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觸手終結者
-
2 # take影菌
日本的戰國時期就是明中後期,在萬曆時代,日本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德川家族都不敢動。
那個時候日本士兵配備先進的火繩槍,猴子(豐臣秀吉)開始有小心思了。
北韓是一個跳板。
他告訴北韓王,借條路,我去把明國征服了帶小弟你吃雞。
北韓是中國附屬國,死活不答應,日本就先拿北韓開刀。
日本早在侵略北韓之前瞭解過明朝實力:如遇聖軍,如沙遇水,土崩瓦解,不可阻擋 這一段說明朝不堪一擊,日本屬於橫刀一切的主宰。
帶著全國二十幾萬軍力出發了,嚮明朝方向前進。
明朝是萬曆皇帝,看見北韓被錘德剩一口氣了,決定出兵,第一次出兵,帶著幾千人就去了北韓。 人是少了些,幾千對二十幾萬,但這些士兵是當時最精銳的關寧鐵騎。
後來,李如松率大軍到達北韓,說是大軍,也沒幾萬人,遠遠沒有日本軍隊多。
然後我們細數明軍的裝備。
關寧鐵騎:配備連發三眼神銃,每人兩匹馬。
普通士兵:冷兵器熱兵器混合,又火槍營。 裝備:弗朗機,小弗朗機,虎蹲跑,水雷,艦載導彈雛形火龍出水,可連發攻城大炮(子母炮)
戰爭很慘烈,(錦衣衛變成了特務人員,刺探情報)日軍也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大規模撤退 明軍埋伏在日軍撤退的航線上,送大部分人下海。
-
3 # 文史小茶館
大明火器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了抵抗英軍登陸還在仿造使用。
簡單列舉幾種圖文對照,方便網友。
迅雷銃:一眼望去像多管機槍。將五隻鳥銃合併在一起的火繩銃,可連發,射擊時以手斧為支架,並有護盾保護。每隻槍管均有準星,射完一發後旋轉槍管72度繼續瞄準射擊,可射擊五次。由神機營裝備。
明朝趙士楨發明,記載於《神器譜》。
(復原圖,侵刪)
(原圖)
神機箭:火箭彈的雛形南韓電影《神機箭》裡有提到,當然效果過於誇張。實際為放在推車上的靠火藥發射的火箭,射程約1-2公里,為散射打擊,像大型霰彈槍,準度差。單兵手持型叫“一窩蜂”,順風時射程過百步。可裝備火箭焚燒敵軍營地,或裝備毒箭射擊敵軍,
記載於《火龍神器陣法》。評價:“匯流排壹燃,眾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
(復原圖,侵刪)
(原圖)
虎蹲炮:小型便攜火炮由戚繼光研究當時其他幾種火炮後改進而成。炮口有支架,減少了後坐力,像猛虎蹲坐一般。全炮鑄鐵造,可裝子母彈,即鉛彈鐵彈共100顆,加一顆半斤重大鉛彈。對步兵叢集威力巨大。明軍和日軍在露梁海戰中,明軍站穿上大量使用虎蹲炮齊射,重創日軍船隊。
(模擬圖)
(原圖)
根據《明史,兵志》記載,明朝光火炮就記載有21種,其他火繩槍之類更是數不勝數。從設計數量上來說,明朝的火器領先於日本和周邊國家。但製作質量稱差不齊,可靠性不穩定,完全取決於當政者水平。中國產電影《大明劫》中對這種嚴重的現象也有表現。
(神機營火槍手,侵刪)
尾聲——300年後,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入侵。清軍訓練裝備荒廢已久,慌亂之際,四處尋找火炮。結果翻出了塵封已久的明朝所造虎蹲炮若干。
滄海桑田,世事皆非。當古老的虎蹲炮再次對著侵略者發出怒吼的時候,這片土地已經落後於世界太多太多。
-
4 # I八零印記I
火繩槍是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日本的,其後被迅速投入到內戰中使用,當時在日本這種長管的槍被稱作鐵炮。
據史載,在戚繼光與倭寇作戰時,曾對這種槍大加讚賞,並以此為靈感,對傳統的火槍進行改良並推廣。
那麼明朝同時期有沒有火器呢?答案是有,而且種類繁多,甚至可以開一個兵器展覽館了。
眾所周知,中國就發明了火藥,而對火藥的使用方面,中國發明的各種火藥武器堪稱獨樹一幟,並曾大量裝備和使用。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發明的各種火藥武器依然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下面,就帶大家穿越時空,一起去見證一下我們老祖宗曾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
一、原始的火焰噴射器——猛火油櫃猛火油,即石油,最初見於北宋大學者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而在北周年間,中國即開始使用石油的燃燒性作為武器使用。到了宋代,更是實現了更新換代,產生了火藥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火器——猛火油櫃。
宋軍曾用它來防守城池,焚燒敵人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容易出事故,而且石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機動性不強都成為其難以推廣的缺點所在。
二、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
