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飛自由
-
2 # 山花爛縵
為什麼有些心心念唸的東西一旦到手,便不再喜歡,是心理問題嗎?
這純屬一個家庭教養,生活習慣問題。俗話說,得來容易,失去的快。
人都有喜新厭舊之心,但對那些生活儉樸,知道錢來的不易,用多少血汗錢才換來的東西,都非常珍惜,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老百姓講話,這就是過日子。
但有此心心念唸的東西,很輕鬆的到手,用錢能買來的都不當回事,證明了一點,錢來的容易,太任性。不知沒錢時的難!
-
3 # 李翔Vlog
總的來講就是一種心裡變化,在我們沒有擁有之前,特別渴望和期待擁有它,它每天在你腦海裡轉悠,其實是你下意識的把它美化了!可是當你千辛萬苦得到以後,都會和你想的有落差。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一雙球鞋、女孩兒的一件花裙子、一支鋼筆、一個新流行的遊戲盤。可能在沒有得到之前,心心念念覺得特別好。等哪一天得到之後,過一段時間就會覺得,也沒想象的那麼好。
其實就像現實中,我們買了一輛新的轎車,買之前左比右比查了又查各種資料對比,覺得這輛車是最完美的!可是當擁有之後,你會覺得它還是有很多小瑕疵。
其實就像感情和愛情也一樣,在我們暗戀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每天在想這個人,她的樣子啊!她的一顰一笑。她所有的一切都特別吸引人,都特別的美麗動人。等哪一天,把她追到手,變成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之後,你會發現。他的身上有好多這樣和那樣的小問題或者毛病。和你剛開始想的不一樣,你覺得她應該和你腦海中的人應該一樣,所以呢,就會出現落差。
其實,當你經過了青春年少,有了人生的閱歷之後,不管是物也好還是人也罷。我們都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我們都會去主動發現它的美,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要放大優點縮小缺點。其實在日常的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總會碰見不讓自己特別爽的人,但是呢!我們還是儘量,看見別人的優點,發現美的存在。所以說呢?當你的閱歷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這個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小,心裡的落差也不會像年輕的時候那麼大,心態更加平和、淡定。好的和不好的都會直面接受。所以,不必糾結。
-
4 # 張玉娟
這是一種【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的情節。
遠觀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它無比優秀無比的好,是因為你給它加入了過多的幻想,加入了過多的期望。拿到手的時候呢,它就是它本身,然後你會發現你之前的那些幻想呀,期望呀都破滅了,所以就會感覺有很大的落差感,從而表現為不太喜歡不太滿意。覺得買錯了。這樣子。
-
5 # E丶D
那些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像塊淤血一樣堵在潛意識裡,揮之不去。
我們該如何接納過去,迎接未來呢?
我的職業是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需要聽別人說自己的故事。
這些故事通常不愉悅,說起來總是痛苦、憤怒、悲傷、委屈、陰影、恐懼。
人們總是說:儘管曾經經歷過那些痛苦、憤怒、悲傷、委屈,但畢竟是過去了。
既然已經“過去了”,那麼,現在的你為什麼沒法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
由於過去的那些創傷和事件,使現在的生活受影響,也引起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這些心理問題有個共同特徵:不受個人意志左右。也就是說:你根本控制不住。
為什麼童年期遭遇到痛苦的事件,會使得如今已經長成一個健壯的成年人依舊脆弱無力、深陷過去?
為什麼那些事情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久到我們壓根想不起來,但在此觸碰的時候心裡依舊難過的不得了?
完形心理學談到:未完成情結。
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所謂情結,由“情”打的“結”,鬱於心中,無法疏通。
那些沒完成的事件、沒有解開的情緒、卡住的能量流動不起來,像塊淤血一樣堵在潛意識裡。
這些情感是從哪裡來?
由過去某件,或多個事件帶來。當時未得以解決,情緒未得以表達,願望未得以達成。
迫於現實和壓力,不得不隱藏起來,然後一點點累積於心中,在往後的每一個日夜,刺刺撓撓。
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未盡事宜,在之前“未完成情結”的徵集中@紅燭搖搖說:
小學二年級,看到同桌有一個漂亮的文具盒,羨慕到不行,求爸爸給我買一個,結果求了半年也沒求到,失落至極!
現在是一名高校老師,副教授,上課看到哪個學生桌上擺了漂亮的文具,忍不住下課了走過去看看,把玩一會,總被學生笑。
“要了半年未果”就是那個事件。
“失望、委屈、傷心”就是那些未表達的情感集團。
“真的很喜歡這個文具盒,真的很想要”,就是未達成的願望。
心心念念,難以忘卻。
用我們的意識去思考:那現在給自己買一個不就完了嗎?至於心心念念這麼多年嗎?
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為什麼會心心念念很多年, 仍無法翻篇?
