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可時間

    歷史上把隋煬帝描寫成一個暴君,但是事實上,隋煬帝是一個有雄心壯志有所作為的皇帝。但是開鑿大運河就與當年秦始皇建立長城一樣,雖然大局上對國家有利,但是卻十分的勞民傷財。何況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很多人死於強制勞動中,以至於後世對隋煬帝楊廣多有不滿。

    我們都知道隋朝隋煬帝的時候,開鑿了大運河,這是當時的一大工程,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就此評價:“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大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隋煬帝舉全國之力來弄成的一條運河,在當時應該有幾方面的目的。

    一、為了發展經濟,搞基礎建設。

    隋朝剛建立時百廢待興,在經歷了多年戰亂而帶來的損失與破壞後,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到了隋煬帝的時候,國力已經恢復了一些。隋煬帝即位之初就意識到國家想要更加強大,就得把基建搞上去。所謂“要想富,先修路,”這絕對是從古至今都通用的至理名言,那麼交通就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

    隋朝建國之初,因為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以前修鑿的區域性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而交通對一個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候隋煬帝意識到國家交通的不便利,還有因此帶來的經濟的運作不夠流暢,為了讓國家更提高一個水平,隋煬帝下定決心得開鑿一條連通全國上下的運河。

    大運河在當時的作用就和承擔著現在鐵路一樣的角色,負責運輸物資。並且大運河也能加快地方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各個行政區間的交易來往更加的頻繁。

    據史載隋煬帝即帝位第一年也就是大業元年(604年)就開始先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同一年修鑿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隋煬帝楊廣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大業六年,隋煬帝楊廣又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基本完成。

    二、加強中央集權,軍事需要。

    當然大運河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運輸軍隊,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封建統治者們為了鞏固政權,所以戰事頻繁,四處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佔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隋煬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利用修建大運河來運兵,只要兵力能快速地分配到全國各地,權力就能更加的集中。而且當時隋朝在跟高麗作戰,而且戰事還不太順利,隋煬帝就得需要大運河來運輸自己龐大的軍隊,而之前因為運輸不通而討伐高麗失利。

    三,促進南北區域文化交流。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區是當時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黃河以北是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我們的先輩們明智地覺察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願望。

    所以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就開始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佈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開鑿的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線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四、歷史功績

    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想有一件豐功偉績來讓後人銘記住自己,讓自己被歷史記住。而隋煬帝也是這樣想的,隋煬帝希望透過開鑿大運河來證明自己、讓自己成為名垂青史的皇帝之一。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線起來,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由此可見,隋煬帝楊廣修建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當然同時,隋煬帝楊廣也幹了點私活:遊玩

    還有說隋煬帝楊廣修建運河是真為自己遊樂的人,應該是有所誤會,其實大運河在他老爸隋文帝楊堅時,甚至更早時期就開始了修建:

    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相繼修建了眾多運河河道。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區域性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佔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時期的眾多王朝開鑿了大量運河河道,其分佈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河南,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線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後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 2 # 心吾700

    楊廣修大運河主要出於國計民生交通運輸的需要吧。本身是個有問題的皇帝,什麼人都向他身上潑髒水,做了好事也說成壞事,好人幹壞事也是好事,壞人永遠不會做好事。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做到,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人和亊。

  • 3 # 丹哥侃侃

    我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初衷絕對不是為了享樂,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西晉八王之亂開始,國家動亂分裂了幾百年,隋朝統一全國,是幾百年來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經歷過由亂到治的帝王來說,自我實現的願望是極其強烈的,如果沒有這樣集體意志的體現,他就不能在自己的集團裡面取得領導地位,說白了如果這時候他不能體現自己的偉大那統治的合法性就存疑,因此,這時候的帝王剛掌握最高權力的時候只要不是白痴就不會把自己的享樂放在首位。這是從主觀意志判斷。

