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科論普
-
2 # 掙脫枷鎖的囚徒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哪些因素有關?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應該是指日本在進入新世紀後的18年拿到了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如此偉大的成就成為了一種令人震撼的現象。
震撼之餘,我們不僅要問一句,這是為什麼?
根源追根溯源,需要上溯到上上個世紀由西方列強挾高科技的堅船利炮加諸中日等“未開化”國家的那場民族危亡的危機。
俗話說,危機是危也是機。
危機面前,日本化危為機,一場以“脫亞入歐”為主旨的明治維新引領日本從各個方面全面“西化”,尤其是社會制度、思想、教育、產業等方面。
當時,“全面西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締造者,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其《文明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除了改寫了日本的程序,明治維新最深刻的烙印印在了作為鄰邦的中華民族身上,形式上是最深重的屈辱。
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及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小”日本在短短的不到40年內,從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一舉蛻變成一個西方強國。
這種脫變除了顯見的工業化,更在於思想上的全面西化。
反觀,我們稍晚的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閹割掉了最亟需的思想解放,成為了一場註定失敗的半吊子資本主義產業化改良,社會還是那個“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封建社會,甚至直到今天。
權本位的消除權本位主義是我們民族國家幾千年來最根深蒂固的弊端,人的社會價值幾乎全部體現在“官位”與“權力”。
日本明治維新政治改革上的君主立憲制,此後政治家僅僅是一種並不是那麼被人尊崇的一般性職業,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權本位存在的基礎。
只有權本位這種痼疾被清除,人才能真正的“安居樂業”。
對於科學家來說,“業”當然是科學研究,科學家可以透過在科學研究主業上的成就獲得足夠的社會地位和聲譽,而不需要“出賣”科學成果換取“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權位”來體現社會價值。
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新世紀18年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僅僅是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最集中的體現。
其實,這種體現早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的工業化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也正是崛起養大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導致日本在二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
但是,由於日本已經從思想和政體上完全西化,可以說早已完全“脫胎換骨”。有了這個基礎,再轉入和平建設和經濟發展後,從19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能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也就不奇怪了。
基於從明治維新建立起來的全面西化的教育體系,加上經濟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上世紀70~90年代經濟繁榮期極大的加大了科學研究的投入。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的獎勵專案通常是被時間驗證具有極大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
日本新世紀獲得諾獎的科學成果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達到產物。
換句話說,新世紀,日本科學家18年獲19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日本百餘年各種積累的“變現”。
-
3 # 京虎子
日本拿諾貝爾獎到了拿到手軟的地步,本世紀在諾獎上僅次於美國,這並不是日本本世紀的成就,而是日本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像剛剛分享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的獲獎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在1992年獲得突破的。
