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魚營
-
2 # LM鋒
肯定不是,主要是託孤交代太子,孔明,趙雲。只是偶見馬良也在。古人云,將死之人,神遊天外,所說之事,往往神準。記得有個親人,中年重病在身,已昏迷不醒,她弟從外地趕回,已近晚上子時,見面即說姐姐,你放心將來你子女我會幫忙安排下好的。她匆然清醒過來,說你又騙人了。若干年後真的是騙她子孫了。
-
3 # 歷史其實很可笑
歷史上劉備是不是真的說過這句話我們不得而知,現在我們就當劉備真的說過這句話吧!可以說,劉備作為一個君主,還是有相當的智慧的,對於諸葛亮喜歡用誰自然是很清楚的。馬謖是不是有才,可不可以使用,劉備有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看來,馬謖就是一個理論型的人才,搞搞研究可以,但真讓馬謖這種人去掌握實權去幹實事,很大可能會壞事,所以在看到諸葛亮對馬謖很看重,才特意提醒的!
-
4 # 中孚鑑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劉備之後就駕崩了。在劉備臨終之前,也並不是只說了馬謖不可大用,還有就是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後來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說馬謖不可大用,後來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但最後馬謖卻失了街亭,真如劉備所說的馬謖不可大用。由此也說明劉備是有識人之能的。
馬謖,字幼常,其才氣器量過人,喜好論軍計。其也頗有才華。同時他亦讀過兵書,只是少有親自實戰。雖然如此,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很器重的。
劉備是蜀漢的皇帝,他卻覺得馬謖言過其實,實際才能並非如說的那樣。而他又看到諸葛亮對馬謖很重視、器重。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那之後諸葛亮就是託孤輔政大臣,地位在蜀漢人舉足輕重的。
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劉備擔心諸葛亮會重用馬謖,所以就對住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
後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最終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讓馬謖為先鋒。而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王平多次勸說馬謖應按諸葛亮的部署。
但是馬謖卻不聽王平之言。從而導致馬謖街亭打敗。街亭的失敗,也影響到了此次諸葛亮北伐。
-
5 # lvbenzhi
因為劉備感覺到諸葛亮要重用馬謖,並且他們關係很好!而馬謖難堪大任,即使劉備特意強調依然改變不了諸葛亮重用馬謖!!
-
6 # 傾聽歷史的聲音
以前看三國喜歡諸葛亮:神機妙算、口若燦蓮,文采斐然,能行軍打仗、治國安邦,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無所不能無所不曉啊!不喜歡劉備,因為喜歡哭,膽小怕事。現在再看三國,到是反過來了!
劉備能三分天下建立蜀國當上皇帝,諸葛亮功不可沒。劉備臨終只說“馬謖不可大用”,結果諸葛亮用了,馬謖只要按諸葛亮說的去做則可成,事與願違結局慘敗!這句話明是顯得劉備的英明,實是為諸葛亮後來揮淚斬馬謖,突出諸葛亮治軍嚴明、大公無私的人物形象埋下伏筆。
縱觀三國演義,好像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為諸葛亮做陪襯,突出諸葛亮“神”一樣的人物形象!上面講諸葛亮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但是仔細讀來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諸葛亮的大計,好像沒有成功的,這又很耐人尋味!諸葛亮胸有大志,算無遺漏,卻又屢遭挫折,與勝利失之交臂,這是為何?
