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專職的兵部尚書有多大權利?能調兵遣將嗎?
9
回覆列表
  • 1 # 我是越關

    清朝時期的兵部尚書已經沒有了什麼權力,正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兵部排名在吏部、戶部、禮部三部之後,僅僅高於刑部和工部。由此可以看出兵部尚書權力不高。

    自從明朝胡惟庸黨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領導。而清承明制也是如此。對於帝王而言,國家的軍隊就是自己的命脈,所以兵部尚書根本沒有軍隊的調動指揮權力。

    兵部尚書沒有掌管軍隊的權力

    以上軍隊最重要的兩項權力兵部尚書都沒有掌管。軍隊的統領權力由八旗將領或者是本地督撫掌管,而這些人直接由皇帝統領,確立了軍機處之後兵部對於軍隊更是沒有了任何管理權。

    調動權直接由皇帝掌管,兵部尚書更是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

    兵部尚書的實際職責

    兵部從設立之初就只是作為一個輔助部門出現,到了清朝高度集權的狀態下,皇權至上,兵部更是成為了輔助中的輔助。

    兵部之下設四司

    武選清吏司;主要負責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名義上並管理土司。

    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也就是管理各地的驛站,還有地方情報的傳送。

    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給軍人核計功勳,發放獎勵。

    武庫清吏司;掌全國的兵籍、軍器及武科考舉之事。

    綜合來看;兵部尚書根本沒有對於軍隊的決策權力,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權力都在皇帝手中,所以在戰時兵部尚書主要負責後勤工作,平時有一些輔助職能。

  • 2 # 青言論史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一般都要加兵部頭銜,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就是兵部的堂官,只是為了便宜他們節制軍隊而已。

    清朝的體制裡面,六部的堂官只有兩個尚書和四個侍郎,最多再加一位管部的大學士。外放到各地去做地方軍政主官的官員,是沒有權力干涉部裡面的事務的。但是這些官員如總督、巡撫等,又確實需要負責當地的軍事行動,怎麼辦呢?就必須要給他們兵部尚書(侍郎)的頭銜,以賦予他們節制當地軍隊的權力。

    與其相似的還有都察院的頭銜,總督一般要加右都御史的頭銜,巡撫則一般要加右副都御史的頭銜,並在乾隆十四年成為定規。都察院的級別和六部一樣,之所以要加這些頭銜,也是為了他們彈劾當地官員做準備。真正管事的,當然還是在北京部裡面辦事的左都御史們。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總督和巡撫就類似於如今的省委書記,而書記們一般都是中央委員甚至是政治局委員。

  • 3 # 石頭說歷史

    清朝延續明朝制度,在中央設立六部,兵部是其中之一,兵部尚書是兵部的最高長官,從一品。不過清朝的兵部尚書分滿尚書和漢尚書兩職,各司其職,這是不同於明朝的。表面上看,它好像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但實際上是遠遠達不到的。

    清朝的權力核心機構是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了直接處理西北戰事而臨時設立的部門,後來成為定製。軍機處最高負責人是皇帝,裡面有2-3個入值軍機處的大臣,這幾個人是清朝所有政策的真正決策者,清朝所有的軍國大事全部在軍機處進行研究和傳達。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和強化,演變成皇帝傳達旨令,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的形式。

    如果兵部尚書可以入值軍機處,那麼他兵部最高長官的權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可以參與調兵遣將方案的討論和制定。如果沒有入值軍機處,那麼他只能被動接受軍機處下達的任務,按照軍機處的要求具體執行。他平時的職權就是處理兵部一般行政事務,比如人員管理、將領和士兵的操練考核、糧草排程等等,是沒有調兵權的。

    到了清末,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於八旗和綠營兵戰鬥力廢弛,清朝不得不依靠地主官僚在各地組織的團練進行鎮壓。這些地方團練,後來發展為湘軍、淮軍等等成為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隊伍,由於它們不是中央發餉,而是靠收取駐地厘金作為薪金來源,是不受兵部管理的。

    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六部廢除,兵部被改組為陸軍部,兵部尚書就從中國歷史中消失了,徹底成了一個歷史符號。

  • 4 # 蘇玄歌

    其實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在清朝來說是比較普遍的事情,是一種榮譽象徵,便於管理軍隊。但他們並沒有兵部尚書的權利。

