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湖散人402
-
2 # 我是越關
這個問題是呂后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造反,答案相當明顯,韓信必然會造反,而且當時正是已經造反了,呂后才殺了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給出了答案;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陳豨被封為鉅鹿太守,向韓信辭行。韓信卻蠱惑陳豨造反。而陳豨造反之後,劉邦出兵征討,韓信為了奪權稱病不出。等到劉邦出兵後,韓信打算和陳豨裡應外合除掉呂后和太子。
所以呂后就算是不殺韓信,韓信也會造反除掉呂后和太子。當然韓信的結局也是悲哀的,被騙於長樂宮鍾室中所殺。
還有從其人生經歷也可以斷定其必反(大家不要有同情弱者的心裡,站在客觀面上看一看事情)韓信其實被大家誇大了,其本身是不講求忠義的。韓信先是投靠了項羽,在項羽的手下做到了執戟郎中,而且又可以看到韓信能夠獻策於項羽,可以推斷出韓信相當於項羽近衛。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到西楚霸王的近衛,可以說韓信已經相當的不錯了。
而那個年代,就算是樊噲、周勃這種劉邦的好兄弟也是需要軍功才能晉升的。面對沒有重大軍功的韓信,項羽對待韓信已經算是可以了。而且跟著項羽在軍帳中一定學到了不少東西。
然而就這樣,韓信仍然不滿足,選擇了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在劉邦手下沒有混出來,又想著背叛劉邦,轉投他人,幸好蕭何看出了韓信的能力,把他留了下來。
就算如此在垓下之戰前期,韓信置劉邦於危難不顧,直到劉邦加封了韓信的封地,韓信才率兵前來。此時的劉邦僅僅擁有10萬人,而韓信卻帶來了30萬人馬。加上其餘諸侯的20萬人馬,共計60萬,圍困項羽數月,終於擊敗了項羽。
在擊敗項羽之後,劉邦有出其不意的奪取了韓信的兵權。無奈韓信被封為楚王。
從以上事情分析,韓信沒有忠義可言,垓下之圍不顧主公安危,強要封地,甚至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韓信已經採取了蒯通的謀略,故意遲遲不去圍剿項羽,直到雙方兩敗俱傷,韓信帶兵攻滅項羽後,下一個目標就有可能是劉邦。不然強要封地也能在戰勝項羽後論功行賞呀。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呂后是以謀反罪誅殺韓信的。謀反罪,自古就是第一大罪,屬十惡不赦之列,一旦沾上基本就是萬劫不復。呂后以謀反罪將一個曾經的諸侯王、在職的列候夷滅三族,手裡如果沒有一些硬貨是說不過去的,至少輿論方面也不好交代。所以,個人覺得,韓信謀反還是可信的,起碼有謀反之心是可以肯定的。只不過,應該尚在策劃、聯絡之中,還沒有正式付諸實施就讓呂后來了一出先下手為強給滅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大致有幾個:
一、韓信其人忠義觀念淡薄,屬於實用主義者。這一點從其 背楚投漢就可以看得出。起初,韓信原是項羽軍中之人,而且因為有些才華和能力,被項羽授予了執戟郎的職位。這個職位說實話,不算高,但起碼屬於可以接近項羽的人,比起無名小卒要強很多,而且也容易出頭得多。所以,事實上項羽對韓信還是不錯的,只不過沒有像劉邦那麼出手大方,讓其一步登天而已。其實也好理解,項羽 本身就是傑出的戰將,而且手下能人頗多。況且,彼時項羽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對統兵帥才的需求並不十分迫切。所以,不太可讓非嫡系的韓信一步登天。就因為無法一步登天、出人頭地,韓信轉頭就背叛了曾經也算善待過自己的項羽,投入了劉邦的懷抱,之後幫助劉邦逼得自己的老主子項羽自刎烏江。另外,從韓信年輕時為了保全性命連別人褲襠都願意鑽來看,這個人是個做事沒有底線的人,一切實用第一。既然韓信可以叛投漢,為什麼就不能叛漢自立或者叛漢投他呢?因為他想要的劉邦已經給不了他了,而且曾經得到的也被削減了,以其當初對待項羽的態度看,背叛劉邦並不是沒有可能。
二、韓信從骨子裡就瞧不起劉邦。韓信投靠劉邦,說白了是各取所需而已。劉邦需要統軍帥才,韓信需要出人頭地,一拍即合。但是,韓信骨子裡其實是看不起混混出身的劉邦的,至少軍事方面是極度看不起的。所以就有了“韓信統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一個自己瞧不上的傢伙,奪了自己的兵權,削了自己的王爵,讓自己一生的努力化為了泡影,韓信對劉邦心生反意就再順理成章不過了。