-
7 # WCH120
《三國演義》裡這一段我還記得比較清楚。當馬稷失守街亭,諸葛亮將其斬首之後,曾經感嘆劉備識人,而自己沒有聽從劉備,以致此次北伐失敗。
馬氏兄弟有五人,其中白眉最良,馬稷是最小的一個。都言馬稷只會紙上談兵,像當年趙括一樣。劉備是蜀國(當時的國號應該為漢)的開創者,絕對不會像《三國演義》裡的那樣看起來沒有過人之處,全靠隊友帶飛。他知人善任,察覺到馬稷言過其實,而諸葛亮較為器重他,所以才會叮囑孔明。
-
8 # 青言論史
要明白劉備說這些話的意義,就得回到歷史的真實場景裡,去看看劉備為何要說這些話。
《三國志-馬謖傳》裡記錄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叮囑: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那麼劉備為什麼要給馬謖這個評價呢?我們來看看馬謖之前的履歷。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劉備手下一開始做的是荊州從事,也就是秘書之類的官。劉備入川的時候是把馬謖帶在身邊的,益州平定後把他放出去做了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這樣的地方郡守級別的官。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領導秘書外放地方的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備能看出來問題,偏偏他諸葛亮就看不出來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馬謖一直跟著劉備,基本就沒和諸葛亮打過深層次的交道。
作為領導秘書,馬謖和後保部長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應該起初是不深的,尤其是劉備初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還在荊州留守,兩人關係就談不上多麼親密。諸葛亮成為益州的當家人以後,馬謖又去做地方官了。因此,兩者工作上的關係多於私人方面的聯絡。
那麼問題又來了,《三國志》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徵南中的時候,馬謖也提出了“攻心為上”的戰略,事後也透過諸葛亮的實踐被證明是正確的。那為什麼劉備還是認為他不可大用呢?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馬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卻並不能獨當一面。
劉備死後,馬謖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也就是他的參謀長。他在出點子方面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在街亭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而沒讓魏延親自帶兵鎮守街亭,就鑄成了大錯。
歷史上,這種參謀類的人才不適合領兵,已經被多次證實了。遠的不說,諸葛亮自己就是個例子——他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政治家,卻並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軍事家。而他的參謀長,也和他有同樣的毛病。
因此,馬謖被殺以後,諸葛亮痛哭流涕。這眼淚裡,不止有對老部下和朋友的痛惜,也有對先主遺訓未能遵守的悔恨,更有為了嚴明軍紀和法紀而不得不痛下殺手的無奈。
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政治家,諸葛亮真的做到了極致。
-
9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東漢末年天下,黃巾起義震動了大漢的根基,各地豪強並起,天下陷入紛爭戰亂,亂世出英雄,而劉備就是這麼一位英雄。劉玄德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敗仗,但是屢敗屢戰,從沒忘記匡扶漢室的目標,最終三分天下。
劉備能三分天下,就是擁有一幫得力的文成戰將,其中關羽張飛更是從劉備起家開始,一直到死,從沒有說拋棄劉備,即使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關羽也是千里走單騎的尋訪劉備。為什麼關羽張飛等人會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也是劉備會選擇人的結果,作為三國的三大主公,劉備看人用人的手段不比曹操差,所以他看出馬謖不能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劉備為什麼會料到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關係很好,並且馬良確實有真才實學,但是馬良去世的很早,所以諸葛亮順帶提拔馬謖也是正常之舉;
第二。諸葛亮和馬謖同屬於荊州集團,諸葛亮將馬謖作為荊州集團的種子選手進行培養,所以必然會重用馬謖;
第三,馬謖講道理頭頭是道,符合諸葛亮的用兵用正兵不用奇兵的原則,所以馬謖講到諸葛亮心坎上去了,怎麼有不用之理。
劉備料定諸葛亮會啟用馬謖,所以會特意向諸葛亮交代不可重要馬謖的話,可惜諸葛亮沒有聽進去,最終錯失街亭,良成大錯。
-
10 # 一夫82
劉備這一生,因為自稱是漢家後人,因此成為諸多復興漢室的遺老的首寵。
其實,劉備的才能很平平無奇,但以拙樸忠厚贏得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的認可,也獲得了民眾的好感。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終究無法挽救漢室將傾的局面,司馬代曹魏之後,首先滅的是西蜀,再是東吳。
但劉備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待人以誠,識人以明。
待人以誠,他把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攬於麾下,將孔明、徐庶、龐統等智囊謀士納入囊中,創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識人以明,他對馬謖的誇誇其談,確有先見之明,可惜諸葛亮未曾察覺到,街亭之敗,致使六出歧山北伐,一敗塗地。
不僅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亦然。誇誇其談的人,不瞭解客觀實際的人,其實不可真信,至少要多問個為什麼。戰國時期的趙括,紙上談兵,被白起一個長平之戰,死傷二十多萬人,被坑俘虜四十萬,曾經是戰國七雄的魏國,從此被抹去。
所以,《三國演義》也好,《三國志》也好,對劉備的識人之明都給予了肯定。
-
11 # 飛魚營
這就和趙括他爹一樣,特別交代不可重用他兒子,要不然吃大虧,因為這世上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直給人感覺非常厲害,但是一旦關鍵時刻準掉鏈子,劉備知道馬謖雖然有點本事,但是關鍵時刻會壞事,事實上也是這樣的
-
12 # LM鋒
肯定不是,主要是託孤交代太子,孔明,趙雲。只是偶見馬良也在。古人云,將死之人,神遊天外,所說之事,往往神準。記得有個親人,中年重病在身,已昏迷不醒,她弟從外地趕回,已近晚上子時,見面即說姐姐,你放心將來你子女我會幫忙安排下好的。她匆然清醒過來,說你又騙人了。若干年後真的是騙她子孫了。
-
13 # 歷史其實很可笑
歷史上劉備是不是真的說過這句話我們不得而知,現在我們就當劉備真的說過這句話吧!可以說,劉備作為一個君主,還是有相當的智慧的,對於諸葛亮喜歡用誰自然是很清楚的。馬謖是不是有才,可不可以使用,劉備有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看來,馬謖就是一個理論型的人才,搞搞研究可以,但真讓馬謖這種人去掌握實權去幹實事,很大可能會壞事,所以在看到諸葛亮對馬謖很看重,才特意提醒的!