    清朝的兵部尚書按等級來說是從一品,主要工作有點像後勤人員,不掌兵權,但是一旦有戰爭的時候,糧草的調動補給,軍隊將領的升降任免是由兵部尚書決定的。當然,這僅限於清朝,實際上在明朝的時候兵部尚書的權利是很大的。

    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如加授兵部尚書銜者則為從一品。總督管轄一至三省,有行政,經濟,軍事的權利,就像雖然將領是有兵部任命的,但總督也可直接任命,再報至兵部備案。

    由於總督的權利較大,為了制衡約束總督,因此同時設了巡撫,提督對總督的軍權加以制約,總督對提督只有參劾權而沒有任免權。

  • 5 # 四川達州人

    自宋代開始,尚書已成純行政管理人員。宋代樞密院管理軍隊,明代都督府管理軍隊,清代各省提督管理軍隊(八旗除外)。兵部一般管理軍政體系如軍餉,軍需,軍法,考晉,等具體的行政工作。

    而軍令系統歷來是皇帝直管。或者臨時授權某重臣負責,戰事結束則繳回。

    具體來說,清代總督掛兵部尚書是慣例。清代總督的品秩為正二品,所以必須加從一品的兵部尚書或者從一品的右都御史,使總督有權管轄提督及其綠營體系,對轄區軍政官員進行監督彈劾。

  • 6 # Mer86

    古代的兵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防部,既沒有統兵權,也沒有調兵權。

    關於兵部尚書,我舉兩個人,就知道清朝的兵部尚書都是什麼貨色了。

    王掞,康熙四十九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王掞就是康熙時期,廢太子胤的老師。

    紀昀,嘉慶元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紀昀就是紀曉嵐,這個人不需要多說什麼了。

    這兩個貨,瞅著像帶兵的人嗎?清朝的兵部尚書其實都是文官,根本就不管兵事。

    PS:清朝的兵部尚書,滿漢各任命一人。也就是兩名尚書。

    中國古代的兵制。從五代到元朝,調兵權都歸樞密院,岳飛就當過樞密副使。統兵權歸於三衙,三衙就是掌管禁軍的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到了明朝,樞密院改名為五軍都督府,職權略有所不同。簡而言之,皇帝的權力加強了。軍權也由皇帝一人負責。

    到了清朝,連五軍都督府都省略了。統兵權歸提督以下,軍令寄於總督和巡撫,不過這只是綠營兵的兵制,八旗兵另有的制度。至於調兵權還是由皇帝負責,雍正以後歸於軍機處。如遇戰爭,皆由軍機處承皇帝旨意辦理。

    至於中央的兵部嘛,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際上只管武將的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也就是軍隊政務方面的事情,不涉及兵權。

    所以,清朝的兵部尚書有權嗎?其實是有權力的,只不過不是兵權。

    另外再說一句,唐朝以後、明朝以前。由於節度使的問題,導致中央對地方官員,瘋狂的分權。明朝中後期搞巡撫制度,最早是臨時性的職務,後來逐步轉為正式性的官職。

    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後來又給總督和巡撫加兵部尚書和侍郎銜,其實就是在走回頭路,又恢復了唐朝那種節度使的制度。只不過明清兩代的集權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對治理封疆大吏的有一套獨有的辦法。在三司之上設巡撫,巡撫之上又設總督。總督和巡撫、提督在相互監督,綠營和八旗再相互制約,權力都讓皇帝一個人抓了,兵部尚書也就什麼權都沒有了。

  • 7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你對比一下,總督的兵部尚書銜還有右都御史銜,後者是可以參劾藩司提督以下文武官員的,另外督撫封疆大吏都有王命旗牌(其作用相當於尚方劍)。而兵部尚書就沒那麼大的權利,除了全國軍事將領的考核調配,軍用物資的統籌分配,軍費軍餉的稽核(發放由戶部和各省藩庫管),再就是為突發戰爭制定作戰計劃,但一切由皇帝和內閣或者軍機處拍板!這就是總督的兵部尚書銜和兵部尚書的區別!(兵部尚書可以按資歷選擇,但兵部值方司郎中需要經驗豐富熟悉軍政業務)。

