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攀登的岩羊
-
2 # 珍惜62702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了。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家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家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讚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家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定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了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了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援和百姓的歡迎。倘若姜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了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時候了,“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了,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了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了楊儀之外,全部重用,彷彿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儘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了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家,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了防止和杜絕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干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了一輩子,從而保證了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禪胸懷和肚量之大,令人歎服。然而,他卻不是不要原則,相反,在涉及重大問題時,他是堅定不移、毫不妥協的。針對一些大臣和民間要為諸葛亮立廟的請求,劉禪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劉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宋代以前,禮制規定,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和權力擁有祭祀祖先的太廟或宗廟。諸葛亮雖然被劉禪以“相父”稱之,但是實際上仍舊是臣子,並非皇室中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提到“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明確點明瞭劉禪曾就此專門開了一個御前會議,讓大臣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結果是給諸葛亮立廟是僭越之舉,是不妥當的,也是有傷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後來聽從了習隆等人的建議,為“斷其私祀,以崇正禮”,採用了折中的法子,將諸葛亮的廟立在湖北沔陽。然而,這已是快30年後,蜀漢將要亡國那年了。不管何時,對臣子來說,能夠被君主同意立廟,已經是格外優容了。
除這些外,對拂逆他意願的臣下,劉禪也能容得下。對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後宮妃嬪數量的要求,劉禪此後不僅再也沒有提起過,而且還對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賴。
四、很有德行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僕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家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
他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裡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惹的禍。劉禪短短几句話,“仁敏”二字型現得極其充分。後主兄弟,見於記載的有兩人。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劉禪便漸漸疏遠了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但儘管如此,劉永卻一沒有殺頭,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舊。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反觀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臣謀弒如同兒戲。魏國,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感嘆“相煎何太急”。後來的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了屠宰場,無論是誰,只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
後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懷念劉禪。於南北朝時期為他建立了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於昭烈廟前面的兩側。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故事,經過歷史的沉澱,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舉動只有特別愚鈍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來,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韜晦之計了,裝傻,而且,裝得特別像,裝得特別真,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不能露出半點馬腳和破綻,這個功夫,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許有人認為臣子郤正才稱得上明白,其實,恰恰是他糊塗,沒有看透事情本質。試想,人為刀俎,你為魚肉,倘若暴露出一丁點的實力和野心,那就不僅僅是劉禪個人的事情,而是跟隨他的五十多個大臣及其家屬,甚至還有蜀地與他哪怕有一點關聯的人都會馬上送命,這於事有何補啊?
再想一想,亡國之君哪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遠的如王莽毒死漢平帝,董卓毒死漢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為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從而引來一杯索命毒酒。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劉禪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說到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地,本來就是試探他有沒有野心,這和曹操當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過劉禪表現得更為巧妙,用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輕輕遮過。倘若當時劉禪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綾。
至於他的投降則儘可見仁見智了。說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說得通的,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而說他順勢而為,以一身之榮辱,一家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從史學家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的評語中得到佐證,更可以從日後蜀國百姓的懷念中得到佐證。
偏居巴蜀一隅的險地,而能執政四十一年,成為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倘若沒有過人之處,是絕對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夠客觀的,也不是事實。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縱觀劉禪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
3 # 錦翼
劉禪在位40餘年,不光在三國時期,即便放到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在位這麼長皇帝也很少見。劉禪能夠坐皇位40多年,我想第一個原因大概是:他爹死的早,而壽命也夠長。
