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組建十幾支千人規模的騎兵游擊隊,專門針對遊牧民族的分散部落進行偷襲搶劫?一來可以以戰養戰,二來可以把搶來的馬匹牛羊賣給民間充當軍費,三來可以讓他們的人口始終無法大量增長,四來可以讓他們的軍隊喪失兵源。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久而久之,遊牧民族必定會把分散的部落和軍隊集中到一起,而中原王朝就可以藉此機會集中所有精銳把他們一網打盡永絕後患。就算一次失敗,還有下次,總有成功的時候。就算無法消滅他們的軍隊,也可以分一部分兵力繞到他們的後方,消滅他們的老弱婦孺。
10
回覆列表
  • 1 # 王凱旋

    你有把握對這十幾只騎兵分隊有絕對的控制權嗎?如果沒有,這十幾只千人隊分散開來,就是游擊隊性質的流寇。萬一合力,就是要中央王朝命的叛亂。

    有絕對控制權?給養怎麼辦?為了對付遊牧流動性這麼大。在本國境內純粹靠地方嗎?在國外靠劫掠嗎?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後勤保障部隊很難實現。

  • 2 # 七追風

    這個問題就比較大了,一句兩句還真說不清楚。我簡單總結幾點,再等高人補充吧。

    首先,戰馬問題。

    這是個老問題了,組建騎兵隊伍,戰馬是最重要的。遊牧民族就是馬背上民族,人家的馬天生就是戰馬。

    但是中原王朝就麻煩了。傳統農耕文明,牲畜的最大作用是耕種,所以,養牛要比養馬划算的多。

    也不是說中原王朝不養馬,但是好馬不多。大家都知道的河套平原,那就一個良馬產地。漢武帝能發展出騎兵隊伍打擊匈奴,和擁有這裡有很大的關係。

    後來到了宋朝,河套平原就成了西夏和遼的了,燕雲十六州也沒有了。失去了良馬產地,自然對騎兵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也不能說中原地區沒有馬,比如說明朝,朱元璋早期就建立起一隻龐大的騎兵隊伍。元朝統治階段,在中原地區甚至江南地區都開始辦馬場。朱元璋邊打仗邊蒐羅,騎兵隊伍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但是,不打仗之後,養馬就成了麻煩事。開始還是官方養馬,但是養著養著就覺得成本太大,常年不打仗,養著有什麼用?再加上管理混亂,戰馬的質量就下降了。

    官方養馬進行戰備,本來就應該是重中之重。但是對於中原和江南來說,對於朝廷中有些不打仗的文官來說,耕地最重要,產糧食養活人最重要。馬場被擠壓,比如說北宋也養過馬,但是武備鬆弛,養著養著就變成了民間養馬。民間養的馬,拉犁種田是好手,但是上戰場能行嗎?

    第二,發展騎兵的成本。

    接著上面的說,養馬就需要地,有水有草有地方跑。所以為什麼河套平原重要,為什麼燕雲十六州也重要,因為那地方適合養馬。

    來到中原和江南,土地都是用來產糧食的,拿來養馬成本太高了。另外,並不是說我組建一萬騎兵,養一萬匹馬就夠了。馬也是會生老病死的,也會有戰場損耗的,必須有大量的儲備才行。

    對於中原王朝發展騎兵,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就是訓練。遊牧民族的馬天天撒丫子在草原上跑,拉出來就是戰馬。

    中原王朝不行,馬需要訓練,人也需要訓練,要想去主動出擊對付遊牧民族,訓練量還必須很大。這樣的話,養活這支騎兵部隊,成本就很大了。要是遇到尚武的時代,明君的時代還好。

    到了重文輕武的時代,到了昏君時代,怎麼辦?

