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知識說說景德鎮茶具? 中國的陶瓷藝術,集中於景德鎮。景德鎮擁有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景德鎮真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瓷業中心始於明代。永樂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紅”、“淡黃釉”、成化的“青花鬥彩”、嘉靖萬曆的“五彩”等,都是中國製瓷史上的空前傑作。氣勢宏偉的大龍缸和精巧無比的薄胎瓷的成功燒造,標誌著當時制瓷技術進入了相當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茶具,無論是工藝、品種、質量、產量和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雍正、乾隆的“琺琅彩”、“胭脂紅”、“烏金釉”、“天藍”、“霽藍”、“茶葉末”、“三陽開泰”、“窯變花釉”等顏色釉的問世,極大豐富了陶瓷茶具的裝飾,顯示出景德鎮瓷工對各種裝飾技法及色料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嗣後的“珠山八友”將中國畫運用於陶瓷裝飾,獨創“落地粉彩”、“水點桃花”等瓷繪技法,形成了一代畫風,其餘輝至今猶存。明清的飲茶風尚大異於前代,轉為泡飲,因此對茶具的要求出現了很大的轉變。
明以後,茶具“兼貴於小”,茶碗、茶甌之說極少再提,茶杯的記述增多,以達到和茶盞並重,進而出現“杯盞”的目的,為了便於觀賞湯色,茶盞由尚黑變為尚白,流行一種短流、鼓腹、有蓋有把手的茶壺。清代飲茶,還常用別具特色的蓋碗。 說說中國的茶具發展史? 喝茶自然要用茶具,而且,從茶藝欣賞的角度來說,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為重要。茶具的產生和發展是和茶葉生產、飲茶習慣的發展和演變密切相關的。早期茶具多為陶製。陶器的出現距今已有一萬二千年的歷史。
由於早期社會物質文明極其貧乏,因此茶具是一具多用的。直到魏晉以後,清談之風漸盛,飲茶也被看作為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志向的手段,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茶具才從其它生活用具中獨立出來。考古材料說明最早的專用茶具是盞託,如東晉時盞託兩端微微向上翹,盤壁由斜直變成內弧,有的內底心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圓形託圈,使盞“無所傾斜”,同時出現直口深腹假圈足盞。到南朝時,盞託已普遍使用。唐代,中國茶的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風尚也從南推廣到北方。此時瓷業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此時的茶碗器形較小,器身較淺,器壁成斜直形,適於飲茶。北方的茶碗,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與越窯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淺”的風格有明顯區別。越窯除了具備釉色,造型也優美精巧。中國茶具,直到陸羽《茶經》問世,才第一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茶經》中講述的這套茶具涉及陶、冶、竹、木、石、紙、漆各種質地共28件。陸羽對茶具的設計不僅講究實用價值,式樣古樸典雅,有情趣且有明顯推行“茶道”的意圖,給茶人以美的愉悅。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藝也進入黃金時代,最為著名的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
因此,宋代茶具也獨具特色。在宋代,茶除供飲用外,更成為民間玩耍娛樂的工具之一。嗜茶者每相聚,鬥試茶藝,稱“鬥茶”。因此,茶具也有了相應變化。鬥茶者為顯出茶色的鮮白,對黑釉盞特別喜愛,其中建窯出產的兔毫盞更被視為珍品。
到元代,散茶逐漸取代團茶的地位。此時綠茶的製造只經適當揉捻,不用搗碎碾磨,儲存了茶的色、香、味。及至明朝,葉茶全面發展,在蒸青綠茶基礎上又發明了曬青綠茶及炒青綠茶。茶具亦因製茶、飲茶方法的改進而發展,出現了一種鼓腹、有管狀流和把手或提樑的茶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紫砂壺具應運而生,並一躍成為“茶具之首”。其原因大致因其造型古樸別緻,經長年使用光澤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湯不易餿,冬茶湯不易涼。最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壺上的字畫。
最有名的是清嘉慶年間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藝術相融合於茶具上,創制了“曼生十八式”,成為茶具史上的一段佳話。清代,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黑茶都開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五彩、琺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燒製迅速發展,在造型及裝飾技巧上,也達到了精妙的藝術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壺、茶杯外,常使用蓋碗,茶具登堂入室,成為一種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這時茶具已和酒具徹底分開。直到今天,中國的茶具已是品種紛繁,琳琅滿目。 紫砂茶具的歷史及特點?
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崛起,至明代大為流行,嘉靖、萬曆年間,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工藝大師——供春(龔春),供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就讀於宜興金沙寺,閒時常幫寺里老和尚摶坯制壺。傳說寺院有參天銀杏,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乃模擬樹瘤,捏製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之後,相繼出現制壺“四大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接著,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
清代紫砂名家有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近代著名紫砂工藝大師有顧景舟、朱可兒、蔣蓉等人。宜興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生產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硃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紫砂壺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貨(無花無字)、花貨(上有松、竹、梅等的自然形象)、筋囊(幾何圖案)。紫砂茶具式樣繁多,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種書法,始自元代而盛於清嘉慶以後,藝人們以刀作筆,所作的書、畫、印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古樸清雅的風格。《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飢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常用茶具有哪些?
從古至今,中國飲茶用的器具種類繁多,各式各樣,因民族、地區不同,千差萬別。古代茶具,除陶器、瓷器外,還有石器、竹器、木器、錫器、銅器、漆器、銀器、金器、玉器、水晶、瑪瑙等。茶具上繪畫有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品茶時就多了一種美的享受。現代茶具,有聞名中外的江蘇宜興紫砂茶具和江西景德鎮的白瓷、青瓷茶具等。市場上常見的上品瓷茶具有景德鎮的青花、粉彩、顏色彩茶具及禹縣多紅茶具,龍泉青瓷茶具、醴陵釉下彩茶具、唐山新彩茶具、廣州新彩茶具等;陶茶具有宜興紫砂茶具、磁州窯剔花茶具、四川榮昌茶具等。除陶瓷茶具外,現在還選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塑膠茶杯等,有些家庭還喜歡用鋁、錫、不鏽鋼等金屬茶具。一般內地人家喜歡用陶、瓷茶具;而青藏地區,藏胞無論用餐、飲茶,均用一種叫“貢碗”的小碗。“貢碗”使用十分講究,主要是憑藉碗的圖案及花色來區別飲者的社會地位;臺灣人現流行以麥飯石製成茶具使用。
哪些茶具泡茶不理想? 茶具的種類繁多,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金屬茶具、搪瓷茶具、朔料茶具和保溫杯泡茶,一般講是不理想的。含金、銀、鉛、銅量高的金屬茶具,因磨損等原因,透過沏茶喝茶,會使人體對這些金屬成分的吸收量增加,於人體健康不利。搪瓷茶具,雖有不易炸裂耐用等優點,但沏茶效果不佳,特別是搪瓷碰破露出鐵皮時,更會影響泡茶質量,會使茶水失去原味,色澤發黃,帶有熟湯氣。
塑膠杯泡茶,經沸水沖泡後,常有一些異味物質或有害物質溶出,既影響茶味,也不利於人的健康。保溫瓶、杯泡茶,由於溫度一直保持較高,使芳香物質很快揮發掉,減少了喝茶應有的芳香;同時高溫還能使茶多酚等浸出過多,使茶湯色濃,味苦澀,並有悶熟感。特別是保溫杯泡綠茶,會使茶湯帶悶熟味,使色澤變黃,失去茶香味。 不同茶類應用不同茶具沖泡嗎? 招待客人,好茶、好水及講究的沖泡方法,再加上精緻適宜的茶具,會更別有一番風味,使熱鬧氣氛大增。
研究指出,用不同質地的茶具沖泡同一種茶,會出現不同的色澤和味道,故不同的茶類應用不同的茶具沖泡。高檔的名優茶,特別是綠茶,應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觀賞茶色茶形,邊飲用,別有一番情趣。普通綠茶,可用瓷器茶杯或茶壺沖泡;茉莉花茶,可採用蓋碗茶的形式沖泡飲用。紅茶,特別是紅碎茶,宜用高玻璃杯沖泡,使紅豔的茶湯更加誘人。紅茶,也可以用茶壺沖泡後,用咖啡杯飲用。飲用時可隨意加糖或奶,類似飲用咖啡,別有一番“洋”味。高檔紅茶,也可放入到鈞紅、祭紅或廣彩茶具等裝飾豔麗的茶具中沖泡。烏龍茶,宜用紫砂茶具沖泡後,用小茶杯飲用,烏龍茶也可選用暖色瓷茶具沖泡,以沸水沖泡後加蓋,可保留濃郁的茶香。 玻璃茶具泡茶如何?
