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紅葉浴我

    元朝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它的統治者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族。

    從公元1271年忽必烈立國號“大元”,遷都大都(今北京)至1368年朱元璋攻佔北京推翻元朝的時間裡,也曾歷經多位帝王。然而至今卻沒有發現一座元代帝王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怪事,然而結合蒙古族自身特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蒙古族雖然當時統治著中原,與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文化上限於蒙古王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即被農民起義所推翻,尚未被漢化。他們保留著以往的風俗習慣,仍然將陵墓修建在一望無際荒蕪人煙大草原上,後人很難找到其墓葬的準確地點,使得不被發現。

    由於長期遊牧,不像漢族人定居耕作,馬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停下,使得墓葬不像漢人那樣講究規模,將陵墓建在大草原上,不久即會被萬馬踏平,等到來年長出新草後,自己人都很難在找到,長此以往,蛛絲馬跡亦消逝在了時光裡。

  • 2 # 小姐姐講史

    元代皇帝墓不被發現的主要原因與蒙古族的喪葬方式和習俗有關。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寧夏,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根據祖傳風俗,在地表挖深坑埋葬。因為成吉思汗臨死遺言是要求秘密發喪,以免發生內鬥奪權,讓鄰國趁亂討伐。所以他遺言要求路途中凡是看到者都被處死。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1294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去世,享年79歲。忽必烈死後士兵把一顆古樹掏空,把忽必烈的屍體放進裡面,葬在秘密建造的陵墓中。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元朝皇帝下葬儀式特別,用兩片囉木分別鑿空了中間,把鑿空的囉木合起來,就像一個和人體大小的管子,這個類似“管子”的東西就作為棺材, 把皇帝的遺體放進去,用黃金固定三圈,最後再加上髹漆。工匠們草原上掘深溝一道埋葬,然後用大量的騎兵踏平墳墓周圍的土地,然後再派大約一千個騎兵搭起帳篷守墓一年,等到明年新的牧草重生,草地與其它地方的牧草無疑之時,便是騎兵的離開之日,他們離開之前在母駱駝面前殺一隻小駱駝,母駱駝悲憤哀鳴,它會記住幼駝的被害之處。所有知情人包括所有工匠和士兵都會被全部處死。來年死者的後裔來祭拜時就會帶著母駝來尋找墓地,母駝駐足仰天哀鳴之處便是墓葬之處。但是數年後母駱駝死亡,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墓葬的確切地點了。7

    “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為什麼忽必烈對下葬如此保密慎重?原來忽必烈滅掉了宋朝之後,在元朝西夏藏傳佛教高僧兼摸金校尉楊璉真珈的建議下,他支援這個僧人大肆挖掘宋代陵墓,守陵人無奈大哭而去。南宋諸皇帝、皇后陵寢、公侯卿相墳墓被盜達一百餘座,帝王和皇室貴族的屍骨被扔在雜草叢中,盜來的陪葬品數目驚人,最後更讓人震撼的是他竟挖出宋理宗的頭骨做成酒杯,進獻給忽必烈,放到元朝宮殿裡(後來朱元璋打敗元朝,宋理宗的頭骨才被歸位下葬。)所以忽必烈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百年以後墓葬的問題。為了保密他的葬禮十分簡樸,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任何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不起墳頭,不造明樓,不浪費耕地,又安全保密,看起來極其簡單。幾年後連其子孫都找不到他們的葬身之地,更何況其他人?

    此後的皇帝更是把墓葬的保密工作做到極致。所以他們的墓葬地址成了千古之謎。

  • 3 # 看影片尋開心

    元朝大墓為何很少現世,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民族習俗。元朝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但它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蒙古族。雖然當時統治著中原,與漢族人生活在一起,但在文化上限於蒙古王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即被農民起義所推翻,尚未被完全漢化。所以保留著以往的風俗習慣,仍然將陵墓修建在一望無際荒蕪人煙大草原上,後人很難找到其墓葬的準確地點。其次,人們要想祭祀死去的皇帝,就在皇帝下葬時在墓地上方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掉一隻小駱駝,將來再把母駱駝牽來,它悲鳴的地方就是皇帝墓地。這樣就導致無人可知真正墓穴的位置,更別說發現了。

