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淮上秋陽

    太平公主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可以說在各方面都有武則天的影子,那為什麼最終沒有能夠像她母親那樣,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女皇帝呢?這應該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太平公主在李唐皇族中的身份不如武則天。從原始出身來看,太平公主確實貴於其母,她的父母、兩個哥哥都是皇帝,她又是大唐公主。反觀武則天,只不過是一木材商人的女兒,又是山西文水的一個小姓。但從李唐皇族的角度來看,太平公主是嫁出去的女兒,武則天是娶進來的媳婦,媳婦娶進來就是家裡的主人,武則天在李唐皇族中有妻子和母親的雙重身份,其地位和影響就不一般了。而女兒一旦嫁出去,對孃家來說就是客人了,對孃家的發言權就減弱了,發言權的減弱就意味著影響力的下降。可以說這是太平公主一生中的最大軟肋。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實力遠遠不及武則天。大家都知道武則天在當皇帝前當了二十八年的皇后,五年的皇太后,一生都在致力於培植、經營自己的政治勢力,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軍隊,到處都有自己培養、安插的人手。更重要的由於她長期的參政、執政,因而在官民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大唐的臣民已習慣了她的統治,認同了她的統治,她最終君臨天下可謂順勢而為,水到渠成。而我們再看一下太平公主的從政經歷,她從武則天晚年開始參政,到唐睿宗時達到權力的巔峰,這段時間比並不長,雖號稱七位宰相,五出其門,但她只是控制了中央的幾個高層官員,中央其他好多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和軍隊中都沒有她的人手,因此,太平公主嚴重缺乏全面執政的政治基礎。

    第三,太平公主的政治對手比其母武則天的政治對手要強大的多。我們說武則天的政治對手主要是她的四個兒子。老大身體孱弱,雖立為太子,但基本上不問政事,最後還沒做皇帝就已病逝。老二李賢雖很有才能,但畢竟年輕,缺乏政治鬥爭經驗,更沒想到自己的母親會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因此沒有及時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衛反擊而被武則天輕鬆拿下。老三李顯和老四李旦就更不用說了,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庸才,和武則天根本就不是同一量級的對手。而太平公主的對手李隆基不僅膽略過人,謀略超群,同時還具備極強的政治號召力和執行力,是大唐帝國不可多得的傑出政治家。

    由於以上幾點原因,所以儘管太平公主出生貴於其母,才華不輸其母,但她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

  • 2 # 雜談歷史

    太平公主沒當上皇帝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太平公主雖然出身高貴,但卻是女兒身,古代封建社會,女兒出嫁就是屬婆家人了,對孃家的事情就沒有參與單的權力了。

    第二,太平公主崇尚奢侈的生活,而且作風不好,生活比皇帝還優越,佔據了長安大面積的田產,就連身邊服侍的人都是綾羅綢緞,另外,當下屬為了利益與老百姓發生矛盾時,太平公主還予以姑息,百姓自然不會擁護她。

    第三,太平公主早期參政,有心機,在其哥哥睿宗在位時期,權利更是達到了頂峰,但是畢竟睿宗兩年後就禪位了,而且她在政治參與上長期處在人後,在前臺展現時間不多。

    第四,太平公主的政治實力還是有所欠缺,其手下都是透過錢財收買,人品和能力都不好,即使門下五位宰相,也只是處在最高層官員,沒什麼社會基層的支援這股勢力也不穩定。

    第五,太平公主雖有一定的權謀和能力,但是其參與唐朝政務和爭鬥期間,她只是出於奪權上,不在治國本身,並沒有做出可以為人稱道的業績,僅僅侷限於干預狀態。

    第六,太平公主有比較多且強勁的政治對手,除了同為女人的韋后、安樂公主等人,還有能力和勢力方面都非同尋常的侄子李隆基。

  • 3 # 歷史的拐點

    太平公主和武則天確實非常想象。畢竟兩個人本身便是母子。史書上也有記載說:太平公主非常像武則天,所以特別受寵。

    太平公主本人也確實野心勃勃,極有政治理想。尤其是遇到了懦弱的李顯、李旦做皇帝。更是讓她獲得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其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因為有實力這才逼的做了太子的李隆基發動“天賦政變”,殺害太平公主,逼迫李旦退位。