日本科學家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有很多因素,我覺得最主要的在於人,在於幾代日本科學家在國外短期留學後能夠回到日本,並且長期地兢兢業業地從此科學研究。這是日本的傳統,19世紀末期,北里柴三郎謝絕了微生物學大師科赫的挽留,歸國效力,可以說因此失去了共享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機會。一路上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賓州大學均以教授職位相邀,他不為所動。這個傳統一百多年來一直被日本科學家繼承著,包括本庶佑。
我以前那些日本同事,大多數都返回日本,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合適的位置,過得去的待遇就可以了,並沒有和美國的條件相比。
中國科學家也曾如此,從留美幼童開始,學成後為祖國報效是中國科學家的傳統。現在也有很多人回來,但或者是在海外找不到工作了,或者是圖著回去包二奶騙科研經費,或者兩頭都霸著。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雖然日本也有在科學上造假事件,但大部分日本科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具有科學世界觀和思維,具有科學家的品德和職業道德,這是日本在科學領域飛躍的基礎。
反觀中國,不管是土生的還是海派的,在這方面非常不合格,就說給中醫站臺的有多少是海歸海半歸?在知識上和時代接軌了,但在思想上落後於時代,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二。
謀事在人,持之以恆,是日本在諾獎上成功的主要因素。
-
4 # BUGATTIChir231104364
科學技術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本主要是明治維新引入西方列強先進技術和製造工藝裝備,所以日本到現在國民科技素質比較高。而中國清朝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加上列強侵略者侵略中國和內戰~落後捱打其勢然也...新中國成立後,所幸毛主席周總理總攪全域性,從歐美留學回歸祖國的五千炎黃子孫科技帥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研發成功《二彈一星》~絕不屈服任何侵略者!所以科技研發的根源在歐美這是現實,當今世界科技研發中心是美國。投巨資吧中國政府建設大批國家基礎科技研發實驗室,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真才實學的科技帥才,建設強大的科技中國!!!僅供參考。
-
5 # 紐約Jack
說一點,中國國內網際網路對國網路站的聯通實在是太慢了!去年暑期迴歸休假期間,因為工作專案的緊急事務需要登入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網站,那個慢啊!在美國時幾秒鐘就可以看到這些網站,在上海要等十幾甚至幾十分鐘。也不是說不讓上這些網站,就是慢,我相信是網路管制造成的。這樣的網路環境,你讓研究人員如何跟上世界科技發展!
-
6 # 瀟軒
日本人18年得了18個諾獎,很多人已經有所論述,我來做一些補充。
首先,這與日本人做事情的認真程度是有關係的。其實,科研最重要的是靈感,其次是認真。在這方面,靈感我們不好說,日本人與華人差不多,都很聰明也都比較保守,在思想上的靈感其實不太敢發揮。但日本人相對比華人要認真那是肯定的。比如日本的田中耕一,得了諾貝爾獎,他只是一個本科學歷在公司裡上班做研發的人,為什麼他可以得諾獎,主要還是認真,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細節上很認真,真的把工作當作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我們華人在企業上班做研發的,很多人在細節上可能就沒有那麼認真,能糊弄過去就糊弄過去,反正就是把工作當作是一個混飯吃的事情。
其次,這還是與日本對科研的投入有關係的,而且不但政府投資 ,企業也投入。小柴昌俊得諾貝爾獎的工作,用到了上萬個光電倍增管,來自日本一家叫做濱松的公司。當時提供的價格非常便宜,公司可以說是不賺錢的。但濱松為什麼要支援小柴,雖然也是為了給自己做廣告,但人家畢竟是捨得拿出真東西去投入的。後來那麼光電倍增管出事故燒燬了不少,濱松繼續支援。要換在中國,估計就不支援了,或者看你實驗做了一半了,就半路提高價格到100倍,讓你買也不行,不買也不行。這種事情日本人做的好,既然要支援,就支援到底。
-
7 # 九路軍9A
嚴謹的教育體系、誠信的專家學者、真實的科研成果、勤奮的研究態度、公正的用人機制、高度重視的科研人才等等,造就了一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人才倍出的國家!
-
8 # 物以類聚灬
其實很簡單,第一,有專長的孩子,特殊培養,比如化學,物理特別好的,其他不好的,讓其專長髮揮出來,而不是全能,全平庸為好,第二,取消關係戶,公平競爭!!!!
