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而又現實,沉重而混沌,醜陋而壓抑,是觀賞完這部的電影給人的深刻感受。而血與淚,抵抗與成長,本片中的主人公奧斯卡也是二戰時期德國千萬迷茫的人的縮影。
《鐵皮鼓》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展訴了一段動盪的德國民族歷史,以晦澀的隱喻諷刺了納粹的醜惡和人性的邪惡。是對沉重而混沌的德國民族變遷史的痛定思痛,是對醜陋荒謬的人性的揭露反抗。全書以“我一一一 個 身 體 停 留 在三歲的侏儒者帶我們走進這段荒誕陰暗的歷史。
《鐵皮鼓》的小說中存在的現實元素和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讓這個故事變得奇特,並且充滿魅力。但對於讀者來說,因為對於小說歷史背景的不瞭解和文化上的距離感,想要真正體會到這本小說的精髓可能並不容易。而《鐵皮鼓》的電影,在忠實小說的超現實元素的同時,又結合現實,用電影的視聽語言,在導演的解讀和構造下,呈現了一個雖然超現實卻又讓人感到自然的故事,電影雖然忽略了一些小說中難以用視聽語言表現的部分,但是仍做到了傳達政治隱喻的效果和現實的影射。可以說是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一個優秀範本了。
外婆的四條裙子拉開了故事的帷幕,在鋪好母親安娜、表舅楊、父親阿弗萊德三人的微妙關係後,奧斯卡出生了。
而奧斯卡的出生視角也耐人尋味。當小奧斯卡被迫從母親粉紅的溫暖子宮中喚醒時,他擠過母親安娜的甬道,第一次睜開了眼。天旋地轉,迎接他的是整個顛倒的世界。這個顛倒的視角看似不經意,實則是否也是對荒謬的二戰世界的暗示? 世界黑白顛倒,混沌一片。
在奧斯卡的出生獨白中,奧斯卡說到,如果不是母親打算在三歲時送他一個鐵皮鼓,他還想重新回到母親溫暖的子宮。從這開始,鐵皮鼓作為全域性的一個靈魂出現了。小奧斯卡厭惡母親子宮外的成人的世界,迎他出世的,是咚咚作響的鐵皮鼓。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將這白底紅邊的鐵皮鼓看做引誘奧斯卡來到世間的信仰、良知、愛與正義的象徵? 是這段動盪荒誕的悲痛歷史之中,小奧斯卡用來表達不屈與反抗的武器!
除了鐵皮鼓,小奧斯卡還有另一奇異的武器,他鋒利的尖叫。三歲的小奧斯卡在宴會上看到了成人們藏在桌面下的世界。桌面上是道貌岸然的男人們和妝容油膩的女人們,她們歡歌宴舞、笑容滑稽虛浮,桌面下,是表舅楊與母親安娜的情潮暗湧,大人們的荒淫奢靡、赤裸醜陋毫不掩飾的投影在了小奧斯卡湛藍的眼中,他說道:“想到大人和我的將來,我決定停止“於是,他抱著鐵皮鼓,跳下了地窖。倒在陰暗地窖的濃濃血泊中,這一刻起,他停止了成長,拾得了尖叫。而這具有毀滅性的尖叫,源自內心的吶喊,隱喻著反抗與鬥爭,這尖叫能震碎玻璃,撕毀牆壁,但究其本質,與魯迅先生的《吶喊》有異曲同之妙。
身體的成長固然能停止,但二戰納粹主義的潛伏與宣揚仍在繼續。奧斯卡學會了利用他鋒利刺耳的尖叫。當母親(但澤的象徵) 與表舅楊(波蘭的象徵) 在旅館偷情時,他越爬越高,爬上樓塔,用尖銳刺心的嘶叫,震碎了旅館折光的玻璃; 當死板老師要剝奪他的鐵皮鼓時,他用尖叫震破她滑稽厚重的眼鏡一一那禁錮思想、文化奴役的象徵。
此外,《鐵皮鼓》還具有很濃的政治折射性。
母親安娜和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的關係耐人尋味。母親安娜是但澤人,表舅楊是波蘭人,父親是德華人。他們分別是各自國家的隱喻和折射。安娜丈夫的專橫強權其實象徵了德國納粹主義的強暴與強權,表哥楊的軟弱與多欲象徵了波蘭的懦弱與貪婪,而夾在這兩人之中煎熬著的安娜,就如同被波蘭和德國爭奪的但澤,既想抗爭卻又不得不成為妥協的軟弱附屬品,最後在前熬中崩潰,在崩潰中用拼命吃自己厭惡的鰻魚作為反抗與放棄的方式,讓自己在深重的罪惡中被毀滅。
本片裡的魔幻現實主義在影片的細節之處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包括聲效,敘事和拍攝鏡頭,影調包括降格等。譬如聲效,奧斯卡的鼓聲和尖叫,片頭怪誕的音樂,甚至於玩具店的主題音樂。片中奇怪聲效與悠遠樂曲的配合,都增強了影片怪誕、超現實的氛圍。給觀眾帶來了詭異怪誕的觀影氛圍。同時影片的色調給人一種超乎現實的飽滿的感覺。也同樣給了觀眾一種超現實的觀影感。
