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劉氏
-
2 # 百禮君
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是利大於弊。
1、中華文化不該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外國文化服務於中華傳統文化。例如西方的許多節日,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等,之所以同學們接受,是他們可以補充或強化很多中國原有節日給我們的歡樂和滿足。在物質精神同樣受重視的今天,外來文化的衝擊也許正對傳統文化起到補充的作用。
2、中國自古就受到眾多外來文化的影響,與其他文明古國不同,中國自始至終都將外來文化中國化了,不管是佛教的禪宗,白蓮教 太平天國的西方教派,還是哲學思想,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都要有中國特色,而不是原來的外來文化了.自林則徐等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以來,西方科學文化對中國固有(儒家)文化有很大的衝擊,對中國走向富強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改造,侷限於“發展”層次,即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影響,無論影響如何巨大,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民族思想本身。這也是中國面臨西方文化入侵而樹立“不能全盤西化”態度的理論依據。第三個特性是延展性,這其實也是前兩個特性的綜合。外來文化的思想能夠在社會公眾中普遍傳播,但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約和改造,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
3 # 單飛的草籽
關鍵是不要忘本。現在我們處在一個空乏狀態,自己的文化不甚瞭解,唯獨愛國卻被包裝成高尚,弄不好就把愛國搞得越來越狹隘。
-
4 # 臥麟子
中華文化向來就不排斥外來文化,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已經吸收、借鑑、應用了很多外來先進文化和技術。說到排斥,或許我們更多排斥的是我們不認可的一些宗教及宗教派生下的一些形式和習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接受但不代表我不讓你接受,因此你也不能把宗教強加給我來接受。話又說回來,真正我們接受的宗教,如佛教,你就是不從外面來,我也要不遠萬里去外面請!中華文化不排斥外來文化,不代表一切不分青紅皂白的文化我們都必須照單全收,我們的包容裡面當然也有選擇權。在這一點上,外面的文化其實對我們更苛刻。因此,中華文化無愧包容二字!
-
5 # 宇文方水
中華文化有她的博大精深,當然也有她的繁文縟節式的模稜兩可。好聽叫中庸,不好聽叫將就、保持現狀,缺乏冒險挑戰和勇於創新的果敢和決絕。
因此,中華文化沒有理由要老大自居,也沒有理由排斥外來文化。不管是魯迅說的“拿來主義”,還是我們如今奉為圭臬與神聖的馬克思這一套,已經決定了我們不僅僅不能排斥,反而是排斥也排斥不了了。
因為在中華文化自身的大融合中,如漢藏蒙回,哪一個又敢排斥呢?
排斥別人的文化,本身就是自卑和傲慢的自我封閉,對於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是沒有一點好處的。當然對於外來文化可以去其糟粕,而毋庸排斥與拒絕。我們怕什麼,反而這種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擴張性,倒不如開放胸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世界文化本是一家,何必啥啥都往自己臉上貼金,何必啥啥光榮都要自己獨佔,一個世界,不同夢想,各自表達,方式雖不同,殊途同歸,在一個地球上,不管是哪裡的江河湖水,最終流向大海,全世界的文化,不分彼此了,還誰排斥誰呢?已經是一體的了,各個臉上貼著自己標籤便是了,過多的解釋就是掩飾,過多的你爭我奪就是虛無主義的自我否定,不需要了,自信滿滿,做好自己,不用否定他人,自然就超越了,昇華了,進步了,文明瞭,多好。
-
6 # 仁己及人
分文化的,良善文化應該包容,比如勸人向善的,持戒,不抽菸,不喝酒,保護動物之類的文化。但是像那什麼同性戀這種文化要堅決拒絕。這種文化會害了不少年輕人的
-
7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又來一個類似的提問。
外來文化要不要限制,當然要。就因為它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抵制和相沖突,當然要有所限制。這是任何文化都會做的事情。即便美國,不也在限制中國的孔子學院嗎!