    為什麼武則天成功了,而太平公主失敗了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天時不利

    武則天的稱帝之路,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第一遭。她徹底控制政權之前,可能沒有幾個人發現武則天稱帝的野心,自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防備。太平公主則不然,前面已經有了一個強勢的老媽。太平公主安插親信,自然讓許多大臣心生警惕。畢竟李唐男士皇族座皇帝更容易讓人接受。

    二、人和不合

    武則天稱帝前,朝中其最大的政敵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已經被扳倒。原本的統治者李治也因為疾病逐漸退居幕後。武則天代替李治執政多年,等到她正式稱帝朝中早已經遍佈她的黨羽。她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為國家換個名號,給自己改個稱呼。太平公主就沒有這麼幸運。遇上了號稱“李家麒麟兒”的李隆基。最後被果敢的李隆基“三振出局”。

    三、主角性格不同

    武則天掌控政權是逐漸掌控的過程。從她參與國政到當上“女皇”共用了數十年時間。這期間她各種手段頻出。一方面對於國家的治理無可指責,另一方面重用酷吏讓大臣不敢說話。同時恩威並施,大棒加紅棗戰術將身邊的大臣收拾的服服帖帖。她的奪權過程總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意味。也許是境遇不同。太平公主則顯得有些“急功近利”。李顯、李旦在位期間,她便有插手政務的動作。造成了大家對她更大的警覺。

    結語

    也許正式因為這三點原因。所以極類武則天的太平公主落得了個香消玉損的命運。

  • 4 # 國史春秋

    真正像武則天的女人不多,模仿武則天的女人倒是不少。比如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女兒安樂公主,母女二人做夢都想成為如武則天一樣的女人。但最終誰都沒能如願,因為別人的成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複製。

    但是榜樣的力量不但驚人,而且讓人膜拜、狂熱,因此武則天的去世,並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反而讓許多女人陷入迷茫、重複走她走過的路,並且在這條狹長而擁擠的路上相互踩踏、傾軋。然而結局都無一不是驚人的相似,因為權力、政治是一把利刃,很少有人能玩到遊刃有餘,一旦失手,就會死的很慘。

    太平公主為什麼不能成為像武則天一樣的皇帝?因為輪不到她。武則天有三個兒子,即長子李弘、次子李旦、三子李顯。長子李弘太不聽話,愛鬧騰,事事和武則天對著幹,所以武則天讓他永遠消聽了。次子李旦雖有點小脾氣,但還算順從,可武則天還是不順心,於是立了又廢。三子李顯百依百順,所以武則天想讓他當幾天皇帝就當幾天皇帝,多一天都不可以。

    武則天晚年也考慮過自己的接班人,武承嗣、武三思、李旦、李顯腦子裡輪番的過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傳位於女兒太平公主。因為武則天自己也明白不合乎禮制,歷史的笑話應該就此結束,自己的幸運不能再施捨到女兒頭上。所以武則天深思熟慮,還是將皇位給了兒子李顯。李顯有負厚望,做了五年有名無實的皇帝,還被老婆及女兒聯手毒死。

    這時,終於輪到太平公主閃亮登場了,但是幕後的操縱者是侄子李隆基 ,所以太平公主只是幫著李隆基剷除了韋武集團,露了一下臉就沒什麼事了。唐隆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把老爸李旦推上了皇位,是為睿宗。李旦只坐了兩年皇帝就厭倦了,但睿宗並不是傻子,知道將皇位傳給兒子李隆基最實惠。太平公主當然也想要皇位了,並且好一番的忽悠,無奈睿宗不給,也不上套兒,這樣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侄子登上皇位。

    太平公主有母親武則天的性格,當然不會就此服輸,所以謀劃如何除掉李隆基 ,到時自然就眾望所歸,想不當皇帝都難。而太平公主畢竟做的是見不得光的事情,因為李隆基名正言順,因此免不了手抖心虛。她這裡稍有猶豫,正好給了李隆基反擊的機會,因此姑姑就死在了侄兒的手裡。當然皇權的爭鬥,可以視作他們是陌生人之間的較量。

    有著“巾幗女相”之稱的上官婉兒,有武則天一半的影子,而太平公主自認為能做母親的替身,所以這些女人如著了魔一樣,都去追求一個不切實際的東西,前赴後繼,無休無止。沒有自知之明,就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因為她們不明白所謂模仿只能是一種“秀”,永遠學不到精髓,只能放縱慾望的滋長,最終留給人們一個似曾相識的背影。