三、火統單發步槍,明代制式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作為明代的標準武器,曾生產多達九萬餘隻,1449年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
四、紅夷大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歐洲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大型者重達1.6噸,射程可達1.9公里。因袁崇煥一炮將努爾哈赤炸傷而聞名天下。
五、柺子銃連發手槍,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釐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抗日援朝中使用較多。
六、迅雷銃多管轉膛炮,單兵多管火器,明趙士珍發明,最大可達18管,使用火繩或燧石擊發,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
七、五雷神機大口徑左輪槍,可以稱得上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由戚繼光(沒錯,又是戚大將軍,他還有很多軍事機械的發明)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八、虎蹲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迫擊炮。
九、抬炮戰防炮,大型鳥槍,最早見於明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
十、三眼銃為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
十一、火龍出水明《武備志》所載的多級火箭,可用於水上攻擊,射程達1.5公里。
而,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那你就錯了,先人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甚至還出現了“地雷”和“燃燒彈”:
十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詳見於明《武備志》,規格多種,從3連發到100連發都包含其中。射程300米。
十三、對人殺傷地雷起源於燕王朱棣與侄子建文帝皇位之爭,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這種武器,給朱棣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差點失敗被擒,要不是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朱棣其時就可以敗北,而歷史也將和我們見到的不一樣了。
其使用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內,然後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十四、非觸發式水雷詳見宋應星《天工開物》,由於設計過於精巧,費用高昂,雖然在北韓戰爭中驚鴻一瞥,但其後使用效率不高。
十五、單兵手榴彈名曰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其實就類似於在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十六、殺傷燃燒彈:萬人敵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達40公斤,誕生於明末年間,用於守城,可稱作早期的燒夷彈。
儘管如此,明末以後中國的科技由於種種原因和侷限停滯不前,至滿清入關後,更是閉關鎖國,限制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就連《天工開物》也被列為禁書。
中國錯失了類似產業革命的工業化發展的良機,從此大步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陷入了長期捱打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5 # 米勒2006
明朝不僅有火器,還有比日本更強大的大炮。日本當時是沒有大炮的。所以在北韓戰爭中明朝獲勝了。但是明朝的火繩槍,在那個時期並沒有日本的火繩槍先進。但是大炮無論怎麼說,還是比槍更厲害的。所以在火繩槍上,日本更先進,但是在重武器上還是明朝更先進。
-
6 #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或許會讓很多明粉不舒服,因為真相是火繩槍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是由歐洲先傳到日本,然後才傳到中國的。換句話說,雖然當時明朝也有火器,但是並沒有比火繩槍更先進的火器,並且戚繼光在繳獲當時倭寇使用的火繩槍時,對其大加讚賞,由此才讓明朝裝備了這種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火器。