而有意思的是,作為全片的主人公,除了旁白,奧斯卡實際的臺詞幾乎沒有,尖叫和鼓點是奧斯卡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奧斯卡的鼓點則也伴隨奧斯卡的出現不時響起,最超現實的一個部分,是他在演講集會中偷偷敲起舞曲的鼓點,操縱了現場所有人的節奏,而其他時候,鼓點就代替奧斯卡的語言表達著他的情緒和態度。鼓點的聲音無疑給影片帶來了超現實的魔幻現實主義感。給影片一種詭異怪誕的氛圍,也以這種聲音提示著影片的隱喻,更深的體現著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
全片給人的感覺,既荒誕又現實,尤其是在時代下的政治隱喻,並且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在這部影片裡的成人顯得荒誕,而作為小孩的奧斯卡反而成熟,甚至顯得超乎年齡。作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這部電影呈現的精彩毫不遜色於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百年孤獨》,甚至可以說《鐵皮鼓》更基於現實的、時代政治隱喻更貼近現實的作品,尤其用第一人稱視角敘事將“現實”貼近觀眾,這種第一人稱帶來的代入感,使觀眾能深深感受到《鐵皮鼓》的荒誕無稽,卻又貼近現實。
在影片的結尾,母親死於自厭與罪惡,表舅在波蘭郵局死於希特勒執政下殘忍的屠殺,父親含著納粹主義的袖章死於美軍激盪的掃射。二戰結束,斷簷殘埂,天地灰濛,納粹主義終被毀滅。一片荒煙中,父親下葬。一腳跌落,奧斯卡摔入棺木,棺開出一朵血花。破舊的鼓被沙石掩埋,眠於父親的墓中。奧斯卡於血泊中睜眼,身體開始了成長。
一列火車轟隆作響駛過原野,外婆穿著四條裙子在但澤燒焦的土堆上烤土。火車越行越遠,奧斯卡離開了。電影由此結束。
一代代人的血與淚啊,滾滾匯聚,造就了擁有蠻荒之力量的滾滾歷史之江。人們以血染紅了它,以肉哺育些它。促它攜摧枯拉朽之氣勢洗滌罪與孽。歷史之江浩浩湯湯,願那些沉重的苦與難不再覆轍,願那些罪與痛被後世深深牢記。
《鐵皮鼓》中的荒誕,願我們不再體會到現實。
荒誕而又現實,沉重而混沌,醜陋而壓抑,是觀賞完這部的電影給人的深刻感受。而血與淚,抵抗與成長,本片中的主人公奧斯卡也是二戰時期德國千萬迷茫的人的縮影。
《鐵皮鼓》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展訴了一段動盪的德國民族歷史,以晦澀的隱喻諷刺了納粹的醜惡和人性的邪惡。是對沉重而混沌的德國民族變遷史的痛定思痛,是對醜陋荒謬的人性的揭露反抗。全書以“我一一一 個 身 體 停 留 在三歲的侏儒者帶我們走進這段荒誕陰暗的歷史。
《鐵皮鼓》的小說中存在的現實元素和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讓這個故事變得奇特,並且充滿魅力。但對於讀者來說,因為對於小說歷史背景的不瞭解和文化上的距離感,想要真正體會到這本小說的精髓可能並不容易。而《鐵皮鼓》的電影,在忠實小說的超現實元素的同時,又結合現實,用電影的視聽語言,在導演的解讀和構造下,呈現了一個雖然超現實卻又讓人感到自然的故事,電影雖然忽略了一些小說中難以用視聽語言表現的部分,但是仍做到了傳達政治隱喻的效果和現實的影射。可以說是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一個優秀範本了。
外婆的四條裙子拉開了故事的帷幕,在鋪好母親安娜、表舅楊、父親阿弗萊德三人的微妙關係後,奧斯卡出生了。
而奧斯卡的出生視角也耐人尋味。當小奧斯卡被迫從母親粉紅的溫暖子宮中喚醒時,他擠過母親安娜的甬道,第一次睜開了眼。天旋地轉,迎接他的是整個顛倒的世界。這個顛倒的視角看似不經意,實則是否也是對荒謬的二戰世界的暗示? 世界黑白顛倒,混沌一片。
在奧斯卡的出生獨白中,奧斯卡說到,如果不是母親打算在三歲時送他一個鐵皮鼓,他還想重新回到母親溫暖的子宮。從這開始,鐵皮鼓作為全域性的一個靈魂出現了。小奧斯卡厭惡母親子宮外的成人的世界,迎他出世的,是咚咚作響的鐵皮鼓。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將這白底紅邊的鐵皮鼓看做引誘奧斯卡來到世間的信仰、良知、愛與正義的象徵? 是這段動盪荒誕的悲痛歷史之中,小奧斯卡用來表達不屈與反抗的武器!