玻璃茶具,透明晶瑩,潔淨無瑕。用玻璃杯沏茶,杯中茶葉、茶色一清二楚,使形色盡收眼底。如用玻璃杯泡龍井茶、碧螺春等名茶,可欣賞葉底“一旗”、“一槍”亭亭玉立之形態和碧綠澄清的湯色。但不足之處是容易炸裂,散熱傳熱快,茶香也易散發等。 麥飯石茶具泡茶好嗎? 鮮為人知的麥飯石茶具,由麥飯石琢磨而成,別具一格,可與玉石等茶具媲美。據悉,麥飯石經熱水浸泡後,可溶出鈣、鐵等多種礦物質,使水的活性增加,浸出液具有天然離子交換能力,可將酸性水質調整為弱鹼性,故用於沖茶葉,更能發揮茶葉的甘醇清香味。麥飯石茶具,如保持粗糙的外表,上面的點點晶粒可折射出或明或暗的光輝,能使人聯想起粗獷奔放的雕塑。
所以,用這種造型古樸的麥飯石茶具泡茶,既有較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為什麼紫砂茶具泡茶最好? 紫砂茶具泥質天成,用深藏在當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紅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由於泥料中含有氧化矽、鈉、鉀、錳、鎂等多種化學成分,燒後的成品赤如紅、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黃如柑橙,絢麗多彩,變幻莫測。紫砂茶具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藝人們在壺體上用鋼刀代筆,雕刻上花鳥山水,金石書法,使紫砂壺成為一種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金石、造型於一體的藝術品。品茗之餘,兼賞其藝術,給人以知識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紫砂壺有高矮之分,口徑有大小之別,這與泡茶有密切關係。紫砂壺一般適合泡烏龍茶;高型口小的茶壺,適合沏綠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
因此,人們把它推崇為“世間茶具之首”,負有“名陶名器,天下無類”的美稱。與瓷等其它茶具比較,它有如下特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紫砂茶具泡茶最好的道理所在。
(1)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鏽,使用時間越長,茶鏽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後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茶壺裡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效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黴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裡。
(3)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裡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效能。
(4)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係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後,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
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於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瓷茶具泡茶好嗎?
瓷茶具中,以江西景德鎮瓷茶具泡茶最好。江西景德鎮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之鄉,所產的各種茶具,具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因而為世界所稱譽。景德鎮瓷茶具,花色品種較多,有技藝高超、製作精細、造型秀麗的高階茶具,也有造型一般、美觀大方的大眾化茶具,用它沖泡出來的茶湯,有香高、湯清、味醇的特點,別有一番風味。
什麼是“曼生十八式”?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畫家和紫砂壺設計家。陳鴻壽以其獨特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設計完成了眾多壺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陳鴻壽自己的題銘。陳鴻壽號曼生,所以人們把陳鴻壽參與設計的壺叫“曼生壺”。“曼生壺”最主要的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
一般來說,“曼生壺”在樣式上都有不同的題識, 稱“曼生十八式”:
一、 石挑式,上題“挑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 汲直式,上題“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 卻月式,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四、 橫雲式,上題“此雲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題“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 合歡式,上題“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 春勝式,上題“宜春日,強飲吉。”
八、 古春式,上題“春何供,供茶事;誰雲者,兩丫 。”
九、 飲虹式,上題“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
十、 瓜形式,上題“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 葫蘆式,上題“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 天雞式, 上題“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 合鬥式,上題“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四、 圓珠式,上題“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十五、 乳鼎式,上題“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 鏡瓦式,上題“鑑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 棋奩式,上題“簾深月回,敲棋鬥茗,器無差等。”
十八、 方壺式,上題“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
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種樣式。
一般曼生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唐代越窯茶具主要有哪些型別? 唐代越窯茶具主要有碗、甌、執壺、杯、釜、罐、盞託、茶碾等數種。碗作為唐時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種類,多為侈口收頸或敞口腹內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創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葉瓜果等物經過概括,保留其感動人、最形象的特徵,運用到制瓷業中,從而設計出葵花碗、荷葉碗等精美的茶具。甌是中唐以後出現並迅即風靡一時的越窯茶具新品種,是一種體積較小的茶盞。
這種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詩人皮日休的喜愛,他的《茶甌》詩可說極盡了溢美之辭:“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如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在勢旋眼,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執壺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後才出現的,由前期的雞頭壺發展而來的。
這種壺多為侈口,高頸,橢圓腹,淺圈足,長流圓嘴,與流相對稱的一端還有泥條粘合的把手,壺身一般刻有花紋或花卉動物圖案,有的還留有銘文,標明主人或燒造日期。至於茶杯、盞託、茶碾等物,在越窯中也常有發現,這類瓷器在釉色、溫度、形狀和彩飾上均較好地體現了當時越窯的製作工藝和燒造水準。
除越窯外唐代還有哪些窯口生產茶具?除越窯外,唐代生產茶具的窯口還有:邢窯,窯址在今河北內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澤純潔,造型輕巧精美,有“圓如月,薄如紙,潔如玉”的美譽,陸羽誇其“類銀類雪”。嶽州窯,窯址分佈在今湖南湘陰的窯頭山、白骨塔和窯滑裡一帶,東晉時稱湘陰窯。產品釉色青黃,胎骨灰白。鼎州窯,窯址在今陝西銅川市黃堡鎮,是宋代名窯耀州窯的前身,以生產青瓷為主,兼燒黑釉瓷器。
婺州窯,窯址在今浙江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江山一帶。創燒於三國,初期產品胎釉結合技術較差,容易剝落,其產品和造型受越窯影響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黃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點。壽州窯,窯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窯鎮、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帶。主要產品有碗、盞、杯、注子等。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色以黃為主,著名產品為“鱔魚黃”。洪州窯,窯址在今江西豐城曲江、石灘、郭橋、同田鄉一帶。主要產品有碗、杯、盞託、碾輪等,尤以生產茶碾輪和盤心圈狀凸起的茶盞託著稱。釉色可分為青綠、黃褐和醬褐,其壓印、刻剔、鏤孔和堆貼等燒造技法很高。產品曾作貢品。
建盞的產地及特點? 建盞產地在福建建安縣(今建陽縣)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一帶,總面積達十二萬平方米,始燒於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釘迭燒的方式燒造青黃釉瓷器,品種有碗、盞等。自北宋建茶名聲大振,鬥茶之風興起以後,建窯開始創燒聞名中外的黑釉盞,同時兼燒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產的黑釉茶碗,又稱“建黑”、“黑建”或“烏泥釉”、“烏泥建”。後因日本派遣僧侶到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修行學道,歸國時帶回一批建盞,因而日本人稱之為“天目碗”。建盞品種比較單一,除各式盞外,只有極少數的高足杯和燈盞等器物。
從器形上看,可分為敞口、斂口及盅式蓋三種;體形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從考古發掘和調查所得的標本來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斂口及小型斂口盞最為常見。建盞瓷胎為烏泥色,釉面或呈條狀結晶,或呈鷓鴣斑狀。按其釉面斑點的特點分類,釉面上有兩個白毫般亮點者稱“兔毫盞”;釉面有大小斑點相串,Sunny下呈彩斑者稱“ 變盞”;釉面隱有銀色小圓點,如水面油滴者稱為“油滴盞”。
說說宋代的五大名窯? 宋代的五大名窯為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官窯位列五大名窯之首,是由官府置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開封官窯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窯之別。南宋官窯是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它繼承和發展了唐代越窯青瓷茶具的優良傳統,結合宋代飲茶風行現狀,在青和潤上大做文章,產品由原來的薄釉青瓷發展為厚釉青瓷,而且胎體綿薄,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樣雅麗。在裝飾上一改前朝產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繪的煩瑣格調,創造性地運用“開片”和“紫口鐵足”等藝術手段,獨創了碎紋藝術釉,這一別開生面技術的運用,比國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
哥窯位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龍泉窯的重要組成部分。哥窯創燒於五代,全盛於南宋,以燒青瓷而聞名。產品薄胎質堅,坯胎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黑灰胎有“鐵骨”之稱;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黃等色,以灰青為主,粉青最 為名貴。以紋片為裝飾,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紋片形狀多樣,大小相間者,稱為“文武片”;有細眼狀者稱“魚子紋”;似冰裂狀的稱“百圾碎”。還有蟹爪紋、鱔魚紋、牛毛紋等多種。
哥窯的另一個特點是器腳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鐵足”的美稱。定窯窯址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燕川樣,因古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兼燒黑、醬、綠釉等瓷器。定窯的發展,到北宋時達到極盛。定窯採用覆燒技術來燒造瓷器。定窯產品胎薄釉潤,造型優美,花紋繁複,器皿裝飾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
北宋後期,定窯還曾為官府燒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識。定窯產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窯全面停燒。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境內,原系燒製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窯,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窯燒製供御青瓷,史稱“民窯汝瓷”,在河南臨汝民間燒製印花青瓷,稱為“臨汝窯”。汝窯造型規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裝飾紋樣為重,以釉色釉質見長,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稱為“蔥綠色”。鈞窯是北宋至金時著名瓷窯,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因為古屬鈞州,故名。鈞窯作為北宋晚期的青瓷窯場,打燒造技術獨闢蹊徑,利用氧化銅、氧化鐵呈色各異原理,燒成了藍中帶紅或藍中帶紫的色釉,改變了單色釉瓷的歷史,這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大突破。其釉色細潤,胎骨灰色,以色彩斑瀾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紋裝飾,是青釉瓷器的別格。 明代茶具發展的特點?