我們知道,不管是火藥還是火器都是中國發明的,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已經應用上了火器,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已經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專業的火槍隊伍—神機營。不過那時候中國主要的火器叫做“火銃”,火銃這種火器不僅塊頭有點大,而且只能射百米左右,精度也並不是非常高(難控制),製造大一點就說“火炮”,製造小一點就是手持“火銃”,但至少也是現在火箭炮那麼大的塊頭。
中國的火銃、阿拉伯的馬達法、傳到歐洲後他們根據原型發明了火門槍,這些都是世界上差不多第一代火器,只是隨著材料的不同而不同,還屬於比較雞肋的階段。但是到了1450年左右,歐洲人就將火門槍改進成了火繩槍。到了16世紀,西班牙的火繩槍口徑23mm,最大射程250m,每分鐘可發兩發,已經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火器製造技術。並且幾乎在同時期,火繩槍東傳,第一站就是日本,他們稱之為“鐵炮”。
火繩槍的傳入對日本戰國格局影響很大,這裡就不囉嗦了。當時葡萄牙,西班牙已經建立的強大的航海隊伍,並且在明朝的南海跟大明開戰,由此火繩槍再度傳入中國。加上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倭寇手中所繳獲的火繩槍,明朝將領們發現這個新式武器比自己原來的“火銃”厲害多了,於是開始大面積裝備,逐改名“鳥銃”,再由鳥銃上發明出各式的火器,明後期火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我看了看下面其他答案裡那種“亂七八糟”的火器,多數都是華而不實的玩意,不必上當。需要承認的是,火器最早由中國發明,但是明朝前期到明朝中期技術基本沒啥發展(相對於歐洲)。直到火繩槍和佛郎機炮進口以後,明朝中後期中國火器在這兩個進口貨的帶領下才開啟了一波大發展,可惜令人啼笑皆非的時候,我們到了清朝後期還在使用火繩槍的技術,而歐洲已經發明“逐發槍”了………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四大發明對後世的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四大發明中火藥卻是先透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歐洲殖民者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和中國並不太遠的日本。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和大陸隔絕的日本列島上發展起來的戰爭直到火槍傳入前一直維持著極其拙劣且低烈度的局面:忽必烈東征日本時日軍對元軍的火槍、火炮完全視為神兵利器。1466年當時的大明藩屬國琉球在出訪日本時以“鐵放”作為禮炮法神,圍觀的室町幕府眾人無不大驚失色。然而就是此時還不知火槍為何物的日本卻在接下來不久的戰國內戰和萬曆北韓戰爭中大規模列裝了火槍,那麼火槍究竟是如何傳入日本的呢?
公元1560年正是大明嘉靖後期,此時大明帝國對倭寇入侵正由戰略防禦轉向進攻。與此同時在倭寇的老巢——日本正處於戰國亂世之中:各路諸侯大名連年混戰,自保尚不暇,哪兒有閒空嚮明朝派出侵略軍。當然在戰國內戰中落敗的武士浪人淪為海盜一直不停地騷擾大明海域,然而能和大明官軍長期抗衡的這不會只是一群散兵遊勇吧?那麼背後究竟是誰領頭呢?
領頭的正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提到過的汪直。由於明帝國的海禁政策使東南沿海一帶大量靠經營海外貿易為生的百姓失去生計,包括汪直在內的部分沿海居民開始逃到明王朝統治較為薄弱的海島上幹起走私的勾當。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汪直打敗了另外一支稱雄海上的陳思盼海商集團,由此完全控制了整個東海地區,一時形成“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的局面。鼎盛時期的汪直擁眾二十餘萬,擁有一百二十噸以上的鉅艦百餘艘。這是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艦隊,無論大明官軍或是西洋殖民者面對這股勢力都沒必勝的把握。
早在公元1543年,儘管此時汪直尚未戰勝陳思盼,還沒成為東海最大的海上勢力,可他已像歐洲殖民者一樣在海外為華人開闢了一塊領地——這年汪直在日本薩摩藩的淞浦郡(今長崎縣的平戶)以及附近的五島列島一帶建立基地。對此日方有如下記載: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祿、武運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戶津,於今之印山舊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長,而大唐商船不絕於途,甚至南蠻黑船亦初泊於平戶津。唐與南蠻之珍貨年年充盈,京、界諸國商人亦云集於此,有西都之稱。