除了鐵皮鼓,小奧斯卡還有另一奇異的武器,他鋒利的尖叫。三歲的小奧斯卡在宴會上看到了成人們藏在桌面下的世界。桌面上是道貌岸然的男人們和妝容油膩的女人們,她們歡歌宴舞、笑容滑稽虛浮,桌面下,是表舅楊與母親安娜的情潮暗湧,大人們的荒淫奢靡、赤裸醜陋毫不掩飾的投影在了小奧斯卡湛藍的眼中,他說道:“想到大人和我的將來,我決定停止“於是,他抱著鐵皮鼓,跳下了地窖。倒在陰暗地窖的濃濃血泊中,這一刻起,他停止了成長,拾得了尖叫。而這具有毀滅性的尖叫,源自內心的吶喊,隱喻著反抗與鬥爭,這尖叫能震碎玻璃,撕毀牆壁,但究其本質,與魯迅先生的《吶喊》有異曲同之妙。
身體的成長固然能停止,但二戰納粹主義的潛伏與宣揚仍在繼續。奧斯卡學會了利用他鋒利刺耳的尖叫。當母親(但澤的象徵) 與表舅楊(波蘭的象徵) 在旅館偷情時,他越爬越高,爬上樓塔,用尖銳刺心的嘶叫,震碎了旅館折光的玻璃; 當死板老師要剝奪他的鐵皮鼓時,他用尖叫震破她滑稽厚重的眼鏡一一那禁錮思想、文化奴役的象徵。
此外,《鐵皮鼓》還具有很濃的政治折射性。
母親安娜和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的關係耐人尋味。母親安娜是但澤人,表舅楊是波蘭人,父親是德華人。他們分別是各自國家的隱喻和折射。安娜丈夫的專橫強權其實象徵了德國納粹主義的強暴與強權,表哥楊的軟弱與多欲象徵了波蘭的懦弱與貪婪,而夾在這兩人之中煎熬著的安娜,就如同被波蘭和德國爭奪的但澤,既想抗爭卻又不得不成為妥協的軟弱附屬品,最後在前熬中崩潰,在崩潰中用拼命吃自己厭惡的鰻魚作為反抗與放棄的方式,讓自己在深重的罪惡中被毀滅。
本片裡的魔幻現實主義在影片的細節之處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包括聲效,敘事和拍攝鏡頭,影調包括降格等。譬如聲效,奧斯卡的鼓聲和尖叫,片頭怪誕的音樂,甚至於玩具店的主題音樂。片中奇怪聲效與悠遠樂曲的配合,都增強了影片怪誕、超現實的氛圍。給觀眾帶來了詭異怪誕的觀影氛圍。同時影片的色調給人一種超乎現實的飽滿的感覺。也同樣給了觀眾一種超現實的觀影感。
而有意思的是,作為全片的主人公,除了旁白,奧斯卡實際的臺詞幾乎沒有,尖叫和鼓點是奧斯卡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奧斯卡的鼓點則也伴隨奧斯卡的出現不時響起,最超現實的一個部分,是他在演講集會中偷偷敲起舞曲的鼓點,操縱了現場所有人的節奏,而其他時候,鼓點就代替奧斯卡的語言表達著他的情緒和態度。鼓點的聲音無疑給影片帶來了超現實的魔幻現實主義感。給影片一種詭異怪誕的氛圍,也以這種聲音提示著影片的隱喻,更深的體現著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
全片給人的感覺,既荒誕又現實,尤其是在時代下的政治隱喻,並且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在這部影片裡的成人顯得荒誕,而作為小孩的奧斯卡反而成熟,甚至顯得超乎年齡。作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這部電影呈現的精彩毫不遜色於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百年孤獨》,甚至可以說《鐵皮鼓》更基於現實的、時代政治隱喻更貼近現實的作品,尤其用第一人稱視角敘事將“現實”貼近觀眾,這種第一人稱帶來的代入感,使觀眾能深深感受到《鐵皮鼓》的荒誕無稽,卻又貼近現實。
在影片的結尾,母親死於自厭與罪惡,表舅在波蘭郵局死於希特勒執政下殘忍的屠殺,父親含著納粹主義的袖章死於美軍激盪的掃射。二戰結束,斷簷殘埂,天地灰濛,納粹主義終被毀滅。一片荒煙中,父親下葬。一腳跌落,奧斯卡摔入棺木,棺開出一朵血花。破舊的鼓被沙石掩埋,眠於父親的墓中。奧斯卡於血泊中睜眼,身體開始了成長。
一列火車轟隆作響駛過原野,外婆穿著四條裙子在但澤燒焦的土堆上烤土。火車越行越遠,奧斯卡離開了。電影由此結束。
一代代人的血與淚啊,滾滾匯聚,造就了擁有蠻荒之力量的滾滾歷史之江。人們以血染紅了它,以肉哺育些它。促它攜摧枯拉朽之氣勢洗滌罪與孽。歷史之江浩浩湯湯,願那些沉重的苦與難不再覆轍,願那些罪與痛被後世深深牢記。
《鐵皮鼓》中的荒誕,願我們不再體會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