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明朝有作為的九大帝王排行榜,以個人喜愛和觀點的排名

    1、明太祖朱元璋(開疆闢土,奠定大明江山)〔洪武〕

    中國自古以來功勳堪比朱元璋的不過數人。這寥寥數人奠定了中華千秋之功業,以其功業而言,這些人的共同點也是劣跡斑斑,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偉大。古人講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三代以將,任何有功於統一的領袖都堪稱偉大。就統一而言,還是有不同的,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漢族統一還是少數民族入住中原的統一是有區別的。

    眾所周知,元朝是第一個滅亡漢族政權的少數民族,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四等人嘛,說句壓迫主體民族不過分吧?就如同抗日戰爭時的平型關戰役一樣重要,那時的漢族太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其象徵意義比實際意義大的多,以此證明漢族並不差或者華人可以戰勝日本人。這是無論付出多少都應該做的,提振士氣鼓舞民族信心。而朱元璋做到了。也就現在提倡民族團結把蒙古劃入中華民族了。

    2、明成祖朱棣(永樂)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個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併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3、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明朝極盛之時)[宣德]

    確切說,頂著“蟋蟀天子”名號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雖然犯下了嚴重挖坑錯誤,卻奠定了明朝盛世江山的優秀政治家。

    微服私訪這件低調事,古代很多帝王都喜歡嘗試,但其中絕大多數人,嘗試的後果都是雞飛狗跳,明宣宗卻是百分百低調。他曾經在祭陵典禮後回宮的路上,特意身穿便裝體察民情,跟沿途耕地的老農聊家常,聽老農抱怨生活的艱辛和勞逸的繁重,默默回宮後就立刻火速辦公,源源不斷出臺各種惠民政策。這麼一件後世某些帝王經常勞民傷財,且常編成野史海吹的事,他只當做了解民情的視窗。

    也正如這段低調卻堪稱偉大的微服私訪一樣,在他十年執政時代,“務實”一直是他的主要風格。當然也因為這個風格,他也在另一個領域給未來的大明朝,包括他的寶貝兒子挖了大坑:國防問題。雖然,軍事層面的錯誤,是他不能抹去的敗筆,但是一個有強大抗風險能力的明王朝,卻是他親手造就。

    4、明仁宗朱高熾(奠定仁宣之治基礎,可惜只在位十個月)[洪熙]

    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

    5、明代宗朱祁鈺(危難之時受命,削平惑亂)[景泰]

    常有人說朱祁鎮不錯,朱祁鈺不行,我認為這都是正統論在作祟扯淡。

    一個任用太監,喪盡軍隊,自己被抓(還寫信騙關),發動政變,任用返鄉團的皇帝,是好皇帝;一個任用於謙,挽狂瀾於既倒,開始提拔李賢的皇帝,居然是爛皇帝。

    治國能力還是比他那個丟人的哥哥要強不少,遺憾的是,對威脅自己皇位的人不夠狠辣,以致自己不得善終,還可惜了于謙。隨便一個皇帝都知道朱祁鎮留不得。朱祁鈺應該跟趙構和李世民多學習。

    6、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中興,並且一生實行一夫一妻制)[弘治]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重用賢良,尊敬大臣,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力求節儉,體恤民生,輕徭薄賦。

    或許我心目中他是明朝最好的皇帝沒有之一。。。另外兩個值得稱道的是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但朱祐樘因為是中興之主,我認為要更高一籌。。

    畢竟, 從朱見深同志手中接過來的江山肯定沒法跟從朱棣手中接過來的比啊。。。從百姓的角度講,好皇帝,就是要能夠休養民生。。

    朱見深時期的泥塑六尚書的文官集團,溺愛導致專權的萬氏等等,朱祐樘能夠上任即廢除,而且保證了自己絕不再犯。。這一點上,嘉慶要是能學個一半兒,清朝也許還能續些命。。。朱祐樘時期,連宦官都非常勵精圖治,比如何鼎及其小弟們。。。而且另一個壯舉,是朱祐樘一輩子只娶了一個張皇后。。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各種怕老婆的楊堅還有幾房小撒。。。

    唯一可惜的,是由於自己的童年陰影以及缺乏父愛(被萬氏惡整,很遲才被朱見深立儲),導致朱祐樘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溺愛,各種放縱。。。養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朱厚照。。。不過也算是可以理解的錯誤了吧。。。。

    7、明神宗朱翊鈞(萬曆) (幾十年不上朝)