    第二,元朝皇帝實行薄葬,降低了被盜墓發現的機率。元代皇帝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皇帝,他們死後,不起陵基,棺材也只是一根粗大的楠本,入殮前,將楠木剖成兩半,中間按人形大小鑿空,然後將屍體放入,外面用黃金箍箍住。墓穴直接在野外挖掘掩埋。

    第三,元朝皇帝採用秘葬的方式,且不留墓碑等標誌。墓葬不像漢人那樣講究規模,將陵墓建在大草原上,不久即會被萬馬踏平,等到來年長出新草後,自己人都很難在找到,長此以往,蛛絲馬跡亦消逝在了時光裡。而且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都直接殺掉。”

  • 4 # 陳大舍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元朝的皇帝們從不修陵。《說文解字》:“陵,大阜也”、“墓,丘也”——說白了,就是要平地起墳。但是,喪葬制往往是一個文明中最保守的部分。一個民族不管收到外來文明的影響有多深,作為人生中最後的一次“社會活動”,葬禮往往都是極具有本民族特色。

    作為蒙古人的歷代大元朝皇帝也是如此,他們的身後之事完全按照是按照蒙古的習俗進行下去。據《元史》第七十七卷《祭祀志》記載:

    元帝駕崩之後,就以香楠木削一個死者身材大小相仿的人形棺材。裝裹衣用貂皮帽子、貂皮襖;但是靴子、襪子、腰帶、荷包等物都用絨麵皮。隨葬品有一對金水瓶,酒杯、碗、碟、勺、筷子各一件。(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繫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筋各一)

    大殮之後,用四條金箍把香楠木棺材箍起來。在將棺材裝上靈車之前,每天都要供奉號稱能讓蒙古人“見了不要命”的美食——羊肉。最有蒙古特色的儀式是在停陵期間,每天都要三次由一位薩滿太太穿著新衣服,騎著馬,牽著一匹鞍轡以黃金裝飾,披著當時最高階的布料“納失失”——也就是織金錦緞的駿馬,從先帝的陵前經過。這種儀式是由薩滿太太擔任先帝英靈的嚮導,讓這匹“金靈馬”馱著先帝的英靈回到長生天那裡。靈車用白氈子做車棚,但是車棚上的簾子和棺材上蓋著的被子都要用“納失失”裁剪而成。(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之後靈車“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其後,護送棺木回草原的,均為蒙古臣僚勳戚,外人不能靠近。

    等到了下葬之處,把挖開的土塊都編上號,按順序排列好放到一邊。棺材放入穴中之後再按照土塊的順序回填,剩下的土則被拉到遠處。之後前來送葬的官員在五里外居住,每天都要給先帝燒飯上供。待三年之後回京師述職而此時先帝葬於何處就已經無法辨認了。

    蒙古的薩滿教神職人員和祭祀儀式。

    看見了沒有?既沒有傳說中下葬之後的萬名騎士踐踏,也沒有當著駱駝媽媽殺死孩子,之後在再以駱駝媽媽的哀鳴來確認下葬之處。因為,從常識可知,要想保證先帝的龍蛻不受驚擾,那知情者就越少越好,拉上一萬多怯薛軍騎馬踩一通純屬此地無銀三百兩。至於當做駱駝媽媽面殺死小駱駝的謠傳不僅殘忍陰暗,而且完全是異想天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過駱駝的記憶力有多好。

