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
2 # DDG的老船塢
突尼西亞軸心國軍隊叢集的覆滅是必然的,在某種程度上,軸心國統帥部對雙方的實力對比產生了某種誤判,認為軸心國有能力維持住義大利(主要是西西里島)到突尼西亞的補給線,從而保住突尼西亞橋頭堡作為義大利本土的屏護。
德軍搶在盟軍之前從維希法國手中奪取突尼西亞是看上了突尼西亞的地理位置
最初德軍也確實搶在盟軍之前從維希法國手中奪取了突尼西亞,尤其是北部海岸主要港口突尼西亞港和比塞大港,並且在卡塞林山口重創美軍,但是卡塞林山口之戰後,盟軍憑藉著強大的實力很快就恢復了攻勢,並且將德軍擠壓到突尼西亞北部深入地中海的突出部中,此時軸心國還能勉強維持向突尼西亞的運輸,但是到了1943年3月後,盟軍在突尼西亞及附近的航空兵基地開始投入使用,此時盟軍海軍和戰術航空力量迅速覆蓋並幾乎徹底切斷了德軍對突尼西亞的補給線,而北非作戰,幾乎每一滴油,每一發子彈甚至每一塊麵包都要從歐洲透過海運送進來,而軸心國倉促佔領突尼西亞和增兵行動並沒有來得及囤積足夠的物資(德國卡著對義大利海軍燃油供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兵力卻達到了三十多萬,所以北非軸心國軍隊叢集迅速耗盡了僅有的儲備,陷入了彈盡油絕的境地,而背後則是被盟軍海空力量徹底封死的地中海,這種情況下不覆滅才真是奇怪的事情了。
盟軍對突尼西亞橋頭堡的最後進攻,此時軸心國軍隊補給線在盟軍海空絞殺下已經幾乎徹底中斷
突尼西亞投降的軸心國軍隊
二戰時期,以德意聯軍為主的非洲軍團,將戰線推進至埃及邊境時,其戰鬥力就銳減了,原因是後勤補給跟不上,盟軍則趁機展開十字軍行動,解除了託布魯克之圍,並再次將前線推至阿蓋拉。
但隆美爾的進攻,又將盟軍趕到距離亞歷山大港只有160公里的阿拉曼。由於駐馬爾他島英海軍攔截了數量眾多的義大利補給船隻,又從美國獲得大量補給,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就對後勤補給困難的隆美爾非洲軍團形成了戰略優勢,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後,德意聯軍不得不從埃及撤退。
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突尼西亞西面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登陸,面對美英掌握了制空權和海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德意聯軍物資和兵員補給困難的不利態勢,希特勒卻命令非洲軍團死守突尼西亞,以打亂盟軍在歐洲的計劃。
德意非洲集團軍群下轄德第5裝甲集團軍、意第1集團軍共13個師,擁有130輛坦克、500門火炮、500架戰機,企圖依託朗斯托普峰和609高地等突尼西亞沿海複雜地形,阻滯盟軍進攻。
盟軍卻佔據了絕對的海空優勢,第18集團軍群下轄英第1、第8集團軍,以及美第2軍共20個師,1200輛坦克、1500門火炮、3241架戰機,以右翼第8集團軍向泰克魯那和昂菲達維爾實施佯攻,左翼美第2軍向比塞大和馬特爾方向實施助攻,中路英第1集團軍向首府突尼西亞實施主攻。
突尼西亞戰役,打到1943年5月6日時,德意軍不得不撤退至邦角,企圖從海路撤出北非。由於英美的海空封鎖,德意聯軍未能撤往義大利,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馮·阿尼姆大將率德意聯軍24萬人投降,北非突尼西亞戰役結束。
總之,德意非洲集團軍群被殲,在突尼西亞損失30多萬人,其中被俘約24萬人,包括德軍12.5萬人,盟軍龐大的補給供應,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又掌控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導致補給困難的德意聯軍無法從海上撤退,是軸心國突尼西亞軍團全軍覆沒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