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尋城如幸

    “馬謖之死” 論職場中領導眼中的你是否準確

    建興六年,亮為匡扶漢室開始了他的首次北伐。

    亮:“孟達被殺,司馬必取街亭,有哪位小老弟可以一上啊!”

    馬:“我來,定保街亭不失”

    軍中最近越來越多的人,老質疑我同丞相的關係,說什麼我沒有實操經驗,只是會跟在丞相左右,這次機會來了,定要打爾等臉生疼!

    亮:“它很重要,是戰略要地.”

    馬:“身家性命擔保”

    亮:“好吧,別輕敵啊,小王你跟著幫幫忙”

    ...

    街亭失守,馬謖被斬之。

    01

    馬謖之死,是其對街亭戰略形勢的誤估直接造成此次敗仗,然而早些時候,漢中王已然預言,那在當時的三大集團中,蜀國一把手是如何看待馬謖的呢?

    馬謖比諸葛亮更早進入劉備集團,當時劉備做“荊州牧”時,馬謖就是剛組建的領導班子之一,已然是老員工的存在。當時劉備讓馬謖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等,也就是各個區縣一把手。各項工作考核、指標都看在眼裡,雖然未留上什麼明確的事情記錄在冊,但是根據後續白帝城託孤中,“我觀此人,不堪大用”一話不難想象,雖然馬謖的工作能力在劉備眼裡並不是那麼令其滿意,尚有發展空間。在當時三分天下局面已定,已是各大集團之間互相競爭,瓜分天下,擴大統治的局面,備不得不向本就私交甚好,又是馬謖荊州老表的亮坦言此事。勿因私人感情,誤了戰記。雖然最後我們也知道了,戰機是誤了,但是私人關係也沒了,為什麼?軍令狀在那呢。

    02

    那當時為何馬謖深受二把手器重,讓劉備託孤之時,都要提及?

    劉備發家從荊州開始,所以陣營中荊州勢力頗為強大,士兵大多也出身荊州,這也是關羽被呂蒙擊敗後,劉備時隔兩年在伐吳國的原因之一!同為荊州老表,而且馬謖其實也確有實才,最有名的就是——“七擒孟獲”,獻計攻心,令南中人歸服,使得後期在諸葛亮北伐之時,自己後院未起火的重要貢獻。然後呢,其實也與諸葛亮這位蜀國勢力二把手用人有關,任人唯親,用出師表內推薦的人才就可以看得出,全是荊州老鄉。本就出身優勢,又會獻計,兩傢俬交有好,這些原因讓諸葛亮並未採納一把手之言,不僅讓馬謖官拜參軍,更是常常帳中暢談戰略思想,廢寢忘食!這也埋下街亭戰役中,馬謖固執己見,導致後續大敗的伏筆。

    馬謖之死,是其對戰場時機認識不準,也是平時積累共同所致!

  • 2 # 阿布ssp

    說到馬謖之死,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其實,馬謖之死並非與諸葛亮有關係,現在,就來分析一下馬謖之死的真正原因: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馬謖是在街亭之敗後,回到諸葛亮大營負荊請罪,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于軍門。但是,這些全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史實與這些說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晉時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及後來裴松之為其作的註釋中,對此事的描寫散落在諸列傳中,我們不妨將其綜合起來,看看史書上的“斬馬謖”真相。

      首先是《向朗傳》中的記述,當時向朗為丞相長史,隨軍征戰,而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一直待到諸葛亮死後,向朗始復出仕官。其間“優遊無事”達數十年!

      第二個是《馬謖傳》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陽記》中的記載說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看這一段,就知道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要諸葛亮效仿殺鯀而用禹的故事,將自己的遺孤託付於諸葛亮了。

      馬謖的確是死了,但以上均未提及馬謖是如何死的,而在《諸葛亮傳》中只稱諸葛亮“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中又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從這兩傳來看,馬謖確實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到底有沒有付諸實施呢?答案是沒有。因為這在《馬謖傳》中有明確記載:“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綜合以上史料,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洩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便是史書上的馬謖之死。

      之後諸葛亮的親自祭奠,且對其遺孤待之若己生,這種既斬之,又恤之的做法,也是有著很多複雜的原因在內的。劉備曾交代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所謂“揮淚斬馬謖”倒是比較符合史實的,這從諸葛亮善待馬謖遺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對馬謖的態度了。只是在小說家的加工過程中,將馬謖畏罪潛逃一事略過不提,並作了一些加工。