    最後再說一點,跟遊牧民族打游擊戰,真的很難。

    人家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個固定的地方,你出去找一次人家,就要花費大筆的錢和大量的精力,還不一定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一兩千的騎兵隊伍,打贏人家的希望很小。

    想想當年的飛將軍李廣,奉命去包抄匈奴,竟然迷路了!李廣可是跟匈奴打了一輩子仗,就這還會迷路,打匈奴的難度可想而知。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中原王朝想不想打。有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不想打,你就沒招了。

    就像前面說的,遇到重文輕武、武備鬆弛的時代,遇到昏君權臣的時代,人家壓根兒就不想打。

  • 3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本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中原和遊牧存在著一個此消彼長的平衡關係,現實中只有以強凌弱,少有沒事幹天天找胳膊粗的麻煩,自己找抽!那麼本題的小分隊騎兵什麼時候使用呢?中原強的時候嗎?中原強的時候遊牧民族要麼躲遠遠的,要麼是和中原關係融洽,經常在邊關的貿易站做個買賣什麼的,互通有無。遊牧強的時候嗎?遊牧強的時候,他不來找你,已經天天燒高香了,還想去騷擾人家,不是擺明了說,來呀,來打我呀!

    2、作者的思路是好的,其實按照中原王朝那麼多年的智慧沉澱,這個事情可以做得更好,現實中就是這樣做的。而且中原人不會留一滴血,那就是分解敵人,利用遊牧對付遊牧,比自己動手強多了,無非是付出一點錢物、還有不值錢的官銜。

    3、再延伸一下,消弱遊牧民族的實力,這個遊牧文明自己或漁獵文明做得好,比如我瞭解的大遼和大金,就經常深入草原,進行一項叫“滅丁”的工作,有興趣可以查詢一下,這個比本題說的小規模部隊偷襲好玩多了。但是這件事讓中原文明來做,就比較麻煩。

    4、中原文明做這個工作得不償失,培養騎兵花錢又費時,更不說遠離本土作戰,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出去能否打到兔子,還是被鷹啄了眼?就算是每次都有所斬獲,這十幾支部隊,在草原,也就是乞丐身上的幾隻蝨子,成不了大事。

  • 4 # 雲中雲山

    你這樣幹,對方更能這樣幹。

    簡單說這樣幹了 ,對方肯定報復,都是有後臺的。你搶對方,對方也能反過來搶你,最後發現還是自己吃虧。

  • 5 # 憤怒野虎

    這是由於條件所限制,以及當朝政府人物意識原因。

    古代中原王朝,在強盛時,遊牧民族基本不敢南下侵擾。甚至他們還被中原帝國王朝追打的可能,戰國趙國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採用匈奴優點,組建騎兵隊伍,打擊匈奴。

    在中原王朝帝國弱小時,遊牧民族才會侵攏,甚至攻打王朝。西晉時代,歷經八王之亂後,才出現五胡亂華。

    帝國皇儲的享樂思想,以及執行的政策,也使國家軍備廢馳。北宋時代初期的兵民結合制,使得帝國初期,與北方遼國戰爭基本獲勝。而當局的重商輕武思想,使得漢人尚武精神頓失。享樂太平、歌舞昇平的思想氾濫,於是乎,北宋成為中國歷史最富時代,卻常被北方遊牧吊打的時代,“靖康之恥”影響後朝世代。

  • 6 # 軍緣鑫播客

    霍去病能夠成為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冠軍侯”,是因為他敢於不要後方進行大縱深的奔襲運動戰。這種戰法,固然有奇效,但是風險性非常大,一般將領想為而不敢為。比如衛青,他就屬於穩紮穩打型。

    而且,組建騎兵游擊隊,不僅僅是孤軍作戰的問題,還存在更多的風險。

    第一,戰法已明,不存在任何突然性。

    既然中原王朝組建了遊擊騎兵,想必遊牧民族已經領教過。既然如此,像霍去病那種突然性的大縱深奔襲,就不會再有奇效。而且,既然雙方都處於遊擊的狀態,那麼有看誰的運氣更好,能以大兵團捕捉到對方。

    第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逐草而居,可進可退。

    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就是如此,哪裡有水草,哪裡就可以安家。但是中原王朝的將士們,不可能長期適應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一旦戰線過長,游擊隊員們就沒有了根據地那種歸宿感,怯戰厭戰情緒很難抑止。果真如此,氣勢上已經輸給對手了。

    第三,以戰養戰,會造成對中原文明的破壞。

    威服之外,還有德治。中原文明提倡正義之師、王者之師,如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遊牧民族劫掠的方式來對付他們,其結果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因此,諸如霍去病那種作戰方式偶爾為之尚不為過,但不可能成為中原王朝舉國效仿的作戰模式。