  • 5 # 漫漫史話

    這倆人沒有可比性

    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帝,首先她有治國才能,也有做事的手腕,其次她經營時間很長,朝中有自己的班底,軍權也在自己手裡,最後她選的時機很好。

    太平公主?才能不及她母后的三分之一,班底不及她母后的三分之一,時機不及她母后的三分之一,成功率呢?十分之一都不到吧。

    還有就是李家有競爭者啊,李家人一直都在默默反抗武后,背後有各種世家在支援,武后年老無力理政,也只能把權力交給李家人,因為她知道,如果交給武家人,武家既沒有能力繼承也沒有實力繼承,最後是要被滅族的。權力移交也是不得已。在這移交的過程中,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太平公主。

  • 6 # 瀾石記

    還是沒有足夠的實力。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那時就協助高宗處理政務。後來高宗去世,武則天輔佐幼帝,垂簾聽證。最後建立周朝,自己當了皇帝。同時,武則天具有治國才能,又有御人之術,讓人信服。

    而太平公主從來不是中心人物,她可以左右重要的朝政,但成不了大氣候。而且,她沒嫡系的軍隊和得力的部下,可以搞陰謀,但搞陽謀不行。最後當李隆基掌控局勢後,她的結局只能是滅亡,因為誰也不能留一個不安定因素。

  • 7 # 谷老師

    武則天之所以能登上權力高峰,是他依靠唐高宗李治的結果,李治軟弱多病,許多事有武則天做主,造就了武則天的輝煌。

    太平公主要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必須得到唐睿宗李旦的支援,李誕表面上軟弱,遇事猶豫不決,實際上是一個聰明睿智的歷史人物,他寧願把皇位傳給三兒子李隆基,也不願意傳給妹妹太平公主。當太平公主誣告李隆基急於奪權時,唐睿宗李旦順水推舟,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太平公主也就徹底傻眼了。

  • 8 # 笑哥的生活記錄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任何人要成就大業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武則天在封建男權社會里破天荒頭一次登上皇帝寶座,儘管後來被政變下臺,那也是前無古人了,後代李唐宗室和官員必定對女主臨朝心有餘悸,防範有加,此天時不對!更何況在權謀手段上與武則天對比,也是有巨大差距,還碰上李隆基這樣的強人,時也命也,註定了她無法成為武則天第二,以後也沒有哪個女子成為,哪怕最接近的慈禧太后!

  • 9 # 藏劍山莊902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為什麼成不了武則天。

    一、太平公主的家族

    介紹太平公主之前,應該先談談她的家族。因為唐代正處於貴族社會向官僚社會的過渡階段,貴族的勢力在唐代特別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層次貴族之間的分化重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出身和家族對一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對於處在政治漩渦中心的人物比如太平公主來說,更是如此。太平公主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李氏家族雖是皇族,但在當時並不是第一等的高門大族。從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後,幾代皇帝都對傳統的一等大族特別是山東士族採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而以抑制為主。就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還下詔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自為婚姻”(《資治通鑑》卷200),以削弱山東士族的勢力。當時皇族也多與當世名臣或關中、代北貴族聯姻,而基本不與山東士族通好。這一政策直接影響了太平公主的婚姻。 太平公主的母親是武則天。武氏家族是一個地道的小族。武則天的父親可能是一個木材商人,她的母親楊氏則來歷不明。武則天當皇后前後,曾編造她母親是隋宗室遂寧郡公楊達的女兒,但她的心中其實是沒有底的。因此當有人瞧不起她的家族時,她還會十分生氣。當時的人也清楚這一點,一直拿武氏當小族看。駱賓王在那篇著名的討伐武則天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就直斥武則天“地實寒微”。 這個小小的武氏家族與山東士族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守禮法”。比如我們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可以和外孫子賀蘭敏之私通;武則天的姐姐南韓夫人在丈夫死後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並把她的女兒也送進宮,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則天養有許多男寵為眾所周知;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表嫂(或表弟妹)韋皇后私通;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姦汙了表嫂(或表弟妹)楊氏(即太子妃)等。 太平公主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裡,她不可能不受到這種風氣的很大影響。