由於明人飲用的是與現代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故而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茶盞來襯托,更顯得清新雅緻,悅目自然。尚白的直接結果就是促進白瓷的發展。江西景德鎮適時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生產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細緻,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罄,明如鏡”的特點。用這種潔白如玉的茶具泡茶,葉片舒展,色澤悅目,其味甘醇,既不失茶之真味,又能助品飲雅興,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明代茶具發展的另一特點是茶壺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茶盞和茶壺相得益彰。茶壺在明以前已有之,唐宋時稱為“注子”和“執壺”,但那時的茶壺只是用來煎水煮茶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用於泡茶的茶壺,只有到明代,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才使茶壺的出現順理成章。作為茶飲主要工具的茶盞,在明代也出現了一項重大的改進,就是在盞上加蓋。加蓋的作用,一是為了保溫,二是出於清潔衛生的考慮,能有效防止塵埃的侵入。人們將這種茶盞稱為蓋碗,蓋碗突出了實用性,更強調了裝飾藝術的莊重感,品茗養性怡情,從茶盞的變革中可略見一斑。 我們應該如何選購紫砂茶壺?
我們購買紫砂茶壺,不論新或舊,除了注重它的形制、質地與完整性外,還應該注意壺的火候及水色。名家捏製和燒造紫砂壺,皆極講究火候,而且掌握恰到好處,即不溫不火。所謂火候,是指紫砂壺捏製成形後在火窯燒造的火力,內行人士稱為燒結。火候適當,才能顯出紫砂的特質與形態美,否則不夠細滑光潤。
大路貨因屬普通貨色,大量製作,難以苛求燒結好;有些火力過度,在十倍放大鏡下會呈現輕微裂縫或者表面不規整、不夠平滑的現象。大師級制壺家的燒結功力好,經驗足,而且作品不多,能慢工出細貨,並能達到爐火純清的境地。此外紫砂壺還講究以水色佳者為上品。紫砂不可能呈透明,但是燒製好的壺身必然光紋細潤。我們在選購時可在光照下側視、斜視、俯視、仰視,從不同的角度細察壺身所反射出來的光暗面,柔潤細膩者為上品,暗淡沉鬱者為下品。
做紫砂壺的泥料有哪幾種?紫砂器的顏色有哪些?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紫泥是產於陶土甲泥礦中的一種泥料,本山綠泥燒成以後呈黃色,是甲泥礦內的夾脂;紅泥又稱硃砂泥,是夾在陶土嫩泥礦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興日用陶長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稱為“泥中泥”。
在宜興陶原料的開採中,紫砂泥所佔的比例並不多,大約是千分之一左右。紫砂泥屬於高嶺—石英—雲母型別,其特點是含鐵量高,顆粒較粗。紫泥、本山泥和紅泥三種原料,都可以單獨使用製作器皿,也可以根據需要互相配比摻和使用。則開採的紫砂礦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潤,要散置露天,風化陳腐後幾月,然後粉碎,過篩,加水拌勻。加工成型的壞件不再上釉,經攝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燒成,就可以得到色澤雅緻,質地堅緻耐用的成品。
產品的色澤,以紫紅色為主,因而稱為紫砂陶,由於原料的不同配比,還可以得到硃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紅、天青、青灰、墨綠、黛黑等不同的顏色。 明代紫砂壺興起的原因? 茶具和茶葉的搭配很重要,在中國茶藝發展的歷史上兩者可謂息息相關。由於中國曆代製茶和飲茶的方法不同,因此茶具也隨年代而有所變化。唐代的茶具,不論斧、碾、羅篩、竹策、盂和碗等,皆有一定的形制。而宋代的茶瓶就不同於古代的銅斧。到了明清兩代,才正式有茶壺的出現。
那時泡茶的方法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明代的炒青綠茶不同於團茶,包括瓷壺和紫砂壺等。宜興紫砂壺之所以興起,和器形的大小很有關係,因為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尤其是浸泡過久,大壺易使茶味變散失。紫砂壺器小質佳,故符合明代人的泡茶所講究的“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 紫砂茶壺如何保養?
很多人都喜歡用紫砂茶壺泡茶,但是有些茶迷、壺迷末必懂得日常保養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上品的舊壺,若護理失當,則浪費或破壞了它的優點。紫砂壺的好處之一是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發油潤光澤。
有人說紫砂壺愈用得久愈值錢,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日常保養紫砂壺應特別注意下面幾點:
1、 用完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內乾爽,勿積存溼氣。
2、 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悶燥處,更不可以為珍貴,用後包裹或密封。
3、 勿放近多油或多塵埃的地方。
4、 最好用完後把壺蓋側放,勿常將壺蓋密封。
5、 壺內勿常常浸著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
6、 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只用指定的一個壺;不可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壺,應加識別,以免混亂。
7、 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會把茶味洗擦掉,並使外表失去光澤。
8、 每次用完後,用紗布吸乾壺外面的水分,接著倒出壺內的三分之二的茶葉,留下約三分之一,衝進沸水,焗兩三次,衝過的水留用,然後清理乾淨所有的茶葉,將衝過的水澆勻壺上,最後用布輕輕擦乾。 如何使用新買的紫砂壺?
一件新壺啟用之前,應先用零號紗布將茶壺外表通身仔細打磨一遍。如果沒有舊砂布,可將新砂布自相磨擦,使鋒頭減退後再磨壺身。但打磨只能適可而止,不可過分,以免損傷壺面。然後洗淨內外的泥粉砂屑,用開水燙過,便可泡茶使用了。新壺注滿熱茶時,不時用乾淨的溼布揩拭壺身,時日稍久,壺身便色澤深黯沉靜,發出雅光。認真使用十天半月之後,壺的外觀就大不一樣了,使用愈久,愈是奪目,所以紫砂壺有越用越新的說法。 你知道供(龔)春壺的來歷嗎?