劉備221年當皇帝,223年就死在白帝城。這時候劉禪才16歲,而他活了64歲,如果不是因為蜀國被滅,他這皇位還要當幾年。
反觀曹丕一共才活了49歲,他43歲才當皇帝。只能幹六年。
孫權倒是活得時間長,但登基時間晚啊,只能幹23年,他晚年昏招迭出,造成黨派林立,他死後吳國也就撐了50年,接連換了仨皇帝,誰也幹不過劉禪啊。
當然這些都是客觀條件,劉禪的主觀條件也很重要,首先他並沒有讓蜀國分裂,他也沒能讓權臣篡位。
你可以說有諸葛亮,但諸葛亮死後,蜀國還撐29年。
只有一個原因,劉禪並不是大家認為的那個樂不思蜀的傻子。
《三國志》裡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大意就是說是連丞相都稱讚,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或許你可以說諸葛亮在拍馬屁,但是諸葛亮死後,他立刻對政治進行了改革。
下令從此不再設定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這就避免了再出現政治壟斷在丞相一個人手裡的事情。
從這一點你可以看出,他對諸葛亮這位相父也是心存忌憚。
但他居然能忍,從來不表現出來,對諸葛亮的北伐即便不同意,也不表示反對。因為他知道以自己的力量幹不過丞相。
他的度量還表現在諸葛亮死後,按照庸人的邏輯就該走批判路線了,實際上當時也有很多人主張對諸葛亮進行批判,甚至不要給予太隆重的葬禮。
但劉禪不這樣,他為諸葛亮立廟祭祀。
這度量試問幾個政治家能做到。
為什麼在位時間這麼長,一句話:這個人並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
4 # 偏見和誤解
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
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純領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棄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劉禪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得以倖免。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禪被繼母孫夫人攜返東吳時被張飛和趙雲截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立其為王太子。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進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尊吳皇后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劉禪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年,劉禪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這一年,蜀漢國內叛亂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後有夷王高定起兵。諸葛亮為穩定形勢,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與孫權修好。
建興二年(224年)春,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休養生息。
建興三年(225年)三月,丞相諸葛亮率軍征討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於是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二郡合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二郡合為興古郡。十二月諸葛亮班師回成都。
從建興六年(228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多次北伐與曹魏交戰,雙方互有勝敗。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在渭濱病逝。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劉禪大赦天下,任命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建興十三年(235年)正月,中軍師楊儀被貶為庶民並遷住漢嘉郡。夏四月,升蔣琬為大將軍。建興十四年(236年)四月,劉禪前往湔縣登臨觀阪,觀看汶水水流,十天後返歸成都。同年,武都氐王苻健請求投降蜀漢,劉禪派遣大將軍蔣琬及張尉前往接應,但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卻不見苻健前來,蔣琬對此非常擔憂。張嶷估計說:“苻健請求歸降很真誠,一定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平時聽說苻健的弟弟很狡詐,而且胡人不可能一起來歸附,恐怕有叛變的情況,所以滯留在半路上。”幾天後,苻健弟弟果然帶四百戶人眾投奔魏國,只有苻健前來歸順,劉禪將他們全部遷往廣都居住。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劉禪立前皇后之妹張氏為皇后。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立皇子劉璿為皇太子,皇子劉瑤為安定王。十一月,大將軍蔣琬率軍出成都進駐漢中。
延熙二年(239年)三月,劉禪下詔,升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
延熙三年(240年),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劉禪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並對越雋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雋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馬蔣琬大造舟船,準備沿漢水、沔水東下,攻取上庸等東三郡。劉禪召集朝中大臣對此事進行商議,朝議以為,水路出兵雖然容易,但若是失敗不容易撤退。於是,劉禪派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前往漢中對蔣琬進行勸說。蔣琬與費禕、姜維商議後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以與其連結,於是又給劉禪上書。這次劉禪同意了蔣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將軍馬忠前往漢中傳聖旨,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馬忠回朝後,劉禪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吳氏病逝,劉禪將皇太后合葬於先帝惠陵。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於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景耀元年(258年),鎮軍將軍陳祗病死,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政事。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右將軍閻宇又聯合一些人打算廢掉姜維。姜維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雖然一開始諸葛瞻擊破了鄧艾軍的前鋒,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佔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
劉禪再次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只需等待幾天就可以。但因為事情洩漏,姜維及張翼等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
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
5 # 星期二資訊
劉禪在位稱帝41年之久,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久,小名劉阿斗。後人便使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無法扶持的人才,那劉禪真的無能嗎?
劉備會把皇位繼承給一個如此昏庸無能的人嗎?只是當時諸葛亮獨攬大權,所有事無鉅細都諸葛亮安排,壓根就沒他的事情,使得他暗淡無光,有人會說他在位那麼久都是諸葛亮功勞,那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如此動亂的時期,一個昏庸無能的人可以做29年嗎?
諸葛亮對他忠心耿耿,他也放心把所有的事情交給諸葛亮,讓他獨攬大權,這也不是一個昏君所能做到的。諸葛亮死後他立刻廢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監管軍事。任命費禕主管軍事,監管行政,讓兩個互相交叉,互相監管也不是一個昏君能夠做到的。
幾千年來,人們形容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評價他確實是帶有偏見。如果諸葛亮真有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興漢大業?史書上的偏見導致了對劉禪的種種昏庸,拖後腿等描述以顯示諸葛亮的才能神話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史書上主角光環太強大!!!
