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制度將印度教徒分為四大等級——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許多人認為,種姓出自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最高等的種姓是婆羅門,源於梵天的頭,這一種姓大多是教師和知識分子。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可能起源於梵天的雙臂,多為武士和國家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來自梵天的大腿,多由商人組成。最低等的種姓是首陀羅,來自梵天的足部,這一種姓的人從事各種卑賤的工作。四大種姓又根據人們從事的具體職業,細分為3000個種姓和25000個亞種姓。在種姓制度之外還有“賤民”,又稱達利特(Dalits)或“不可觸碰者”。種姓制度如何發揮作用?幾個世紀以來,在複雜的等級制度中,每個種姓都有著特定的分工,種姓制度幾乎涉及印度宗教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村社群都建立在種姓劃分的基礎上——高種姓和低種姓幾乎都隔離而居,也不共用水井。婆羅門不會從首陀羅手中接過食物和酒水,各種姓也只能實行內部通婚。按照傳統,種姓制度賦予高種姓諸多特權,也認可他們壓迫低種姓群體的行為。儘管有批評指出,種姓制度是社會的不公與歷史的倒退,但數百年以來,這種情況依舊無所改觀。人們不得不遵守固有的社會秩序,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枷鎖。不過,雖然達利特和其他低種姓群體飽受桎梏,但他們中也出現了一些享譽全國、聲名顯赫之輩,例如印度憲法的起草者BR·安貝德卡爾(BR Ambedkar),以及印度總統KR·納拉亞南(KR Narayanan)。種姓制度合法嗎?印度獨立後,透過憲法廢除了種姓歧視。同時,為了糾正長久以來的不公現象,併為傳統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印度當局還於1950年宣佈,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須得為最底層的表列種姓(即“賤民”)和部族留有一定配額的工作崗位。1989年,工作配額又涵蓋了一類被稱為OBC(Other Backward Classes,其他落後等級)的群體。這一群體位於傳統的高種姓和最底層之間。近幾十年來,隨著印度世俗教育的傳播和城市化的發展,種姓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某些城市,不同種姓群體相鄰而居,種姓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印度南部的某些邦和北部的比哈爾(Bihar)邦,自社會改革後,許多人開始只使用一個名字。雖然社會有所變革,但人們仍然有著強烈種姓身份意識。印度人的姓氏往往能反映此人出身哪個種姓。關於工作配額近年來,印度好幾個群體都紛紛要求加入OBC的行列。過去幾天,至少18人死於哈里亞納邦(Haryana)的賈特人暴力抗議活動。而就在2015年,帕特爾(Patel)群體為了爭取種姓工作配額,也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發動了大規模抗議活動。賈特人和帕特爾人都是富裕群體,在政治上也佔有優勢地位。然而,為了爭得種姓工作配額,他們卻聲稱本群體中有大量人口飽受貧困煎熬。有些人認為,要不是政客們時不時地煽風點火,種姓制度根本無法留存至今。在印度選舉中,許多種姓群體會扎堆投票,而政客為了爭取選票,也會拉攏討好這些群體。結果,這次抗議原本是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的一場臨時性行動,現在卻成了政客拉票的墊腳石。
種姓制度將印度教徒分為四大等級——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許多人認為,種姓出自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最高等的種姓是婆羅門,源於梵天的頭,這一種姓大多是教師和知識分子。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可能起源於梵天的雙臂,多為武士和國家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來自梵天的大腿,多由商人組成。最低等的種姓是首陀羅,來自梵天的足部,這一種姓的人從事各種卑賤的工作。四大種姓又根據人們從事的具體職業,細分為3000個種姓和25000個亞種姓。在種姓制度之外還有“賤民”,又稱達利特(Dalits)或“不可觸碰者”。種姓制度如何發揮作用?幾個世紀以來,在複雜的等級制度中,每個種姓都有著特定的分工,種姓制度幾乎涉及印度宗教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村社群都建立在種姓劃分的基礎上——高種姓和低種姓幾乎都隔離而居,也不共用水井。婆羅門不會從首陀羅手中接過食物和酒水,各種姓也只能實行內部通婚。按照傳統,種姓制度賦予高種姓諸多特權,也認可他們壓迫低種姓群體的行為。儘管有批評指出,種姓制度是社會的不公與歷史的倒退,但數百年以來,這種情況依舊無所改觀。人們不得不遵守固有的社會秩序,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枷鎖。不過,雖然達利特和其他低種姓群體飽受桎梏,但他們中也出現了一些享譽全國、聲名顯赫之輩,例如印度憲法的起草者BR·安貝德卡爾(BR Ambedkar),以及印度總統KR·納拉亞南(KR Narayanan)。種姓制度合法嗎?印度獨立後,透過憲法廢除了種姓歧視。同時,為了糾正長久以來的不公現象,併為傳統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印度當局還於1950年宣佈,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須得為最底層的表列種姓(即“賤民”)和部族留有一定配額的工作崗位。1989年,工作配額又涵蓋了一類被稱為OBC(Other Backward Classes,其他落後等級)的群體。這一群體位於傳統的高種姓和最底層之間。近幾十年來,隨著印度世俗教育的傳播和城市化的發展,種姓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某些城市,不同種姓群體相鄰而居,種姓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印度南部的某些邦和北部的比哈爾(Bihar)邦,自社會改革後,許多人開始只使用一個名字。雖然社會有所變革,但人們仍然有著強烈種姓身份意識。印度人的姓氏往往能反映此人出身哪個種姓。關於工作配額近年來,印度好幾個群體都紛紛要求加入OBC的行列。過去幾天,至少18人死於哈里亞納邦(Haryana)的賈特人暴力抗議活動。而就在2015年,帕特爾(Patel)群體為了爭取種姓工作配額,也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發動了大規模抗議活動。賈特人和帕特爾人都是富裕群體,在政治上也佔有優勢地位。然而,為了爭得種姓工作配額,他們卻聲稱本群體中有大量人口飽受貧困煎熬。有些人認為,要不是政客們時不時地煽風點火,種姓制度根本無法留存至今。在印度選舉中,許多種姓群體會扎堆投票,而政客為了爭取選票,也會拉攏討好這些群體。結果,這次抗議原本是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的一場臨時性行動,現在卻成了政客拉票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