-
14 # 中孚鑑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劉備之後就駕崩了。在劉備臨終之前,也並不是只說了馬謖不可大用,還有就是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後來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說馬謖不可大用,後來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但最後馬謖卻失了街亭,真如劉備所說的馬謖不可大用。由此也說明劉備是有識人之能的。
馬謖,字幼常,其才氣器量過人,喜好論軍計。其也頗有才華。同時他亦讀過兵書,只是少有親自實戰。雖然如此,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很器重的。
劉備是蜀漢的皇帝,他卻覺得馬謖言過其實,實際才能並非如說的那樣。而他又看到諸葛亮對馬謖很重視、器重。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那之後諸葛亮就是託孤輔政大臣,地位在蜀漢人舉足輕重的。
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劉備擔心諸葛亮會重用馬謖,所以就對住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
後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最終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讓馬謖為先鋒。而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王平多次勸說馬謖應按諸葛亮的部署。
但是馬謖卻不聽王平之言。從而導致馬謖街亭打敗。街亭的失敗,也影響到了此次諸葛亮北伐。
-
15 # lvbenzhi
因為劉備感覺到諸葛亮要重用馬謖,並且他們關係很好!而馬謖難堪大任,即使劉備特意強調依然改變不了諸葛亮重用馬謖!!
-
16 # 傾聽歷史的聲音
以前看三國喜歡諸葛亮:神機妙算、口若燦蓮,文采斐然,能行軍打仗、治國安邦,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無所不能無所不曉啊!不喜歡劉備,因為喜歡哭,膽小怕事。現在再看三國,到是反過來了!
劉備能三分天下建立蜀國當上皇帝,諸葛亮功不可沒。劉備臨終只說“馬謖不可大用”,結果諸葛亮用了,馬謖只要按諸葛亮說的去做則可成,事與願違結局慘敗!這句話明是顯得劉備的英明,實是為諸葛亮後來揮淚斬馬謖,突出諸葛亮治軍嚴明、大公無私的人物形象埋下伏筆。
縱觀三國演義,好像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為諸葛亮做陪襯,突出諸葛亮“神”一樣的人物形象!上面講諸葛亮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但是仔細讀來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諸葛亮的大計,好像沒有成功的,這又很耐人尋味!諸葛亮胸有大志,算無遺漏,卻又屢遭挫折,與勝利失之交臂,這是為何?
