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許多人知道北固亭、瞭解北固亭,都是源於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兩首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引發後世多少人對北固亭的神往和遐思。辛棄疾蹉跎坎坷,壯志難酬的一生,也在這兩首詞中寫盡。

    辛棄疾畫像

    所謂“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辛棄疾登上北固亭時,此亭已經建成近900年。經歷瞭如此漫長的滄桑鉅變,此亭早已興廢多次。而在當時,它正見證著趙宋王朝偏安江左的窘迫境地。對於悵望中原的辛棄疾來說,這座亭子,以及當年圍繞這座亭子發生的故事,也就成了家國夢想不二的寄託。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座小小樓亭,以及圍繞它發生的前塵往事。

    北固橫江

    要想了解北固亭,須先了解北固山;要想了解北固山,需要先了解鎮江。

    鎮江,古名京口,又名南徐州、潤州。位於今天江蘇省境內的長江南岸,西邊毗鄰南京,與江北的揚州隔江相望。王安石所謂“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也(瓜洲指揚州境內的瓜洲渡口)。

    鎮江境內,有金山(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就發生在此)、焦山和北固山三座名山。其中,北固山又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後峰,這裡北臨長江,三面懸崖,峭壁如削,地勢險峻,是整座北固山風景最佳的地方。前峰則是東吳第一個都城——鐵甕城故址所在,今天已被闢為鎮江烈士陵園。

    從名字就能感受到,鎮江與長江之間命運相連的關係。在古代,這裡的位置更是特殊。如果我們翻開地圖就能看到,鎮江西距南京不過100餘里,東南則連線著蘇州、杭州等江南重鎮。京杭大運河修通以後,這裡更是成為南北、東西水道的咽喉交匯之地。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了守衛江南的第一道防線,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京口,向南可以橫掠富庶的太湖平原;向北可以直接威脅揚州;溯江而上,南京乃至兩湖平原,都在攻擊範圍之內。

    於是有人稱讚,京口東邊通往吳、會之地,南邊連著江、湖;西邊則與南京接壤,因此也可視為一個大都會(《隋書·地理志》: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

    東晉門閥

    京口第一次作為軍事重鎮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年,孫權將東吳的政治中心由蘇州遷至鎮江,據史書記載,孫權所建之城,周長六百三十步,南邊和西邊各開一門。由於城牆內外都包磚,因此被稱為“鐵甕城”。

    鎮江鐵甕城遺址

    這座城建成同年,孫劉聯軍於赤壁大勝曹操水軍,留下了東風做便、以少勝多的千古佳話。除此之外,傳說當中劉備借荊州,孫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都發生在鐵甕城裡。不過,僅僅三年之後,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以此為京口鎮”。終吳一朝,京口鎮一直沒有機會發揮它的戰略作用。

    但不用著急,京口所佔據的地理形勝以及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註定不會讓它這樣一直默默無聞。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京口赫然登上舞臺中央,成為左右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城市之一。

    這段故事,還要從西晉末年講起。

    永嘉之亂後,西晉處於崩潰邊緣。自知不能坐以待斃,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凡有實力的紛紛舉家南遷。其後,司馬睿登基,東晉建立。然而,初到吳地的司馬氏勢力微薄,不得不依賴於僑姓世族(以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北方士族)與吳姓世族(江左本地朱張顧陸等世家大族)的力量來維持統治,由此開始了東晉獨特的“門閥政治”。

    在眾多門閥中,琅琊王氏扶輿過江,丞相王導執政於內,大將軍王敦坐鎮於外,威風顯赫,冠絕江左。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除王氏以外,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等,都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不得不提的,還有與京口息息相關的高平郗氏。

    門閥氏族和司馬氏皇族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聯姻,並由此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姻親網,以琅琊王氏為例,他們與司馬氏是世代婚姻關係。——

    王導的重孫王獻之的妻子是晉明帝女兒新安愍公主;王獻之的女兒王神愛又是晉安帝皇后;王導弟王悅之的孫子王暇娶司馬皇室鄱陽公主;王氏與陳郡謝氏、外戚廬江何氏也有姻親關係:何充之妻又是外戚庾亮的妹妹。庾亮的另一個妹妹庾文君則是晉明帝的皇后。