    再說說大元朝皇帝的歸葬之處——起輦谷。注意,所有的大元朝皇帝從元太祖到元庚申君,都是以此為塵寰之中的最後歸宿的。

    從元太祖到元順帝庚申君共傳八世十五帝。之後就是北元偏安的“群王時代”。

    據《秘史》記載,元太祖統一蒙古之後,在“古連勒古”之野建立了自己的“斡兒朵”,成為了所有“蒼狼白鹿之後”的君王,於是以為此處乃“幼鹿生長之處,百靈孵育之所,古國中興之地,也應該是我將來的安息之鄉”於是決定以這裡為鬱郁佳城。而 “古連勒古”也就是後來文獻中記載的起輦谷。但起輦谷究竟在什麼地方?一直以來無人知曉。到目前為止最具有說服力的是起輦谷大概位於今蒙古國肯特省曾克爾滿達勒一帶。不過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北七百里處的地方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一座古墓葬遺址。這處遺址有類似“風水牆”的建築,周長有六七里,頗具帝陵規模。但當地人卻從不知道此處有什麼“帝陵”。所以,安葬著十幾位大元朝皇帝的的起輦谷究竟在什麼地方仍舊是一個謎。

    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紀念堂。這裡的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可以說是活著的神靈。

  • 5 # 珞珈山的貓

    蒙古,作為發源於蒙古草原上的一支遊牧民族。有著與中原文化不同的信仰和風俗傳統。比方說蒙古族信仰長生天,有著自己的宗教薩滿教,過著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每天主要食用的是牛羊馬肉及其製成的副食品。這些都是根植於蒙古族人血液中的傳統。並不會隨著蒙古族建立幅員遼闊的大元朝而發生改變。

    北宋年間,中國的長城以外是幅員遼闊的遼國。但是伴隨著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國,逐漸強大起來後,遼國被後起之秀金國推翻。金國基本上佔領並且統治了曾經的宗主國遼國的領土。兩年之後,金國的大軍開始侵擾北宋的北疆。最終攻破了北宋的首都開封汴梁,掠走了宋徽宗、宋欽宗兩位宋朝皇帝,並且佔領了宋朝時北方大部分地區。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靖康之恥。宋徽宗趙佶之子康王趙構因不在首都開封而逃過一劫,後來趙構在南方稱帝,建立南宋。

    此時的金國達到了整個金國國家歷史上的巔峰。基本上建立起了橫跨整個中國北方地區的封建王朝。這一時期,蒙古便成為了金國的附庸。飽受金華人的壓迫和減丁政策的血腥鎮壓。

    幾十年後,蒙古部落出現了一位軍事奇才鐵木真。鐵木真不僅統一了戰亂分裂的蒙古族各部落,而且建立起了一支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並且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手中的彎刀,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南征北戰,幾乎消滅了當時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國家。其中就包括曾經的宗主國——金國。

    後來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率領蒙古鐵騎,與南宋王朝進行了幾十年的鬥爭,最終滅亡了南宋王朝,建立起了統一中國南北方地區的大元朝。而且其國土面積遠超今天的中國。忽必烈在成長的歷程中和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開始重視漢文化,重用漢人,重視中國傳統的禮儀和傳統的思想。

    但是儘管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在文化和國家治理形式上可以學習和借鑑中原漢文化的優秀部分。但是卻在一些傳統上依然保留了十分濃重的民族特色。其中喪葬制度便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在元朝長達100年的統治期間。元朝共出現了10餘位皇帝。但是這些皇帝在死後並沒有修建富麗堂皇的陵墓,而是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習俗,死後喪葬不樹不封。

    甚至還會在皇帝下葬之後,令數量眾多的馬群去踩踏皇帝下葬的地方。數月之後,隨著草原上迎來一場傾盆大雨,被破壞掉的植被會再次恢復起來。豐茂的水草將人工擾動過的土地掩蓋的毫無痕跡。誰也不會想到,在這下面埋藏著一位曾經統帥千軍萬馬和統治幅員遼闊的領土的蒙古皇帝。

    正是因為如此,時至今日,我們都沒有發現一座元朝時期的皇帝陵墓。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英文,元朝的皇帝陵墓很有可能都埋在今天的蒙古國境內。儘管我們不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元朝皇帝的陵墓豈不是連他的兒子也不知道蹤跡。難道元朝的後繼之君就不會對祖先的陵墓祭奠嗎?相傳元朝在先人死後下葬時,會在祖先下葬的地方殺死一頭小駱駝,而且會守著小駱駝的母親。由於駱駝具有十分靈敏的導航能力。而母駱駝會因為在此處經歷過喪子之痛,而對這個地方銘記在心。因此當元朝的統治者們想要祭奠祖先時便會令這隻駱駝充當導遊,前往埋葬地進行祭奠。當然,這樣的導航方式一般會隨著這隻母駱駝的去世而徹底成為歷史。