童年時或者過去的“未完成事件”,或者情結,時常會伴隨我們一生,不論長大後的我們多麼瘋狂的彌補,但都會發現:那裡像是一個黑洞,永遠也得不到那份滿足。
這份“未完成事件”的情結在心理學上叫做“蔡戈尼克效應”。
蔡戈尼克是個外華人,他做了個實驗,發現了一種效應,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蔡戈尼克效應”。
這個實驗就是,他讓一群人完成任務,有的任務完成了,有些任務沒完成。然後去調研完成和未完成人們的心理。
完成了任務的,很快就會完全放下這個事件以及淡化這個經歷;而沒完成任務的人們,全部都很深刻的記得自己“未完成”的任務,然後抓耳撓腮痛苦不已,恨不得能穿越到過去,再去補全。
這種狀態其實很常見,比如我們的事情做了一半,沒法做了,就會渾身不舒服。
什麼事都想圖個善始善終,圓圓滿滿。比如一副十字繡,前面都完美,繡最後幾行時破了個洞。
聽上去都已經和“強迫症”很像了,我們就知道這個情緒的級別之高。
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不舒服感,自我衝突,自我折磨的情緒。
所以,這個效應認為:那些未完成的事宜,對人類的內在影響極深。
童年的未完成事件,不僅僅是“事件”這麼簡單
童年未完成的事件,往往不是由單獨這個事件引起。
那個沒要到的文具盒,就真的只是對文具盒的渴望嗎?當然不是。
在這些“未完成事件”的背後,有著我們當時與重要養育者(父母)的關係作為背景。
這些關係由無數個事件累計起來,最終在一件事件那裡爆發,讓我們體驗到強烈的情感。
我們童年沒有得到的,
留下的遺憾,
並不只是某件東西求不得。
它的背後,
通常指向對於“愛”的強烈期待。
假設在當時,我們的父母滿足了我們,那我們的潛意識會收到一個正向的信念:父母是愛我的,我是值得擁有的。
倘若沒有,也許就會讓我們認為:他們是不愛我的,我不值得擁有這些。
“未完成事件”難以彌補
當我們與重要他人(父母家人)的關係,當時存在一些問題,又由無數的小事件堆積成那樣的關係。
我們只利用其中一件事,來補償自己,只是頭痛醫頭而已。
所以不論現在的你,給自己買多少個文具盒,也無法使得那段關係得以補償,也無法使你過去的父母發生任何改變。
假如事件背後是指向對父母的愛恨,那麼哪怕我們給自己買100個文具盒,也無法修改內心那個缺失的形象。
所以,無法類同的自我彌補,使得這個淤血看上去,無藥可醫。
那這塊淤血,是如何作用於我們以後的人生的?
徵集中還有幾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朝景
小時候,家裡窮,只有兩件衣服換著穿。
媽媽箱子裡有一塊布料,白底藍碎花,是少見的綢緞,經常拿出來說等過年給你縫件衣服。
但一直到我長大,到媽媽都走了,這塊布料已經太小了,沒法縫了。
@朱志維
2007年父親去世的那一夜,大雨瓢潑。
陪了他一年的狗狗在同一天夜裡下樓後失蹤。
11年了,似乎一直在期待它回來。
@嗯
小時候要衣服,媽媽總是惡聲惡氣的不給買,還罵我。
現在看到好看的衣服,覺得習慣了還是不買。
@27
小時候被一群小男孩兒打了,特委屈求助於母親,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援,但是,得到的卻只有責罵。
被母親罵的第一秒,特別震驚,原本滿腔想要說的委屈全被卡住,覺得胸口麻了一塊。
想要得到的理解和安慰從未得到。
不同的事件,在我們身上發生,形成的影響都不同。
每個人都有午夜夢迴的某個事件,像淤血、像毛球、像魚刺,如鯁在喉,帶著傷痛生活在人堆裡。
你不會把你的傷口示人,但其實,你每天都在帶著傷跑。
未完成事件會這樣來影響我們
一、讓我們被強烈的情感淹沒
有些事再也無法做到,所有的情感只化為兩個字:遺憾。
這兩個字並不如它看上去那般輕飄飄。如果真承認了是遺憾,倒也生出了幾分哀悼。
可更深的遺憾,是憤懣,是永遠達不成的委屈,是熊熊燃燒的怒火。
在每一個失眠的夜晚,在你照鏡子的剎那,在獨處的瞬間,在看到的一行文字,一句臺詞時,突然出現,心口突如其來的絞痛,無法止。
這樣的情感會讓你從現在的生活抽離,總是帶著過去的影子生活。
怎麼辦,我們誰也無法回到過去。
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的一切負責。
祝願你,可以在面對與療愈中,收穫一個越來越強大的自己,不再陷入過去的陰影,不再被“未完成情結”所困。身心自由地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回覆列表
心裡並沒有問題,只是喜歡,是一時的,到手後心知道已是自己所有,神經系統會被屏的感覺,而如果是愛,也許會不一樣,越得不到越惦記。可能是這個理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