      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世人一提到馬謖之死都會想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一幕,但是,事實的真相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 3 # 碧水大叔

    馬謖兵敗街亭,最後被諸葛亮嚴整軍紀而砍頭。

    馬謖之死,一半責任在於他自己,而另一半,則在於諸葛用人不當,致使得意門生命喪黃泉。

    諸葛亮北伐,街亭戰略要地,理當派重兵把守,領軍大將應當經驗老道而豐富。馬謖從未在戰場立過什麼功勞,雖以往多有妙計獻策,但不是他自己拍板也不是他自己真正去執行,紙上談兵尚可,真要實戰,尤未可知。

    或許是諸葛亮要急於提拔他,又或許軍中沒有其他大將可用,我覺得前者成份居多。街亭這一戰略要地,竟派馬謖一屆書生前去鎮守。也罷,奈何馬謖建功心切,不聽老將王平之言,將軍隊駐紮在一座孤山上,這顯然犯了兵家大忌。最終被張郃四面圍住,圍而不攻,斷水斷糧,蜀軍自亂。兵敗街亭。這是其一,馬謖生搬硬套,自己看不清戰場形勢,錯誤指揮。一將無能害死三軍。

    其二,諸葛亮用人不當,選擇出現重大失誤。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劉備此話絕非空穴來風,馬謖甚至比諸葛亮還先進入劉備集團,早前已當過縣令等官職,劉備正是從其以往的官場履歷,治縣政績等諸多方面,得出其不堪大用的結論。怎奈諸葛亮未能牢記於心,或許是諸葛太喜歡馬謖了吧,由於喜歡繼而不能理性看待這個人的真實能力。(話說劉備看人眼光還是很犀利,像漢中之戰後用魏延鎮守漢中,牛逼的存在)。

    馬謖之死,尤為可惜。諸葛自斷臂膀,痛失一智囊。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促成了後來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不再願意相信他人的原因吧。

  • 4 # 魏濟文史小站

    魏濟文史站,縱談五千年!

    一、馬謖傳統死因站不住腳

    馬謖的死因,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從表面上看,馬謖的死,是因為街亭戰敗,但這根本站不住腳。

    在第一次北伐中,打敗仗的不僅馬謖一人,還有趙雲、鄧芝、高翔、王平等人。

    而趙雲、鄧芝的處理上,只貶趙雲為鎮軍將軍,卻不見鄧芝被貶,而且鄧芝後來官運亨通,直到車騎將軍、假節!

    而王平則是馬謖的先鋒,不見斬將立功,但坐觀主將成敗,率眾相歸。街亭之敗,王平亦責任深重。參考劉封之事,關羽敗走麥城,劉封守土不救,諸葛亮遂進讒言,令劉備誅殺劉封,前後差異何其大!

    另高翔與馬謖同受重任,高翔屯列柳城,負責保護馬謖側翼。而高翔卻敗於郭淮,自行逃跑,致馬謖孤立無援以大敗。可以說,高翔之過,甚於馬謖,即不與馬謖同斬,也應被廢,然高翔後與鄧芝一樣,反而平步青雲,做到了右將軍、雜號大將軍的高位。

    由此可見,軍敗之責,並不是馬謖被殺的主因。

    二、馬謖舍道上山未必是錯

    世人對馬謖多沒好印象,普遍認為馬謖是第二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但事實上,古今很多人,對馬謖都是持肯定意見的!

    馬謖的負面新聞: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

    其實,關於馬謖的負面評價,多是基於劉備的一句預言,但這預言並不足信,恐多是後人失街亭後編造的,所謂“事後諸葛亮”是也。

    而當世之人,多對馬謖十分推崇,其中以諸葛亮為最。在用人上,諸葛亮是很成功的,所任用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鄧芝、陳震、張翼等,皆是蜀中良士。因此,關於馬謖的才能,諸葛亮是不會看錯的!

    此外,除諸葛亮、陳壽等外,推崇馬謖的人還很多。

    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向朗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敗逃,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可見在當時的蜀漢政權中,馬謖的能力是眾所公認的。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馬謖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做出舍道上山的決定未必就錯。

    三、馬謖的自我犧牲

    事實上,馬謖的真正死因是自我犧牲,為保全諸葛亮而主動請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乃是情理上不應殺,政治上必須殺!