    朱翊鈞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援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8、明熹宗朱由校(天啟) (木匠)

    作為明朝歷史上背最大黑鍋的冤大頭,居然被人笑談這個人是沒文化的,天天就知道擺弄破木頭做出件件牛B的建築藝術品,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是可憐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明朝這些事兒這神書,讓大家更加深信不疑的認為朱由校就是一個臭流氓+文盲,大字不認的主,是因為他老爹朱常洛也沒文化,自身難保拖累寶貝兒子朱由校一路退化成弱智兒童。

    我一直覺得如果朱由校當皇帝,明朝還能多挺幾年。天啟年間,遼東對後金全面壓制,崇禎一上臺,啟用袁崇煥,遼事就再不可收拾。

    說他文盲又怎樣?天啟用人的水平比他弟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魏忠賢這死人妖,在天啟朝代春風得意,但從來沒出過什麼大亂子,無非就是整整東林黨,殺了幾把人而已,對國體根基沒有什麼動搖,相反魏忠賢精明強幹,雖然人渣,但是處理國事還是井井有條,從來不會為了國庫銀錢而發愁,還有錢和後金打仗,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也還在小山區做他們的平頭百姓呢!這一切都是朱由校給的,他知道魏公公從來沒有謀取大位的非分之想,只是想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罷了,只要朱由校在幕後穩穩操縱,國家會相安無事,相反東林黨這幫傢伙沒啥用,一天到晚瞎吵吵,安國定邦之策都沒。可是魏忠賢死後明朝又怎麼樣了,只留下一句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罷了。

    9、明思宗朱由檢(崇禎)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

    他勤政,胡亂更換內閣,隨意濫殺大臣,導致關鍵節點的機關常年處於癱瘓狀態,崇禎以這種手段和官員們博弈,以濫殺和凌辱的手段和強行壓迫一些不能從命的官僚,猶如一個歇斯底里的小孩子喊著我要買這個!我要買這個!別人不給他,無法給他,他就要殺人,這樣的作為,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國家滅亡。

  • 2 # O亮劍O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年 --- 公元1398年),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的皇帝之一。

    一、改革吏治

    朱元璋首先廢除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官員權力過重,危險朝廷政權。

    二、發展經濟

    朱元璋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生產的措施,使得明代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民戶達1065萬戶,人口達6500萬人,墾地面積達366.7萬頃。

    三、文化教育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府、州、縣每50家要設社學一所,用於招收8到15歲的民間兒童入學。兒童入學後先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後學習經、史、歷、算等知識,同時必須兼讀《御製大誥》、明朝律令,另外還要講習社會之禮。

    四、對外軍事

    為了徹底解決元朝貴族的殘餘力量,洪武帝從明朝建立開始就不斷北伐。公元1369年,明軍追擊元朝殘餘勢力,俘虜丞相脫火赤以下一萬餘人,元朝皇帝逃到漠北幾百裡外。公元1370年,明軍再次北伐,於沈欲口大破元軍主力王保保,俘虜文濟王以及國公閻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韓扎兒等十萬餘人。公元1387年,明軍越過長城,輕騎雪夜賓士,偷襲元軍大寨,最後在蒙古捕魚兒海元軍大敗,俘虜北元殘餘勢力八萬人。蒙古從此一蹶不振,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

    五、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是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國家繁榮昌盛的局面。明太祖統治期間以洪武作為年號,在加上他勤餘政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改革吏治、發展經濟教育,使得天下出現空前的盛世,所以後人稱其為“洪武之治”。

    這就是朱元璋在位期間比較明顯的政績,當然朱元璋也有他的過錯。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從各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是功是過,全看各位讀者的理解。

  • 3 # 蘇之平

    表現最好的當然是朱元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把丟掉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從新納入版圖,有人說朱元璋很暴虐殺功臣,但是朱元璋對百姓好啊,懲治貪官,也許南京城內血流成河,但是天下百姓確實在他手上過的越來越好了!朱元璋被清朝統治者黑了太多了!