三、韓信是有野心的。從叛楚投漢到逼迫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等事來看,韓信這個人還是很有野心的。裂土封王,而且還是自己開口要,當然,假客氣了一下,加了代理兩個字。這個口都敢開,其野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而且,劉邦落敗之時,韓信時常會搖擺不定、按兵不動,其實說白了也是在為自己盤算,尋求利益最大化。至於蒯通攛掇韓信自立之時,韓信說什麼感於漢王知遇之恩等等,其實還是說給別人聽的。韓信這個人是個神一般的軍事家,軍事方面可謂算無遺策。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什麼都算計得太精確,面對有無限結局的戰略性抉擇的時候反倒是搖擺不定,不敢放手一搏。所以,韓信被呂后誅殺之前說出了毀不聽蒯通之言。說白了,他覺得當初自己就該反叛自立才對,不是嗎?可惜為時已晚。韓信一直就是個有野心的人,加之被劉邦奪兵權、削王爵之後心中的憤恨,心生反叛之心,再正常不過了。
四、韓信對自己過於自信,甚至說是自負了。記得有這麼一個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見到樊噲,樊噲像從前一樣向他行禮。可這位仁兄不但沒有感激涕零,居然還自我調侃地說自己落魄到和樊噲等人平起平坐了。可見這個人內心來說有多自負。要知道,樊噲可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列候之一啊。如此自負之人,在受到劉邦的打擊之後,不去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是安心做一個徒有虛名的淮陰侯,有人信嗎?反正我是不信。所以,陳豨反叛之時,韓信就坐不住了,私下與之勾勾搭搭,想借機東山再起,這就再正常不過了。
綜上所述,韓信有謀反之心應該是事實,只不過尚未進入實質階段而已。呂后以謀反罪夷滅韓信三族,有借題發揮、趁機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之嫌,但是,也未必不是先下手為強的自保手段。如果呂后不先下手為強,說不定死的就可能是自己而不是韓信。否則,一向謹慎的蕭何為什麼也會趟這一趟渾水?所以,個人覺得,即便呂后不殺韓信,韓信必然會繼續蟄伏等待時機,他日時局一旦有變,韓信造反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很大。
-
4 # 狐筆春秋
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除非他願意像長沙王吳芮一樣,不然除了造反他別無選擇。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主要可分為劉邦和韓信兩個方面:
一:劉邦的政策
在仔細分析以前,請大家先看一份資料:
燕王臧荼 漢元年(前206年)被項羽封為燕王 漢三年(前204年)投降劉邦 漢五年(202年)劉邦稱帝,大肆誅戮項羽舊部 臧荼不安,造反被殺
楚王韓信 漢四年(前203年)被封為齊王 漢五年(前202年)戰勝項羽,軍權被奪,改封楚王 漢六年(前201年)傳言造反被抓,貶為淮陰侯 漢十年(前197年)意圖謀反,在長樂宮被殺,誅三族
韓王韓信 漢二年(前205年)被封韓王 漢七年(前200年)擔心被清洗而逃亡匈奴
燕王盧綰 漢五年(前202年)封燕王 漢十二年(前195年)傳言謀反,逃亡匈奴
趙王張敖 漢高祖的女婿 漢五年(前202年)承襲父親的爵位。漢七年(前200年) 受牽連被貶為宣平侯
梁王彭越 漢五年(前202年)封梁王,漢十一年(前196年)被廢被殺
淮南王英布 漢四年(前203年)封淮南王 ,漢十二年(前195年)造反被殺
長沙王吳芮 漢五年(前202年)封長沙王 ,漢五年(前202年)去世,兒子繼位
透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漢初受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除了長沙王吳芮因為國小地狹得以善終之外,四個被殺,一個被貶為侯,兩個逃亡匈奴~而這種結局是在劉邦磨刀霍霍的威逼之下的必然。
首先,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忌諱由來已久,特別是韓信的請封齊王以及垓下決戰之時。韓信和彭越的趁勢要挾。讓劉邦深刻的意識到這群手握重兵,有地有錢的諸侯的不可控性,所以在消滅了項羽之後,他針對異姓王的爪牙馬上就露出來了。戰事剛一結束他就飛馳到韓信軍中,奪了他的兵權並迅速將他改封為楚王,以韓信的天才,劉邦的行動意味著什麼他豈能不知?看看劉邦過河拆橋的絕情,再想想自己顧念知遇之恩而不肯背叛的初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韓信自難免心生怨恨,自怨自艾~