-
6 # 昨夜星辰昨夜風中
我的觀點是:傻人有傻福。
劉嬋在位的初期,其手下的能人猛將還是富裕的,那時他的叔父諸葛亮還在世,還有姜維,馬岱等一些厲害人物,他及不必操心內政,有諸葛亮以及能臣來管理。同時也不必操心有外敵的入侵,諸葛亮也能幫他解決了,而且諸葛亮還能幫他打天下。也就是說,只要諸葛亮不死,蜀國就不會亡,他也就能安心做皇帝。(諸葛亮死了,又出了個姜維)蜀國能臣還是相當多的。
劉嬋在位的後期,這個時候他的傻人有傻福就能體現出來了,最能體現出來的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了:待蜀國有才能的臣子大多數都死後,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滅亡。當時司馬昭掌握大權,在一次招待劉嬋的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安排手下的歌妓在他面前表演蜀國的舞蹈,蜀國的一些舊臣看到後,感慨蜀國的滅亡,紛紛留下了悲痛的眼淚,而劉嬋呢,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這樣的心聲居然打動了司馬昭,劉嬋最後被封上了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安享晚年。
這就是劉嬋,一個扶不起的劉阿斗,但是混日子確實是一把手。
-
7 # 拾光信封
從劉禪本身來看,在我看來,他不是昏君,非但不是昏君,還是一個厲害的君主。諸葛亮在世時。為劉禪分擔了很多。在諸葛亮死後,為了防止權臣專制,劉禪採取了分權制衡的方法,將統治大權攬於己手,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在劉禪自攝國政這段時間裡,蜀漢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雖然劉禪後來寵信宦官,但劉禪仍然掌握著大權。可見,劉禪絕對不是一般的君主。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劉禪如此不一般,為何蜀國還是滅亡了?沒錯,面臨魏軍兵臨城下,劉禪選擇了投降。劉禪對不起列祖列宗,是懦弱的表現,但因為劉禪投降,城中百姓也免於戰火塗炭。中國歷史上,因為抵抗而被屠城的例子數不勝數,劉禪自知蜀國將亡,劉禪投降也算明智之舉。
劉禪還是一個大智若愚之人。蜀國滅亡後,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引得司馬昭哈哈大笑。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實則不然,這是司馬昭在試探劉禪,看看他有沒有復國之心,如果劉禪回答思蜀,以司馬昭的作風,可以肯定的是,劉禪必死無疑。劉禪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縱觀中國歷史,有幾個亡國之君得以善終?劉禪便是其中之一。可見,劉禪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綜上所述,劉禪之所能執政41年,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與其自身是有很大原因的,如果他沒有過人之處,在那個亂世裡,是絕對做不到的。
-
8 # 星下靜思
劉禪的冶國神招,無為而冶,使他能夠玩自己的玩法,幹自己想幹的事,開心快樂每一天,不操心不發愁,吃得好住得好,這種人能不長壽嗎?
對外征戰,全權交給諸葛亮和姜維,任由他們去鬥智鬥勇,偶爾在他們退軍回朝時,稍加安慰,其餘則一概不再多問。
國內政務,一概交與李嚴、蔣琬、費禕等人,任由他們治理國家大事,偶爾過問,也是象徵性。有時也會發發火,讓身邊宦官黃皓去收拾收拾惹自己不高興的人。
魏國來攻時,劉禪很清楚,能夠這麼快的兵鄰城下,是蜀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早晚是敗,不如直接投降。劉禪很聰明,只要自己舒服的過日子就行了,什麼國家不國家,快樂每一天才是正事。
-
9 # 亮月半
首先得利於其父功勞,仁。劉備的仁心仁政為劉禪打下好基礎,西蜀凝聚的能臣武將皆具忠心之志,仁者風範。這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體現。也是良臣擇木而棲的證明,大凡歸順西蜀之人都是對原君忠誠之士,被劉備的仁而感動降,加上原部人馬。占人和。
再西蜀之地在諸葛亮等人治理下,百姓衣食富足,生活無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豐收年景好,交租積極性高。人民樂業,國倉富有。百姓不造反,不暴亂,天地祥和。
諸葛亮去蠻夷之地處理了蠻人屢生的禍亂,七擒孟獲,心服口服。邊疆安定。諸葛亮六出祈山圍剿興復漢室大業,魏國忙於應戰護老巢,又有吳國對立,抽不出兵來功西蜀。
西蜀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守難功,道路難行,山多路險如謎宮。不識此路輕易出兵路遠軍疲糧草接不上不利於西取。諸葛亮幾齣祈山無後顧之憂是佔地理優勢老巢安穩無瘐。
諸葛亮治世有方,用人唯賢。劉禪本身也得說是一賢君。朝廷無暴政。君臣和睦。不似魏之內亂吳主兇殘。前期有諸葛亮,後丞相死。也是天時地利佔,百姓樂業。而人和是劉禪之能。眾人不叛臣民。臣不叛主。這是他在位長之因。
-
10 # 雲子落
三國演義通篇只講一個道理:教育子女才是勝負關鍵!