關於供(龔)春壺還有一段來歷。據傳供(龔)春是學憲吳仕的家僮,經常陪伴主人在金沙寺讀書,適逢金沙寺和尚在製作紫砂壺,好奇心極強的供(龔)春在勞役之餘,看和尚制壺入了迷,於是就偷偷地學習和尚的技藝,也去淘洗了一些細泥作坯,用茶匙按壓內壁,手指壓外壁,屢按屢壓,反覆不斷,直壓到壺坯非常緊密為止,可能是按壓時手勁過大,以致在茶壺的腹部留下了清晰的手印,燒成後,質地相當出眾。
此壺傳開後,人們稱之為供(龔)春壺。供(龔)春也因此成為制壺的宗師。 說說明代萬曆年間製作紫砂壺的四大名家? 明代萬曆年間,出現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大制壺高手,號稱“四名家”。他們或以工巧著稱,或以古拙聞名,所謂制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諸多壺式,就出自他們之手。 “壺中妙手稱三大”的含義是什麼? 這是指明代製作紫砂壺的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三人。
如何鑑別傳世紫砂名壺? 鑑別紫砂要熟悉紫砂的歷史,瞭解各個時期紫砂的製作工藝,燒成工藝以及泥料的變化情況,熟悉名家的藝術風格,他們的款字格式和印章模式,否則就談不上識別真偽了。關於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早期作家的製作工藝和燒成工藝,文獻記載:“淘細土摶壞,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奏”,泥料是“以粗砂制之”,壞件是“附陶穴燒成”。以1966年南京吳徑墓出土的圓形提樑壺來對照,這些記載是可靠的。
吳徑墓葬於嘉靖十三年,即1533年,比供春的創作活動稍晚些,這件提樑壺砂質較粗,頗近細缸砂胎,並粘有缸釉痕跡,說明當時燒造紫砂,不僅沒有專門的窯,也沒有先裝入匣缽再進窯膛,而是放置在窯內與缸等一起過火的,在上千度的高溫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要到李茂林時代,才開始採用將紫砂壞件“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方法。泥料方面,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取用的礦源位置和礦藏深度不同,它們的化學組成情況也不完全相同。
本世紀中期以前,紫砂泥由陶工分散各自加工,配製取用,各有心法,自然存在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成品的肌理效果上,許次紓在《茶疏》中說,時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傳器,用調砂制泥居多。這種調砂泥,就是在精細堅實的深紫泥中,混入少量的黃色砂泥,作品經過使用摩挲,增加手澤以後,或呈鋼砂閃耀,或呈梨皮狀,這種配料方法,後來陶工在製作較高檔作品時,每有仿效。有些作家利用當時的礦源,配合到一種理想的泥料,用習慣了,也不大想改變,像邵大亨與黃玉麟,一生幾乎只用一兩種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茶壺的款式也可作為鑑定的某種依據。
某一作家創作了一種新的樣式,只有後輩才能仿造,早於他的作家是不會做的。如以松竹梅為題材的作品,在明代幾乎沒有,魚化龍壺是邵大亨首創,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這種式樣的作品。另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擅長或習慣的款式,黃玉麟中年以後,差不多隻制仿古、掇球、漢扁三種款式。 紫砂壺有幾種造型? 紫砂壺基本上分三種造型:幾何型、自然型、筋紋型。幾何型,俗稱為光貨,光貨的設計製作是最能鑑別功力的,光貨是指整個造型中不同形體部位,要求是每個過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都要有自己的特質、性格和規範,這些明確要求就要看簡單的線形,比較豐富的內容,供人們審視功力優劣,審美情趣因人而異,如傳統的掇球壺、竹鼓壺、漢君壺、合盤壺、四方壺、提壁壺、洋桶壺等等。
自然型的茶具比較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行話稱為“花貨”。在這類作品中模擬客觀形象時,又分為二種:一種是直接將某一種物件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如南瓜壺、柿扁壺、梅段壺;另一種是幾何型類,在壺身筒上,選擇恰當的部位,用裝飾的手法以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一種典型的形象附貼上,如常青壺、報春壺、梅型壺、竹節壺等等。
筋紋型是紫砂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壺式。筋紋與筋紋之間的處理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 花型,第二種是菊花或瓜果式紋樣製作的壺,第三種是第二種的變態,筋紋與筋紋之間呈凹進的線條狀。 紫砂壺的鑑定標準有哪些?
鑑定紫砂壺優劣標準可歸納為四個要素:可總結為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有內涵的本質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以上幾個方面貫通一氣的作品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哪幾個因素?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須具備以下三個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藝;優良的實用功能。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紫砂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當壺扳、執握、壺的周圍合縫,壺嘴出水流暢,同時也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何欣賞紫砂壺? 紫砂壺歷來分為四個檔次:日用品壺(即大路貨)、工藝品壺(即細貨)、特藝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藝術品(富有藝術生命的作品)。
用五個字來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於藝術標準,後一個字為功標準。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技法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優越效能。根據現代科學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確實與其它的泥不同,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由於原料不同,帶來的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不盡相同,所以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應該是紫砂泥的優劣。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讚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紫砂壺的造型全憑感覺,制壺的講等樣、等勢,按造型學講就是均衡。也就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藝術上的感覺全靠心聲的共鳴,心靈的理解,即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三是“工”。
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壺的造型技法和國畫之工筆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要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都必須交待清楚。按照紫砂壺的成型工藝特殊要求,壺嘴與扳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鑑賞紫砂壺有二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鑑別壺的優劣,壺的製作者、題詞、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紫砂壺面上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內涵和印款。紫砂壺的裝飾藝術也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傳統的“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了看它手工藝泥色、造型、製作手工藝功夫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壺的工藝欣賞能帶給人們更多更美的享受。五是功。所謂功是指功能美。
1、 容量適度
2、 高矮得當
3、 口蓋得嚴緊
4、 出水要流暢按目前大多飲茶者的習慣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勞,故稱為一手壺。紫砂壺手工藝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易失味,過矮則茶易從壺口溢位,壺嘴出水也很關鍵,凡此種種都屬於功能美手工藝標準。 怎樣選用紫砂壺?
1、 購置新壺,壺手工藝造型與外形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為佳;
2、 壺的質地、胎骨要堅實,色澤要潤,選用新壺,可先輕撥壺蓋,以音響鏗鏘輕揚,壺聲聽來悅耳為佳
3、 選壺時應首先聞聞壺內有無怪味,一般新壺可略帶一點土氣味,但可選用;若帶火燒味,油沫味或人工著色的怪味則不可取;
4、 壺手工藝精密度要好,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要好,否則茶香易散,不蘊味。測定的方法刺羇注水入壺,手壓氣孔或流口,再傾壺,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 壺的出水跟流手工藝設計最有關係,傾壺倒水能使壺中滾水不存者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長短也可比較,長者為佳。
6、 壺把的力度點應接近壺身受水時手工藝重心,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後慢慢傾壺倒水,順手者則佳,反則不佳。
7、 壺的特性與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則適用性為佳,紫砂壺泡茶,一般是音訊率較高者,適宜配泡重香氣手工藝茶葉,如清茶;壺音稍低者較宜泡重滋味茶,如烏龍、鐵觀音等。 傳統茶器——錫茶壺和錫茶罐 中國特色茶具——紫砂茶壺已是家喻戶曉的了,紫砂茶壺的質地、泡茶優點等在茶藝人士中可謂耳孰能詳,但對於中國沿用數百年之久的傳統茶器——錫茶器的介紹卻很少,本文作一簡單介紹。
清末民國在江南一帶人們習慣於用錫壺煮水,錫壺泡茶、錫罐貯茶。據分析錫質內有銅元素,舊稱點銅,誕生了許多制錫名家,名店,器物底部有印記標明,如錫茶罐“真料點錫”、“潮陽顏義和正老店”、“釵館”、“寧源豐銅莊”、“點銅”、“呂永順造”等,器物精緻不一,全手工製作,需要較高的技巧與工藝水平,如紫砂、瓷器一樣,錫茶器上亦有名家書畫藝術,相對而言,錫器上的書畫多為刻畫,筆法簡練、流暢,書法內容多吉祥如意之語,如“宜子孫吉”之類,審美以簡素、古樸為特色。
古人煮茶講究事物至理的探究,(不象今人浮燥的很),如用炭方法、煮水時沸與炭之形,如炭未旺時不擱茶壺上,以免炭氣入水味,也研究煮水的器物質地,鐵損茶味、銅不宜茶、錫質為上等,故文人雅士、書香門第往往備有考究的錫茶器。
錫茶葉罐之神秘貯茶效果,令人三思而窮究,民間流傳著“即使茶葉是潮的,放在錫茶葉罐時,都會幹燥有茶香”的說法,經公劉子先生研究,錫罐貯茶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是溫度變化差異較小。茶葉隨溫度變化而伸縮程度降低,從而達到有效保持茶葉質量的目的。 下載本文件需要登入,並付出相應積分。如何獲取積分?