    二、太平公主的生活 太平公主姓李,沒有名字留下來。這不獨是太平公主,唐代的公主包括皇后都沒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歷來是“皇后”的典範,但她也沒有名字。武則天如果不當皇帝,也沒有名字,當了皇帝之後,才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武曌”。順便說一句,現在稱“武曌”為“武則天”其實是不倫不類的。因為“則天”只是武氏的尊號,可以叫“則天皇帝”“則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則天”。這就好像一般不稱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文德”一樣。不過約定俗成,現在叫“武則天”關係也不大就是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上面有四個哥哥,其中三哥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後來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們不知道。由於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於龍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於龍朔三年(663年)。又由於她很可能死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歲。 關於太平公主的長相,史書說是“豐碩,方額廣頤”(《舊唐書·太平公主傳》,以下出自舊、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武則天曾說太平公主“類己”。這可能有兩種意義,一是說女兒長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說女兒的性格愛好與自己類似。太平公主“多權略”,喜參政,這與武則天相似;她在武則天晚年將張昌宗推薦給母親作男寵,這種情趣與武則天也是一致的。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家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來往於姥姥家的日子裡,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姦。《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姦汙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姦汙自己鍾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一出,就堅決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後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家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歷不無關係。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胡僧惠範,家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這個惠範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 氵是。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鑑》卷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於高戩,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鑑》卷207)。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大約在太平公主14、5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著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騷動。唐高宗看出了她的這種要求,用史書的話說就是“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為什麼要選擇薛紹呢?前面講過,作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東士族的家族聯姻,薛氏正是這樣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父親就是駙馬,母親也是公主(城陽公主)。武則天后來的男寵薛懷義本不姓薛,只是武則天想讓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並“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令(薛)紹以季父事之”(《舊唐書·薛懷義傳》),可見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於為什麼選擇薛紹,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則天似乎對薛紹並不十分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仍然是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武則天說:“我女豈可使與田舍女為妯娌邪!”(《資治通鑑》卷202)武則天既然對薛紹不大滿意,為什麼同意了這樁婚事呢?這其中可能有個外在的原因。原來在這一時期吐蕃開始強大,唐蕃幾次戰爭都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到調露元年(679)吐蕃前來求和親,並點名要太平公主。武則天只有這一個女兒,自然不願讓她嫁走,但又不願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將太平公主變為道士“以拒和親”的主意。太平公主不願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沒有收回,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儘快為太平公主找一個駙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與薛紹結婚。婚禮非常隆重。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育有兩男兩女。到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紹被誣告與唐宗室琅琊王李衝通謀反對武則天,“杖一百,餓死於獄”(《資治通鑑》卷204)。薛紹之死或許與武則天當年就對他兄弟不滿有關。另一個原因是武則天就要改“唐”為“周”,她需要為女兒找一個武家的女婿了。

    武則天一開始為太平公主挑選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後來由於武承嗣有病,就沒有成婚。武承嗣看來身體是不太好,在這次議婚的三、四年後就病故了。於是武則天又選擇了她的一個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時已有妻室,武則天暗地使人殺掉他的妻子,強行將他配給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則天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武攸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推測可能是因為武攸暨“沉謹和厚,於時無忤”(《新唐書·武攸暨傳》),是個比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長久生活的人。至於為什麼那麼著急讓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採用殺妻的手段,可能是因為武則天想在她稱帝前將女兒的婚事即與武氏聯姻的事情安排好。 載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兩個月後的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為王,武攸暨被封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與武氏聯姻,使她被武則天很好地保護起來,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測。武攸暨與太平公主育有兩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與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聯姻,只是由於形勢的變化,才先後選擇了薛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沒有勢力時就已經“崇飾邸第”,有了勢力後更是“田園遍於近甸膏腴”,家中的男女僕人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她“食”的實封,曾達到過1萬戶。唐前期制度,食實封就是享受戶丁交納的租稅。太平公主“食”的戶都按大戶計算,一戶七丁。若一丁交絹二匹,太平公主一年僅得絹就有十四萬匹,而當時國家年收入絹多則百萬,少只有七、八十萬匹,則太平公主的收入敵上了國家收入的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這種聚財在這裡就不僅僅是貪慾和奢侈,更是國家經濟的一大禍害了。這無疑會引來正直之士的反對。太平公主後來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與她這種在經濟上的橫徵暴斂實在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太平公主與政治 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她一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並且捲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了除掉給她製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屍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鑑》卷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后傳》,說是武則天“密詔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寧、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屍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 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了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鑑》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係的縮影,即她只是在幕後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鬥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 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鬥爭,但似乎只是“預誅張易之謀”,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鬥爭勝利後,她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了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後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後已成為陝西著名的旅遊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後臺走到前臺,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鑑》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后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