    三國大多數的國戰,背後都是權臣的奸謀,隱藏著政治鬥爭的需要。

    蜀漢是否存在政治鬥爭呢?

    且看諸葛亮排除異己,獨掌大權的簡要過程。

    1.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2.彭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3.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

    4.諸葛亮上表控訴廖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亮先將廖立由侍中降為長水校尉,後又廢為民。

    5.建興元年,諸葛亮開府治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6.三年春,諸葛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由上文可知,諸葛亮為獨斷超綱,做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清除了很多障礙。但清除的這些都是小貓小狗,真正的攔路虎李嚴,並不是輕易能對付的。

    《諸葛亮文集》載有一事:

    李嚴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世人都將此文作為李嚴不忠的證據,卻不探求李嚴為何要勸亮受九錫。

    在上一段引文中,已載“劉禪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那麼九錫是什麼?即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兩相對比即知,諸葛亮雖未全受九錫,但至少也受了四錫!而受九錫向是奸臣的標籤,如王莽、曹操等。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才書信與諸葛亮,“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推李嚴的本意,乃是提醒諸葛亮,規勸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並不領情,重點看諸葛亮的回答:

    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何其狂妄!對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諸葛亮都不屑正眼相看。

    在諸葛亮執意南征、北伐的事情上,持反對意見的,還遠不止李嚴一人。

    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徵之,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王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

    因此,諸葛亮實行軍事冒險主義,面對劉禪、李嚴及其他眾臣,是很有壓力的!

    ...

    再結合諸葛亮北伐前與魏延關於“子午谷奇謀”的爭議。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正是迫於當時的政治壓力,所以諸葛亮才不贊同魏延的懸危之策,而是走了“安從坦道,十全必克”的平隴戰略。

    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想!

    兵者,危道也!諸葛亮不但沒有“十全必克”,反而喪師辱國,大敗而回!

    違眾議,妄動刀兵,大敗回,朝議兇兇!

    何以平民憤?諸葛亮心急如焚!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馬謖挺身而出:謖願舍此頭,以保全丞相

    看馬謖獄中書:

    馬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結論:

    馬謖的真正死因乃是為保全諸葛亮而自我犧牲,因此馬謖之死的責任,必然要由諸葛亮來負責!

  • 5 # 野草的沉思

    三國馬謖之死,直接責任在他自己。諸葛亮有一定的間接責任。

    馬謖是馬良的兄弟。馬良是諸葛亮的朋友。馬良死後,諸葛亮任馬謖為自己的參軍,著意加以栽培。

    馬謖熟讀兵書,也頗有建樹。諸葛亮南征孟獲,七擒七縱,以服南人之心,其實就是採納了馬謖的意見。馬謖在南征之前,向諸葛亮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相當正確。但這也為日後街亭用馬謖埋下了種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智取三城,收姜維,敗羌兵,取得了輝煌成就。諸葛亮想乘機出斜谷,取郿城,奪長安。但司馬懿和張郃引兵來,須一將引兵於街亭拒魏軍。街亭雖小,但關係蜀軍糧道,責任重大。諸葛亮便問諸將,誰人敢守街亭。馬謖當先請戰。諸葛亮向馬謖說明了街亭的重要性,和敵方力量,說:"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堅決要去,並立下軍令狀。至此,諸葛亮已不好再阻馬謖,便撥二萬五千人馬給馬謖,並派老將王平為副將,叮囑王平“須在當道下寨",以阻魏軍。另外,又派高翔、魏延在街亭附近埋伏接應。

    馬謖到街亭,自以為懂兵法,不聽王平建議,不在當道下寨,卻屯兵于山上,想收“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結果被魏兵圍山,截斷水源,蜀軍無水,不戰自亂,結果大敗,丟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全線撤兵回漢中,前功盡棄。

    事後,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了馬謖。自己也引咎自貶三級。

    諸葛亮統兵作戰,雖然小說中寫多少萬,按實際估計,一般不超過十萬。撥給馬謖二萬五千人馬,已佔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已經很不少了。又派經驗豐富的王平為副將,並且具體指示要當道下寨,可謂用心良苦。馬謖違反諸葛亮的指示,導致街亭之敗,直接責任只能算在馬謖頭上。

    諸葛亮一生用人用兵都很謹慎,錯用馬謖是他唯一的一次重大失誤。雖然事出有因,但失誤就是失誤。這也印證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句千古名言。

  • 6 # 穿越再現彼岸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最為重要的一次戰役就是街亭之戰,街亭之戰中蜀漢馬謖為主將,曹魏主將為張郃,這一戰蜀漢軍隊潰敗,蜀漢的統帥馬謖由於戰敗而被諸葛亮斬殺。在真實的歷史中馬謖之死的責任主要由誰來負責吶?