茶具的知識說說景德鎮茶具? 中國的陶瓷藝術,集中於景德鎮。景德鎮擁有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景德鎮真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瓷業中心始於明代。永樂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紅”、“淡黃釉”、成化的“青花鬥彩”、嘉靖萬曆的“五彩”等,都是中國製瓷史上的空前傑作。氣勢宏偉的大龍缸和精巧無比的薄胎瓷的成功燒造,標誌著當時制瓷技術進入了相當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茶具,無論是工藝、品種、質量、產量和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雍正、乾隆的“琺琅彩”、“胭脂紅”、“烏金釉”、“天藍”、“霽藍”、“茶葉末”、“三陽開泰”、“窯變花釉”等顏色釉的問世,極大豐富了陶瓷茶具的裝飾,顯示出景德鎮瓷工對各種裝飾技法及色料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嗣後的“珠山八友”將中國畫運用於陶瓷裝飾,獨創“落地粉彩”、“水點桃花”等瓷繪技法,形成了一代畫風,其餘輝至今猶存。明清的飲茶風尚大異於前代,轉為泡飲,因此對茶具的要求出現了很大的轉變。
明以後,茶具“兼貴於小”,茶碗、茶甌之說極少再提,茶杯的記述增多,以達到和茶盞並重,進而出現“杯盞”的目的,為了便於觀賞湯色,茶盞由尚黑變為尚白,流行一種短流、鼓腹、有蓋有把手的茶壺。清代飲茶,還常用別具特色的蓋碗。 說說中國的茶具發展史? 喝茶自然要用茶具,而且,從茶藝欣賞的角度來說,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為重要。茶具的產生和發展是和茶葉生產、飲茶習慣的發展和演變密切相關的。早期茶具多為陶製。陶器的出現距今已有一萬二千年的歷史。
由於早期社會物質文明極其貧乏,因此茶具是一具多用的。直到魏晉以後,清談之風漸盛,飲茶也被看作為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志向的手段,正是在這種情形下,茶具才從其它生活用具中獨立出來。考古材料說明最早的專用茶具是盞託,如東晉時盞託兩端微微向上翹,盤壁由斜直變成內弧,有的內底心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圓形託圈,使盞“無所傾斜”,同時出現直口深腹假圈足盞。到南朝時,盞託已普遍使用。唐代,中國茶的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風尚也從南推廣到北方。此時瓷業出現“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此時的茶碗器形較小,器身較淺,器壁成斜直形,適於飲茶。北方的茶碗,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與越窯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淺”的風格有明顯區別。越窯除了具備釉色,造型也優美精巧。中國茶具,直到陸羽《茶經》問世,才第一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茶經》中講述的這套茶具涉及陶、冶、竹、木、石、紙、漆各種質地共28件。陸羽對茶具的設計不僅講究實用價值,式樣古樸典雅,有情趣且有明顯推行“茶道”的意圖,給茶人以美的愉悅。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藝也進入黃金時代,最為著名的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
因此,宋代茶具也獨具特色。在宋代,茶除供飲用外,更成為民間玩耍娛樂的工具之一。嗜茶者每相聚,鬥試茶藝,稱“鬥茶”。因此,茶具也有了相應變化。鬥茶者為顯出茶色的鮮白,對黑釉盞特別喜愛,其中建窯出產的兔毫盞更被視為珍品。
到元代,散茶逐漸取代團茶的地位。此時綠茶的製造只經適當揉捻,不用搗碎碾磨,儲存了茶的色、香、味。及至明朝,葉茶全面發展,在蒸青綠茶基礎上又發明了曬青綠茶及炒青綠茶。茶具亦因製茶、飲茶方法的改進而發展,出現了一種鼓腹、有管狀流和把手或提樑的茶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紫砂壺具應運而生,並一躍成為“茶具之首”。其原因大致因其造型古樸別緻,經長年使用光澤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湯不易餿,冬茶湯不易涼。最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壺上的字畫。
最有名的是清嘉慶年間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藝術相融合於茶具上,創制了“曼生十八式”,成為茶具史上的一段佳話。清代,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黑茶都開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五彩、琺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燒製迅速發展,在造型及裝飾技巧上,也達到了精妙的藝術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壺、茶杯外,常使用蓋碗,茶具登堂入室,成為一種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這時茶具已和酒具徹底分開。直到今天,中國的茶具已是品種紛繁,琳琅滿目。 紫砂茶具的歷史及特點?
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崛起,至明代大為流行,嘉靖、萬曆年間,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工藝大師——供春(龔春),供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就讀於宜興金沙寺,閒時常幫寺里老和尚摶坯制壺。傳說寺院有參天銀杏,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乃模擬樹瘤,捏製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之後,相繼出現制壺“四大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接著,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
清代紫砂名家有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近代著名紫砂工藝大師有顧景舟、朱可兒、蔣蓉等人。宜興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生產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硃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紫砂壺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貨(無花無字)、花貨(上有松、竹、梅等的自然形象)、筋囊(幾何圖案)。紫砂茶具式樣繁多,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種書法,始自元代而盛於清嘉慶以後,藝人們以刀作筆,所作的書、畫、印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古樸清雅的風格。《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飢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常用茶具有哪些?
從古至今,中國飲茶用的器具種類繁多,各式各樣,因民族、地區不同,千差萬別。古代茶具,除陶器、瓷器外,還有石器、竹器、木器、錫器、銅器、漆器、銀器、金器、玉器、水晶、瑪瑙等。茶具上繪畫有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品茶時就多了一種美的享受。現代茶具,有聞名中外的江蘇宜興紫砂茶具和江西景德鎮的白瓷、青瓷茶具等。市場上常見的上品瓷茶具有景德鎮的青花、粉彩、顏色彩茶具及禹縣多紅茶具,龍泉青瓷茶具、醴陵釉下彩茶具、唐山新彩茶具、廣州新彩茶具等;陶茶具有宜興紫砂茶具、磁州窯剔花茶具、四川榮昌茶具等。除陶瓷茶具外,現在還選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塑膠茶杯等,有些家庭還喜歡用鋁、錫、不鏽鋼等金屬茶具。一般內地人家喜歡用陶、瓷茶具;而青藏地區,藏胞無論用餐、飲茶,均用一種叫“貢碗”的小碗。“貢碗”使用十分講究,主要是憑藉碗的圖案及花色來區別飲者的社會地位;臺灣人現流行以麥飯石製成茶具使用。
哪些茶具泡茶不理想? 茶具的種類繁多,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金屬茶具、搪瓷茶具、朔料茶具和保溫杯泡茶,一般講是不理想的。含金、銀、鉛、銅量高的金屬茶具,因磨損等原因,透過沏茶喝茶,會使人體對這些金屬成分的吸收量增加,於人體健康不利。搪瓷茶具,雖有不易炸裂耐用等優點,但沏茶效果不佳,特別是搪瓷碰破露出鐵皮時,更會影響泡茶質量,會使茶水失去原味,色澤發黃,帶有熟湯氣。
塑膠杯泡茶,經沸水沖泡後,常有一些異味物質或有害物質溶出,既影響茶味,也不利於人的健康。保溫瓶、杯泡茶,由於溫度一直保持較高,使芳香物質很快揮發掉,減少了喝茶應有的芳香;同時高溫還能使茶多酚等浸出過多,使茶湯色濃,味苦澀,並有悶熟感。特別是保溫杯泡綠茶,會使茶湯帶悶熟味,使色澤變黃,失去茶香味。 不同茶類應用不同茶具沖泡嗎? 招待客人,好茶、好水及講究的沖泡方法,再加上精緻適宜的茶具,會更別有一番風味,使熱鬧氣氛大增。
研究指出,用不同質地的茶具沖泡同一種茶,會出現不同的色澤和味道,故不同的茶類應用不同的茶具沖泡。高檔的名優茶,特別是綠茶,應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觀賞茶色茶形,邊飲用,別有一番情趣。普通綠茶,可用瓷器茶杯或茶壺沖泡;茉莉花茶,可採用蓋碗茶的形式沖泡飲用。紅茶,特別是紅碎茶,宜用高玻璃杯沖泡,使紅豔的茶湯更加誘人。紅茶,也可以用茶壺沖泡後,用咖啡杯飲用。飲用時可隨意加糖或奶,類似飲用咖啡,別有一番“洋”味。高檔紅茶,也可放入到鈞紅、祭紅或廣彩茶具等裝飾豔麗的茶具中沖泡。烏龍茶,宜用紫砂茶具沖泡後,用小茶杯飲用,烏龍茶也可選用暖色瓷茶具沖泡,以沸水沖泡後加蓋,可保留濃郁的茶香。 玻璃茶具泡茶如何?