    二、從客觀原因分析:歷經四百年的動亂,掌握武裝力量是確保政權維繫下去的首要任務,因此行政中心必須放在北方,但是由於多年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同時南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更加適宜於農業生產,物質資源偏於南方,政權資源的消耗地點在北方,作為當時並不發達的社會流通生產水平來說把政權南遷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為了保持新生政權的穩定,這時候南遷是會影響政權穩定的,因此只有透過開鑿運河來降低物資北運的成本才能保持政權的運營成本降低到社會可以承受的水平。

    應該說,開鑿大運河在中國鐵路網建成之前是害在當代、利於千秋的大事,應該說隋煬帝的初衷絕對不會為了享樂而修建大運河,如果不是為了國家政權穩固,他可剛開始就直接遷都到揚州,何必要花那麼大精力去開鑿運河呢。至於後來各種昏招那是後來的事情了,畢竟人都會變得。

  • 4 # 房產日記

    當然不會是享樂。屁股決定腦袋,所處的位置越高,相應的格局也就會越高。京杭大運河最初在隋文帝是就已經建起了雛形。隋煬帝為了建運河,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連線了今天的北京、揚州、杭州、洛陽、長安,有那麼點子承父業的意思。

    若是為了享樂,一個國君會耐著性子等六年麼?搞個巡遊不就得了。另外,在京杭大運河建好的第二年,隋煬帝就開始利用運河徵集士兵,糧草為攻打高句麗做了準備若是為了享樂,何必浪費精力在運河計程車兵糧草調配上,要知道那時候船隻數量有限,承載能力也有限,顧此必將失彼。因此,絕非李唐所記的為享樂而建大運河。

  • 5 # 地史館

    僅為了享樂而耗盡國力修建大運河,這個理由太過牽強。隋煬帝其人,大抵如同秦始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但並不昏庸。而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也可以參考秦始皇修建的長城,算是弊在當下,利在千秋的超大型工程。

    京杭大運河開透過程

    公元605年,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同時下令徵調河南、淮北等地民工100多萬人,開通了從東都洛陽西苑到淮水南岸山陽(今江蘇淮安)的通濟渠。

    《隋書》載:“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

    同年,又徵調淮南民工10餘萬人,從山陽到江都(今江蘇揚州),疏通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通濟渠與邗溝兩條運河,全長1000多公里,首次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古代中國三條最重要河流之間的聯絡。

    此後五年,隋煬帝又兩次徵調民工百餘萬人,開通了從洛陽黃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利用自然河道和前代開鑿的運河,開通了京口(今江蘇鎮江)到餘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

    隋煬帝僅用六年時間,開通的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四條運河,將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緊密的聯絡到一起,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京畿、北抵河北幽州、南達長江太湖,全長2700多公里的龐大運河體系,成為世界水利史上一項空前偉大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原因

    隋煬帝用六年時間,前後徵調數百萬民工開鑿出這樣一條前無古人的偉大運河工程,但濫用民力的隋煬帝最終在席捲全國的大起義中殞命江都,隋朝因此二世而亡。

    我們暫且不說隋煬帝修建運河的過程如何的不人道,僅從工程本身來簡單聊聊運河開鑿的原因。

    交通發展的需要

    古代的交通遠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無論是車馬、還是船舶深受自然環境的侷限。船舶運輸從古至今都是運量和成本最有優勢的運輸形式,但由於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東匯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不僅如此,在北方中原地區,因降水量的不足,就連適合通航的河流也非常有限。

    隋朝統一全國,結束自西晉滅亡以來的南北割據局面,對於南北交通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樣背景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經濟發展的需要

    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自東漢末年起,到隋朝統一南北這段時間內,長期的動亂與戰爭,使得北方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而在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量士族百姓避亂南遷,使得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

    隋朝的統一,並經過開皇之治的繁榮復興,北方經濟雖有所恢復,但相較於南方並不明顯,經濟重心正加速向南轉移。

    《陳書·宣帝紀》載:“良疇美拓,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隋書·地理志》載:“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

