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有倆小丫頭
-
2 # 安徽的偉姐
其實我個人觀點是大人不應該介入孩子間的矛盾,如果大人干預反而容易激化矛盾,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孩子有時候發生矛盾都是非常小的事情吵兩句嘴,互相捶幾下一會就又好了,但是大人一旦介入那就是“針尖對麥芒”各護各的孩子找對方的問題,有的甚至嚴重的家長之間動手,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更糟糕。所以孩子之間的事情還是讓孩子自己處理這樣也能給機會學著如何處理問題,認識到自己錯誤這樣能幫助思想孩子長大的事情為什麼家長不給機會呢?你說呢?
-
3 # 點媽漫畫
分情況,有些時候,孩子怕沒人玩兒,會答應一些奇怪的要求,其實孩子自己內心並不願意,這種不平等的相處模式如果常常發生,家長就應該引起注意了。可以提醒或引導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而不可一味地委屈求全,總之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多留心的。
-
4 # 智慧媽媽旺三代
這得看是什麼問題,如果屬於欺凌、霸凌之內的事,家長就得管,如果只是一些相處方式問題,家長就不要管了,但可以側面引導孩子怎樣和別人相處,畢竟孩子沒有完善的思維,是非觀念還不是很明確。
-
5 # 醜大媽老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覺得呢,得看是多大的小孩子,事態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如果是幼兒園的小孩子鬧著玩的話是沒什麼必要介入的,但是如果是初中高中的孩子而且鬧得比較兇的話還是需要家長處理的,叛逆期的孩子容易衝動而且不考慮後果,校園欺凌也是很正常以及危險的,所以有些事還是需要家長處理哦
-
6 # 恩施大龍VLOG
既然成人能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決矛盾,為什麼不願相信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相處規則呢?
“幼兒鬧矛盾時為何會有攻擊性行為?”
剛入園的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缺乏正確溝通的經驗,和夥伴間發生衝突是很普遍的現象。他們很多時候只能透過肢體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有時互相推搡也是一種遊戲。
對於中大班的幼兒來說,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這時的孩子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不會輕易認同和接納別人的意見。因此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誤解、產生矛盾。
幼兒相處時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可能兩種:
⊙一是家長出於怕孩子吃虧的心理,對孩子缺少約束,一邊放縱一邊默許,導致幼兒相互之間以攻擊性行為處理矛盾;
⊙二是小朋友相處時會用掐一下或者打一下的方式來表達親暱,但由於幼兒把握不好力度,可能給彼此造成傷害,或給成人帶來誤解。
俗話說的好,“小孩打架不記仇”、“不打不相識”。大人之所以看到幼兒之間產生矛盾後想要介入,實際上是把孩子之間的衝突看作是“犯錯誤”,認為衝突雙方存在“欺負”與“被欺負”的關係。為了避免這種“錯誤”繼續擴大,成人加入進幼兒之間,充當了維護秩序的角色。但是我們是否考慮過,幼兒之間的秩序是否需要成人守護?
首先,幼兒之間的交往原本就是對人際關係的探索過程,既是探索,當然也會遇到挫折,當關系出現問題時,就是他們主動探尋解決之道的時候。如果成人這時參與幫助解決了問題,無異於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過程。
其次,很多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虧”,他們的方針是: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一定要還手。這種方法的確加強了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讓不少幼兒勇敢了許多。幼兒年紀小,對事情的辨別能力較差,一味的灌輸“不吃虧”的想法,只為孩子將來的成長埋下隱患,一個不懂諒解、睚眥必報的人是會經常活在十面埋伏中的。
“我們應該怎麼做?”