玻璃茶具,透明晶瑩,潔淨無瑕。用玻璃杯沏茶,杯中茶葉、茶色一清二楚,使形色盡收眼底。如用玻璃杯泡龍井茶、碧螺春等名茶,可欣賞葉底“一旗”、“一槍”亭亭玉立之形態和碧綠澄清的湯色。但不足之處是容易炸裂,散熱傳熱快,茶香也易散發等。 麥飯石茶具泡茶好嗎? 鮮為人知的麥飯石茶具,由麥飯石琢磨而成,別具一格,可與玉石等茶具媲美。據悉,麥飯石經熱水浸泡後,可溶出鈣、鐵等多種礦物質,使水的活性增加,浸出液具有天然離子交換能力,可將酸性水質調整為弱鹼性,故用於沖茶葉,更能發揮茶葉的甘醇清香味。麥飯石茶具,如保持粗糙的外表,上面的點點晶粒可折射出或明或暗的光輝,能使人聯想起粗獷奔放的雕塑。
所以,用這種造型古樸的麥飯石茶具泡茶,既有較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為什麼紫砂茶具泡茶最好? 紫砂茶具泥質天成,用深藏在當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紅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由於泥料中含有氧化矽、鈉、鉀、錳、鎂等多種化學成分,燒後的成品赤如紅、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黃如柑橙,絢麗多彩,變幻莫測。紫砂茶具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藝人們在壺體上用鋼刀代筆,雕刻上花鳥山水,金石書法,使紫砂壺成為一種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金石、造型於一體的藝術品。品茗之餘,兼賞其藝術,給人以知識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紫砂壺有高矮之分,口徑有大小之別,這與泡茶有密切關係。紫砂壺一般適合泡烏龍茶;高型口小的茶壺,適合沏綠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
因此,人們把它推崇為“世間茶具之首”,負有“名陶名器,天下無類”的美稱。與瓷等其它茶具比較,它有如下特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紫砂茶具泡茶最好的道理所在。
(1)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鏽,使用時間越長,茶鏽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後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茶壺裡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效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黴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裡。
(3)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裡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效能。
(4)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係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後,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
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於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瓷茶具泡茶好嗎?
瓷茶具中,以江西景德鎮瓷茶具泡茶最好。江西景德鎮是中國著名的瓷器之鄉,所產的各種茶具,具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因而為世界所稱譽。景德鎮瓷茶具,花色品種較多,有技藝高超、製作精細、造型秀麗的高階茶具,也有造型一般、美觀大方的大眾化茶具,用它沖泡出來的茶湯,有香高、湯清、味醇的特點,別有一番風味。
什麼是“曼生十八式”?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畫家和紫砂壺設計家。陳鴻壽以其獨特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設計完成了眾多壺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陳鴻壽自己的題銘。陳鴻壽號曼生,所以人們把陳鴻壽參與設計的壺叫“曼生壺”。“曼生壺”最主要的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
一般來說,“曼生壺”在樣式上都有不同的題識, 稱“曼生十八式”:
一、 石挑式,上題“挑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 汲直式,上題“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 卻月式,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四、 橫雲式,上題“此雲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題“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 合歡式,上題“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 春勝式,上題“宜春日,強飲吉。”
八、 古春式,上題“春何供,供茶事;誰雲者,兩丫 。”
九、 飲虹式,上題“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
十、 瓜形式,上題“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 葫蘆式,上題“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 天雞式, 上題“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 合鬥式,上題“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四、 圓珠式,上題“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十五、 乳鼎式,上題“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 鏡瓦式,上題“鑑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 棋奩式,上題“簾深月回,敲棋鬥茗,器無差等。”
十八、 方壺式,上題“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
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種樣式。
一般曼生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唐代越窯茶具主要有哪些型別? 唐代越窯茶具主要有碗、甌、執壺、杯、釜、罐、盞託、茶碾等數種。碗作為唐時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種類,多為侈口收頸或敞口腹內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創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葉瓜果等物經過概括,保留其感動人、最形象的特徵,運用到制瓷業中,從而設計出葵花碗、荷葉碗等精美的茶具。甌是中唐以後出現並迅即風靡一時的越窯茶具新品種,是一種體積較小的茶盞。
這種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詩人皮日休的喜愛,他的《茶甌》詩可說極盡了溢美之辭:“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如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在勢旋眼,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執壺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後才出現的,由前期的雞頭壺發展而來的。
這種壺多為侈口,高頸,橢圓腹,淺圈足,長流圓嘴,與流相對稱的一端還有泥條粘合的把手,壺身一般刻有花紋或花卉動物圖案,有的還留有銘文,標明主人或燒造日期。至於茶杯、盞託、茶碾等物,在越窯中也常有發現,這類瓷器在釉色、溫度、形狀和彩飾上均較好地體現了當時越窯的製作工藝和燒造水準。
除越窯外唐代還有哪些窯口生產茶具?除越窯外,唐代生產茶具的窯口還有:邢窯,窯址在今河北內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澤純潔,造型輕巧精美,有“圓如月,薄如紙,潔如玉”的美譽,陸羽誇其“類銀類雪”。嶽州窯,窯址分佈在今湖南湘陰的窯頭山、白骨塔和窯滑裡一帶,東晉時稱湘陰窯。產品釉色青黃,胎骨灰白。鼎州窯,窯址在今陝西銅川市黃堡鎮,是宋代名窯耀州窯的前身,以生產青瓷為主,兼燒黑釉瓷器。
婺州窯,窯址在今浙江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江山一帶。創燒於三國,初期產品胎釉結合技術較差,容易剝落,其產品和造型受越窯影響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黃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點。壽州窯,窯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窯鎮、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帶。主要產品有碗、盞、杯、注子等。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色以黃為主,著名產品為“鱔魚黃”。洪州窯,窯址在今江西豐城曲江、石灘、郭橋、同田鄉一帶。主要產品有碗、杯、盞託、碾輪等,尤以生產茶碾輪和盤心圈狀凸起的茶盞託著稱。釉色可分為青綠、黃褐和醬褐,其壓印、刻剔、鏤孔和堆貼等燒造技法很高。產品曾作貢品。
建盞的產地及特點? 建盞產地在福建建安縣(今建陽縣)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一帶,總面積達十二萬平方米,始燒於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釘迭燒的方式燒造青黃釉瓷器,品種有碗、盞等。自北宋建茶名聲大振,鬥茶之風興起以後,建窯開始創燒聞名中外的黑釉盞,同時兼燒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產的黑釉茶碗,又稱“建黑”、“黑建”或“烏泥釉”、“烏泥建”。後因日本派遣僧侶到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修行學道,歸國時帶回一批建盞,因而日本人稱之為“天目碗”。建盞品種比較單一,除各式盞外,只有極少數的高足杯和燈盞等器物。
從器形上看,可分為敞口、斂口及盅式蓋三種;體形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從考古發掘和調查所得的標本來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斂口及小型斂口盞最為常見。建盞瓷胎為烏泥色,釉面或呈條狀結晶,或呈鷓鴣斑狀。按其釉面斑點的特點分類,釉面上有兩個白毫般亮點者稱“兔毫盞”;釉面有大小斑點相串,Sunny下呈彩斑者稱“ 變盞”;釉面隱有銀色小圓點,如水面油滴者稱為“油滴盞”。
說說宋代的五大名窯? 宋代的五大名窯為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官窯位列五大名窯之首,是由官府置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開封官窯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窯之別。南宋官窯是世界碎紋藝術釉瓷的鼻祖,它繼承和發展了唐代越窯青瓷茶具的優良傳統,結合宋代飲茶風行現狀,在青和潤上大做文章,產品由原來的薄釉青瓷發展為厚釉青瓷,而且胎體綿薄,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樣雅麗。在裝飾上一改前朝產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繪的煩瑣格調,創造性地運用“開片”和“紫口鐵足”等藝術手段,獨創了碎紋藝術釉,這一別開生面技術的運用,比國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
哥窯位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龍泉窯的重要組成部分。哥窯創燒於五代,全盛於南宋,以燒青瓷而聞名。產品薄胎質堅,坯胎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黑灰胎有“鐵骨”之稱;釉層飽滿,色澤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黃等色,以灰青為主,粉青最 為名貴。以紋片為裝飾,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紋片形狀多樣,大小相間者,稱為“文武片”;有細眼狀者稱“魚子紋”;似冰裂狀的稱“百圾碎”。還有蟹爪紋、鱔魚紋、牛毛紋等多種。
哥窯的另一個特點是器腳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鐵足”的美稱。定窯窯址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燕川樣,因古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兼燒黑、醬、綠釉等瓷器。定窯的發展,到北宋時達到極盛。定窯採用覆燒技術來燒造瓷器。定窯產品胎薄釉潤,造型優美,花紋繁複,器皿裝飾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
北宋後期,定窯還曾為官府燒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識。定窯產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窯全面停燒。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境內,原系燒製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窯,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窯燒製供御青瓷,史稱“民窯汝瓷”,在河南臨汝民間燒製印花青瓷,稱為“臨汝窯”。汝窯造型規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裝飾紋樣為重,以釉色釉質見長,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稱為“蔥綠色”。鈞窯是北宋至金時著名瓷窯,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因為古屬鈞州,故名。鈞窯作為北宋晚期的青瓷窯場,打燒造技術獨闢蹊徑,利用氧化銅、氧化鐵呈色各異原理,燒成了藍中帶紅或藍中帶紫的色釉,改變了單色釉瓷的歷史,這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大突破。其釉色細潤,胎骨灰色,以色彩斑瀾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紋裝飾,是青釉瓷器的別格。 明代茶具發展的特點?