  • 4 # 歷史長河的釣魚人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我覺得他倆都可以

    都採取相同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政策,他倆創造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在位期間,積極推行儒家思想,褒獎忠孝之人,任人唯賢且鼓勵百官進諫,使得朝堂開放清明,官員提出建議會得到很好的處理,而朱高熾也會聽取官員的諫言。

    除此之外,朱高熾還廢除了前朝一些嚴苛政策,對前朝的一些案件進行了赦免和冤案平反。

    因為前朝一朝用兵頻繁,使的百姓不得安寧。朱高熾登基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注重以農為本的思想,同時停止大規模對外用兵,使得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為明朝的第一個盛世復興“仁宣之治”,起到了完美的鋪墊作用。

    明宣宗即位後平定了宗室朱高煦的叛亂,延續了前朝明仁宗的治國理念,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懲治貪汙,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他們在位期間政治普遍清明,法紀嚴明,經濟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

  • 5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若論表現最好的當然是我們的明太祖朱元璋了。理由如下: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

    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要說明太祖對於大明276年的“首功”當然就是“建立明朝”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完成了從皇覺寺的和尚到九五之尊的華麗蛻變,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登上帝位,國號“明”,此實為276年大明天下的開端。

    二、驅逐胡虜,除暴亂,平定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明軍四處征伐,積極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向東攻滅盤踞江蘇富甲一方的張士誠;向東南攻滅浙江方國珍;向北派徐達討伐元順帝,攻佔元大都,滅亡元朝;向西北驅逐陝甘地區的蒙古勢力;向南佔領福建和兩廣地區;向西南派沐英平定雲貴。透過統一戰爭,明朝不僅滅亡了元朝還收復了自五代之時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讓闊別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重新歸屬中央政權的控制。

    明太祖建立的明朝基本疆域包括“兩京一十三省”:“兩京”即“以北平府為中心的北直隸”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直隸”,“十三省”則包括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共十三個布政司。如果不是明太祖的遠見卓識、高瞻遠矚,如果明太祖只是醉心於稱霸一方、偏安一隅,那麼明朝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南宋也未可知。可以說是明太祖奠定了大明朝276年的基本疆域,此後的明代國土有減無增。

    三、我朝罷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繼位之後,為加上君主專制,採取了許多政治措施,其中最出名的當然就是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並宣佈以後不許重設,皇帝直接統領六部百官,直接控制地方各省政務。這就很大程度上賦予了皇帝個人的絕對權力,都說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最後強化於明、清兩代並達到頂峰,朱元璋的這一制度為皇帝的個人專制做了不少貢獻。後來雖然產生了內閣,內閣首輔雖位高權重,但是內閣卻沒有決策權,最高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縱觀明代各朝皇帝,無論昏君明君手中的權力總是集於一身,無論是大宦官劉瑾還是權相嚴嵩他們都只是皇帝的棋子而已,生死榮辱全在皇帝一句話。因為這種皇帝高度的個人專制獨裁,所以明代從未有“功高震主”“臣強君弱”的現象出現,這更讓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一旦登上帝位就坐穩了九五至尊之位,像是漢代“霍光自行廢立”、“漢代王猛篡漢”的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

    四、重開科舉

    元代時,蒙元統治者目光短淺,幾廢科舉,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衝擊。朱元璋致力於復興漢文化,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重開科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透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文科考試內容主要侷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由於科舉對於天下文人的思想控制逐漸加強,培養出越來越多忠於明朝社稷的官僚,這是統治階層的強化。

    可以說在明朝276年的漫長曆史中,明太祖扮演了奠基者和開拓者的角色,其後的皇帝多是庸君,無開拓進取之心,頂多就是是守成之功,要從中選出一位的話,我個人認為是明孝宗——朱祐樘(cheng,一聲)(1487-1505在位),年號“弘治”,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許多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 6 # 枯葉蝴蝶

    明孝宗--朱祐樘。(也就是明熹宗朱厚照他爹)

    原因如下

    1,做為丈夫,他一生只有一個老婆,作為男人這個意志力絕對是可以的。特別是他是個皇帝。能夠剋制自己這方面的慾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2,做為兒子和父親,他對老人孝順,對孩子愛護,這方面做為帝王也是很難做到的。都說自古無情帝王家,他能夠把這方面做到親情滿滿的,確實是很難得。特別一提的是他那個個性張揚,嚮往自由的孩子,小朱皇帝,被很多穿越小說所親睞。

    3.作為皇帝,他治下的大明王朝被稱為中興盛世。他手下有很多的能臣干將。國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

    所以從以上幾方面來講,他絕對是最符合華人民心目中所需要的皇帝了。

    只可惜,他只有35歲,小朱皇帝還太小就繼位了,所以才出現一個個性張揚的皇帝。

  • 7 # 夜讀唐宋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評價一位皇帝的好壞,我覺的有兩個標準:一、是否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二、是否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腳步。從這兩個方面來講,我覺得朱元璋是大明朝16為帝王中表現最好的。