五峰者乃汪直對外的自稱,日本因歷史上深受大唐文明影響,故而以唐代明,所謂五峰自大唐而來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戶津登陸一事。日方不僅沒把汪直在日本領土上建立基地視為對其主權的侵犯,反而將此視為當地領主賢德的象徵,這個恭維不可謂不高。汪直以此為基地建國稱王、任命官吏: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佔住的地盤叫“宋國”,“36島之夷皆其指使”。
此時日本的諸侯大名們根本無暇顧及在日本領土內建立的這麼一個獨立王國對其主權意味著什麼,他們甚至還爭相討好汪直——此時正忙於征戰的他們迫切需要增強自身實力,而汪直能幫他們做到這點,因為汪直手中掌握著大量戰略物資。除了戰略物資之外,汪直還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就在汪直登陸日本那年他從暹羅帶著三名葡萄牙商人抵達了日本南方的種子島,正是透過汪直的推薦、介紹和翻譯,島主時堯才從這三名葡萄牙人那裡購買並引進了新式火槍並掌握了彈藥的製造技術,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之為“鐵炮傳入”。關於其中的細節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一艘由澳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由於遭遇颱風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島南邊的種子島。對這些異族人充滿好奇的島主時堯讓他們在赤尾木港(現今的西之表市)。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的華人向時堯引薦介紹了這些葡萄牙人,時堯發現葡萄牙人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種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發出“轟”的一聲巨響,然後遠處的東西就被擊中了。對此驚奇不已的時堯用二千兩金子購買了兩把並命令“種子島鍛冶棟樑”八板金兵衛清定仿製。這年時堯才十六歲,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為日本引進了此後將會深刻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新式火槍。金兵衛拿到時堯交給他的火槍後仔細分解,可他很快發現這種新式武器的製造工藝已遠遠超出了自己從歷代前輩那兒學來的範疇,無奈之下只好向葡萄牙人請教。葡萄牙人開出了一個條件:“把你的女兒嫁給我,就教你。”金兵衛當然不願意把女兒嫁給這夥不明底細的蠻夷,可完不成主公交辦之事是要被處決的,如此一來包括女兒在內自己的整個家族都會遭受牽連。見到父親為難的樣子,懂事的女兒表示願意嫁給葡萄牙人。次年(也就是公元1544年)火槍終於製造成功,如此一來金兵衛就該按約把女兒嫁給葡萄牙人。結果令葡萄牙人沒料到的是:金兵衛聲稱女兒患病身亡並煞有介事地舉行了葬禮。儘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計,到底無可奈何。就這樣最初誕生於中國的火槍先是透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了日本。
就在種子島鐵炮仿製成功的同一年紀伊國根來寺的津田算長到達種子島,兩支葡萄牙鐵炮中的一支被他帶回了紀州雜賀,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鐵炮工匠芝辻清又衛門進行復制。這一次的複製非常成功,第二年開始紀州成為日本鐵炮生產中心之一,雜賀的根來眾受益匪淺,因此而成為列裝鐵炮的強悍軍隊。芝辻清又衛門帶著鐵炮技術到了日本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堺,與當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學習過鐵炮製造,並將鐵炮技術帶回。兩人一拍即合,吸收當地的明國火器技術,搞起了鐵炮生產批發的生意,一炮打響,連帶使也成為日本鐵炮生產基地。堺的商人在戰國時期富得流油,他們掌握鐵炮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天文十三年(1544)二月由於九州南部的大名島津貴久向將軍足利義晴獻上種子島鐵炮,引起了將軍的興趣。於是在將軍的命令下在近江國的國友村鐵炮又一次試造成功。國友村的“掌門”國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與芝辻清又衛門和橘屋又三郎併為戰國鐵炮的三大生產商。國友村成為織田家的支持者,織田信長因此而得以發揮鐵炮的優勢。
鐵炮其實並沒有某些電視劇或遊戲中表現得那麼厲害,它的使用方式是:把火藥、裝填物倒進槍管,放上彈丸,用一根通條壓實,然後還要在槍管後端的火皿上放上導火的火藥,並蓋上火蓋,避免走火。裝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夾住火繩,以免造成事故;射擊時瞄準後開啟火蓋,扣扳機發射。整個操作流程又複雜又慢,熟練的人也要弄上20秒左右,所以戰場上發出去一發後往往很難有機會給你從容裝彈發第二發。遇見下雨天火繩發潮,鐵炮就很難發揮威力。雖然日本人後來有所謂的“雨鐵”,其實效果也並不好。另外長長的火繩時時要調整長度,安全性又成了問題。