由於明人飲用的是與現代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故而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茶盞來襯托,更顯得清新雅緻,悅目自然。尚白的直接結果就是促進白瓷的發展。江西景德鎮適時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生產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細緻,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罄,明如鏡”的特點。用這種潔白如玉的茶具泡茶,葉片舒展,色澤悅目,其味甘醇,既不失茶之真味,又能助品飲雅興,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明代茶具發展的另一特點是茶壺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茶盞和茶壺相得益彰。茶壺在明以前已有之,唐宋時稱為“注子”和“執壺”,但那時的茶壺只是用來煎水煮茶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用於泡茶的茶壺,只有到明代,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才使茶壺的出現順理成章。作為茶飲主要工具的茶盞,在明代也出現了一項重大的改進,就是在盞上加蓋。加蓋的作用,一是為了保溫,二是出於清潔衛生的考慮,能有效防止塵埃的侵入。人們將這種茶盞稱為蓋碗,蓋碗突出了實用性,更強調了裝飾藝術的莊重感,品茗養性怡情,從茶盞的變革中可略見一斑。 我們應該如何選購紫砂茶壺?
我們購買紫砂茶壺,不論新或舊,除了注重它的形制、質地與完整性外,還應該注意壺的火候及水色。名家捏製和燒造紫砂壺,皆極講究火候,而且掌握恰到好處,即不溫不火。所謂火候,是指紫砂壺捏製成形後在火窯燒造的火力,內行人士稱為燒結。火候適當,才能顯出紫砂的特質與形態美,否則不夠細滑光潤。
大路貨因屬普通貨色,大量製作,難以苛求燒結好;有些火力過度,在十倍放大鏡下會呈現輕微裂縫或者表面不規整、不夠平滑的現象。大師級制壺家的燒結功力好,經驗足,而且作品不多,能慢工出細貨,並能達到爐火純清的境地。此外紫砂壺還講究以水色佳者為上品。紫砂不可能呈透明,但是燒製好的壺身必然光紋細潤。我們在選購時可在光照下側視、斜視、俯視、仰視,從不同的角度細察壺身所反射出來的光暗面,柔潤細膩者為上品,暗淡沉鬱者為下品。
做紫砂壺的泥料有哪幾種?紫砂器的顏色有哪些?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紫泥是產於陶土甲泥礦中的一種泥料,本山綠泥燒成以後呈黃色,是甲泥礦內的夾脂;紅泥又稱硃砂泥,是夾在陶土嫩泥礦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興日用陶長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稱為“泥中泥”。
在宜興陶原料的開採中,紫砂泥所佔的比例並不多,大約是千分之一左右。紫砂泥屬於高嶺—石英—雲母型別,其特點是含鐵量高,顆粒較粗。紫泥、本山泥和紅泥三種原料,都可以單獨使用製作器皿,也可以根據需要互相配比摻和使用。則開採的紫砂礦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潤,要散置露天,風化陳腐後幾月,然後粉碎,過篩,加水拌勻。加工成型的壞件不再上釉,經攝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燒成,就可以得到色澤雅緻,質地堅緻耐用的成品。
產品的色澤,以紫紅色為主,因而稱為紫砂陶,由於原料的不同配比,還可以得到硃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紅、天青、青灰、墨綠、黛黑等不同的顏色。 明代紫砂壺興起的原因? 茶具和茶葉的搭配很重要,在中國茶藝發展的歷史上兩者可謂息息相關。由於中國曆代製茶和飲茶的方法不同,因此茶具也隨年代而有所變化。唐代的茶具,不論斧、碾、羅篩、竹策、盂和碗等,皆有一定的形制。而宋代的茶瓶就不同於古代的銅斧。到了明清兩代,才正式有茶壺的出現。
那時泡茶的方法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明代的炒青綠茶不同於團茶,包括瓷壺和紫砂壺等。宜興紫砂壺之所以興起,和器形的大小很有關係,因為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尤其是浸泡過久,大壺易使茶味變散失。紫砂壺器小質佳,故符合明代人的泡茶所講究的“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 紫砂茶壺如何保養?
很多人都喜歡用紫砂茶壺泡茶,但是有些茶迷、壺迷末必懂得日常保養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上品的舊壺,若護理失當,則浪費或破壞了它的優點。紫砂壺的好處之一是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發油潤光澤。
有人說紫砂壺愈用得久愈值錢,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日常保養紫砂壺應特別注意下面幾點:
1、 用完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內乾爽,勿積存溼氣。
2、 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悶燥處,更不可以為珍貴,用後包裹或密封。
3、 勿放近多油或多塵埃的地方。
4、 最好用完後把壺蓋側放,勿常將壺蓋密封。
5、 壺內勿常常浸著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
6、 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只用指定的一個壺;不可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壺,應加識別,以免混亂。
7、 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會把茶味洗擦掉,並使外表失去光澤。
8、 每次用完後,用紗布吸乾壺外面的水分,接著倒出壺內的三分之二的茶葉,留下約三分之一,衝進沸水,焗兩三次,衝過的水留用,然後清理乾淨所有的茶葉,將衝過的水澆勻壺上,最後用布輕輕擦乾。 如何使用新買的紫砂壺?
一件新壺啟用之前,應先用零號紗布將茶壺外表通身仔細打磨一遍。如果沒有舊砂布,可將新砂布自相磨擦,使鋒頭減退後再磨壺身。但打磨只能適可而止,不可過分,以免損傷壺面。然後洗淨內外的泥粉砂屑,用開水燙過,便可泡茶使用了。新壺注滿熱茶時,不時用乾淨的溼布揩拭壺身,時日稍久,壺身便色澤深黯沉靜,發出雅光。認真使用十天半月之後,壺的外觀就大不一樣了,使用愈久,愈是奪目,所以紫砂壺有越用越新的說法。 你知道供(龔)春壺的來歷嗎?