其次,劉邦的心態很簡單,他要的是和秦始皇一樣的統一的天下,而不是諸侯國林立的天下。即使要分封諸侯王也必須是劉氏子孫,因為在劉邦心裡外人終究是靠不住的。所以,在準備出發幹掉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的時候,他在長安和天下人殺白馬約定‘非劉氏而稱王的人,天下人共誅之’。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誓’順勢就成了漢室四百年的基本國策~從這一系列的組合拳來看,劉邦的所有行動無疑都是已經算計好了的。先是營造緊張恐懼的氛圍製造恐慌,迫使異姓王們心理不安出現錯誤,然後乘勢造謠以莫須有的罪名各個擊破,這過程中,殺一個拉一個打一個,整個局勢都在掌握之中。試想作為早就窺破局勢的韓信,在不甘急流勇退的前提下,起兵造反鋌而走險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也正是劉邦所期望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堂堂正正的將他剷除且不會落人口實。這就是為什麼在劉邦班師回朝之後,聽說韓信被殺了‘先喜後悲’的原因。喜的是一樁心事了結了,悲的是為了劉氏天下的安穩,他不得不這麼做,是愧疚,也是無奈。
既然剷除異姓王是既定的國策,那麼就不存在殺不殺韓信的矛盾。只不過,與其說是呂后殺了韓信,還不如說是劉邦殺韓信。
有時我甚至會腹黑的想,就算是呂氏家族都有可能被劉邦算計了,不然在臨死前,劉邦怎麼就不明不白的說了一句‘安劉氏者必周勃’的話,話說當時天下已經大定,還能有什麼危險?如果一定有危險的話,那必然是來自強悍的呂氏家族。野心勃勃的呂后,生性懦弱的劉盈,主少母壯,必生變數,所以說呂氏應該就是劉邦心中的隱患。而他的打算廢黜劉盈立趙王如意(因為趙王母子並沒有顯赫的家世和背景,根本不用擔心外戚奪權的事情)以及臨死前派人殺樊噲,未必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和預防~
二:韓信的無奈
首先:我始終認為韓信是個天才般的人物,如果他的政治覺悟再高一點,他甚至可能取劉邦而代之,最不濟也能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由於他自卑而自負的性格,一方面心心掛念著劉邦對自己的恩情,不忍心背叛他而獨立。另一方面則還對劉邦心存幻想,天真的以為劉邦是有溫情的,不會忘記自己記下的不世之功。卻不知,他的危機正是來自於他的潑天大功,因為他出色的能力自己以及頻頻傳到劉邦耳畔的滿腹牢騷和越禮的舉動,讓早已有心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劉邦將他判了死刑。但他自己卻還沒有任何知覺。
政治鬥爭向來是殘忍而血腥的,身在局中的人向來是冰冷而麻木的。任何一方的稍有遲疑,就足以被對方啃的連骨頭都不剩~就軍事才能而論,韓信無疑是獨步古今天下鮮有對手的,但如果說玩政治遊戲,在手段老辣的劉邦面前,他嫩的幾乎能掐出水來~逐鹿天下的時候固然是劉邦有求於韓信,不得不投其所好,可一旦天下鼎定,形勢自然就變了。劉邦正式深諳於此,所以能夠很自然的由之前的低三下氣到目前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其次:在劉邦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容不迫的開始收拾異姓諸侯的時候。被軟禁於長安的韓信終於意識到自己不可能逃脫劉邦的毒手,除非他願意選擇不要一分權勢,重歸於一個平民的身份。但這對韓信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對劉邦有恩的,好不容易從一介平民掙扎到如今的地位,他寧願死也不會就此放棄,被打回原形~所以,在他面前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
綜上所述,我以為,此時的韓信就像風箱裡的老鼠,一頭是死,一頭是比死還難受。以韓信敏感而驕傲的性格來說,他是寧願死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認輸的。就這一點而言,他和西楚霸王項羽其實是同一類人~
-
5 # 澳古說歷史
首先這個問題就本身有問題,不是韓信會造反嗎?而是韓信最後就已經造反了,只不過後來因為自己一位家臣的弟弟的叛變,韓信的造反計劃最終被呂后等人知曉,之後呂后就用計將韓信騙到皇宮之中,不久之後韓信就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之中。所以真正歷史不是因為呂后要殺韓信,韓信才造反,而是韓信要造反,呂后才要殺韓信。
那麼韓信造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最後他又為什麼造反失敗了呢?