美國做得,我們做不得?真有能耐,是不是要先讓美國接受中國文化,再說話吧。
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強,只是中國文化的淨化能力強。任何外國文化進來,都會變成中國文化的樣子。
比如肯德基,現在推出的中式早餐,就是肯德基被中國文化同化的例子。除了中式早餐,肯德基的其它食品也有改良,變得更適合華人的口味。
中國包容了肯德基的食品以及它背後的快餐文化,但中國文化也改造了肯德基,令它更容易為中國民眾接受。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的體現。
世界上不存在不改變的外來文化。關鍵還要看文化背後的實力。
中餐在國外,早年是以被改變之後的模樣存在的,因為中國不夠強,得按照人家的喜好調整。現在的中餐,原汁原味的多了,說明中國影響力在變強,中國文化也能夠更多的為外華人所接受。
不過,以上所言是文化,不是宗教。二者是有區別的。
-
8 # 沙沙狐狐
答:中華文化講究包容,但不能藏汙納垢!華人民可以包容外來文化,但對那些歧視華人的宗教就不能包容,尤其是忌諱豬的沙漠神教!
-
9 # 呵呵說吧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中華文化的確是講究包容,不會排斥外來文化。但外來文化,也不能以“侵入”的方式,以“強迫”的姿態“要求”中華文化必須容納。
包容和排斥都有一個“自主性”。包容是主動包,排斥是主動斥。說包容,是指中華文化有主動“吸收”外來文化的性質。好不好,先看看,看看能否與實際結合,主動尋找結合點,以便接納,有主動的“選擇性”。如果外來文化的流入第一不看不觀賞,強制性排斥,人為限制,則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排斥是因為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沒人願意自動接受,自己是“不情願”的。這需要的是外來文化是否具有“融合度”。如果外來文化以沒有被人接受就否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那隻能說無視了包容下的“自主選擇”基礎。
回答題主的話。不應該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中華文化是否有“強制性”。中華文化的包容,體現在能否自主吸收外來文化,而不是以“某一種外來文化”是否被接納作為判斷依據,出發點不同。
-
10 # 君竹3013
那得看什麼樣的外來文化,包容不等於縱容!包容也不是接受外來文化的入侵!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的就接受,錯誤的就剔除,不要用包容來脅迫我們接受不美好的東西……
-
11 # Teana人2
各種思想文明和精神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入與貫通是推進世界文明和經濟繁榮與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動力所在。
回覆列表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華的載體,是一個民族命運前途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力量,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活力,民族也將面臨滅亡。
文化關乎著一個民族的生存,那麼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怎樣的一種概念和定義呢?
用老百姓的理解,人讀的書多,人就有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華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透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文化雖無統一的定義,但是從各種對文化的闡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是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具有穩定和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作用。文化是由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所積累並記載的經驗,由於世界上人類種群分佈的地域不同,地理環境差異巨大,因此使不同的人群種群掌握和積累了不同的實踐經驗,在相對隔絕的人類早期階段,不同人群的文化適應不同的民族地域,指導了不同人群的社會發展。當人類文明,特別是物質文明發生巨大飛躍的時候,當地域的侷限被沖垮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我們的地球有著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文化。
文化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因此文化也和人類社會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文化具有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就猶如太陽,我們稱之為恆星,認為太陽是恆久不變的,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的認識拓展了,太陽並不是恆久不變的,作為太陽系的核心星球,太陽也在圍繞著更加深邃的銀河系中心運動。太陽都要運動,人類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豈能是恆定的,豈能是保守的而不發生變化的?
文化的穩定作用是相對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從歷史上說當華夏文化突破黃河流域的時候,我們的祖先也同樣包容和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對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南方的苗文化,西部的羌文化,以及其他各種非黃河流域的文化都屬於外來文化,我們的祖先在遠古就是開明的,先進的,他們注重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借鑑了其他地域人群的經驗和方法,將各種經驗和方法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以華夏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一直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如果當時華夏文化不能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就無法在其他地域站住腳,就不能有效的包容其他種群和人群,如果那時我們不積極吸收其他種群的文化,僅僅靠黃河流域文化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適用黃河流域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我們就是保守的,落後的,結果必定是制約自己的發展,最終被其他種族吞併。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中華文化是領先的,成熟的,我們的歷史文化自成體系,具有較強的自我完善機制,因此到了近代中華民族文化已經走上了巔峰,具有影響其他文化的能力,卻難以被其他文化所影響,都是其他文化向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卻很少認真的向其他文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