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淨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淨跨長/4+支座寬
注:淨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淨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150*2
注: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淨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淨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淨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定。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淨跨長-0.1*2*淨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主樑高>800mma為60度
主樑高<=800mma為45度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淨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淨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淨跨長/4+支座寬
注:淨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淨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150*2
注: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淨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淨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淨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定。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淨跨長-0.1*2*淨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淨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主樑高>800mma為60度
主樑高<=800mma為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