  • 8 # 橘玄雅

    清代對於總督和巡撫經常加銜,其實主要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級。根據制度,總督是文正二品,巡撫是文從二品,並不能達到“一品大員”的等級。而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兵部尚書是從一品,加了這個銜總督就達到了從一品,巡撫就達到了正二品,加了一級,在行政上也就方便了不少。

    另外,總督和巡撫的這個加銜,和實際兵部的職掌並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只是一個銜名而已,是虛的。

    至於朝廷的兵部,清代兵部位於天安門外靠東,宗人府衙門的東側,古稱“夏官”。主要負責武官的任免、升遷以及全國軍事。兵部設有四個清吏司:負責武官品級升調的武選清吏司,負責武官獎勵處罰考核的職方清吏司,負責全國馬政及文書傳遞工作的車駕清吏司,負責全國軍隊戶籍、軍器以及武科舉的武庫清吏司。

    從唐宋以來,就沒有單獨的衙門可以“調兵遣將”的情況了,清代兵部尚書主要負責的是軍隊行政的事務,而不是“調兵遣將”。真正有“調兵遣將”職能的,在清代是軍機處,但是也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而已。

  • 9 # 大者隱市

    從設兵部開始,兵部就是軍政機構,主管全軍的建沒和管理,沒有軍令權,也就是沒有直接調動軍隊的指揮權。比如明朝,就兩個機構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戰時兵部調派軍隊,五軍都督府出將領指揮。總督掛兵部尚兵銜,有了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管理指揮轄區內軍隊,這個是有限權力,只在轄區內!

  • 10 # 賣魚的小樂

    這些總督是沒有真正兵部尚書的權利的,總督一般是下轄一省或者多個省,主要是監督巡撫,而巡撫主管一省軍政,總督價兵部尚書銜,此時總督大概從正二品晉升到從一品,增強總督監督地方巡撫,管理地方軍務的權利,授予兵部尚書銜主要是為了與地方巡撫分權。而清朝中央的兵部尚書本來也沒有能調兵遣將的權利,清朝的統兵與調兵的權利是分開的,將軍統兵,皇帝調兵,兵部尚書的權利主要在日常軍務的處理,如軍事訓練,全國的武官升遷等,而且清朝的兵部尚書不止一人,多的時候甚至有十幾人,極大的分散了權利,所有兵部尚書是沒有調兵權的。

  • 11 # 黑LuS

    這個專職的兵部尚書其實是個虛位來的,方便提高官職好辦事。

    先看一下清朝的兵部尚書:

    在清朝建立初期,兵部一般有正部長尚書二人,副部長侍郎二人。而清朝採取的是滿漢雙銜制,在擁有能力的漢人官員掌握實權的時候,會設立一個滿人的官員監督漢人官員做事,所以在清朝的兵部中,地位最高的是滿人的尚書,但是真正掌握著實權的是漢人的兵部尚書。

    但是,與各朝代不同,清朝的兵部尚書是不掌握兵權的,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個軍隊後勤的最高長官,平常打仗或者正常行軍訓練的糧草都是由他們調動、補給的,軍隊調動的線路、有關於軍隊內部將領官職的升降、任免都是由兵部尚書掌握大權的。

    至於具體到軍隊內部的行軍打仗方面,兵部尚書是很少能插得上話的,在很多時候,兵部尚書的地位還沒有地方的總督高。

    清朝的兵部尚書與之前的不同

    清朝設立兵部的時間極早,關外時皇太極便效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不過,當時的六部,更多保留了很多過去的體制,主管六部的並非尚書,而是貝勒。貝勒以下設立承政、參政、啟心郎、筆帖式等官職。當時主管兵部的則是貝勒嶽託。

    到了清朝入關後,雖盡力效仿明朝制度,但仍經過很長時間的變化,在編制、官職、職能上,開始不斷完善。六部的職位,從貝勒改為尚書,尚書以下改為侍郎、郎中、員外郎等職位。尚書人數,也由最初的多人,逐漸定為滿、漢各一人。

    尚書的職位也不再由諸王貝勒兼任。到康熙三十年,清朝又在陪都盛京設立兵部。不過,盛京的兵部只有侍郎、郎中等職位,不單獨設立兵部尚書。

    雍正年間,地方總督兼任兵部尚書成為常例。當然,全國總督數量較多,為防止職權混淆,總督只領虛銜,便於處理地方軍務。全國軍務仍由中樞的兵部尚書處理。地方督撫想要調動軍隊,仍需要得到兵部調令。