    不過,各士族之間也並非沒有矛盾。東晉建立之初,琅琊王氏一家獨大,為了削弱其力量,晉元帝司馬睿試圖扶持庾氏家族與之抗衡,結果引來了王敦的兩次叛亂。司馬睿因此鬱鬱而終。庾氏家族的庾亮掌權之後,又引來蘇峻的叛亂。

    數次紛爭中,出身高平郗氏的郗鑑逐漸嶄露頭角。這位郗鑑,正是 “東床快婿”故事的主角、書聖王羲之的岳父。從門第上看,郗鑑雖然與王氏、庾氏有差距,但在平定王敦叛亂過程中,他是首功;蘇峻叛亂也是被郗鑑平定。在王、庾二族針鋒相對的形勢下,郗氏的興起成為力量平衡的第三角。陶侃要廢王導,因為郗鑑的反對而作罷;庾亮要廢王導,也是在郗鑑的反對下放棄。

    郗鑑能夠作為各方勢力的平衡點,不僅因為他個人的身份和威望,還與他經營京口多年所掌握的流民武裝密切相關。

    從流民帥到北府兵

    東晉時期的政治特徵,其一在於門閥紛爭,其二在於強大的流民武裝。

    所謂流民,是與世家大族共同南遷的中下層民眾,本質上是逃亡的難民。他們南下之後,大多居住在江淮之間。由於長期面臨與胡人的戰鬥,這些流民能活下來的基本都成了士兵,戰力爆表,並由一個個“流民帥”統領。

    郗鑑正是流民帥之一。

    東晉初年,由於擔心流民作亂,朝廷規定流民不得過江。然而,王敦的兩次叛亂打破了這一格局。在王敦第二次叛亂的過程中,郗鑑、蘇峻、劉遐等三位流民帥和他們所統領的流民力量,成為平叛的主要力量。其後蘇峻叛亂,又是郗鑑帶領自己的流民武裝平定。經過這一系列事件,來自北方的流民正式在江北的廣陵(今揚州)和江南的京口集結起來,由郗鑑加以整合,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這些流民部隊就是北府兵的雛形。

    郗鑑去世之前,舉薦蔡謨為徐州刺史。北固亭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就與蔡謨有關。

    根據南朝學者顧野王的記載,北固山上有亭子,總共五間房屋,蔡謨就在這裡放置軍用物資(《輿地志》:北固山有亭,屋五間,蔡謨以置軍實。)。也就是說,蔡謨駐兵京口的時候,北固亭就已經修建完成。至於具體修築時間,則已無據可考。

    最初在建時,北固亭一共有五間屋子,樓頂上還有一個亭子。後來樓被損毀,但亭子還在。是以後人多稱其為北固亭,但有時又作北固樓。

    北固亭建成四十多年以後,東晉已到孝武帝(362-396年)年間。郗氏家族早已失去了對北府兵的掌控。當時前秦已經統一北方,江左則以桓、謝兩大士族實力最強。為了鞏固自身的力量,宰相謝安任命侄子謝玄任南兗州刺史,前往京口建立北府兵(因京口當時被稱為北府而得名),同時招募徐州、青州、兗州的流民。

    北府兵建立不久,就在謝玄和劉牢之的帶領下,解了“田洛之圍”,名聲大振。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領八十萬大軍(實際只有二十萬左右),南下試圖吞併東晉。然而,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晉軍以八萬兵力,大敗前秦軍隊,以少勝多。隨後更是乘勝北伐,先後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這一戰中,北府兵同樣是絕對的主力。

    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卸任,而後司馬恬、王恭、劉牢之先後掌管北府兵。

    儘管劉牢之在接管北府兵之後昏招不斷,最後更是投降桓玄,被迫自殺。但其治下一位名叫劉裕的北府兵參軍,逐漸展露名聲,並最終親手終結了東晉一百多年的混亂的門閥爭鬥。

    劉裕的開掛人生

    劉裕,小名寄奴,出生於京口。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家裡太窮,父母差點把他扔掉,幸虧靠著姨媽的養活才勉強長大。36歲前,劉裕的生平幾乎不見於史書,當時他的身份只有——貧困戶、賭徒,還欠了一屁股的債。