-
17 # WCH120
《三國演義》裡這一段我還記得比較清楚。當馬稷失守街亭,諸葛亮將其斬首之後,曾經感嘆劉備識人,而自己沒有聽從劉備,以致此次北伐失敗。
馬氏兄弟有五人,其中白眉最良,馬稷是最小的一個。都言馬稷只會紙上談兵,像當年趙括一樣。劉備是蜀國(當時的國號應該為漢)的開創者,絕對不會像《三國演義》裡的那樣看起來沒有過人之處,全靠隊友帶飛。他知人善任,察覺到馬稷言過其實,而諸葛亮較為器重他,所以才會叮囑孔明。
-
18 # 青言論史
要明白劉備說這些話的意義,就得回到歷史的真實場景裡,去看看劉備為何要說這些話。
《三國志-馬謖傳》裡記錄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叮囑: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那麼劉備為什麼要給馬謖這個評價呢?我們來看看馬謖之前的履歷。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劉備手下一開始做的是荊州從事,也就是秘書之類的官。劉備入川的時候是把馬謖帶在身邊的,益州平定後把他放出去做了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這樣的地方郡守級別的官。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領導秘書外放地方的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備能看出來問題,偏偏他諸葛亮就看不出來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馬謖一直跟著劉備,基本就沒和諸葛亮打過深層次的交道。
作為領導秘書,馬謖和後保部長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應該起初是不深的,尤其是劉備初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還在荊州留守,兩人關係就談不上多麼親密。諸葛亮成為益州的當家人以後,馬謖又去做地方官了。因此,兩者工作上的關係多於私人方面的聯絡。
那麼問題又來了,《三國志》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徵南中的時候,馬謖也提出了“攻心為上”的戰略,事後也透過諸葛亮的實踐被證明是正確的。那為什麼劉備還是認為他不可大用呢?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馬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卻並不能獨當一面。
劉備死後,馬謖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也就是他的參謀長。他在出點子方面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在街亭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而沒讓魏延親自帶兵鎮守街亭,就鑄成了大錯。
歷史上,這種參謀類的人才不適合領兵,已經被多次證實了。遠的不說,諸葛亮自己就是個例子——他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政治家,卻並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軍事家。而他的參謀長,也和他有同樣的毛病。
因此,馬謖被殺以後,諸葛亮痛哭流涕。這眼淚裡,不止有對老部下和朋友的痛惜,也有對先主遺訓未能遵守的悔恨,更有為了嚴明軍紀和法紀而不得不痛下殺手的無奈。
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政治家,諸葛亮真的做到了極致。
-
19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東漢末年天下,黃巾起義震動了大漢的根基,各地豪強並起,天下陷入紛爭戰亂,亂世出英雄,而劉備就是這麼一位英雄。劉玄德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敗仗,但是屢敗屢戰,從沒忘記匡扶漢室的目標,最終三分天下。
劉備能三分天下,就是擁有一幫得力的文成戰將,其中關羽張飛更是從劉備起家開始,一直到死,從沒有說拋棄劉備,即使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關羽也是千里走單騎的尋訪劉備。為什麼關羽張飛等人會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也是劉備會選擇人的結果,作為三國的三大主公,劉備看人用人的手段不比曹操差,所以他看出馬謖不能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劉備為什麼會料到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關係很好,並且馬良確實有真才實學,但是馬良去世的很早,所以諸葛亮順帶提拔馬謖也是正常之舉;
第二。諸葛亮和馬謖同屬於荊州集團,諸葛亮將馬謖作為荊州集團的種子選手進行培養,所以必然會重用馬謖;
第三,馬謖講道理頭頭是道,符合諸葛亮的用兵用正兵不用奇兵的原則,所以馬謖講到諸葛亮心坎上去了,怎麼有不用之理。
劉備料定諸葛亮會啟用馬謖,所以會特意向諸葛亮交代不可重要馬謖的話,可惜諸葛亮沒有聽進去,最終錯失街亭,良成大錯。
-
20 # 一夫82
劉備這一生,因為自稱是漢家後人,因此成為諸多復興漢室的遺老的首寵。
其實,劉備的才能很平平無奇,但以拙樸忠厚贏得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的認可,也獲得了民眾的好感。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終究無法挽救漢室將傾的局面,司馬代曹魏之後,首先滅的是西蜀,再是東吳。
但劉備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待人以誠,識人以明。
待人以誠,他把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攬於麾下,將孔明、徐庶、龐統等智囊謀士納入囊中,創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識人以明,他對馬謖的誇誇其談,確有先見之明,可惜諸葛亮未曾察覺到,街亭之敗,致使六出歧山北伐,一敗塗地。
不僅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亦然。誇誇其談的人,不瞭解客觀實際的人,其實不可真信,至少要多問個為什麼。戰國時期的趙括,紙上談兵,被白起一個長平之戰,死傷二十多萬人,被坑俘虜四十萬,曾經是戰國七雄的魏國,從此被抹去。
所以,《三國演義》也好,《三國志》也好,對劉備的識人之明都給予了肯定。
回覆列表
這就和趙括他爹一樣,特別交代不可重用他兒子,要不然吃大虧,因為這世上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直給人感覺非常厲害,但是一旦關鍵時刻準掉鏈子,劉備知道馬謖雖然有點本事,但是關鍵時刻會壞事,事實上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