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慧媽育兒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有一些已經長大的留守兒童,也就是說他們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他們小受是留守兒童,他們現在追著問題非常的好奇,於是他們也在問小明就說:“我們學習心理學其實主要是想用於自己,我們心理學改造我們自己,甚至改造影響我們的過去,這可行嗎?”
留守兒童並不是中國當代社會獨有的現象其實留守兒童並不是當代社會才有的獨特現象,甚至不是隻有中國才有的獨特現象,如果你去看一看西方很多國家,透過些影視劇作品可以看到,在他們的上兩個時代,在美國剛剛建國的那些時代,你會發現很多家庭的,比如說主要勞力像父親,他也是要出去,甚至是走南闖北的去創造就業機會的。
我們國家的是上一代人就有不少也是留守兒童,大家可以看到我記得我曾經看過著名的搖滾教父崔健的介紹,他小時候就經常在幼兒園裡度過,說她的爸爸媽媽是文工團,要經常“下去”演出。在上一代其實很多我們說父母由於在另外城市工作,因此也造成了很多留守兒童,他們可能在農村和在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和爺爺奶奶生在一起,或者和親戚送在一起,這種都是非常常見的,就說明留守兒童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國獨有的。
既然人類我們發展到現在,一直都這樣的現象發生,而這樣的現象,如果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影響,那麼心理學一定會關注這種現象,事實上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的確非常關注,一個小孩在小時候,有沒有重要的陪伴作用,無論是行為主義做的猿猴實驗,他們發現孩子小的時候,主要要的不是牛奶,要的是毛茸茸的玩具,要是媽媽的肌膚之親,還是後來精神分析做了很多,關於孩子在五歲之前,不同年階段需要父母陪護,以及父母需要做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陪護者,作為孩子性格認同的物件的存在,這些心理學研究的都告訴我們,小時候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重要性。
補償機制但是心理學,問題特別容易犯一個錯誤是什麼錯誤?我們研究出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重要性,但這並不等於一個小孩兒在她小時候,當他沒有父母陪伴,他就必定會產生嚴重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的後果,這兩年事兒並不完全相等。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人做一種在地球上獲得最高生物鏈等級的一種動物,他在常年的進化過程當中,他既然要取的優勢,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人一定具有很好的補償機制,人一定具有很高的適應性,換句話說有父母陪伴當然是最好的一種情況,當父母陪伴不足時候,其實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補償這一切,很多補償過程中所產生的東西,有時候並不亞於父母存在著大的價值,當然任何情況都有一些不同的例外,我們仍然要肯定,就是有一部分孩子,也許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除了留守以外還發生了些其他的事情,再加上可能自己先天的性格的因素,以及環境和先天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終造成他們不能很好的利用一些補償的元素來塑造自己性格,最終可能對他的人生,對他們性格的塑造,產生了非常具有壞的一些災難性的影響,這種存在的。
我們來說一說,假如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他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最補償性的機制還有哪些?一個就是代償父母做監護人的身份,比如說爺爺、奶奶,或者舅舅、舅媽類似這樣的身份,如果他們能夠很好的補償父母不在的時候,所提供的監護人和養護者的功能,其實孩子同樣可以比較健康的成長,真正容易出問題的孩子,其實並不僅僅限於是留守兒童,或者是他的父母在他也不會出問題,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取決於他監護人與他的陪伴的質量的高低,除了父母以外再,就是孩子進入到社會的時間,其實在中國還是比較早的,三歲的孩子就進幼兒園,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其實就在被社會化,幼兒園的老師其實就會成為孩子另外一些,替待養育身份的作用,甚至有不少孩子當他們缺失家庭的關愛之後,他們更容易會像替代性的養護養育者提供一個認同的心理作用,所以這個時候,她們也可以從替代性的監護人,甚至從幼兒園的老師,其他的陪護者身上獲得心理的代償,假如說這個孩子在幼兒園能夠很好的被關懷、被照顧,甚至等他到小學階段時候,老師很好的滿足他心裡上的支援性的情感需要,仍然可以成為一個補償性的作用。
如果有個好同伴,對一個孩子性格塑造仍然是渠道非常重要的一個補償作用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就是我們所說的同伴,孩子在小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的時候,一定有的孩子是孩子王,在小區裡面時候,在過去的大院生活裡面,有些孩子也是孩子王,其實很多小孩子跟著孩子王,整天在學校裡面,或者是在大院裡面,在做遊戲的過程中,他也會像孩子完全模仿學習,會學習模仿他的動作,他的動作語言型別,甚至包括他做事的風格思維的習慣等等,最終同被影響,隨著小孩逐漸增加逐漸長大,其實影響會越來越大,後來興趣和研究發現,父母抽菸對孩子抽菸並不是決定影響的,而孩子的同伴兒是否抽菸對孩子是否學會抽菸影響反而更大,就說明在某些方面,一個孩子受影響,隨她年齡增大之後,更多的反而來源他的同伴,那換句話說如果有個好同伴,對一個孩子性格塑造仍然是渠道非常重要的一個補償作用。