    太平公主對這次鬥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佔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御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鬥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製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裡,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於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於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制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干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麼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計程車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為宗旨,而只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干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只要交錢三十萬,哪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干預政治的一個標誌。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一個象徵,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韋后、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陸續出現了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後,這種“女人干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時代。

  • 10 # 趣向雜談

    第一次看到太平公主這個角色,應該是在《大明宮詞》,雖然那時並不知道太平公主是何許人也,也沒有追劇……近期再去深入瞭解,是因為陳煒在《宮心計2深宮計》中飾演的太平公主令人印象深刻,故由此感乃發。

    先談蒙曼教授在百家講壇所描述的史書中的太平公主。 作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剛生下來便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這就顯得她的四位哥哥們倍受冷落了。

    李弘,武則天的大兒子,因為有治國之才,生性善良,為武則天迫害至死; 李賢,武則天的二兒子,有趙道之……忘了怎麼死的了…… 李顯,武則天的三兒子,早年為帝,武則天垂簾,因放話願舍帝位給老丈人被流放,後再度為帝,一說被妻女投毒而死,一說為突發心血管病; 李旦,武則天的四兒子,在“唐隆政變”?後被推上帝位,夾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之間做“牆頭草”,最後甚至直接讓位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

    再講回太平,幼時替母出家守孝做道士才得太平一名,後還俗,因突厥求姻又入道館避之。著武裝舞於庭,得薛紹駙馬,相親相愛七年,生二男二女。薛紹因李衝父子謀反受牽連被杖責餓死於獄中。再嫁武攸暨,生二子一女。

    自薛紹死後,太平開始走向政治舞臺並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獲封“鎮國太平公主”稱呼。善用人,曾“七位宰相,五出其門”;唐睿宗李旦每有詔書必先參考太平之意……然千年修行一朝喪,李隆基一場政變,未砍樹而猢猻皆先亡……太平逃入寺廟三天後被賜死於家中,四子三女唯薛崇簡獨活。

    再來講講《大明宮詞》裡的太平公主。本劇劇情改編的相當符合小公舉們的口味,因為太平從出生到去世,基本上都有人喜歡她。 小時候的任性貪玩有爸爸媽媽寵、哥哥們疼,雖然第一段婚姻過的卑微,但薛紹最後還是因為愛上她而選擇自殺;武攸嗣是虛構的人物,他愛的更卑微,太平只是為了賭氣才嫁給他,唯一的幸運便是為他生了個兒子,只是自出生之後這孩子就從這部劇裡面消失了;王維的“紅豆生南國”竟是為太平而作,王維的離去兩人的感情點到即止;張易之無疑是個情聖,但是我相信太平的沉溺純粹是因為他有著一張和薛紹一樣的臉龐;李隆基的出現是個“意外”,四歲時要給姑媽頭插牡丹,二十歲願為姑媽的安全奮不顧身;還有那小時候的葉兒,長大後的崔緹/薛崇諫,在父親薛紹的靈牌前發誓把父親欠太平的補償給她,他欠的是愛啊……

    重點談一下最後的男人,史上無葉兒其人;崔湜為太平最貼身的男寵,有顏有才也衷心,最後也是因太平失敗而死;薛崇諫便是薛崇簡,太平的兒子,和李隆基是表兄弟也是好基友,反對母親很多主張,因此也是唯一能活下來的一位。

    劇情把三者身份合為一體實在巧妙有趣…… 最後說說《宮心計2深宮計》 雖然我沒怎麼看,但還是忍不住吐槽……什麼玩意兒…… 太平公主身份多麼高貴竟然跟一個太子妃搞來搞去?被帶有主角光環的李隆基和王蓁狂虐考慮過我們粉絲的感受嗎?這李旦也太沒原則了吧,雖然說《大明宮詞》裡的李旦看的太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白酒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