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蘭頌
-
2 # 海納百川94189
當然有文化了。能出口成章,肯定有很厚的文化底蘊。文化有從學校學來的,也有社會經驗多年的積累。才能出口成章。
-
3 # genbiyechang
那是肯定的!
他雖無學歷,但他博覽群書且能記善用,記憶力特強,你說他有沒有文化!
他得吃飯,靠的就是拼文化,不奇怪!
-
4 # 伯德小姐
相聲雖然是一門民間藝術,講究的是說學逗唱,不僅要求演員口齒利索吐字清晰,對演員的知識儲備也有很高要求,必須瞭解和學習五花八門的知識,詩詞歌賦歷史掌故,傳統知識民間習俗、人物典故風土民情可以說是包羅永珍,要獲得如此海量的知識,做到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只能從書中獲取,胸有詩書氣自華。
郭德綱七歲便開始學評書,九歲開始學相聲,到現在已經是39年了,別看他在舞臺上談笑生風口若懸河,可是在現實中是個無趣的人,比如唱歌、跳舞、喝酒、交際、打牌、下棋這些他基本絕緣,除去演出就是讀書,在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再融會貫通,消化吸收加工提煉,最終造就了他的滿腹經綸。他把爛熟於胸的知識運用到相聲作品中,讓這門傳統曲藝藝術雅俗共賞多姿多彩,煥發了新的生機,並且發揚光大。
學歷不能代表文化,更不代表文化內涵,草根藝人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怎麼可以在強手如林的相聲界立足?他把相聲當生命,比任何人都愛相聲,所以他更加註重增加自己的文化深度和廣度,提高文化素養,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舉手投足間都透著文化底蘊深厚的才子氣質,說起話來更是引經據典滴水不漏。
相聲這門藝術特別講究門第師承名分,1995年郭德綱22歲一人獨闖北京,當時相聲界沒有誰看好這個半路殺出的野小子,哪怕是他能力再強,也沒有人願意接納收容,吃不飽,住橋洞,賣唱沒錢坐車,步行回出租屋,儘管他歷盡了千辛萬苦,嚐遍了世間的陰晴冷暖世態炎涼,但並沒有氣餒消沉,沒有停止過讀書和創作,憑著對相聲的熱愛和執著,堅信自己所學不會白費,咬牙挺了過來,1996年成立了相聲團體德雲社,這段人生閱歷反而成了他人生的財富。
回覆列表
【文化旅遊類話題】
謝邀。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郭德綱現象源自天津。京津文化亦更大概念;所謂市井文化皆如此。於是乎,郭德綱相聲又真正發跡於北京。話說我最早接觸天津人,是因為幼時生長在北京西城衚衕的一個四合院裡,南房搬來一家天津人。那時北京城裡的天津人和河北人特別多。
我讀福綏境小學就在白塔寺下,傳說白塔寺下壓一通海泉眼,某日下午黑雲壓城大雨滂沱甚是恐怖,我是最後一個被南房虎子哥接回家的。不知道是誰教的,那時候北京小孩兒,都會說幾句天津快板:“來到天津衛,嘛也沒學會,學會開汽車,喝了二兩多⋯⋯”相聲愛聽天津口的。
相聲《釣魚》,百聽不厭,堪稱經典。郭榮啟的民間吸取以及成功改編,馬三立、張慶森的錄音留世,高英培、範振鈺版本叫一耳熟能祥。《釣魚》的語言幽默,貼近生活,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愛說大話、不幹實事的人。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但,不得不佩服的是天津人的自嘲。
話說至此,相聲以創作和創新而論,侯寶林、郭啟儒的《醉酒》,馬三立的《逗你玩》,高英培、範振鈺的《釣魚》,家喻戶曉自不必說。馬季、唐傑忠的《友誼頌》,姜昆、李文華的《虎口遐想》,為特殊年代留下特殊記憶;直到岳雲鵬、孫越的《五環之歌》令人耳目一新。
再說郭德綱的出口成章,其章法實際是曲藝基本功。換句話說,郭德綱的本事就是說相聲,功夫不是在創作上面,更多的是追溯傳統段子。 以相聲基本功論,天津人郭德綱排名第一絕非虛言,只因使的活兒題材太陳舊,問題出在曲藝範足、文學性差這關鍵點上,確又十分可惜。
總之,郭德綱現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市井文化中的曲藝文化,是曲藝文化中的市井文化。這麼饒舌,只能說文化的定義過於寬泛,簡直無所不包,所謂海納百川。還真是,既然文化如此氾濫,那麼就將其迴歸市井,讓文化昇華為文明,多一些創新會更好,權且稱為曲苑雜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