  • 12 # 適合磊子的生活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清朝官員體系問題,清朝官員是分為18級,最低是從九品,最高是正一品,如果能把品級搞清楚,自然就明白了,不過,今天不過多說其他的,主要就說說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的兵部尚書銜和專職的兵部尚書的區別。

    一,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都是地方大員,品級在一般情況下是從一品居多,那麼兵部尚書銜實際就是一種政治待遇,因為兵部尚書一般情況下是正一品,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高配半格。

    二,歷史上直隸總督都有兵部尚書銜這個並不準確,其實能授予兵部尚書銜肯定是得到皇家特殊認可的或者是給於一定獎勵的,才授予兵部尚書銜。

    三,專職的兵部尚書不是地方大員,他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是中央機關部門長官,管理的全國的兵事,可以說權力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說兵部尚書銜就類似於現在的正處級別但享受副局待遇的道理。而兵部尚書才是真正的局級領導。

  • 13 # 楚風說歷史

    清朝的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的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地方勢力,並且方便統一各省事權,加強中央對地方軍事權的控制。

    總督制度如何形成的?

    總督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明朝,其實要說清楚明朝的總督,則先要從巡撫說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時,採用的是元朝的制度,中央設立宰相管理六部,六部分別管理地方。在地方上設立行省(類似於現在的省),行省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司,分別管理行政、司法、軍事。

    這樣的好處是三權分立,但是壞處也很明顯,就是互相推諉,辦事效率低。隨著後來“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這樣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把工作彙報各部,由於沒有丞相,直接由皇帝協調,工作效率更加不高。

    於是朝廷就會派出京城的大員(比如侍郎),以“巡撫”的名義巡視地方工作,並且督促一些稅收工作。巡撫最早出現在永樂年間,只是一開始屬於臨時性的,京城官員到地方幹完工作就回來。

    後來發現巡撫在地方時,地方工作很好,巡撫離開了,地方工作立馬群龍無首,所以到嘉靖年間基本確立了“巡撫制度”,巡撫也開始常駐地方,各省也開始有巡撫衙門。

    這樣一省的工作有了主心骨,可是省與省之間又不是從屬關係,協調工作再次遇到困難。尤其是遇到戰事的時候,數省之間的協調工作,又需要有人去負責,這樣總督又出現了。

    明朝第一次出現總督這個詞,是在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當時明朝用兵麓川(今雲南隴川西南),兵部尚書王驥主其事,以總督軍務的名義協調地方,當然主要工作是軍事方面的。

    正統到景泰年間,國家大事發生得不少,所以總督設定比較頻繁。比如於謙以兵部尚書總督京師,目的就是為了打敗也先。

    明朝總督大多設在邊界,因為戰事比較多,比如成化五年(1469年)兩廣再設總督後,往後變成了定製。

    弘治十年(1497年)設定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一員,簡稱“三邊總督”。

    弘治十年(1497年)設定總督四川、陝西、河南﹑湖廣等處軍務一員。

    正德 五年(1510年)設定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簡稱“宣大總督”。

    嘉靖二十九年(1546年)設定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簡稱“薊遼總督”。

    嘉靖三十三年 (1550年)設定總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軍務一員,簡稱“浙直總督”,目的就是為了抵抗倭寇。

    明朝的總督大部分都是因為戰事而設,具有臨時性的特點,並且總督也不算地方的正式官員。

    而清朝則不同,清朝的總督為地方最高階長官,乾隆以後形成定製,全國共有八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

    當然除了地域性的總督,清朝還有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管理漕運和河道。

    總督為什麼要加兵部尚書銜?