由此可見:火槍其實是從中國傳到中東再到歐洲繞了大半個地球后才傳入日本。早在宋元時期中國就發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火藥武器——在元世祖忽必烈東征日本的戰爭中就曾動用過火炮,不過那時的中國軍隊尚未大規模成建制地列裝火器,那時火器的配備率是極低的。到了明代終於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創業經歷中火器就已開始發揮顯著的作用: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的部將胡大海率部進攻張士誠治下的紹興城,遭到守城部隊的火銃、火炮的攻擊,士卒死傷無數,尤其是春波橋一帶的胡部士兵被守軍用火器全殲。痛定思痛的胡大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命士兵用拋石機與常用箭打頭陣,繼而集中火銃、火箭和石炮、鐵彈丸等向城內密集射擊,終於一舉拿下城池。此後集中優勢火器擊敵就成為朱元璋軍隊的常用戰術。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洪都決戰中陳友諒率大船進鄱陽湖攻擊朱元璋所部,陳友諒的戰船不僅比朱元璋的大,而且做工更結實,當然他和朱元璋一樣擁有大量火器,事實上鄱陽湖大戰中雙方都大量使用火器交鋒。朱元璋命令自己的部隊以車輪戰輪番用火器集中打擊陳友諒的戰艦,儘管如此也並不足以徹底消滅陳友諒的鉅艦堅陣。關鍵時刻朱元璋命帳下敢死之士駕駛7艘裝載有火藥柴薪的漁船衝入敵陣順風放火,於是《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場面就這樣真實地發生在了鄱陽湖水面。最終陳友諒於此戰陣亡,朱元璋消滅了一個爭奪天下的重大競爭對手。在
大明建國十年後出現了“凡軍一百戶,銃十”的明文規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明確規定明軍的日常訓練科目為:五分習刀劍,三分習弓弩,二分習火器。儘管此時明軍還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裝備,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軍裝備了火器,這意味著火器在明軍之中已不是零散的臨時性裝備了。朱棣遷都北京後組建了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其中的神機營就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部隊,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在朱棣五出漠北打擊北元殘餘勢力的戰爭中明軍綜合運用冷熱兵器屢屢得手。
其實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間一種全新的火槍戰術就被明軍發明出來:洪武二十一年(1388)雲南麓川宣慰司思倫發舉兵30萬(號稱)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鎮守雲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選3萬精騎前往平叛。明軍的戰馬一見到思倫發的象兵就嚇得四處打轉。在這樣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軍的火器優勢,不過此時明軍的火器有一個缺陷:打一發之後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填充火藥,還沒等彈藥裝填完畢也許敵人就已衝到眼前了。沐英針對這一缺陷命令部隊將火銃、神機箭分置三行,第一行發射完畢就自動退下裝填彈藥,第二行則前進射擊,第二行射擊完畢再退下裝填彈藥,第三行前進射擊,等第三行設計完畢時之前的第一行已裝填好彈藥,如此迴圈往復。後來這一戰術在明軍遠征漠北之時也一再被使用。
1575年6月28日織田信長在長筱合戰也祭出三段擊戰術,憑藉這一戰術和拒馬柵欄的結合戰勝了當時享譽日本的武田騎兵隊。儘管織田信長的三段擊戰術在日本算是創造性的使用,但其實早在他之前的187年前的沐英就率先實踐過這一戰術。後來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也曾使用這一戰術重創敵人。新式的火器戰法不僅遠播海外,在明朝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率兵20萬出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隨即瓦剌大軍一路南下直逼北京。明朝一代名相於謙(不是說相聲那位)誘導瓦剌騎兵進入伏擊圈,隨後火銃、火炮、神機箭密集齊發,最終一無所獲的瓦剌大軍不得不撤離北京。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明代的火器發展進入了一段中國產火器和進口火器混用的時期:一方面大明王朝湧現出曾銑、戚繼光、趙士禎等火器專家與優秀將領,發明了三眼火銃這樣的中國產火器;另一方面西洋殖民者的到來帶來了佛郎機、紅夷大炮等西式火器。這一階段的明王朝對西式火器既沒盲目照搬崇洋媚外,也沒妄自尊大一味排斥,而是在綜合考量西洋火器的優缺點後加以改進仿製。