漢初,劉邦在韓信等人的幫助徹底的平定了天下,並建立了大漢王朝,這個時候我們誰都知道,劉邦要開始清理那些異性的功臣了,正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其實最開始韓信在當楚王的時候,韓信就已經準備要謀反,當初項羽的將領鍾離眛在項羽死之後,因與韓信關係好就到楚地投奔了韓信,就因為這件事情,韓信開始受到劉邦的猜忌,而在這之後漢六年,終於朝堂之上有人告發韓信謀反,而劉邦也準備幹掉韓信,這個時候韓信就已經準備要起兵謀反了,只可惜韓信這個說實話,軍事才能非常了得,但是政治眼光真的不行,明明知道劉邦都已經準備要幹掉自己了,明明就知道自己已經功高震主了,不管自己有沒錯,劉邦都是要處理自己的,可是韓信還是帶著一份僥倖,他認為自己只要殺了鍾離眛就一定會沒事,可是呢最後的結果就是,韓信從楚王被降爵為淮陰侯。而這是第一次韓信有明確的造反意向,只可惜韓信除了軍事能力強之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行,政治才能低,情商更低、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未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之後韓信由於被降為淮陰侯,他開始真正的知道劉邦的想法了,他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行動,可能就不只是簡單的降爵了,而是要丟掉自己的命了,只是現在的他已經是無權無兵無地,所以他只能等待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韓信以前的舊部陳豨被劉邦任命為鉅鹿郡守,韓信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就在陳豨來向淮陰侯辭行的時候,他對陳豨說了這麼一句話“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最後信了韓信的話,並說道“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反了,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假稱病,所以韓信並沒有跟隨劉邦前往,之後韓信並派使者前往陳豨處,告訴他“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不久,韓信並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一切都準備完畢之後,韓信就靜待陳豨的訊息,如果這個時候不出現任何的問題,可能韓信的計劃就成功了,只可惜老天真的想讓韓信死,韓信也真的沒有做皇帝的命。在韓信等待陳豨的訊息的時候,一個告密者出現了,他是韓信想要處死的一位家臣的弟弟,為了救出自己哥哥,這位弟弟並將韓信要造反的訊息向呂后告發了,而這個時候的韓信並不知道自己要造反的訊息已經洩露,所以在呂后想要設計殺死韓信的時候,韓信一無所知,最後韓信的結局,我們都知道,韓信最終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中,其也被夷滅三族。
《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其實原本韓信有很多次造反能夠成功的機會,比如睢水之戰,劉邦被項羽在彭城打的全軍覆沒,這個時候如果韓信造反絕對能夠成功,再比如,當時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之後,劉邦還在正面與項羽激戰之時,韓信如果能夠造反也能成功。但可惜的是,韓信都錯過了,他不在最有機會的時間舉兵造反,卻偏偏再最沒有機會的時候造反,韓信的失敗是註定的,可以說即時他是在劉邦剛建立大漢,他還是楚王的時候造反,他也有成功的機會,只可惜他一定要在自己被降為淮陰侯,無兵無權無勢的時候才下定決心造反,只是這個時候造反,韓信也沒有太太成功的機會了。可以說韓信的死,完全就是他自己做出來的,該造反的時候不造反,不該造反的時候偏偏要造反,這隻能說韓信真的該死,只可惜連累了他的家人,三代人陪著這麼一個愚蠢的人一起命喪九泉,真的不值啊。
-
6 # 星下靜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作為智謀無雙的韓信不會不懂這一點,但在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基本穩定後,在舊帳新帳前,韓信不反也得反!在打天下關鍵戰役中,劉邦需要韓信支援,而韓信藉機要挾封王。在大戰面前,先伸手要功要地位,本身會讓劉邦怨恨,更會讓呂后切齒銘記。在統一天下後,這些舊帳要清算了,韓信明白:功高震主,要挾君王,哪一條都要他命,生死之間,逼他造反!韓信稱帝后,不斷削減異姓王的權力,並以造反為由逐個擊殺,這引起了韓信極大的恐懼。每一個異姓王的下場,都與韓信的命運相關連:呂后在每個時刻都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韓信是異姓王,在清除之列,只是時間問題。清除異己,韓信不會坐以待斃,不能不反。
呂后既使不殺韓信,韓信也忍不下猜忌和逼迫,更何況他還有用兵如神的能力!
-
7 # 揚州小滴哥
如果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造反?