-
9 # 刁博
日本在2001年3月份出臺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日本政府方面也對此表示了支援。這一計劃出臺時曾被一些人嘲笑為“口出狂言”,因為在上個世紀日本一共得了5個諾貝爾獎。如今日本做到的卻是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照這個趨勢很快就能實現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日本諾貝爾獎數量的井噴也引發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日本的諾貝爾獎數量在新世紀裡出現猛增並非是偶然,日本在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時候絕非一時的頭腦發熱,肯定也對日本的實際情況有非常深入的瞭解。日本積攢起的力量為諾貝爾獎的井噴奠定了基礎。
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是傳統老牌經濟強國,也是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大戶。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美國也成為了諾貝爾獎的大戶。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為教育、科研投入充足的資金,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對理工科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要求。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孕育出諾貝爾獎的重要保障。
上世紀初,日本的經濟實力要弱於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當時日本的教育也剛剛西化沒多少年,並且日本當時的野心集中在侵略上,直到1949年湯川秀樹才為日本拿到第一個諾貝爾獎。
由於諾貝爾獎的頒發往往是在取得成就之後的二三十年,所以必須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五六十年代看看日本的獲獎者接受過的教育以及當時的科研環境。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有了快速的發展,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日本的經濟一直處於快速增長期,有很多年份的經濟增長率都達到了兩位數。在六十年代,日本就提出力爭讓科研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不久日本就實現了這一目標。相比之下,中國的這一資料在八九十年代還不足1%,進入新世紀後才觸及1%,目前國內科研經費佔GDP的比重也不過剛2%而已。
另一項就是日本對教育的改革和投入為誕生眾多諾貝爾獎得主打下了堅實基礎,七十年代日本在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一度超過國民收入的8%。二戰後,日本的教育目標有了巨大的轉變,軍國主義、國家至上等主義被和平、民主所取代,新的教科書中無不洋溢著科學的精神,包含著對人自由和權利的追求。同時高等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學數量幾乎翻番,大學教育幾乎到了全民化。
不僅數量上有增長,教育質量上也讓人刮目相看。截至目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獎項的華人學者中,除了屠呦呦是在國內接受的教育,其他的幾位全部是在國外接受到了優秀的教育。而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受教育經歷恰好和中國的相反,他們幾乎全部是在國內接受到了完整的教育。這不能不讓人感慨日本教育的成功。中國的教育以及培養研究型人才的頂級高校與日本的比起來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除了強大的經濟基礎、重視教育科研之外,還有很多零星的因素甚至不經意的細節也能影響諾貝爾獎的誕生。諾貝爾獎出現井噴絕非是砸錢給教育給科研就可以的,對比一下中國,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
-
10 # 溪之榕678
有文化大革命科學家斷層的惡果,有發達國家對中國封鎖的原因,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日本人能夠接觸到,而我們卻不能夠接觸得到,還有西方噁心中國的成分。無所謂,只要科學家們夠努力,國家更強大,什麼諾不諾的,看輕點,別影響情緒
近日諾貝爾醫學獎已經公佈出了名單,日本的一位免疫學專家本庶佑和美國的一位免疫學專家共同獲得,一時間讓人們紛紛想到了日本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曾提出過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將要實現,要知道從日本提出這個方案以後日本已經在18年終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了,很多人都為之震驚,到底日本是如何做到這樣的?
回覆列表
我想當時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個笑話,但是如今看來,日本做出這番豪言壯語似乎並非只是說說而已,看來他們動了真格的。
那麼日本在拿諾獎方面成果豐碩,到底是哪些因素或者說他們做了哪些方面的投入呢?
首先來說,是他們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他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或者只是重視實用研究。諾獎也幾乎是頒發給基礎研究領域的。可以說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視是他們厚積薄發的一個重要因素,透過廣泛的基礎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就是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了,比如他們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拒斥。當年小保方晴子事件也可見一斑了,而反觀我們,韓春雨事件經過長時間的調查,也只是給出了沒有主觀造假的結論。
第三,也有國家的大規模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援,比如日本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而設立的五年制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正是在第二期中,日本提出了“50年30人得諾獎”的計劃。同時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經費支援,比如2012年的諾獎得主山中伸彌在iPS細胞開發方面就從該機構獲得過3億日元的支援。
所以,日本的科研人員能獲得諾獎,得益於很多因素的綜合,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近年來不斷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國家也出臺政策支援基礎研究,那麼華人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獎也是值得期待的。
讓我們為中國的科學研究鼓勁加油,也期盼中國科學家早日摘得諾獎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