    根據職責來分,馬謖是街亭之戰的主將,失敗主要由他來負責,次要責任則是蜀漢的統帥諸葛亮來負責了,如此職責分明,責任也就一清二楚了,不需要深入研究具體的責任了。

    街亭之戰的失誤之處在哪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出奇兵,偷襲曹魏的長安和潼關地區,諸葛亮沒有采納。為何?魏延在子午谷出奇兵是否能夠順利到達長安,是否能夠順利佔領長安,是否能夠佔領潼關地區,這是一連串的問號。這是魏延單方面認為,曹魏的將領不會在子午谷設有警戒部隊,一小股部隊就可以阻擋蜀漢軍隊,即便順利出了子午谷,長安地區的駐軍也已經有了反應,做出迎戰準備,區區5000兵馬根本不可能攻佔長安城。不但不能成功,反而會迎來滅頂之災。

    諸葛亮採取穩打穩紮的策略,先攻取隴右五郡——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廣魏郡、隴西郡,然後進軍關中地區,街亭正是隴右五郡的咽喉之所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快攻佔了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定郡,隴山兩側分別是天水郡盒安定郡,街亭這一交通要道是諸葛亮攻取的三郡咽喉所在,一旦失去,諸葛亮進軍的橋頭堡將會失去,蜀漢佔領的地域處於曹魏軍隊的兩面夾擊之中,戰略有利態勢全部喪失。

    魏明帝曹睿得知隴右三郡失去後,自己親自坐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兵5萬直奔街亭,曹真率軍在眉縣駐紮,針對趙雲、鄧芝的疑軍,估計子午谷也安排了軍隊駐紮。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當時蜀漢的名將魏延、吳壹等要求去街亭阻擋曹魏軍隊,諸葛亮反而破格提拔了從未單獨率軍的馬謖作為主將去守衛街亭,並派遣了老到的將領王平協助,總兵力1萬人左右。

    曹魏大將張郃率軍5萬,馬謖率軍1萬,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再者,街亭靠近的隴山山脈並非只有一條道路,而是有很多條道路可以直接出隴山,馬謖的軍隊無法堵住所有的通道。再者,極有可能馬謖軍隊到達街亭不久,張郃的軍隊已經出了隴山。

    在西北隴右地區最重要的是軍隊的水源問題,馬謖依山紮營,違背了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但也有情可緣,可能曹魏軍隊太多,馬謖不得已靠山紮營,阻擋魏軍。(張郃形象圖)

    馬謖軍隊遠離水源,被張郃看出破綻,不急於攻打他,而是率軍圍困,切斷水源,蜀軍則不戰而潰敗。

    馬謖之死誰來負責?

    馬謖兵敗之後,軍事指揮的錯誤被放大,戰略上的失誤被忽略了,戰略主要是諸葛亮的責任。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就是馬謖的參軍,事後被削去官職,受到剃頭髮的刑罰。《三國志》對馬謖之死的記載主要有三處,結合這三點,可以看出馬謖最後的之死的前因後果。

    1.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三國志.向郎傳》)

    2.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馬良傳》,馬良是馬謖的哥哥)

    3.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三處記載多有矛盾之處,諸葛亮把馬謖下獄,最後病死;諸葛亮下令斬了馬謖,前後矛盾。同時透漏了一個事實,馬謖在街亭之戰失敗後,在別人的幫助下逃跑了,知情人向郎受到了免職的處罰。

    諸葛亮有戰略失誤的責任,而馬謖指揮失當,畏罪潛逃,罪上加罪,自取滅亡。街亭之戰的失利,導致第一次北伐中途夭折。

    竊以為,即便街亭之戰沒有失敗,處於相持狀態,諸葛亮也會盡快撤退,曹魏大軍已經快速開拔到關中地區和隴右地區。諸葛亮率領的10萬蜀漢主力機動部隊,還真不容易消滅曹魏的大軍,消耗戰諸葛亮從來就不打,軍力不足和後勤保障是諸葛亮北伐的軟肋。(司馬懿形象圖)後話——張郃之死。