我覺得造不造反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造反的實力。一個老百姓說我要當皇帝,皇帝就算聽到了估計也是呵呵一笑說,你以為皇帝這麼好當的!但是如果聽到韓信說要當皇帝,估計必對韓信殺之。這就是自身實力問題。
韓信有造反的實力,而且軍權在握,韓信只要反,就算不能成功推翻劉邦,偏居一禹沒有問題。所以才會引起劉邦殺心。
韓信也是居功自傲不會急流勇退,天下已經平定,軍權在你手上誰也不能安心啊。
在來回到不殺,會不會反?雖然不重要,但是可以假設。我認為不會反,劉邦就算認為韓信不會反,也不敢用大漢江山去賭。我的理由是韓信是個自傲的人,一開始在項羽軍中不受重要,遇到劉邦使他才能得到發揮,他不知道怎麼面對。其次,韓信戀舊,騰達之後回到家鄉面對以前舊人都照舊提拔。所以明知道呂后把他叫過去有不妥也去了。所以我覺得他心中就沒有想當皇帝,只是實力到了,身邊的人鼓動了,自己的心也有點誘惑了。他的真實想法不會造反。
歷史已經過去,不能急流勇退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
-
8 # 小滔在農村
韓信是一個非常能屈能伸的人,而且為人非常聰明,擅用兵法。不過他出生貧寒,為了出人頭地,非常難忍,甚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可惜的是項羽沒有珍惜這一人才,最後讓他流失到了劉邦手中。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韓信給劉邦出的主意,韓信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謀戰用到戰場上的人。可惜的是劉邦打下天下之後,並沒有重用韓信,而韓信擅長打仗卻不懂政治。
韓信一味的居功邀賞,他不知道當官最重要的就是收斂,否則就會引來帝王的猜忌。最後呂后害怕韓信起兵造反,於是聯手蕭何將他給除掉了。
那麼如果當時呂后沒有除掉韓信的話,韓信到底會不會騎兵造反呢?事實上,韓信本身就並不是一個不講忠義的人,這一點從他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就可以看出來了。
他小時候被人欺壓慣了,一旦出頭之後,就再也不想過那種受人壓制的日子,被奪去封地貶為淮陰侯之後,他一直非常不滿,造反是遲早的事情。
-
9 # 君山話史
依史書的說法,韓信是打算造反的,只是還沒來得造反,就被呂后殺了。
不過,這種說法很值得懷疑。
我先說說史書的講法。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實際上已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還在劉邦的監視範圍。韓信便想到倚重好朋友陳豨,當時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臨行前,韓信對他說:“雖然皇上現在信任你,可是如果有人說你想反叛,謠言多幾次,皇帝不信也信了,你要怎麼辦呢?”陳豨聽得冷汗直流,趕忙請救。韓信悄悄地說:到時起兵自立唄,我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時(漢高帝十年),陳豨果然被逼叛變。劉邦率軍親征,當時想帶上韓信一起去。韓信推脫身體有病,不肯前往。
韓信留在京城幹什麼呢?據說他打算偽造了一份聖旨,釋放囚徒與奴隸,進攻皇宮,目標是呂后與太子。不過,什麼時候起事,這還需要陳豨的配合。不巧的是,意外發生了。有人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要造反,並供出陰謀。
鐵娘子呂后當然不是好惹的,就打算幹掉韓信。怎麼幹掉呢?她想了個辦法,要是把韓信召進宮中,殺之易如反掌。於是他讓蕭何去請韓信,理由是:假稱陳豨已經戰敗身亡,要求各級官員前往宮中祝賀。
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不能不給他個面子。於是便與蕭何一同進了長樂宮。只是一踏入宮中,就是踏入鬼門關。韓信被衛兵逮捕,立即處死。
以上是〈史記〉的說法,但是有幾個可疑之處。
其一,韓信與陳豨的對話,並無第三人在場,史書怎麼記得繪聲繪色呢?如此大逆不道的對話,只可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乎你口,入乎我耳,絕不可能有第三人知道。韓信與陳豨更不可能對別人說,那麼史書所記的,難道只是杜撰的嗎?