    順應民意 推翻暴政

    朱元璋生於元末,父母是靠租種為生的佃農,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小的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私塾,後來因為沒錢交學費,只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旱災、蝗災、瘟疫頻發,在接踵而至的災害中,除朱元璋和他二哥外,剩下的親人相繼去世,性命雖然保住了,可是家裡沒有一粒米,日子過不下去,二哥只好外出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附近村子的皇覺寺當了和尚,然而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只做了幾十天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遊四方,直到至正八年,才又回到皇覺寺。

    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無情壓迫,使得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苦,朱元璋的悲慘經歷在當時的社會中十分普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元璋自草莽中挺身而出,走上了反抗暴元的艱難之路,不管在那個朝代,敢幹這件事的人,那都是需要大勇氣的。

    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眾多對手後,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個時候,元順帝還在大都(北京),元朝還沒有滅亡,難能可貴的是,處在權利巔峰的朱元璋,並沒有像我們熟知的洪秀全那樣,倒在享樂和慾望之下,他親自視察,部署軍事行動,於八月佔領元大都,元朝統治結束,歷史從此進入了大明時代,那個放牛娃、小沙彌完成了他的夢想。

    改革政體 鞏固皇權

    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皇帝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只是形式和職權大小略有不同,明初也基本沿用漢唐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掌管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臺,掌管監察事務。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朱元璋有感於元末君權下移、政令不暢的弊端,決心改制。

    朱元璋首先從地方機構改革著手,洪武九年,他下令撤銷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利,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向中央負責。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藉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佈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彙報。

    朱元璋罷丞相,是對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專制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此後的二百多年,在沒發生過皇權旁落導致的軍事戰爭,國家得以在較長的時間裡休養生息,百姓也少了許多刀兵之苦,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約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的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這也是朱元璋沒有預料到的吧。

  • 8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縱觀明朝276年,哪位皇帝表現的最好?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原本是一種正規的職業。無論是從皇帝制度的思想淵源,還是皇帝制度的頂層設計,皇帝作為一種正規的職位來說,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般來說,一種職業自然有一種職業的職業規範。雖然說在清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是不太遵守作為皇帝的職業規範的,但是縱觀歷朝歷代十分出格的皇帝幾乎也沒有多少,可是這個歷朝歷代要將明朝除外!因為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幾乎都是不務正業的。(即使前幾代英明的君主務了皇帝的正業,他們的行為規範也是超出了皇帝的職業規範)那麼,在這些不務正業的皇帝裡,到底誰表現相對較好呢?

    我首推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年)在位。

    弘治皇帝是明憲宗的第3個兒子,當他還是一個6歲的兒童的時候便被立為皇太子,18歲的時候,在他當了12年的太子之後,終於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

    弘治皇帝是明朝最沒有個性的皇帝,為什麼說他沒有個性呢?因為他辦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任用大臣都是按照制度來,治理天下也都是用最平穩的法子。他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癖好。在他36歲的一生裡,他一直都在恪守著當太子的規範,當皇帝的規範。因為他沒有個性,因為他循規蹈矩,因為他恪守規範,所以他在一群張揚個性,破壞規矩,不遵守規範的皇帝裡,表現是最為出色的。

    孝宗即位後,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賢臣。使當時的朝政煥然一新。弘治一朝,名臣輩出,孝宗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明朝再現太平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於乾清宮,年僅三十六歲。

    也許有人該說了,那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不比弘治皇帝表現的更出色?他們的文治武功的確很出色,然而若論其表現作為皇帝的表現,他們的確沒有弘治皇帝出色。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朱元璋殘忍好殺,獨斷專行。明成祖朱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僅僅9個月,根本就沒有辦出什麼實事 ,至於他的兒子朱瞻基,看似把明朝帶上了興盛的高峰,其實也埋下了明朝走下坡路的隱患。只有弘治皇帝在一個艱難的歲月裡實現了明朝的短暫中興。如果他的兒子能夠遺傳他循規蹈矩安安穩穩辦事的基因,那麼明朝也許就不止276年了。只可惜,他生了一個極富個性的兒子,毀壞了他十幾年來辛辛苦苦整理好的基業。