    而京畿所在的關中地區,自商周起,經過一千多年的開發,已經無法滿足急劇膨脹的人口對物質文化的需求。

    早年,隋煬帝曾受文帝所派,參與平陳戰爭,隋統一南北之後,隋煬帝又長期駐守江南地區,對江南的富庶有著深切的感受。

    大業元年,隋煬帝登基伊始,便下令開鑿運河,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構築水道,從根本上解決長安、洛陽二都錢糧物資供應問題,將北方政治軍事重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聯絡起來,形成南北統一的整體。

    政治、軍事統治的需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獨特的門閥世族制度。這些強大的世族掌控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命門,參與到國家的統治當中,就連帝王君主也不得不向世族妥協,與世族聯姻,透過獲得世族的支援,以統治國家。隋朝的建立者楊堅便出自關隴世族集團的弘農楊氏,楊堅之父為北周八柱國之一。

    南北方長時間的對立,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地方割據勢力、割據觀念,同隋朝中央政權、大一統思想形成尖銳的矛盾與激烈的鬥爭。

    隋平陳後,江南地區的強宗大族仍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發生過數次大規模叛亂。與此同時,北方的突厥、西北的吐谷渾、東北的高句麗也逐漸發展威脅隋朝統治的存在。江南地區並不安定,北方又有外族虎視眈眈,隋朝迫切需要透過強大的武力控制全域性。大運河的開鑿,使得隋朝能夠快速集結調配軍隊,運送糧草軍需,極大的加強了對江南和北方邊區的控制

  • 6 # 竹中人影視剪輯

    隋煬帝絕對不是影視劇中的昏庸無道,貪戀女色之徒,他有自己的雄心壯志,有野心,這才是一位真正的皇帝該有的樣子。他巡幸過許多地方,有的甚至是偏遠地帶,只可一人通行,他依舊面不改色,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絕對不會是因為享樂而修京杭大運河。唐朝史書中記載的他,不過是唐朝統治者為了醜化他的形象所致。他殘暴不仁是一回事,但他高瞻遠矚,有著獨到的眼光,也確確實實在做事情。大運河的地位非常重要,關係到漕運、糧食輸送以及重要的軍事戰略。

    相反,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皇帝,與其說他殘暴不仁,倒不如說他是野心家,也正是因為他的野心,才有了大運河。而命喪江都卻依舊不改帝王本色,這才是王者風範。

  • 7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隋煬帝楊廣修大運河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南方和北方,加強交流,促進民族融合。

    隋煬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雖然歷史上對他極盡抹黑、汙衊,但在筆者看來,隋煬帝楊廣稱得上雄才大略,也是一個雄主,只是做事太過激進,將大好的局面弄的一團糟,白白便宜了李淵父子。

    南北方互相敵視

    自從西晉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後,西晉的國力逐漸衰弱,北方的遊牧民族則趁此機會大舉入侵中原。漢族政權無力應對,西晉皇室被迫南遷,在長江以南建立了政權,史稱東晉。

    而北方最終被鮮卑族所統一,並建立了北魏。北魏後來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其後又被北齊和北周所篡權。最終由北周滅掉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外戚楊堅以隋代周,完成了隋朝的原始積累。

    南方的東晉皇室後來逐漸失去了對政權的掌控,南方相繼由宋、齊、梁、陳四朝統治。最終陳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陳叔寶成了亡國之君,隋朝一統天下。

    然由於北方曾經被遊牧民族所統治,且胡漢通婚,南北兩方互有戰事,而且對立了上百年的兩方隔閡相對較深,旦夕之間無法消除。

    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

    楊廣即位前曾經做過揚州總管,而且對於南北交融做的很好,得到過楊堅的稱讚。楊廣也深知消除隔閡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溝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時間一長,仇恨自然會淡忘。