    時隔三年,既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司馬懿、張郃等擊退,退走。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諸葛亮,張郃說:

    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根據軍事戰法,圍困城池必定留下出路,撤退的軍隊不能追。司馬懿不聽,命令張郃追擊,結果中箭身亡。

    司馬懿此舉或為剪除曹魏名將張郃,或為智謀有缺,也是一個“豬隊友”啊。

  • 7 # 肉肉的三國故事

    馬謖之死的責任人?先分析一下他怎麼死的。

    ________________

    先說殺他的邏輯:

    1,諸葛亮依照軍法處斬;

    2,因為馬謖損失了街亭要地;

    3,街亭是北伐樞紐,失去街亭讓本次北伐化為泡影,陣亡將士白死了,讓荊州派系諸葛亮等人蒙羞,給東州和益州派系留下口實把柄;

    4,未來北伐更加艱難。

    ________________

    再說馬謖自身:

    1,沒有領過兵;

    2,沒有士兵信任度;

    4,使用的高親密度計謀。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可以用,可以成功)

    如果換趙雲、馬岱、魏延等人,可能也可以成功。

    ________________

    再說為什麼一定要馬謖去守:

    1,荊州派系沒有兵權,這裡指真正統領士兵的將領。魏延和孔明不和,趙雲是河北兵,馬岱是西涼兵,而孔明一直沒有親兵;

    2,這次戰況大局來說,已是勝利;

    3,街亭是很重要,但是守起來並不難,很難守不住的;

    4,諸葛亮親信中,大多以內政官員為主,馬謖是修習過兵法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其他人:廖化,馮習等,皆是二流。)

    5,馬謖有和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勝利合作的基礎,如果成功,荊州派系的權力將更上一層樓。

    ________________

    其他關聯:

    1,魏國統兵者的能力太高,司馬懿和張郃;

    2,關鍵時刻,劉禪不能完全信任孔明,被益州和東州人煽動;(擔心孔明贏了,益州或東州權力減弱)

    3,荊州學派善於內政,不擅統兵;(從小就只有紙上談兵)

    4,劉備的意思,被諸葛亮誤會;(劉備是希望讓諸葛亮多讓馬謖歷練戰場,這個人在後面出主意的本事已經經驗值滿了,要去升級戰鬥經驗)

    5,魏延不吭聲,不希望自己出力功勞被孔明得;

    6,馬岱、姜維、趙雲同上理。

    _________________

    天時地利人和,全部齊備,

    所有人都知道荊州派系這次賺大了,

    沒想到竟然會失守!也是天上掉了餡餅給其他派系,諸葛亮的全盤佈局亂了,又要重頭謀劃。

    馬謖不死,整個荊州派系會成為眾矢之的,李嚴會分得兵權(東州),魏延會分化荊州(荊州),還有益州一幫學究,一直反對打仗,趙雲的河北兵、姜維的姜家、馬岱的馬甲鐵騎等等,都會降低對諸葛亮的信任。

    諸葛亮千辛萬苦建立的威望,將大打折扣。

    馬謖死,整個荊州派系還能穩住局面,再給了諸葛亮回朝周旋的時間和機會。

    _______________

    責任在誰?

    一個萬事具備的專案,只需要簽字的合同,馬謖忘記帶筆了,毀了蜀漢幾千萬的生意,您說,怪誰?

    (司馬懿和張郃不僅帶來了新合同,還帶了賊好用的筆,人家準備充分,不能怪別人)

  • 8 # 鷹嘯雲間飛

    【兵法曰突襲必須滿足以下幾點條件,一,秘密決策,隱蔽進攻。二,出敵意外的進攻時機,出敵判斷的主攻方向。三,迅猛快速,深入重地,掠於饒野,因糧於敵】。

    如果沒有必備條件突襲就是賭博!偷渡子午谷突襲長安與兵法一條都不合,進軍速度不能滿足,與大軍的配合條件不能滿足,至關重要的隱蔽性不具備。因為曹操自漢中撤退後,漢中必然有間細逗留於漢中,或在鄉野,或在朝內,他們的薪俸來自於魏國。只要魏延出漢中方向子午谷,不需多時,情報必然會洩露!