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
當發現幼兒發生矛盾時,首先要做的是觀察。觀察衝突的程度、觀察孩子們的自我解決方法。如果只是普通的爭執,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自己處理好,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學習與人的相處之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孩子之間的矛盾變成攻擊性行為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就需要成人馬上將兩個孩子隔開了,避免造成雙方的人身傷害。這時候的重點是瞭解事情始末,致力於雙方的和解。
對家長來說,這點尤為重要。許多家長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後,馬上認定自己的孩子“被欺負”,隨即“炸毛”,非要和對方家長理論一番,這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是來化解矛盾的,而非激化矛盾。
“不介入是指完全撒手不管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給孩子充分的空間不等於放棄對孩子的保護,當遇到以下幾種情況的時候,成人需要馬上介入。
幼兒主動求助時:當孩子主動提起自己的不愉快時(無論是精神還是心理),家長都要多加註意,主動跟教師溝通,如果發現存在欺凌現象,要馬上採取干預措施。
某些型別或和某人的衝突反覆發生:幼兒在某一時期頻繁遇到磕碰,或頻繁與同一人發生衝突時,儘快尋找解決辦法。
幼兒長時間悶悶不樂,家長可以挑選適當的時機與幼兒進行溝通,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告訴自己。
孩子受傷時:幼兒之間的矛盾升級到攻擊性行為時,成人要及時制止,但並非先去呵斥進攻者,而是先安慰受傷的孩子。
幼兒成長的過程,既是探索的過程,又是模仿的過程。成人給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示範,孩子就會學習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亦是幼兒最好的榜樣。
我們保護孩子,做他們的後盾和力量,讓他們學會堅強和勇敢;
我們也鼓勵孩子,教他們冷靜和寬容,讓他們學會以理服人和心胸寬廣。
不打破孩子的相處規則,給孩子自我處理的空間,引導幼兒、支援幼兒,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快告訴你身邊的老師和家長,別再亂摻和孩子的那些事兒啦!
-
7 # 秦可可魯鑫鑫
孩子間發生矛盾,父母最著急,都心疼自己的小孩受委屈。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就是他們在為以後和更多的人相處打基礎,只要是原則上沒有問題,父母還是不要干預的好。相反,如果孩子處理不了了,來向你求助,父母必須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正確與同伴相處。相信孩子,他們都是這一秒不好,下一秒和。
-
8 # 尚鴻記賬財務
看什麼問題了吧。小孩子的不懂得需要大人引導,教。如果大了的可以瞭解一下他的想法如果發現有問題可以指正。如果結婚了的兩口子的家長不要管了!
-
9 # 頑皮小童
問題不大不必介入。要是嚴重了先問清自己孩子,不要急著去找對方去理論。一、共情:你是說孩子做什麼事都不堅持,做一做就放棄了,這讓你很著急,而且孩子還不聽你說,你擔心他以後養成做事沒有毅力的壞習慣,是這樣的嗎?二、具體化:你可以具體講講他是做哪些事的時候最不能堅持呢?三、探討問題成因,並具體分。
孩子間的爭執,懸自信、分辯是非、對錯的一種表現,也是天真、不成熟的一種表現,家長要適時介入,但不能干預,要讓孩子們都靜下來,家長當個"裁判,"評一評誰有道理?誰不妥當?忌用"對與錯、該與不該等這些成人間判斷是非的用語,以防給孩子帶來其它影響。僅供參考!
-
10 # 90後靜兒媽咪
作為父母,首先要守住的原則就是儘量不干預孩子之間的問題,只要確保孩子的身體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孩子自己解決。
父母在孩子之間出現問題或者爭執時應該做的有以下:
1.引導孩子建立底線
孩子由於人生經驗和對於是非的判斷能力比較弱,在對於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衝突前,就要引導孩子認識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教孩子鞏固是非觀念。
底線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對孩子也是一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不斷加深對於底線的認識,比如傷害別人身體健康的事情不能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能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不能做等等。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底線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保證不走上偏路。
2.幫助孩子分析問題
由於孩子還在成長過程當中,對於外界事物和問題的判斷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有不足,不能以孩子的經驗做出正確的分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分析所遇到的問題,根源在哪裡?解決辦法是什麼?
這個過程中,父母僅僅起到引導和分析的作用,切記,不要幫助孩子做決定,否則就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依賴,失去獨立自主,面對問題的機會。
3.衝突升級時及時“糾偏”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者,也是守護者,對於孩子和其他孩子出現矛盾或者糾紛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並觀察矛盾是否有升級的跡象和前兆。
孩子之間出現問題並不可怕,相反是對於孩子的鍛鍊,但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或者孩子的處理方式不當,就會導致衝突升級出現不可預料的後果。
回覆列表
孩子之間的矛盾只要不涉及原則性,不需要大人出面解決,有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觀,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他們有非凡的創造能力和解決能力,除非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大人也不可越主代庖,可嘗試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