    清朝的總督原本為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總督官位在巡撫之上,一般總督都會管轄二省以上,總督和巡撫在清朝合稱為“督撫”。

    但是總督雖然為正二品,但是都會加兵部尚書銜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品級就高配到了從一品。巡撫也差不多,巡撫一般會加兵部侍郎銜或者都察院副右都御史銜。

    其實總督和巡撫加銜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以文制武”。因為在清朝前中期,軍隊在地方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綠營軍和八旗軍。

    八旗軍大家比較熟悉,當年入關的滿清主力軍,可是清朝統一全國後,八旗軍慢慢的墮落,戰鬥力不如從前。康熙皇帝鎮壓三藩叛亂時,八旗軍就不大行了,這時候康熙依靠的主要力量是綠營軍。

    綠營軍是清朝入關初期彌補兵力不足組建的,漢人居多,沒想到後來成為清軍的主力部隊。地方上的綠營軍隊歸提督管轄,提督也是一省綠營軍的最高軍事長官。另外,全國重要的城市,還有八旗軍駐防,用來監視綠營軍。

    雖然這樣,可是朝廷還是不放心,為了防止提督傭兵造反,所以用總督和巡撫制衡提督,也就是所謂的“以文制武”。按照規定,提督要歸總督管轄,因為總督的全稱叫“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可是提督的品級為從一品,遇到戰事時總督要想管理提督就有點費勁,畢人家提督品級是很高的。清朝為了讓總督方便管轄提督,就把總督的品級提高,並且加兵部尚書銜,則更可以名正言順的管理綠營軍。

    巡撫加兵部侍郎銜也是為了節制提督,所以提督名義上是一省的綠營最高主管官,可是提督的權力小的可憐,別說總督和巡撫了,就連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比提督的權力大。

    當然總督和巡撫的管理有重疊,所以總督府駐地所在的省一般沒有巡撫,由總督來兼巡撫事。總督雖然權力很大,其實他也要受到巡撫的制衡,清朝規定巡撫不是總督的屬官,並且巡撫也有直接上奏的權力,由此可見總督也並不是一家獨大,以達到相互制約的效果。

    同時總督沒有調兵權,雖然總督可以節制提督,但是這個需要皇帝下令,才可以調動軍隊。

    總督和巡撫都有自己的親兵,被稱為“督標”和“巡標”,但是數量有限,根本翻不了多大的浪。並且總督一般都是文官出身,他們思想就是忠君愛國,軍事能力有限,更加不可能造反,更何況還有八旗軍駐防將軍監視。

    雖然八旗駐防將軍不能插手地方事務,但是軍事方面它是獨立的系統,八旗駐防將軍都是滿人,皇帝的親信,戰鬥力不行,監視地方還是綽綽有餘的。這樣皇帝才可以放心。

    那麼總督掛兵部尚書銜,那麼專職的兵部尚書有權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專職的兵部尚書是沒有多少權力的,當然這是指的清朝,明朝的兵部尚書權力要比清朝大的多。

    明朝最早軍事權力在大都督府,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應該分別與兵部直接聯絡工作,而統一奏請皇帝裁定。這樣管理軍隊的領導多了,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將造反,大權都在皇帝手中。

    其實五軍都督府連自己的率領本部軍隊的權力都沒有,朝廷規定他們不能擅自行動,調兵權在兵部,最後在皇帝。

    明朝還規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這樣可以有效的制約武將造反。

    但是明朝的兵部有掌武衛官、土官選授考課及軍制、訓練、徵調、鎮戍、邊防、儀仗、禁衛、驛傳、廄牧、軍械、符勘、兵籍、武學等軍事行政之權,甚至兵部堂官都可以督軍出征,其權力是比較大的。

    而清朝的兵部就權力小很多,只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名義上兵部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際上清朝的軍權在軍機處,軍機處的權力在皇帝,軍機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

    所以清朝的軍機處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很多國家大事都由軍機處商量,當然也包括軍事。至於兵部只是形象機構,權力有限。

    小結:清朝的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節制提督、總兵等綠營軍,這樣才可以達到“以文制武”的效果,從而防止武將造反。當然總督權力過大也被皇帝忌憚,所以才會規定巡撫有監視總督權力,用巡撫制約總督,同時用“督撫”節制武將,還有八旗駐防將軍監視綠營,各個勢力相互制約,這樣軍事大權完全由皇帝一人掌握。

    至於清朝的兵部權力很小,其實這也可以理解,清朝的封建君主專政已經達到了鼎峰,軍權這樣的敏感詞,肯定不會授予兵部。所以清朝的專職兵部尚書,雖然也是從一品的官位,而實際的權力可能還不如總督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中華文化講究包容,到底該不該排斥外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