    而修建大運河的第二個原因在於把南方的物產運送到北方,緩解北方的糧荒。因為東晉南遷,經濟中心隨即從北方變到了南方,因此南方富庶,非北方可比。

    小結

    修建大運河,利在當世,功在千秋。大運河的修建,溝通了中國南北,使得南北的交流大大增加。然而楊廣修建大運河的速度驚人,僅僅六七年的時間便完成了,此舉使得民夫屍橫遍野,動搖了隋王朝的統治根基。當楊廣攻打高句麗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大隋王朝不久後便被唐朝取代,殊為可憾。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第二個兒子,後來成為隋朝第二個皇帝。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營建東都,遷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又修建了隋朝大運河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他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勞民傷財。導致了民變屢屢發生,天下大亂,直接造成了隋朝的滅亡。 楊廣自己最終也被叛軍縊殺而身敗名裂。隋煬帝楊廣修大運河,是為享樂還是有什麼目的?

    1.出於國家首都建設的需要,主要是經濟上的考慮。隋朝的都城建在長安,關中地區雖然是富庶之地。但是,這個地方有限的出產物資卻遠遠滿足不了隋朝中央和中央軍隊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這就要求從其它地區轉運生活與生產物資到首都來。而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河, 就可以很方便把關東和江南的民間財富轉運到帝國首都來,這也能促進了南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2.帝國軍事的需要。

    運輸軍隊, 煬帝在位期間也是戰事頻繁,征伐不斷。大運河開通後,可以運輸軍事裝備與糧草,還可以運輸軍隊。煬帝曾三徵高句麗,戰事都不是很順利,與運輸不暢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他需要大運河來運輸自己龐大的軍隊與軍備物資。

    3.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

    煬帝是好大喜功的人,自我實現的願望非常強烈。如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一樣,在自己統治期間完成一項對後世子孫有利的大工程是可以流芳百世的。這是集體意志服從個人意志的體現,這能彰顯自己在集團裡面的領導地位。如果這時候,不能搞點動作出來。那麼,他的統治能力就存在疑問(他自己這樣想),因此,就有了這個壯舉。大運河開通後,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沿河城市的經濟、文化很快繁榮起來。對隋唐時期鞏固和維護全國統一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 9 # 丨一葉扁舟丨

    興修大運河,主要還是為了漕運與統治。京杭大運河的修建為漕運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南北交通起到重大作用,加強中央對南方統治,當然是利國的大事。否則僅僅是為了遊樂,那就只需要修到杭州即可,為什麼還要聯通今北京與洛陽?

    其實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大部分皇帝都不傻。皇家教育不是擺設,皇帝都知道怎樣能延長統治,只不過很多事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比如氣候、經濟、人心的慾望等。

    拋開倫理,隋煬帝是一個胸有偉業、且有能力的皇帝。以當時隋朝的氣象,完全有能力迎接天下大一統。但當時門閥勢力尾大不掉,南北交通不便、文化對峙初現,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全力擴充套件疆土。隋煬帝迫不及待的展開了自己的計劃:興修運河、北征高句麗,希望攜文治武功之勢剷除門閥。

    但隋煬帝操之過急,造成了民眾被迫害,民怨四起,最終在門閥勢力的推動下丟掉了性命與大隋江山。

    唐朝建國很大程度上藉助了門閥勢力的幫助,對於前朝,當然要抹黑一番(新王朝的正常操作)。

  • 10 # 倔犟的蝸牛

    運河的開鑿一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國力來支援,工程浩大,牽一髮而動全身。

    故運河的開鑿都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在水利灌溉和漕運貿易方面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隋朝的運河,不只是隋煬帝楊廣修建,是由隋文帝楊堅最先開鑿的。

    據史料記載,隋朝總共開鑿(或疏通)運河規模較大者有六次,其中隋文帝在位時有兩次,隋煬帝在位時有四次(一次為疏通)。

    我們先看一下都有那些運河被開鑿,以及當時開鑿運河的目的。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楊堅命宇文愷和郭衍等人開鑿廣濟渠。