其二,劉邦去徵陳豨,難道就沒監視韓信嗎?劉邦是什麼人,會犯這種低階錯誤嗎?不要說韓信,就是文官蕭何,劉邦在外出遠征時,對他都不放心。說韓信能從容策劃釋放囚犯進攻皇宮,簡直是在說夢話。要是看不死韓信,劉邦敢放心去親征陳豨嗎?有理由相信,韓信身邊差不多都是劉邦安插的耳目。
其三,倘若韓信真的想造反,呂后在接到舉報後,應該馬上派兵包圍韓信的府第,將他捉拿歸案。韓信就是個光桿司令,沒有兵,只要派個幾百人去就手到擒來。但呂后卻沒有派兵去捉拿,反而派宰相去。這就不對了。明明知道韓信要造反,你派宰相去,這風險多大啊,搞不好就去送死。幾個小兵就能擺平的事,你讓宰相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個講不通。
因此,我認為真相是這樣的:比劉邦還心狠心辣的呂后,一直想置韓信於死地。正好借陳豨之亂,劉邦不在皇城之際,以謀反為藉口,殺掉韓信。不公開捉拿,是因為公開逮捕,就必須要公開審判,到時還要羅織一系列無中生有的罪證,比如麻煩。而召韓信入宮,秘密處死,先殺了再誣以謀反,別人信不信無所謂了。至於韓信與陳豨勾結之事,我想是無中生有的。謊言編得再好,也有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韓信與陳豨所謂絕密的談話,居然寫得繪聲繪色,都忘了背景設定了,要給這個編劇打差評。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韓信到底會不會造反,一直是一個讓廣大吃瓜群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無月在這裡只想說,不管韓信到底會不會造反,韓信的死是註定的。
為什麼無月這麼說,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一、韓信情商低,又不懂政治
無月在之前的話題裡也提到過這點,相比韓信的智商,韓信的情商有點低。
劉邦和韓信聊天的時候,韓信居然說出那句“多多益善”,雖然他馬上掩飾說劉邦是適合帶將的人,但那句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讓劉邦如鯁在喉,也因此忌憚了韓信的軍事能力。
項羽突襲彭城的時候,韓信手握劉邦大部人馬,卻沒有第一時間派兵救援。儘管韓信有戰略上的考慮,但主子有難,特別是當身邊的將領都勸韓信時,仍堅持己見,怎能不讓危急中的劉邦心生不滿,如果不是碰到劉邦這樣的雄主,恐怕彭城之後,韓信就被幹掉了,但劉邦並沒有發作,因為打仗還是需要韓信,劉邦就是這麼能忍。雖然戰略固然重要,但劉邦的安危更重要,即使派出一支小部隊也是一種救主的姿態。倘若運氣不好,劉邦真在亂軍之中被幹掉了呢?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也不怪別人說韓信心中沒有劉邦,擁兵自重了。
以上兩例便可看出韓信此人情商堪憂,不懂政治,且恃才傲物,容易得罪人。
二、功高震主,貪戀功名
韓信攻佔齊地後,項羽恐慌萬分,連忙派人去遊說韓信,以三分天下為條件,希望韓信反漢聯楚,被韓信所拒絕。
韓信的謀士蒯通勸他:
“將軍難道沒有聽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道理嗎?……將軍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挾難賞的大功,歸楚,楚不信;歸漢,漢王震恐。若不自立為王,何處是你的歸宿呢?”韓信謝絕了蒯通的建議。卻又遣使修書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困在滎陽,自顧不暇,看罷來書後勃然大怒,本不想應允。後來,聽取了張良和陳平的意見後,又說:“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當假王幹什麼!”於是,立韓信為齊王,並徵調他的部隊攻楚。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韓信的謀士蒯通已經清楚的道明瞭韓信功高震主,前途多有不測。而韓信呢,兵權在握,居然還主動去像劉邦要王位,要就要吧,還搞個“假齊王”這種尷尬的稱呼。不怪旁人說韓信擁兵自重,藉機要挾劉邦,又虛偽狡詐,明明想要王位,卻又不承認,用個“假齊王”掩飾了。真的,這是韓信自己作死,怪不得別人。而劉邦的政治能力則高出韓信許多,毫不吝嗇,直接給了個真齊王,這就是劉邦的厲害。
韓信如此迷戀功名,或許和他功成名就前的經歷有關,那時候的韓信受盡世人冷落嘲諷,甚至還有“胯下之辱”,所以成名後的韓信自然對功名會特別眷戀一些。
相比韓信,秦末名將王翦的做法就高明的很,作為一個幾乎替秦國掃除六國的蓋世大將,做到了功成身退,那真叫一個厲害。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但統一大業的重頭戲還在後頭,王翦卻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
後來李信和蒙恬伐楚不利,秦王再命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伐楚 ,出征時王翦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王翦懂得激流勇退,不戀權力,實為一智者。凡事比較見高下,韓信之拙由此可見一斑。
三、韓信害死了酈食其
是怎麼一回事呢?
