邦去世後密閉發喪,也沒用在那是殺光元老大臣,呂雉殺的時候都是劉邦還在世的時候乾的。

    先說為啥說呂雉沒有在劉邦死後秘不發喪,因為那時候太子劉盈的地位很穩固,不需要用這件事來爭奪皇位,自從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也明白廢不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皇位必定是劉盈的,呂雉沒必要給人留話柄。

    再說殺元老大臣的事,殺韓信、彭越的時候劉邦都還在世,其他也沒有殺誰,殺的也就是劉邦的小妾和其他兒子,如果元老大臣都被殺光了,後面是誰誅的諸呂,還政與劉氏的。

  • 7 # 華語歷史

    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皇后。

    劉邦早年間做亭長的時候,呂雉的父親把女兒嫁給了劉邦,說劉邦是不凡人物。那時候呂雉還稱得上賢惠的女人,帶著孩子們勞作家務,養活家裡。劉邦後來被項羽封為漢王,呂雉被接回來劉邦身邊,發現劉邦身邊有寵幸的人了,劉邦立太子的時候,本立呂雉的兒子為太子,誰曾想,後來改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呂后當然不願意的。那就開始設謀。劉邦去世後,呂雉下令封鎖訊息,呂雉還沒完全想好怎麼奪權。召集心腹前來商議,決定先不發喪,做好萬全準備。在宮中設下埋伏,到時候將所有功臣不服從自己的大臣一律誅殺。這樣一來,呂后就可以掌握大權。順利奪取王位。

    但是呂后沒有考慮到這樣奪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如果當時呂后這樣做了,可能她不會成為臨朝稱制的女皇后。最後聽從了曲周侯酈商的建議。她也害怕兵變後自己就完蛋了。這才對外發喪。

  • 8 # 首創新視界

    君主死亡而密不發喪,在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一種重要的政治手段。

    劉邦去世後,呂雉密不發喪,原因有二:

    一、為漢室的延續保駕護航;

    劉邦在45歲時才和呂后有了第一個兒子劉盈,而此時劉邦去世,太子劉盈才15歲,關鍵是剛剛經歷了廢太子風波,劉盈地位極不穩定,必須利用“秘不發喪”,這一政治手段幫助劉盈穩住地位,順利登基。

    二、為漢室切除外界的一切隱患;

    周勃,陳平、灌嬰等一大批人都是跟著劉邦打了十幾年天下的老將,這些人怎麼會服一個十幾歲的小子,呂后就想了一個辦法——“盡誅功臣”。然而並沒有執行。

    有很多人認為呂后在劉邦死後獨攬大權,是想篡漢,要說呂后沒有這個野心吧,那也不可能,但呂后最終還是沒有把漢室還給了劉恆。

    而呂后違背劉邦,大肆分封孃家孃家人,這個只是呂后給孃家人的好處,試問誰家的姑娘不心疼孃家人。

    而呂氏家族人耀武揚威,囂張跋扈,實則是給呂后抹了不少黑。

  • 9 # 青山難掩丶

    “秘不發喪”這是古代皇家在政權不穩定階段所實行的一種政治手段。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劉邦崩於長樂宮,享年六十二歲。

    此時的劉盈年少,沒什麼威望,鎮不住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因此呂雉就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秘不發喪,掩蓋劉邦的死訊,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夥同親信審食其藉此機會來剷除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以此來鞏固政權。

    但是四天後,呂后卻取消了誅殺功臣的計劃,並將劉邦的死訊公諸於世,這是為何?為何突然改變計劃?原來是因為一位姓酈的將軍獲悉了劉邦的的死訊,並且還得知了呂后的陰謀。

    酈將軍為人非常正直,分析了當下的局勢,最終呂后放棄了原本的計劃,那麼,這位酈將軍說了些什麼呢?酈將軍說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所以呂后一旦動手,這兩處大漢朝最厲害的軍隊必定起兵造反,呂后在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最終不敢動手,只能趕緊辦理劉邦的喪事,大葬劉邦,在一幫大臣的協助下,定劉邦諡號為高皇帝,史稱漢高祖!

  • 10 # 清水空流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在未央宮駕崩。呂雉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封閉宮門四天 ,和心腹審其食商議如何處理那些功勳集團和地方諸侯國和宗室。應該說,在誅殺功勳集團的問題上。劉邦和呂后的利益是一樣的。但劉邦死後,呂后面臨的兩個巨大危機,一個是功勳集團,一個是覬覦皇位諸侯國集團。可以說,呂后包括呂后的支持者在內,他們是最大程度地完執行了劉邦的遺命。殺光功勳集團也是為了皇權的穩定。

    劉邦死後。漢朝有三大政治勢力在左右國家政局,一個是呂后劉盈派,一個是開國功勳集團派,一個是地方諸侯王國派,功勳派和諸侯派都比較怕呂后。這是連韓信都敢殺的人,難免有些有些忌憚。但此時劉邦在世。但劉邦一死,呂后心裡也沒底。

    在《史記》,《漢書》都把呂后當皇帝看,呂后的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女性執政者。按帝王本紀記錄,漢朝歷代對呂后評價都不錯。在兩宋以後呂的形象才走向反面。劉邦剛剛去世,呂后就覺得局勢不穩,就想先下手為強,把功勳集團一刀切,但被審其食後勸住了。言講:如果把功勳集團殺絕了,諸侯王造反,後果更嚴重,呂后這才住手。但呂后主政以後應該是延續和堅定地按劉邦的政策走,而呂后封本家為王,這呂后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呂后無人可用,也沒有信任的人,怕功勳集團造反,也怕諸侯國篡位。麻桿打狼兩頭怕。兩個方面呂后都打擊,都限制。首先打擊的就是功勳集團,因為功勳集團被劉邦殺的 差不多。 而功勳集團派系林立,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在這一點上,呂后和諸侯國集團利益是一致的。說白了。就是皇帝與功勳集團對於最高權力的爭奪。呂后封諸呂為王,就是怕鎮不住功勳集團,也怕諸侯王篡位,呂后唯有加強自家人的力量,來威懾群臣和諸侯王宗室。

    但後來呂后發現,諸侯國的威脅更大,自己唯一 的兒子沒有兒子,面臨最大危機,呂后是絕對不會把帝位傳給諸侯國後裔的。這才將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了趙王張敖(張耳的兒子),讓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親兒子,(孝惠皇后)可惜依舊不成功,呂后這才開始誅殺諸侯王。但如此一來,呂后就把兩大政治集團都得罪了,而且呂后違背非劉氏不得遺命。所以才在呂后薨世以後,兩大政治集團聯手誅殺呂氏滿門。既是出於報復,也是為了奪取最高權力。誅殺呂氏滿門不在於忠與奸,也沒有對錯,而是呂后在位的時候,奪取了宗室和功勳集團的實際利益,這是貴族政治最後一次博弈。是對於皇權勢力的必然反擊,而呂氏與劉氏的矛盾,只不過是最表相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生肖龍相沖的生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