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曦之吻

    筆法,結構,章法,用墨等等。

    這樣說吧,學習書法過程中,應該學習的地方都是欣賞所在,比方說筆法,圓筆還是方筆,還是方圓兼用。藏鋒還是露鋒,中鋒還是側鋒,一般認為偏鋒多敗筆。結構體勢方面如何處理,楷書講究“法”,就是法度,是否合乎法度。另外章法疏密,大小,佈局等等。用墨的枯溼變化等等。再比方說行書草書,字裡行間都比較流暢,有好多評價書法說“一氣呵成”,就是整篇氣韻貫通。但不是說現在的“大師”胡亂塗抹之作,他們的就沒有氣韻。還有作品的整體風格是飄逸,是古拙等等。

    當然要能“內行”的欣賞書法,就得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只有自己的水平提高,才能從專業方面欣賞。

    最後說一句我也是門外漢,哈哈,自己的拙見。

  • 2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書法創作作品主要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欣賞和評價:

    一是,從整體,看品位。

    合格的書法作品起碼應看著順眼。好的作品應氣韻生動,使人感到出眾,有亮點,即新或奇。

    二是,從點畫,看功夫。

    點畫線條上要有骨力(力度),有彈性,有變化。

    三是,從墨色,看韻味。

    墨色要有深度—入木三分;有厚度—立體感。

    用筆用墨是連著的,俗稱筆墨功夫。筆墨功夫是練出來的。筆墨功夫決定點畫線條的質量。好的筆墨功夫點畫線條用筆到位,墨色厚重。

    四是,從結體,看風格。

    不同的結體體現不同字型的風格。上不上"體",是書法與寫字的根本區別。好的結體會給人以美的享受,看著愉悅。

    臨摹作品和仿毛體作品應從"形"和"神"兩個方面去欣賞和評價。

    好的作品應形神兼備,形似神駐。

  • 3 # 天不方夜不譚

    書法是線條藝術。

    看書法作品第一眼看通篇,也就是內行說的章法,我們會發現有些單個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是它放在全篇幅裡看又是剛剛好。

    看完了我們又回過頭再看墨色,行書和草書中通常能看到墨色的變化。看墨色變化可知書者書寫時用墨的情況,毛筆吸墨強時墨汁與紙接觸會出現漲墨現象,當寫到七成或五成時筆頭含墨量剛好寫出來的字會不枯、不淡和不濃。在寫就會出現大量飛白和枯筆。

    如林散之先生的書風就是枯澀,但是又保持一種不散架的味道。又如沈尹默先生強調中鋒,寫出來的字是不會倒的,好似那一個個秦權、秤砣。

    看單字,這裡的單字從通篇裡抽出來看,是為了看結體。也就是結構。為什麼同是行書又同是一個字,但每個書家所寫會不一樣呢?問題就是在於不同書法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喜好,寫出來的作品也不同,有俊秀,滄樸,雄壯等等風格。

    我們看漂亮的人會有不同種,面相不好的人也各不同樣。書法作品也一樣,同是楷書,大楷與小楷不同,小楷又和小楷不同。行書中王羲之,、李邕和白蕉都屬一路風格,王鐸和傅山又是一路風格,但是在同一路風格中又有各自的特點。

    有點好似“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感覺。

    至於特殊的一些問題好比館閣體,江湖體這些都是要加以區別的。

    每個人的審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個時代的審美需求也是不同的,正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 4 # 崇拜王羲之

    謝邀!藝品如人品!為何這樣形容呢?藝術本來是性情的一種表達!一幅好的書法,並不是隨手可書!是要經過長期的積累!臨帖,有法度,俱筆法,線條的穩重與瀟灑之間的變化,墨氣的溫潤濃淡,結構的緊密疏朗,乃至達到空靈與欲斷還連的效果,這裡所指的是二王法的行草,王羲之本身崇揚道家,所以他的書法有一種清風道骨的氣質,這也是王書的藝品所在!其不求名不求利,順其自然的風格,看上去使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是由於他本身的心境而發揮到書法上,這是一種境界,他的書法細品之下,既有一種倔強的硬氣,又有一種豁達開朗的情懷,而這種豁達正是成為他書法上的一種特有的境界”空靈”有時點到即止,有時似斷還連,似乎在用筆來彈奏一首首妙韻樂章!時而如擊鼓佈陣,雄強威武,其書法在剛柔中變化出旋律節奏!

  • 5 # 大帽山書屋

    想要“內行”的看書法,其實沒有捷徑,只有不斷修煉,包括大量的練習、對比、觀摩最優秀的碑帖和作品。不同人對書法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水平,但要做到所謂“內行”,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恐怕是很難真正實現的。

    書法作品的功力是評價作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據。功力分兩種或兩個層級,一是入帖功力,也就是學帖到什麼程度,參加各種展覽、比賽,一般主要只看這種功力,這是對初級書法家的評價標準。另一種功力是出帖功力,也就是高階標準,主要看作品個性,對知名書法家的評價就得用這個標準。

    當然,個性是建立在傳承基礎上的創造,對那些只有個性沒有傳承,以及書體過於怪異的作品,則不在此列。還比如,有的人寫楷書、隸書、篆書感覺還不錯,很規矩,說明入帖還可以,但到了落款行書的時候,就沒章沒法,漏洞百出,或俗不可耐,這就說明出貼不行,也說明離真正的書法家水平還是差得很遠。

    初級修煉者只能是初級欣賞者,最大的特點是主要只喜歡自己多看多練的字型。高階修煉者則主要看功力,包括入帖和出帖的功力,以及是否真正形成成熟、獨特的個性,對字型則相對比較包容。這也許大概就是所謂“內行”的欣賞書法吧。