  • 9 # 我只想開個店

    看過不少對明朝皇帝的評價的文章,大多是分為三種,其一是開國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認為這兩位雖然殘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禎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進取不肯認輸的勁頭,同情他到最後敲景陽鍾無一大臣至的悽慘。可以說,亡國之君極少有他這樣被後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兩種之外的,無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昏庸、殘暴、胡鬧、不學無術的帽子,很多人認為,大明皇帝除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數十年不理政事,微服調戲良家婦女,喜歡做木匠的昏庸之君。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為什麼對明朝皇帝的負面評價較多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明朝皇帝確實是庸君較多; 另一方面可能是對明史不如對更近一些的清史瞭解的多,而又受到了很多清宮戲的影響,覺得大清的皇帝全是溫文儒雅愛民如子的,兩方面一對比,明朝可就太不 現在正經的來談一下幾位我認為不錯的明朝皇帝,我說明一下,我不打算去翻史書,現在講的事情大多是憑腦子裡的記憶,如果有疏漏和錯誤,不要怪我,我也不是正經的弄歷史的,也是野路子。

    成祖後是仁宗,為什麼叫他仁宗呢,就是一個“仁”字。他的一生和他的堂叔前太子朱標極象,他的兄弟們和他的叔父們一樣,一直對皇位有著非份之想,而他總是不予計較,並在兄弟們捅了大漏子後出來說情,如果說是假惺惺,他假的次數還真不少。在我記憶裡,他最少為他老弟漢王和趙王討過N次情。他曾多次奔波在南京和北京的路上,多次到百姓的家中就餐,並說百姓很苦,吃的極差,要官員們善待百姓。請注意:這是正史不是戲說,而且他也沒有勸百姓食肉脯。如果說到個人能力,他父親成祖和李景隆決戰期間,他帶極少的兵,發動數十萬北京民眾守城,成功的守住了大本營北平,如果說勇力和智慧,他不比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差。不過死的太早,繼位不滿一年就翹了辮子。

    仁宗之子宣宗,從小就受到祖父成祖的喜愛,朱棣認為他極象自已。確實,他也是個很有勇氣和決斷力的皇帝。他的叔父漢王素有威名,從父于靖難之役,身經百戰。不過當漢王拉起大旗造反後,宣宗迅速親征,不到一月就將他搞定。趙王也一直想要皇位,不過後來放棄非份之想後,宣宗也沒有為難過他。宣宗也是繼成祖後唯一親征蒙古的皇帝,明朝對蒙古的攻勢在他身後就停止了。關於親征,我就想起順治皇帝,他聽說鄭成功北伐後,先是驚惶失惜,怕的要逃回東北老家去,然後被人恥笑後,又極暴怒,閱兵南宛,要親征,被孝莊太后所阻,我估計,他親征多半要壞事的。

    英宗本來沒有什麼可誇的,不過他總算是廢除了幾千年來的人殉制度,這一點讓我很欣賞他。

    孝宗是我最喜歡的一位皇帝之一,不單單是放在明朝,放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對他的評價都應該是極高的。他十八歲繼位,在位十八年,沒有庭仗過一個大臣,用當時文官的話來說,數十年之惡法一朝廢棄。對閣臣口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敬重,也是由他始。他一輩子只有一個皇后,沒有立妃,終身不好二色,人品也是沒得說。由於從小受到過折磨,六歲前一直由他母親撫養,因此極重親情,曾多次尋找外祖家,對其父留下的嬪妃也極孝順。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雲,而且從不以直言罪人。他死後,大臣多有哭泣暈倒者。至於治績,他統治的年代叫“弘治中興”。

    這樣一位皇帝,事業成功,孝順父母、為人和善、感情專一,據說人也長的帥,怎地叫人不喜歡。

    萬曆皇帝固然是數十年不上朝,不過從“國本”之爭看出來,他還知道尊重文人士大夫的意見,比之清朝,沒有任何事情不是皇帝乾綱獨斷,簡直是民主的一踏糊途。而且還知道拉著兒子和孫子拍全家照,讓大臣看他們一家和睦,比之清朝認為立皇儲是家事而非國事,又是不可同日而語。

    憲宗成化帝畫的一筆好畫,比清高宗的十萬首爛詩強的多了。景帝受命於危難,用於謙挽救了一個滅國的危機,也屬不易。成話。

  • 10 # 輕綰歲月

    這種問題提得複雜,不敢胡扯。凡人凡事好壞皆有其因。

    譬如蘇東坡屢屢被貶,據說拜其好友章惇所賜。我憤然搜尋百度,評價章惇居然是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真所謂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怎麼化妝比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