  • 7 # 致守仁

    第一問題就是戰馬

    中原培養一個騎兵是很貴的,人員的培訓,武器裝備是其次,關鍵是戰馬,戰馬想要養得好,光戰馬的吃食就很難,光吃草料戰馬就跑不動,就是在糟踐戰馬,一匹戰馬要喂好,必須要用草料,燕麥,黑豆混合餵食。光一匹戰馬的食料花費就已經很驚人了,就別說千匹,萬匹。而且中原王朝普遍缺產馬地,一般來說也就河北,河西地區能產出優質戰馬。如此金貴的戰馬,組織大規模騎兵軍團都捉襟見肘,又怎麼捨得撒出去當消耗品呢。

    第二個問題是後勤

    遊牧民族打仗時一匹戰馬,一匹馱馬,一匹母馬。渴了喝馬奶,餓了嚼準備好的肉乾。還不行看天上飛的,地下跑的,一箭放倒就是一頓飯。

    但是中原人民過可受不了那種生活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小規模的無所謂,但是千人以上隊伍想長期在草原上活動,後勤保障必須得跟上。短期打一場大仗那些糧草或許沒問題,但是那種長期的遊擊作戰,就算輜重部隊能找到游擊隊,就算輜重部隊一路安全,沒人搶。長此以往光糧草消耗就能把中原王朝拖垮。馬還好說,要是讓中原騎兵也喝馬奶,吃禽肉,絕對天天拉稀,戰鬥力啥的就別想了。

    三就是地形問題

    你畢竟生長在中原,就算提前把草原摸透了,幾萬騎兵分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如何去尋找那些部落,那些個部落逐水草而居,遷徙是很頻繁的事。中原騎兵光找那些部落就能累死。況且那麼大規模的軍隊,很難不被發現,今天被人射一箭,明天被人摸加崗,不出三天部隊就得崩潰。

    總而言之,這麼幹,絕對是賠錢買賣。

  • 8 # 手機使用者14177847723

    1:首先騎兵的戰馬是挑選出來的,平常是不騎的,只有上戰場才騎,平常騎的是腳馬,一支千人的騎兵部隊需要上萬匹腳馬的負載作戰物資。還需要獸醫和醫生等;

    2:古代沒有GPS導航,千人進入大漠草原,很有可能迷路,又對當地不熟系,很容易造成非戰鬥減員;

    3:農耕文化的騎兵和遊牧民族的騎兵相對起來實戰能力略差,所以只能攥緊拳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分散出擊很可能被分散擊破。

  • 9 # 子語有云

    先不說打的贏打不贏的問題,十幾只千人規模的相當大了,稱為游擊隊不太合適。

    第一說吃飯問題,靠政府供應,難度太大了,十幾只分散的部隊,就是十幾個分散地點,騎兵的特點運動快,不固定,供應難度太大;如果集中地點供應,那騎兵的機動優勢就沒有啦,還容易被人發現規律,被圍殲;分散供應的話,工作量較大,而且供糧隊安全難以保障。

    第二靠搶以戰養戰的話,參考漢代征討匈奴,當時匈奴軍隊多在大漠深處,難以找到,游擊隊深入敵後如果不和牧民搞好關係,難以長久維持;自己居民區一般有大軍駐守,襲擾難以解決吃飯問題,而且西域地區沙漠較多,搶不太現實。

    第三,馬的草料問題難以解決,騎兵戰鬥力難以維持。

    第四,古代兵力和馬在軍隊都是稀缺資源,不可能派去執行等同送死的任務。

  • 10 # 周千文12345

    原因甚為簡單。

    中國皇帝在發展民族實力和推動中華文明的進步方面,僅有幾個君主能夠使得民族和王朝雙贏的,不外乎開國或中興之主。

    中國皇帝在防內方面一向比防外用心給力。一個能擊敗甚至消滅遊牧部落,哪怕是分散的部落,掌控數千數萬鐵騎的將領同樣也能威脅皇帝奪權皇位,像衛青、霍去病這樣既忠又能的傑出的騎兵名將舉世罕見。

    哪個皇帝敢培養、重用十幾個馬超那樣的悍將?那簡直是自取滅亡。

    所以封建皇權專制是使得近代國家落後的唯一根本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是養豬商,為何溫氏股份與牧原股份的股價走勢差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