  • 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很正常,以後也不會被發現,因為根本沒有陵墓。

    為什麼沒有陵墓?文化緣故,蒙古人沒有“所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文化。

    人死了,再大的人物,也就是挖個坑埋了。

    無論埋葬的時候有多麼隆重的儀式,聚集了多麼巨大的人群,也就是挖個坑埋了。

    不管死人身上放多少金銀,掛多少飾品,也是挖個坑埋了。

    不掘墓室,沒有棺槨,沒有墓道,不建宮室,最多也就是坑挖的深一點埋了。

    活著的親人也不會隔三差五的每年每月的上供燒紙祭奠什麼的。

    封土更是沒有,石人石馬弄來作甚,人死就死了,已經上天了,搞什麼搞?

    搞完之後,連記上一筆說:“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埋了誰誰誰”也不記。

    坑裡面呢,也沒有文字,也沒有說一定埋上死人生前用過的器具,也不擺死者官大威大的證明材料。

    死後,連老婆也有人繼承的文化裡面,其他生活工作工具會沒有人繼承嗎?不需要埋入地下的。

    一句話,坑很小,僅容肉身而已。

    假如有一天有一個人走運挖到了“陵墓”!一點殘存的白綾,一堆骨頭,幾個金圓環而已,能說明什麼?敢說什麼?

    而,“事死如事生”就隆重了,生前有什麼,死後要有什麼,白骨化成了灰,從墓中的各種生前的用具,也知道埋著的是誰呀!

    更不要說地面上有煌煌巨大的土堆在哪裡呢!

    就這,商紂王之前的“陵墓”的煌煌巨大土堆也基本被大自然消滅了。

    雖然,歷史書上清楚寫了從“盤古”伊始,每一代的帝王,諸侯陵墓的具體位置。

    然而,商紂王之前的“陵墓”基本找不到,全是“待考”!

    要麼就是“傳說之陵”,也就是假裝此陵墓是彼陵墓了。

    很有意思的旅遊開發!

    曾經事關社稷莊嚴肅穆,國之重地,需要重兵保護的陵墓,隨著文化生活的演變,成了群眾們的旅遊勝地。

    文化的力量很大吧?

  • 7 # 文史館執事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為止,從未發現過一座,甚至一丁點相關的線索都找不到,這與蒙古部落的殯葬傳統有非常的大的關係,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供參考。

    一、蒙古實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來說就是秘密舉行葬禮,進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傳統保密。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而且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漢族皇帝喜歡大興土木造皇陵,動輒幾萬、十幾萬民工修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等。現在都儲存的比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特別,好處就是直接減少了大量參與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數,有效保證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現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記載的文字材料極少,如果這位葉大師說的是真的,那麼元朝皇帝為了保證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擾,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據說,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後都要運回漠北禁地起輦谷安葬,但是卻沒有準確的地理位置。據現代考古研究,起輦谷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稱汗的地方,對蒙古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個漠北地區廣袤,上千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人跡罕至,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埋葬在這些地方,的確是難以被發現。後來的元朝皇帝也可能會葬在其他地方,虛虛實實,難辨真假。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發現,乃是安葬制度和習俗使然。也許將來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會再現世間,向世人揭開這未解之謎。

  • 8 # 觀復一鑑

    原因很簡單,蒙古是遊牧民族,跟我們漢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自然墓葬也有區別了。

    就好像,希西藏地區的天葬也是一樣的。各地有各地的文化。

    蒙古地區是遊牧民族,哪裡有草就到哪裡去,一年可能也得搬個幾次家。但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回來這裡可就不知道了。

    所以,蒙古族不可能像漢族一樣修建陵墓,時常祭祀。

    元朝皇上都是蒙古人,他們採用的就是密葬方式。

    密葬方式是深挖坑,然後填平,之後再萬馬踏過,種上草子,這樣到了來年春天草長出來了,和其他地方無異。

    這樣一來,自然就不會有人能夠找到元朝皇陵了。

    皇家人自己也找不到,怎麼祭祀呢?