    劉裕畫像

    如果不出意外,這位名叫劉寄奴的中年落魄男子的一生,可能會在困苦中度過,然而,孫恩起義的爆發打破了這樣狼狽的生活。

    東晉隆安年間,司馬氏的統治岌岌可危。東晉的範圍之內,長江中游由殷仲堪(後來被桓玄所殺,桓玄一統荊州)控制,只是名義上聽朝廷的;豫州(時治今安徽和縣)由譙王司馬尚之控制,號稱“西府”(因在首都建康之西得名);京口以及長江以北部分地區由劉牢之及高雅之控制,號稱“北府”。朝廷內又有權臣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二人,這父子還跟荊州的桓玄有矛盾。

    隆安三年(399年),孫恩起義。在這亂世之中,已經步入中年的劉寄奴參加了家鄉軍隊,成為北府兵的一員。

    第一次上戰場的劉裕,便創下古今戰爭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的壯舉。據史書記載,當時劉裕作為參軍,帶著數十個偵察兵關注孫恩起義軍的動向。不幸的是,他們一轉身就遇上了數千名敵軍。部下全部犧牲,劉裕一個人砍殺了數名敵軍,隨後大聲呼喊,一個人追著幾千個人跑,又殺傷許多人。前來增援的部隊見到這一幕,全都驚掉了下巴。

    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

    ——《資治通鑑》

    這樣的事,劉裕後來又幹過很多次,並且每次都大獲全勝:

    駐紮海鹽城時,孫恩軍隊前來攻城,劉裕組織起數百人的敢死隊,脫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擂鼓吶喊衝到城外。對方被嚇得丟盔棄甲,主帥也被殺了。

    桓玄篡晉之後,劉裕率領1700餘人,從京口直撲健康。先後打敗了吳甫之和皇甫敷率領的數千兵馬。

    桓玄退守荊州之後,劉裕再次以不足萬人的兵力,依靠火攻將桓玄2萬餘主力打得潰不成軍。

    平定桓氏之亂後,劉裕擁戴晉安帝復位,執掌東晉朝政。並以江東為支撐,先後掃除了西蜀、盧循等南方割據勢力;消滅了北方的南燕、後秦等國;收復淮北、山東、河南和關中等地;光復洛陽和長安兩個都城,所向披靡。

    公元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建國號為宋,史稱劉宋,自此東晉滅亡,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

    劉宋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國土,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的一個王朝。

    江山北固

    南朝時期,包括劉裕在內的宋齊梁三代開國皇帝,祖籍都是徐州人士,祖先或者自身都在京口一帶居住過,因此,京口在當時一直地位特殊。北固山、北固亭正是這段紛繁動亂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如今,這些歷史的印記,早已隨著歷史的長河,慢慢被雨打風吹去。只在北固亭上還悠悠有著“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歌聲浮動。而這江山,一如辛棄疾當年所願,已是南安北固。

    END

  • 2 # 同登覺路

    江蘇鎮江古稱京口,東漢東吳孫權在北固山築“鐵甕城”為京城,在北固山甘露寺孫劉聯姻並謀劃赤壁之戰。

    南朝梁武帝蕭衍登京口北固山命名北顧樓並賦詩《登北顧樓》,

    北顧樓也稱北固樓或北固亭。

    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3月,64歲高齡的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出任鎮江知府登北固山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永遇樂•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寄奴是南朝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的乳名,劉裕是京口(鎮江)出生,其時家境貧苦,母親因分娩後疾病去世。從小寄養在劉懷敬之母家裡故稱“寄奴”。劉裕入京口北府兵從軍,因戰功成為北府兵的統帥,接受東晉皇帝的禪讓稱宋武帝,劉裕稱帝后在京口故居建丹徒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貞子從你家電視裡爬出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