    【兵法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三篇必須由獨立加以綜合分析。關於地形的通,掛,支,隘,險,遠。軍事上的走,弛,陷,崩,亂,北。為“地有六形”“兵有六敗”】。

    【九地為散,輕,爭,交,衢,重,氾,圍,死】

    街亭屬於重地,爭地,隘形。遠離自己的城邑為重地,爭地不宜在被動情況下進攻,隘形必須搶先佔領並封鎖。

    馬謖卻把街亭地理位置分析成交地,圍地,險形。

    你可以來我可以去為交地,交地不可堵塞交通。道路狹隘,退歸的道路迂迴繞遠,敵軍能夠以少擊多的地區是圍地。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險形為必須快速透過的地形!

    險形與隘形雖然一字之差卻有著天然之別,錯誤分析山谷道的狹隘,山谷道的兇險。不善於利用地理環境配合軍事戰術的要求!馬謖更多的是想自我表現,急功近利,結果自作聰明瞭。九地,地形,兵勢,必須綜合分析,每一個字代表每一個特殊之處,混淆是非就會導致兵敗。

    仔細看看這六種地勢與地形透過文字理解有多麼的相似!馬謖把敵我九地位置分析錯解。逢交地不可阻絕交通,因此不在當道下寨。身入圍地必須奮勇作戰,所以就置自己於死地斷了士兵的歸路而後求生,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多麼愚蠢的理解。讀兵法看不懂地理形勢,不明確軍事目的,不知曉戰爭的利害,輕視輕言戰爭者就屬於紙上談兵!

  • 9 # 歷史天平

    馬謖:佔30%責任。軍事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理論聯絡實踐的能力,不能根據現實靈活應用知識,缺乏舉一反三的本事。

  • 10 # 一葉碧雲

    馬謖之死應該由諸葛亮負主要責任

    公元228年,諸葛亮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率領十萬大軍北伐。其中,馬謖擔任先鋒,率軍佔領街亭,魏國派張郃迎敵。

    馬謖違反臨行前諸葛亮的囑託,屯兵于山頂,被張郃斷絕水糧,不戰自潰,街亭失守,諸葛亮大軍前進無處駐紮,只得匆匆班師。準備了多年的第一次北伐就這麼草草結束,事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諸葛亮也上表自貶三級。

    馬謖之死,固然是其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的。馬謖必須為街亭之敗承擔責任,但筆者認為,主要責任不在馬謖,而在諸葛亮。原因簡析如下:

    首先,諸葛亮違背劉備遺言重用馬謖,嚴格講屬於抗旨行為。

    馬謖本為荊州襄陽人,也是當地一個大族。兄弟五人,馬謖最小,但也最聰明,他四哥叫馬良,也是人才。

    劉備打下荊州後,拉籠了一批當地士子當官,馬良、馬謖都被劉備起用,馬謖被徵為從事,並跟隨劉備入川。馬良則留在荊州,做為關羽的助手。

    馬謖有才氣,平時喜歡誇誇其談,與諸葛亮關係比較好。但眼光毒辣的劉備看出來馬謖言過其實,沒有實際大能力,所以對馬謖沒有重用,最高也就做個越嶲太守。

    但馬謖與諸葛亮投緣,諸葛亮欣賞馬謖的才氣,經常與馬謖徹夜長談,談論的都是軍國大事,諸葛亮對馬謖很信任,這些劉備都看在眼裡。

    劉備臨終託孤時,除了把國事都委託給諸葛亮以外,特別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不以為然。

    《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沒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回事,劉備死後,任命馬謖為參軍,繼續與他徹夜長談。

    諸葛亮北伐,這是大事!

    三軍出征,先鋒位置極端重要。諸葛亮違背劉備託孤遺言,任用馬謖為先鋒,這屬於大用。

    劉備死前的身份是漢朝皇帝,死後諡號漢昭烈皇帝。皇帝臨終遺言,屬於大行皇帝旨意,諸葛亮沒有請示現任皇帝劉禪就違背前任皇帝的遺旨,就是抗旨。

    抗旨已然是大錯,抗旨還鑄成大錯,更是錯上加錯!

    “抗旨”加“出錯”,諸葛亮不承擔主要責任,誰承擔?