關於供(龔)春壺還有一段來歷。據傳供(龔)春是學憲吳仕的家僮,經常陪伴主人在金沙寺讀書,適逢金沙寺和尚在製作紫砂壺,好奇心極強的供(龔)春在勞役之餘,看和尚制壺入了迷,於是就偷偷地學習和尚的技藝,也去淘洗了一些細泥作坯,用茶匙按壓內壁,手指壓外壁,屢按屢壓,反覆不斷,直壓到壺坯非常緊密為止,可能是按壓時手勁過大,以致在茶壺的腹部留下了清晰的手印,燒成後,質地相當出眾。
此壺傳開後,人們稱之為供(龔)春壺。供(龔)春也因此成為制壺的宗師。 說說明代萬曆年間製作紫砂壺的四大名家? 明代萬曆年間,出現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大制壺高手,號稱“四名家”。他們或以工巧著稱,或以古拙聞名,所謂制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諸多壺式,就出自他們之手。 “壺中妙手稱三大”的含義是什麼? 這是指明代製作紫砂壺的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三人。
如何鑑別傳世紫砂名壺? 鑑別紫砂要熟悉紫砂的歷史,瞭解各個時期紫砂的製作工藝,燒成工藝以及泥料的變化情況,熟悉名家的藝術風格,他們的款字格式和印章模式,否則就談不上識別真偽了。關於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早期作家的製作工藝和燒成工藝,文獻記載:“淘細土摶壞,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奏”,泥料是“以粗砂制之”,壞件是“附陶穴燒成”。以1966年南京吳徑墓出土的圓形提樑壺來對照,這些記載是可靠的。
吳徑墓葬於嘉靖十三年,即1533年,比供春的創作活動稍晚些,這件提樑壺砂質較粗,頗近細缸砂胎,並粘有缸釉痕跡,說明當時燒造紫砂,不僅沒有專門的窯,也沒有先裝入匣缽再進窯膛,而是放置在窯內與缸等一起過火的,在上千度的高溫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要到李茂林時代,才開始採用將紫砂壞件“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方法。泥料方面,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取用的礦源位置和礦藏深度不同,它們的化學組成情況也不完全相同。
本世紀中期以前,紫砂泥由陶工分散各自加工,配製取用,各有心法,自然存在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成品的肌理效果上,許次紓在《茶疏》中說,時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傳器,用調砂制泥居多。這種調砂泥,就是在精細堅實的深紫泥中,混入少量的黃色砂泥,作品經過使用摩挲,增加手澤以後,或呈鋼砂閃耀,或呈梨皮狀,這種配料方法,後來陶工在製作較高檔作品時,每有仿效。有些作家利用當時的礦源,配合到一種理想的泥料,用習慣了,也不大想改變,像邵大亨與黃玉麟,一生幾乎只用一兩種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茶壺的款式也可作為鑑定的某種依據。
某一作家創作了一種新的樣式,只有後輩才能仿造,早於他的作家是不會做的。如以松竹梅為題材的作品,在明代幾乎沒有,魚化龍壺是邵大亨首創,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這種式樣的作品。另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擅長或習慣的款式,黃玉麟中年以後,差不多隻制仿古、掇球、漢扁三種款式。 紫砂壺有幾種造型? 紫砂壺基本上分三種造型:幾何型、自然型、筋紋型。幾何型,俗稱為光貨,光貨的設計製作是最能鑑別功力的,光貨是指整個造型中不同形體部位,要求是每個過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都要有自己的特質、性格和規範,這些明確要求就要看簡單的線形,比較豐富的內容,供人們審視功力優劣,審美情趣因人而異,如傳統的掇球壺、竹鼓壺、漢君壺、合盤壺、四方壺、提壁壺、洋桶壺等等。
自然型的茶具比較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行話稱為“花貨”。在這類作品中模擬客觀形象時,又分為二種:一種是直接將某一種物件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如南瓜壺、柿扁壺、梅段壺;另一種是幾何型類,在壺身筒上,選擇恰當的部位,用裝飾的手法以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一種典型的形象附貼上,如常青壺、報春壺、梅型壺、竹節壺等等。
筋紋型是紫砂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壺式。筋紋與筋紋之間的處理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 花型,第二種是菊花或瓜果式紋樣製作的壺,第三種是第二種的變態,筋紋與筋紋之間呈凹進的線條狀。 紫砂壺的鑑定標準有哪些?
鑑定紫砂壺優劣標準可歸納為四個要素:可總結為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有內涵的本質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以上幾個方面貫通一氣的作品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哪幾個因素?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須具備以下三個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藝;優良的實用功能。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紫砂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當壺扳、執握、壺的周圍合縫,壺嘴出水流暢,同時也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何欣賞紫砂壺? 紫砂壺歷來分為四個檔次:日用品壺(即大路貨)、工藝品壺(即細貨)、特藝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藝術品(富有藝術生命的作品)。
用五個字來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於藝術標準,後一個字為功標準。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技法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優越效能。根據現代科學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確實與其它的泥不同,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由於原料不同,帶來的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不盡相同,所以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應該是紫砂泥的優劣。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讚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紫砂壺的造型全憑感覺,制壺的講等樣、等勢,按造型學講就是均衡。也就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藝術上的感覺全靠心聲的共鳴,心靈的理解,即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三是“工”。
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壺的造型技法和國畫之工筆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要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都必須交待清楚。按照紫砂壺的成型工藝特殊要求,壺嘴與扳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鑑賞紫砂壺有二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鑑別壺的優劣,壺的製作者、題詞、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紫砂壺面上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內涵和印款。紫砂壺的裝飾藝術也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傳統的“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了看它手工藝泥色、造型、製作手工藝功夫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壺的工藝欣賞能帶給人們更多更美的享受。五是功。所謂功是指功能美。
紫砂壺手工藝功能美主要表現在:1、 容量適度
2、 高矮得當
3、 口蓋得嚴緊
4、 出水要流暢按目前大多飲茶者的習慣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勞,故稱為一手壺。紫砂壺手工藝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易失味,過矮則茶易從壺口溢位,壺嘴出水也很關鍵,凡此種種都屬於功能美手工藝標準。 怎樣選用紫砂壺?
選壺的要領有以下幾個方面:1、 購置新壺,壺手工藝造型與外形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為佳;
2、 壺的質地、胎骨要堅實,色澤要潤,選用新壺,可先輕撥壺蓋,以音響鏗鏘輕揚,壺聲聽來悅耳為佳
3、 選壺時應首先聞聞壺內有無怪味,一般新壺可略帶一點土氣味,但可選用;若帶火燒味,油沫味或人工著色的怪味則不可取;
4、 壺手工藝精密度要好,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要好,否則茶香易散,不蘊味。測定的方法刺羇注水入壺,手壓氣孔或流口,再傾壺,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 壺的出水跟流手工藝設計最有關係,傾壺倒水能使壺中滾水不存者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長短也可比較,長者為佳。
6、 壺把的力度點應接近壺身受水時手工藝重心,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後慢慢傾壺倒水,順手者則佳,反則不佳。
7、 壺的特性與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則適用性為佳,紫砂壺泡茶,一般是音訊率較高者,適宜配泡重香氣手工藝茶葉,如清茶;壺音稍低者較宜泡重滋味茶,如烏龍、鐵觀音等。 傳統茶器——錫茶壺和錫茶罐 中國特色茶具——紫砂茶壺已是家喻戶曉的了,紫砂茶壺的質地、泡茶優點等在茶藝人士中可謂耳孰能詳,但對於中國沿用數百年之久的傳統茶器——錫茶器的介紹卻很少,本文作一簡單介紹。
清末民國在江南一帶人們習慣於用錫壺煮水,錫壺泡茶、錫罐貯茶。據分析錫質內有銅元素,舊稱點銅,誕生了許多制錫名家,名店,器物底部有印記標明,如錫茶罐“真料點錫”、“潮陽顏義和正老店”、“釵館”、“寧源豐銅莊”、“點銅”、“呂永順造”等,器物精緻不一,全手工製作,需要較高的技巧與工藝水平,如紫砂、瓷器一樣,錫茶器上亦有名家書畫藝術,相對而言,錫器上的書畫多為刻畫,筆法簡練、流暢,書法內容多吉祥如意之語,如“宜子孫吉”之類,審美以簡素、古樸為特色。
古人煮茶講究事物至理的探究,(不象今人浮燥的很),如用炭方法、煮水時沸與炭之形,如炭未旺時不擱茶壺上,以免炭氣入水味,也研究煮水的器物質地,鐵損茶味、銅不宜茶、錫質為上等,故文人雅士、書香門第往往備有考究的錫茶器。
錫茶葉罐之神秘貯茶效果,令人三思而窮究,民間流傳著“即使茶葉是潮的,放在錫茶葉罐時,都會幹燥有茶香”的說法,經公劉子先生研究,錫罐貯茶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是溫度變化差異較小。茶葉隨溫度變化而伸縮程度降低,從而達到有效保持茶葉質量的目的。 下載本文件需要登入,並付出相應積分。如何獲取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