    廣濟渠,引渭水自大興城(陝西西安)向東經潼關入黃河。全長三百多里。

    該運河的開鑿不僅在經濟便利了漕運和灌溉以及水旱兇飢之處的開倉賑災,而且在軍事上成為關中和中原聯絡的紐帶,加強了京畿對中原地區的控制。

    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調發大批民工,開山陽瀆,以通漕運。

    山陽瀆,北起山陽(江蘇淮安),引淮水,經射陽湖,南至江都(江蘇揚州),入長江。全長三百多里。

    該運河是隋文帝為南下滅陳的戰爭需要而開鑿,不僅便利了江、淮地區的運輸,而且成為隋朝南下的戰略物資運輸線。

    上面是隋文帝楊堅開鑿的兩條運河,全是為了南北統一和經濟發展。

    下面我們在看隋煬帝楊廣修建運河的情況。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命皇甫議調撥百餘萬民工開鑿通濟渠。

    通濟渠,自西苑(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向東南,經滎澤(河南鄭州西北)、浚儀(河南開封)、宋城(河南商丘西南)、夏丘(安徽泗縣)、洪澤湖,入淮河。全長一千多里。

    該運河將中原地區和淮河地區聯絡起來,不僅方便漕運入長安,更是給中原地區的農業灌溉帶來了極大便利。

    同年,隋煬帝又調發淮南民工十多萬,拓寬山陽瀆,使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

    此次疏通山陽瀆,雖然是好事,但綠化景觀耗費了巨資,隋煬帝一直想巡遊江南,故此次疏通,不僅是為了民生,同時也有為南巡做準備的嫌疑。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餘萬民工開鑿永濟渠。

    永濟渠,引沁水南入黃河,向北流經汲郡(河南滑縣西北)、長河(山東德州東)、長蘆(河北滄州西),至涿郡(北京西南)。全長兩千多里。

    該運河不僅有利於河南、河北兩地的經濟聯絡,而且更有利於南北軍事運輸,其後隋煬帝東征高麗,兵力和物資就是透過該運河運輸至前線的。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又發民工開鑿江南河。

    江南河,自京口(江蘇鎮江)引長江水向南,流經毗陵(江蘇常州)、吳郡(江蘇蘇州)、至餘杭(浙江杭州),入錢塘江。全長八百多里。

    該運河是為隋煬帝將要南巡會稽郡(浙江紹興)而開鑿,河寬十餘丈,可透過龍舟等大型船隻。此次開鑿江南河,帶有明顯的巡遊享樂性質。

    縱觀隋朝運河的開鑿,大都是為了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以及軍事上的戰略物資兵力運輸和政治上的國家統一。

    只不過隋煬帝楊廣在修建運河時不止是為國為民,同時也為自己南巡做準備,所以所修運河耗費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我們再來看一下隋煬帝南巡的情況。

    隋煬帝南巡江南船隊,是由洛口(洛水入黃河之口),入黃河,再取道通濟渠入淮河,經山陽瀆而達江都。

    而隋煬帝楊廣所乘“龍舟”,據文獻記載舟長200丈,有四層,高5丈。

    最上層設正殿、內殿以及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120間,皆以金玉裝飾,下層為宦官侍女住所。

    皇后所乘“翔螭舟”,雖比“龍舟”船體稍小,但裝飾無異。

    載其餘百官,王公貴族等船隻數千艘,盡花旗招展,綵帶飄飄。

    據《隋書》記載當時盛況:“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巡遊規模可謂是空前龐大。

    故隋煬帝楊廣窮奢極侈的巡遊盛況掩蓋了隋朝修建運河是為了利國利民真實目的,極大的影響了人們對隋朝運河開鑿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有次機會,重新選擇一份工作,你會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