-
8 # 史論縱橫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器的國家,沒有之一,早在元朝的時候,蒙古已經打到了東歐,正是憑藉火器的使用。
到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設立神機營,一隻專門使用火器的隊伍,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隊伍,沒有之一。
但是,明成祖之後,在火器研發上逐漸趨於落後。在後來的二百年間,逐漸被西方國家所超越,在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在火炮和火槍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明朝中期的時候,明朝與葡萄牙發生了一次軍事衝突,雖然明朝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火器上卻處於下風。
但是,這一次軍事衝突後,由於中國不能接受西方的軍火銷售,葡萄牙最終把武器銷售給了日本,因此,有了明朝中後期倭寇屢次侵擾中國沿海省份的事情,最後中國也日本火繩槍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改造。
所以,日本戰國時期,明朝有火器,但是沒有日本先進,但是在日本火繩槍的基礎上,中國改造成了鳥銃,在萬曆三大徵中,就有和日本的戰爭,打的豐臣秀吉也難受。
後來,中國從葡萄牙引進了艦載炮就是紅衣大炮,在於後金的寧遠大戰中,首次使用,震撼了努爾哈赤,後來清朝在紅衣大炮的基礎上對火器有了改進,但是,照比西方的發展速度,只能說太次了。
-
9 # 豬痴豬
火繩槍在明朝叫鳥銃,曾經在明朝軍隊廣泛裝備,但是效果很差。因為鳥銃對工藝要求較高,威力較小,在日本,戰爭規模較小,鳥銃隊都是大名的直屬精銳,大名對鳥銃的製造很關注,日本鳥銃的質量相對較高,其對於重甲較少的日本兵的威脅還可以。而在明朝,軍隊人數很多,鳥銃的製造卻掌握在工部的文官手裡,在東林黨大肆貪汙腐敗的情況下,鳥銃的質量可想而知,經常炸膛,其威力對後金的重甲兵又不夠大。所以鳥銃在明軍裡遠不如三眼等火器效果好
-
10 # 陶短房
明代火器是比較發達的。
炮這方面,清咸豐年間曾在南京校場出土了不少明初的火炮,包括洪武、建文、永樂年間鑄造的“天字炮”(炮身有天字第某某號大將軍編號),和更早的鐵銃(最早一門是張士誠週二年,即公元1355年造,比朱元璋稱帝還早13年),稍晚還有攻戎炮、葉公炮、虎蹲炮等,明代前期火炮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瞄準裝置,炮身氣孔多,威力和準確度不夠。嘉靖二年(1523年)從澳門引進佛郎機炮,開始在南京仿製,天啟二年(1622年)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引入紅夷炮,此後明朝在火炮方面成為遠東強國,這兩種炮最大的特點是有瞄具、炮身光滑氣孔少,口徑和重量制式化,佛郎機是一炮多子炮的後裝炮,適合野戰和戰船使用,紅夷炮是重型加農炮,適合城池攻守。
槍這方面明朝前期和中期有小型火銃、三眼銃等,精度和威力就較差,嘉靖三十七(1558年)仿製繳獲的日本“鐵炮”(即火繩槍,薩摩藩小領主種子島時堯授意鐵匠八板金兵衛從葡萄牙漂流船員處設計學會打造),製成直到清末還是中國軍隊制式武器的鳥嘴銃,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仿造從中亞等地流入的魯密銃,其精度和殺傷力比鳥嘴銃略好,後來這兩種槍演變為清代的鳥槍。
明代在雜式火器,如火箭、地雷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倭寇之亂主要發生在嘉靖和日本戰國時代早期,最初日方尚無鐵炮,明朝火器也不精利,後來倭寇開始普遍裝備鐵炮,明軍相形見絀,最後階段明軍仿製的鳥嘴銃開始投入戰場,火炮方面則陸續投入改進的老式虎蹲炮(沒有瞄具,但適宜攜帶和在水網沼澤使用)和引進的佛郎機,壓倒了倭寇。壬辰戰爭是中日正規軍在明代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交戰,從平壤、漢城、碧蹄館、釜山、露梁等大小戰役可以看出,明軍在火器上的優勢在於炮,而日軍在槍方面有優勢,因此明軍可依仗炮火攻破日軍防禦的重鎮,但在野戰中經常吃日方鐵炮隊的虧。
回覆列表
同時期的我們當然有火器了,雖然不太重視火槍的發展,我們的火炮技術當時在亞洲地區還是很不錯的!當時明朝計程車兵使用的火器主要以三眼統及其改進型四眼統為主,輔以部分裝備鳥統(火繩槍和早期燧發槍),三眼統和四眼統是整體用鐵鑄造前部分成三個或四個槍口,發射鐵砂和石塊同時產生大量的煙霧和聲音,近距離威力不錯,是有明朝反騎兵的重要武器,更大一些的是抬槍,抬槍造型很像放大的火繩槍,需要兩人配合實用,一個扶著支架和槍身,一人點火發射,彈藥以鐵砂為主,一打出去一大片。明軍對火槍的興趣遠不如火炮的大,明軍的火炮種類繁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就說幾種典型的吧,一個是弗朗機炮,從葡萄牙傳進中國的弗朗機炮時明軍裝備的主力火炮,虎尊炮一種早期的迫擊炮,也是明軍的主力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