    其次,諸葛亮是軍事統帥,應負用人不當的主要責任。

    諸葛亮北伐,自己是主帥。

    主帥不一定要親自衝鋒陷陣,主帥的主要使命是做好軍事人事安排,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地方,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人才的任用,達到用人效率最大化、最最佳化。

    諸葛亮用馬謖作先鋒,違反“最最佳化”原則,明顯用人不當。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街亭是諸葛亮進攻的咽喉之地,也是北伐大軍的屯兵之處。如果守不住街亭,北伐大軍就會被堵住出不去。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必須要守住,並控制在自己手裡,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二是重要的事情要派最有把握的人去做,以確保萬無一失。打仗是戰爭,戰爭肯定要派統率能力強、實戰經驗豐富、能獨擋一面的人去,以確保制勝。顯然,當時的蜀漢軍官中,趙雲、魏延、馬岱等人都比馬謖強,先鋒應該優先在這幾個人中選擇。

    三是馬謖沒有軍事實戰經驗。馬謖當過縣令、太守,但是沒有帶兵打過仗。他雖然喜歡與諸葛亮談論軍計,那隻能證明他兵書讀得多,上陣能否卻敵,沒有經過實踐檢驗過。對一位只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的人,直接委以重任,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怎麼會放心?

    根據以上分析,不管從哪方面看,諸葛亮都不應該任命馬謖當先鋒,更不應該派馬謖去守街亭。

    失街亭的結果,主要就是諸葛亮用人不當造成的,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

    其三,諸葛亮用馬謖主要是出於“私心”,更要對街亭失敗承擔主要責任。

    諸葛亮違背常理,任用馬謖當先鋒守街亭,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史書上沒有說明,筆者分析,這應該是諸葛亮的私心所致。

    諸葛亮對馬謖,雖然是上下級關係,但由於關係太密切,都情同兄弟了。

    馬謖是有一定才學的,特別是戰略眼光頗受諸葛亮賞識。

    諸葛亮北伐前,先南征,平定南方的雍闓、孟獲叛亂。出征前,諸葛亮徵求馬謖意見,馬謖給出了四個字:攻心為上。

    實踐證明,“攻心為上”非常高明,諸葛亮透過攻心,平定了南方,穩定了蜀漢的後院,為北伐創造了安全條件。

    馬謖的“攻心為上”,就是放在今天,依然被用於有效處理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可見其戰略遠見。

    漢朝實行的軍功爵制,封侯要憑軍功,而“勒石封侯”是漢朝每一位熱血軍人的夢想。蜀漢是續漢大統,當然沿續漢朝的軍功爵制。

    馬謖只當參軍,是立不了軍功的,當然也無法封侯,所以當諸葛亮北伐時,馬謖主動請纓要當先鋒,目的應該是封侯。

    諸葛亮之所以答應馬謖當先鋒,一方面是覺得馬謖平時談論軍計頭頭是道,另一方面就是想讓馬謖立點軍功,使馬謖能名正言順的“封侯”!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之所以敢地冒險起用馬謖,一來是因為馬謖聽他話,馬謖出征前,諸葛亮把用兵注意事項都交待給馬謖了,他覺得馬謖只要照他的話去做,守住街亭沒問題。

    另一方面,諸葛亮只是讓馬謖守好街亭,並不要馬謖去斬將立功。守住街亭,等到諸葛亮的大軍一到,馬謖任務就光榮完成了。到時再由諸葛亮接過指揮權,進攻防守都由諸葛亮來排程,這樣,既讓馬謖立了功,也不會影響北伐。

    而諸葛亮給馬謖配備的班子和兵力,守住街亭幾天是不成問題的,諸葛亮謀劃可以說是非常嚴密。

    但諸葛亮怎麼也不會想到,平時把他當師傅、兄長甚至父親的馬謖,到了街亭前線,就剛愎自用起來,把諸葛亮的部署拋諸腦後,也不聽王平等副將的勸阻,一意孤行地紮營山頂,導致水源被切斷,不戰自潰。

    而諸葛亮在聽到馬謖兵敗、街亭丟失的訊息以後,只能打落門牙往肚裡咽!不僅斬馬謖以正軍紀,而且還自貶三級以示對自己用人不當的懲戒。

    只是最好的北伐機會就此錯過,其對士氣、軍心和後續的影響,又豈是斬馬謖和自貶三級能夠挽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話西遊2 1坐至6坐騎滿初值是多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