酈食其曾奉劉邦命令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備,以七十餘城降漢。漢王四年戊戌初(公元前204年11月),漢將淮陰侯韓信嫉妒食其之功,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酈食其。
酈食其此人有一個長處,就是善於遊說,口才特別好,替劉邦統一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勞。這種人情商都很高,很會搞人際關係,劉邦和酈食其的關係是非常好的。酈食其好酒,劉邦也喜歡,兩人還常常在一起喝酒。
劉邦平定英布後,分封時很掛念酈食其,想封其子酈疥為侯,雖然酈疥多次領兵打仗,但軍功未至於封侯,最後劉邦仍破例封酈疥為高粱侯。從這件事能看出,劉邦對酈食其的懷念,而導致酈食其慘死(烹殺)的韓信,肯定在劉邦的心裡記下了深重的一筆。
這也是劉邦厭惡韓信的一面。
以上幾點為韓信必不得善終的幾點淺顯理由。
其實即使呂后不殺韓信,劉邦自己也會除去韓信,呂后執行的也是劉邦的意思,他們開的是夫妻店,貫徹的是同一個精神,無非由呂后替劉邦來背這個罵名而已。無論劉邦還是呂雉,都是政治高手,不得了的人物。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1 # 集美嚴選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有兵聖的稱號,但也是一個政治白痴。《漢書.韓信傳》裡說在陳稀在劉邦任命他為代王相國監邊兵時,去向韓信辭行。因他們關係非常好,韓信對陳稀說:你是皇帝的寵臣,又十分信任你,代地又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地,如果有人告你有造反的跡象皇帝是不會相信,等再有人造你造反時,皇帝才會懷疑你,到第三次證實你皇帝才會起兵討伐你。
呂后是以謀反罪誅殺韓信的。謀反罪,自古就是第一大罪,屬十惡不赦之列,一旦沾上基本就是萬劫不復。呂后以謀反罪將一個曾經的諸侯王、在職的列侯夷滅三族,手裡如果沒有一些硬貨是說不過去的,至少輿論方面也不好交代。所以,個人覺得,韓信謀反還是可信的,起碼有謀反之心是可以肯定的。
韓信其人忠義觀念淡薄,屬於實用主義者。這一點從其 背楚投漢就可以看得出。起初,韓信原是項羽軍中之人,而且因為有些才華和能力,被項羽授予了執戟郎的職位。這個職位說實話,不算高,但起碼屬於可以接近項羽的人,比起無名小卒要強很多,而且也容易出頭得多。
韓信轉頭就背叛了曾經也算善待過自己的項羽,投入了劉邦的懷抱,之後幫助劉邦逼得自己的老主子項羽自刎烏江。另外,從韓信年輕時為了保全性命連別人褲襠都願意鑽來看,這個人是個做事沒有底線的人,一切實用第一。既然韓信可以叛投漢,為什麼就不能叛漢自立或者叛漢投他呢?
韓信功高震主,他的門客多次提醒要他低調點,結果韓信不聽,每次出巡都是高調的大排場。這裡我要說明下,韓信在帶兵打仗上是一把好手,可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是看不透人性。當時項羽劉邦爭霸時,有門客就跟他建議過要他割據一方,三分天下。可是這貨覺得在劉邦劉總的公司幹,不能辜負老闆對自己的優待。他猶豫過,彷徨過,但是最後還是站在劉邦這一邊,可以說當時就失去了稱雄的機會。
至於反與不反個人認為韓信都不會反。史記的確記載韓信做陳晞內應,但韓信即沒膽量又沒實力。沒膽量從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你不要說後積極發,臥薪嚐膽之類的話,那個時代不是厚黑成風的年代,人的尊嚴臉面遠比性命重要。至於沒實力韓信降為淮陰侯在京城監視居住,手下一個兵將都沒有拿什麼玩。所以韓信只不過是過過嘴癮罷了,他根本不敢反。
如果韓信要反,楚漢爭霸時韓信就可以反了,當時韓信手握重兵,再加上項羽牽制劉邦,劉邦牽制項羽,當時韓信如有異心可三分天下。這麼好的時機都不反,難道無兵無權的淮陰侯會反嗎?如果韓信要反,呂雉傳他入宮可能他就不會去了。所以韓信反是慾加之罪何患無詞。
-
12 # 八卜書友
對於這個問題,透過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就當時的情形,如果呂后不殺韓信,韓信很有可能造反。因為當時劉邦正在外討伐陳豨叛亂,而韓信對陳豨明確表示願意做內應。這些情況劉邦和呂后是不知情的,當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和陳豨串通謀反時也只是告發人的一面之詞,但是為了以策萬全,呂后果斷誅殺了韓信。