  • 6 # 手機使用者3661058893

    內行看書法就是把好的東西說壞,壞的說好。這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現象,反正寫又寫寫不出比人家好的來,就說人家不行來抬高自己。

  • 7 # 冰劍2019

    我覺得真正好的書法應該滿足兩個要求:

    (1)外在的美感——這個很好理解;

    (2)內在的靈魂。好的書法作品並非為寫而寫,往往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紙上展示。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字裡行間,不計工拙,隨情而變,圈點塗改隨處可見。觀眾若能瞭解當時的創作背景,欣賞時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情感的起伏和渲洩。

    楷書由於其筆法始終中規中矩,行筆速度慢,難以將作者跌宕起伏的內心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相比之下,行書更讓人回味無窮。正因如此,如蘭亭序、祭侄文稿等行書作品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追捧。

  • 8 # 一笑貫長天

    欣賞書法有真內行與假內行。

    內行應該是那些評價高階作品的人。

    作為內行不僅需要熟識上面所述的素質,其本身就應該是位出色的書法家。書法很神秘,神秘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自身沒能吃透書法的真正內涵,你就無法辨認一些概念的真諦。比如說力道,比如說俗氣,什麼是力道?從哪裡能看出力道?什麼是俗氣?什麼樣的書法是俗氣?沒有到達境界的人是無法把這些概念說明白的,而這些恰恰是高階書法的關鍵指標。

    書法欣賞的內行,只有到達書法家的能力才能擁有這個資格,這個能力不光是筆法,墨法,章法,還需要深厚的書法審美,而這個書法的審美是中國古文化的精華所在,不懂得書法的審美,就沒有資格自稱,或他稱書法家,更不能以書法欣賞內行自居。

  • 9 # 林慶逢358

    怎麼開出這麼容易的題,很簡單,只要你是一位書藝高手,你便能輕鬆愉快"內行地欣賞起書法,這叫"藝高眼高"。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有那麼幾個敢說真話的,國字號書、畫展大賽獲獎者,哂文曰:作品別寫(畫)得太好,太好了,那些評委反而看不出好來,評委就這料,比作者還差,不信,拉出來遛遛,看是騾子還是驢。太生動了,滑天下之大稽。一個寫不出好字者,能明瞭好字是如何寫出來的嗎?更何況一幅書法作品,更有多層次的藝理要考量,如章法、行氣、溼濃幹淡、氣韻等等。一句話,要成為欣賞書法的"內行",先成為書寫的"內行"。

  • 10 # 王樹山書法

    如何真正內行欣賞書法

    一、看整體佈局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行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

    沒有整體美,區域性美也就失去了價值。整體美是指作品的章法佈局美。點畫組字,集字成行,再由行構成篇幅,形成章法。章法是否均衡協調

    ,照應嚴謹,左右映帶,疏密有致,前後呼應,空曠疏朗或行間茂密是整體佈局的關鍵。整體印象與效果包括: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

    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係處理。楷隸篆等靜態書體看平正均衡,行草動態書體看錯綜變化,起伏跌宕。書法神采、氣韻、意境透過運筆、結構與章法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的藝術生命,是表達性情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於毫端,以氣行筆,點畫氣脈貫通,氣韻和神采才能表現出來。意境包含意境、情調、風度等內涵,是書者主觀精神的表現。意境美能在作品的字裡行間感受到。

    二、看單字結體

    漢蔡邕《九勢》對點畫線條作過專門研究,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

    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展示力度。書法的點畫線條要有力度、有節奏,所構成的書法字形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進去,展示出來。大篆小

    篆須藏鋒,行草書要藏露結合,注意起始承接呼應,中段忌輕薄浮滑。運筆交替變化,輕重緩急適度。做到欹正相生,美觀均衡。參差錯落,

    變化多姿。

    三、看筆法、墨法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都是有力度的,這是筆力。看筆力以“圓”和“澀”為標準。圓的線條結實、飽滿,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為好。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也就是古人所比喻的“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效果。澀就是不浮滑。書寫時線條衝破紙面,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圓是中鋒用筆,澀是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是一種蓄勢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凝重、蒼勁、沉著、老辣的效果。書法線條長短、快慢不能平鋪直敘,而是隨著書者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速度,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書法效果難以顯現。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燥”、“潤”、“濃”、“枯”的有機搭配是書法好壞的關鍵。墨基本可分濃、淡、焦、溼、幹五種。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溼”就是理想的用墨。多年後,也好像剛寫出來一樣,有精氣神采。

    四、欣賞者要有藝術修養,瞭解創作背景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意思是你有鑑賞眾多劍器的經歷,才能識其優劣。中國書法有三千多年的

    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中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漢字演變經過了漫長

    的歲月,甲骨文、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都有流派和書法代表人物。湧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千古不

    朽的寶貴遺產。對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每個時期的代表書家應有一定的瞭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應有所瞭解。看得多,瞭解得多,

    欣賞評價書法才有發言權。一個沒有書法常識的人是沒有發言權的。如: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用的是鼠須筆,繭紙,和現代人用羊毫生宣寫的不

    一樣。顏真卿忠肝義膽,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祭侄文稿》是字字血淚,激情洶湧寫成的,時年顏真卿才49歲,他有濃烈的家國情懷、深厚的

    思想文化積累和非凡的書法功力,所以完成了中國文化史、中國書法史上前無古人的寫作。第一,《祭侄文稿》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自強不

    息的奮鬥精神、犧牲精神的英雄禮讚;第二,他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留下千古鏡鑑;第三是文化價值,為中國書法寫下至剛至烈、真氣充盈的

    不朽篇章。現在,當我們捧讀這篇作品時,仍激動不已。如果沒有歷史知識是感受不到它所蘊含的巨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力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胡考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