劉備是三國裡混的最快最好的人物!從一個賣草鞋的地攤販,花上三十餘年,做到“天下第三”,硬是與“官二代”曹操、“富二代”孫權平起平坐!說實話,還真的給天下小民提氣,上下五千年,沒有幾人能做到如此騰達!
劉備運氣很好!初出道,在北方混了幾年慘淡,竟然結拜關羽、張飛、趙雲這樣武林高手。從這三人結拜,可以看出,劉備的武功,必是非常了得!後漂泊到南方,又先後與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智界頂尖人物幸會!多少有點“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神韻,像是走了狗屎運,想不發達都難!
然而,劉備畢竟出身草莽的暴發戶,對江山經營有點經驗不足!劉家王朝發跡快,落幕也快!歷史是無情的,在一大幫後人的惋惜的眼淚裡,西蜀還是最早被滅了!
究其根本原因是,劉備不懂教育子女,或者溺愛子女,一心為子女打天下,甚至“白帝託孤”都安排好為兒子“守天下”的人!可謂無微不至!但是,他犯了“創始人”最易犯的錯誤,那就是“拼命為子孫留下萬貫家產”,就是不給子孫腦袋裡儲備“經營資產”的能力!
現在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其實不傻”,甚至“在位最長”來標榜其英明,大有顛覆人類“智商概念”及“英明君主”的內涵的氣勢!惘然不顧劉備江山直傳一代的事實!相比曹魏傳了三代,孫權傳了三代,劉禪更加貪玩戀棧,無視江山傳承,一味將劉備辛苦所得江山,作“一次性消費”!
劉禪在位四十年,其實就是在“美酒加咖啡”的流行音樂與時尚舞蹈領域玩了四十年!這樣的“在位年代”再長又有何益,國家少了君主,民間多一藝人!若干年後的唐後主李煜,同樣是玩流行歌曲國王的第二人!不是說流行音樂不能玩,但是不能過!當今世界歌舞玩最好的是印度,至今還用手擦屁股!
子不教父之過!劉禪的懦弱無能,完全是劉備溺愛與疏忽所致!三國君王,從不見孫權劉備親帶兒子歷練,唯有曹操明白“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難”,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經常帶兒子到前線鍛鍊,甚至有兒子還戰死疆場!三國之爭表面上是軍師與武將的博弈,其實決定勝負的關鍵,在於“下一代”的培養上!魏國必勝,早在接班人培養上,已定分曉!
有人會說,魏國也輸了,最後被司馬氏滅了!即便如此,那麼決定成敗的根本原因,還是魏國子女教育出了問題!曹丕、曹睿幾乎在子女教育上幾無建樹!反而,司馬懿對子女的培養與用心,遠在三國曹孫劉之上,也可以說,勝於曹操!曹操培養兒子是成才,但未成功,“同室相戈”毀了曹氏基礎;司馬懿卻老謀深算,始終帶著兒子南征北戰,不僅手把手教他們謀略,也讓兒子們共同出生入死,培養戰鬥情感!
三家歸晉,亦屬必然!
-
11 # 使用者94550223821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後主劉禪繼位,開始了自己長達41年的皇帝生涯。劉備與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所以前期實際的政權一直是由諸葛亮掌握,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命喪五丈原,劉禪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最長的皇帝得益於自己的智慧,前期不與諸葛亮爭權,對諸葛亮充分的信任,保證了劉備死後,政權沒有崩潰,也得益於方式的三足鼎立,任何一方都沒有能力統一其他兩個國家,當然也要感謝自己的壽命比較長,如果像曹操的後代那樣可就保不準了。
回覆列表
因為劉禪無為而治,能放權於人,對諸葛亮也是多加信任,城府不深,就是降晉以後,也表現出天真無心機,對誰都沒威脅。所以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