筆者認為,無論韓信造反與否,最後都要被殺的。這和韓信是否真的打算造反與否沒有關係,而是韓信是否有能力造反,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劉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如果韓信認識不到這一點,遲早是會被誅殺的。對劉邦來說,這就是韓信的罪,韓信的原罪。
如果韓信認識到這一點,要想善終,就要向張良一樣,懂得功成身退。可是韓信始終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他的短板。當初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被項羽三萬起兵擊潰,各諸侯皆亡漢降楚,劉邦幾無立足之地,狼狽不堪。而此時的韓信正滅魏,北破趙、代,擁重兵在外,耍的不亦樂乎,似乎肯本沒有考慮此時劉邦的安危。以致於劉邦趁著韓信睡覺的時候,悄悄進入韓信的軍營收繳他的精兵詣滎陽抗拒西楚項羽。其後,韓信攻打齊國,引兵東,未渡平原,劉邦遣使者酈食其到齊國遊說,韓信大軍逼境,打算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劉邦是想盡快解決齊國戰事,好讓韓信抽身救援自己。可是,這時跳出來個辯士叫蒯通,忽悠韓信,“酈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要下齊國七十餘城,我們這些人,率軍在外作戰年餘,才攻下趙、代五十餘城,我們竟然還不如一介儒生嗎?”結果韓信突然進軍,使得酈食其被烹殺。可想而知,劉邦會有多生氣。之後,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危在旦夕,韓信在滅齊之後,不僅沒有救援劉邦,竟然派人向劉邦討封假齊王。把劉邦氣得張嘴開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被張良、陳平踩腳提醒後才馬上改口,封韓信為齊王。當劉邦對韓信懷恨在心的時候,韓信還是渾渾噩噩,極為天真。正當楚漢相持不下,辯士蒯通再次忽悠韓信成大事,韓信還認為漢王劉邦對自己還不錯,自己的所得理所應當,韓信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利背義乎!”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此時的韓信倒是沒想著造反,但是這對於劉邦來說太他麼嚇人了,待到鳥盡,必須弓藏。所以項羽一破,劉邦馬上襲奪韓信軍權,徙封他為楚王。沒有過久便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便打著出遊的名義準備擒拿韓信,韓信覺得自己沒罪,功勞又大就束手就擒,想當劉邦面把事情說清楚。這時候韓信真反假反對劉邦還重要嗎,所以就改封韓信為淮陰侯。韓信這才明白,劉邦是畏惡其能。這時候韓信不是想著如何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猜忌,而是“日夜怨望,居常怏怏”,最後竟串通陳豨,如果有一天陳豨被逼造反,自己願意做內應。最終被呂后給誅殺,而劉邦見到韓信被處死之後,竟是“且喜且憐”。
回覆列表
韓信沒入宮之前,是和陳稀密謀造反,而且陳果然造反,劉邦前往征討,韓信的僕人告發了主子,韓信被蕭何騙進宮中,呂后殺了!
其實這裡面有很多事情是有疑點的。
1.陳告訴韓信,他在外造反,韓在裡面裡應外合即可。要知道韓信在皇城裡被貶到淮陰侯,他有兵權麼?早就解除了,他有衛隊麼?估計身邊也就幾個保護的衛隊。這時候的韓信,淮陰侯就是一個擺設,沒有兵權,沒有指揮權,也沒有其他任何權力,他怎麼和陳造反!
另外我們知道,漢初,劉邦怕異性王做大,先後幹掉了彭越,英布等功臣,其他功臣為了自保,也是想盡各種法子躲避,像張良去長生不老去了!怎麼著也得輪到功勞最大的韓信了!劉邦這招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我們看此前的韓信,做楚王的時候,有人就汙告韓信謀反,劉邦求之不得。立即捆了,可見劉邦就想把假的搞成真的了。
那麼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斷,那就是陳並沒有找韓信造反。陳自己獨立造反。
劉邦親征,我覺得是他故意如此,殺韓信,他不在京城,落一個不殺功臣的罪名。
因此我懷疑這是劉邦給韓信下的棋,一步很大的棋。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陳稀造反,為了讓韓信有牽連,就編造韓信和陳稀一起合謀造反。這樣就有罪名殺韓信了!呂后動手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呂后可以背殺功臣的黑鍋啊!
答案是韓信沒有造反,是有人汙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