人的一生的性格塑造影響過程是持續一生的除了這些好哥們、好閨密對你的性格塑造以外,再就是職業的塑造,社會的塑造,所以人的一生的性格塑造影響過程是持續一生的,那麼這裡面切記一點,我想提出這個忠告就是,千萬不要等到你十八歲之後,再把你性格中的很多缺陷全部去怪罪於,自己小時候沒有父母陪伴這件事,因為只要人到了十八歲,我們就應該自己承擔起自己性格改造的責任,這是人,自我的責任,這是一個社會人的自我責任,如果做一個成年人,仍然在怪罪父母小時候沒給自己培育好,你其實正在喪失和放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責任,也放棄了自己改造自己性格的可能性,所以那些抱著所謂的父母皆禍害這樣的觀念的人,他們是不可能對自己負責任的一些人,他們也是放棄了對自己的性格經改造的一些人,他們的性格培育永遠都無法真正的成熟,因為成熟的標誌就是自我負責。
-
3 # 積極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造成心理不健全的可能性很大,原因很容易理解。
1. 留守兒童通常缺少父愛母愛,父愛母愛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2. 爺爺奶奶的愛遠遠無法替代父母的愛,不是一個等級。爺爺奶奶思維觀念落伍,行為方式固化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3. 留守兒童整個群體相對比較散亂,各種不良行為都存在。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很容易受同伴影響。
作為父母,儘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 父親在外打工,媽媽留在家裡照顧孩子 。如果實在不行,每天與孩子影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暑假有機會就把孩子接到身邊,相處一個月也會對孩子成長很好。
-
4 # 滌塵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也一樣,只是留守兒童發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大一些。
先不論其他原因,孩子在小的時候是需要依賴大人生存的,這種依賴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在孩子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誰照顧都是一樣的。
現代生活壓力大,很多都是老人帶孩子。長期的共同生活,基本的生活照顧是可以滿足孩子的成長的。但是等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知道父母的意義,就會渴望父母的愛。
但這並不就意味著孩子的關愛得不到滿足,也不意味著留守兒童的父母不關心孩子。現在手機和網路的發展,交流都很方便,只要教育和引導得當,很多留守兒童獨立能力反而很強。
只是隨著孩子的長大,自我意識和眼界的開闊,能力的成長,老人的能力和精力跟不上,父母又疏於觀察和了解,孩子的教育和心理發展得不到及時關注和疏解,可能才會出問題。
得利於職業的便利,據我觀察一般家庭和諧有愛,父母上進,即使是留守兒童也很少有心理問題,反而是一些不健全的家庭,孩子心理問題大一些。
-
5 # 暖馨心理
留守兒童確實會有其生長環境與其獨特經歷帶來的個性特點。
最近身邊相處的就有兩位從留守兒童成長過來的成人,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安全感、與人相處的主動性、內心深處的自信心都會較欠缺。集中就會表現為與人相處過程中小心、被動與謹慎。
-
6 # 唐唐談談
心理有沒有問題 我們誰也不能肯定 但是有一點 可以肯定 他們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 這一點是我親生經歷的 有一次我家小孩回家 告訴我 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我問他為什麼 他回答 同學說的 我說為什麼 他想了想說 我們同學說 爸爸媽媽接送上學的孩子就是最幸福的 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 原來幸福如此簡單 於是第二天送孩子到校 我可以和那些(全班幾乎一大半留守兒童)孩子聊了聊 得到的話語 讓我幾乎淚奔 孩子們說我像她(他)爸爸 我知道一定不會像 只是孩子們太想爸爸媽媽了 我想說的是 也許孩子還小 還不知道事情 內心依舊純真 但是久而久之 是否會留下不好的成長痕跡 我們不得而知 只希望我們做家長的 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個電話 一段影片 如有可能就離家近一點 哪怕一點點
-
7 # 範光永原創詩詞
對孩子的教育父母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也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祖父母教育孫子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心態和態度。父母對孩子即是家長又是玩伴。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廝磨在無形中傳授著做人的道理和原則。有時是和風細雨,有時是暴風驟雨。有時百般呵護,有時橫眉怒罵。有時捧在手心裡,有時拳腳交加。但就是這種慈愛中包含著敬畏,溺愛中包含著畏懼。孩子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成長。有人在矯正孩子的發展。在監督著自己孩子的成長。使他們順利長大而不至於走向邪路。因為有關愛,有懼怕,有敬畏,有成長。而留守兒童則缺乏這種成長環境。老人的溺愛使他們有關愛無懼怕,有溺愛無敬畏。自由散漫,無拘無束,一旦有了不正確的引誘則會產生不可想象的後果。孩子們的成長不光是吃飽喝足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永遠是不可缺失的!希望我們年輕的父母明白這一點。
回覆列表
這要看照顧孩子的監護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小時候也曾算是留守兒童,但是我並沒有覺得我的心理不健康。如果看護自己的人是位負責的,而且教育理念是比較不錯的話,那麼一般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我當時是住在我姑姑家的,她對我的生活等方面都是比較嚴格的,從而也幫助我養成了比較獨立的品質。而留守兒童出現心理不健全的話,一般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對留守兒童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