    就是在原地殺一個小駱駝,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要說這統治者也是真夠殘忍的。

    母駱駝傷心過度,就會記住此地。要說很多時候,動物比人聰明。

    來年的時候,母駱駝就會找到地方,這就是陵墓所在地。當有一天,母駱駝死了,便在也沒有誰能夠找到了。

    所以,這才是今天一座元朝帝陵都沒有發現原因。

    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元朝統治者從草原來,最後又回到草原上去,這就是天意註定。

    誰也逃脫不了。

  • 9 # 薩沙

    這同蒙古人的喪葬風俗是有關係的。

    在草原上的時候,蒙古人無論貴賤,大體是這幾種喪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簡單,就是將屍體的衣服去處以後,丟棄在草原上,由野獸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體的方法是: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昇天堂。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唸經﹑向喇嘛佈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這種方式在漢人看來不可取,等於暴屍荒野,但民族習慣不同。

    這種喪葬方式最簡單。

    然而,隨著後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場不足。而天葬的這批草場原則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來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傳統,是後來才傳來的。

    火葬同漢人的大同小異,就是一把火燒成骨灰。之後骨灰或者帶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漢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貴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後在草原上挖坑後埋掉。

    這個坑一般會挖的比較深,但埋掉屍體以後並不像漢人一樣要堆墳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為了防止被認出,還會用馬匹將高出周邊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長出來以後,即便當時埋屍體的人也不可能認出來。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這種了。

    這種安葬,你到哪裡找去?沒法找。

    況且,蒙古人不講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馬鞭、馬鞍、弓箭之內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值錢,自然也沒有人會花費大力氣去盜挖。

    傳說,成吉思汗死後,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沒有陪葬品。

    隨後,蒙古騎兵們縱馬在附近地上亂跑,將墳墓的痕跡徹底毀掉。

    第二年草原到處都長了草,成吉思汗的後人回到這裡已經找不到當時的墳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誰也不能發現一塊沒有什麼標記的墳墓。

  • 10 # 畫素說

    這個理由很簡單啊,因為元代的皇帝們從不修皇陵,也沒有地面建築,且經年累月早已消失不見。

    元朝的皇帝在崩逝後,都會秘密安葬在蒙古草原裡,他們會先將元朝皇帝的遺體放置在掏空的楠樹中,陪葬品只有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筋各一。可以說這是歷朝歷代皇帝陪葬品中最為簡譜的。

    在下葬後,他們會將表面的土壤反覆掩蓋,並將多餘出來的土壤移至其它地方,且送葬的官員僅有三個,他們會守在元朝皇帝附近五里開外的地方,為先帝燒飯祭祀三年,三年後回京,這個時候基本已經認不出皇帝埋在哪裡了。並且他們不能透露出埋葬的地點,所以這點在史書上也不會有任何的記載。

    加之楠木也是會腐爛的,到如今經過的六百餘年的時間,估計什麼也不剩下了,如果說真的要找元朝皇帝的陵墓,那麼現在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蒙古草原拿著探測器先找到這些皇帝們陪葬的黃金。

    但也如我前文所說的,經歷了數百年的雨水的沖刷、土脈推移等等原因,黃金會隨著時間,在楠木腐朽之後一點點的下沉和移動位置。就算真的找到這些陪葬的黃金,其實那裡已經不是準確的元朝皇帝陵墓的原本位置了。

    更何況蒙古草原那麼大,又怎麼可能拿著探測儀一點點的尋找呢?

    綜合以上所說的,元朝皇帝不修陵、棺槨的腐朽、陪葬黃金等物件的下沉與移動,要想找到元朝皇帝的陵墓是何等的艱難。拿著一個探測儀在蒙古草原一點點的尋找,無異於大海撈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幸抱菇與牛肉能一起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