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顏洳碧語

    我們對於子女越來越溺愛,以至於熊孩子越來越多。面對這樣的現象,似乎是我們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對於孩子的教養,我們需要有一定的規矩,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讓孩子成人成才,需要我們從小開始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教育孩子還需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弟子規》中國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做的三言韻文,幫助孩子們明理懂事,講規矩。教會孩子們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做人嚴謹,做事守信,愛人,親仁,餘力學文。

    “朝早起,夜眠遲,老將至,惜此時”告訴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珍惜時間。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告訴孩子說話要守信,說到做到,欺詐虛妄是不可以做的。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德行和才藝不如人的時候需要自己努力趕超他人。

    《弟子規》將美德傳承,培育有教養,有責任的孩子。

  • 2 # 妙覺生活禪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範,那麼這些行為規範,對於現代人會有什麼作用呢?《弟子規》為什麼會引起許多現代人的重視?《弟子規》又該怎麼看呢?

    我們讀經典最好養成“心、眼、口、手、耳”五到的習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心定在字上,眼看到字,手指到字,口讀出字,再將所讀之字音聽進入,完成這“五到”讀一個字。“手到”是用手指“指字”,可用食指或中指(推薦),指字是點讀,採用點的動作,像敲鍵盤姿勢,不是在字間滑動,所讀之字未入耳,切莫點下個字。除了“心、眼、手、口、耳”外,還要逐字讀誦,語速不可太急,不是為趕任務而讀,若時間較緊,仍要按上述方法讀誦,但可將全文內容分成段,分開幾次讀誦,決不是為完成任務而讀。

    經常讀誦《弟子規》的好處有很多。比如:

    1、弟子規告訴我們人生獲得幸福的基本修為是什麼?人要有幸福的人生,要在許許多多方面下功夫。現在成功學的書籍很多,也介紹人生成功的一些要素。弟子規可以說是經過至少百年的歷史檢驗的“成功指南”。它告訴我們人生基本的修習科目——孝悌、謹信、友愛他人,效法榜樣,積極學習。更重要的是——這些道理都懂得了同時,具體應該怎麼做,怎麼在生活的一點一滴裡落實。

    2、透過反覆讀誦弟子規,可以進行自我反省。曾子說要三省吾身,那麼具體如何反省很重要,有哪一些參照和標準?弟子規就是很好的參考。每天反省一次,堅持一段時間,會有很大的進步。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只看別人的過失,從來不反省自己的過錯。讀弟子規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有系統地對照一個行為規範,看看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能自省者能自新。一個人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改善,才能擁有恆久的人生競爭力。

    3、透過反覆讀誦弟子規,讓自己靜心。現代人很難靜心,想靜心也沒有方法。讀弟子規就是一種方法。讀誦過程大約需要10-15分鐘,一邊讀一邊反思自己,這個過程讓精神迴歸自我,不要向外馳騁,其本身就是練習內心的寧靜。現代很多科學都證實,適度的進行靜心,是人獲得智慧的一種重要方法。一些奧運會運動員,在比賽前也會進行類似冥想的活動,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

    弟子規裡面一些禮儀規範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就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順心、快樂。

  • 3 # 知命堂文化

    對《弟子規》該怎樣看?我說說我的看法。

    1.《弟子規》是古人對未成年人制訂出的一套行為準則。就好比我們上小學時的《小學生守則》,是純潔如璞玉的孩子們的行為規範。它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語言明快,朗朗上口,是《三字經》以外,最好的兒童教科書。想像一下,十幾個留著小辮子的黃毛少兒坐成幾排。在戴著眼鏡的老學究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誦讀《弟子規》: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七八歲的孩子,貪玩好動,讀起書來有口無心。我想,天真的孩子們不一定能懂“謹信”,“親仁”是什麼意思;但最少能懂得“父母乎,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吧。國學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2.有人說,《弟子規》是陪養奴才得“啟蒙書”。這個,我不敢苟同。請看《弟子規》是怎樣教孩子們堅持真理的: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意思是說:當發現親人有過錯的時候,要向親人<指父母>說明,指出來。態度要和藹,聲音要溫柔。如果親人不採納你的意見,你更要和顏悅色地再次提出,如果還不行,你則跟著他。進行“哭諫”。即使親人發怒打你,也無怨無悔<直到親人改正過錯>。

    像這樣是非分明,堅持真理,不避親疏的教育方法,能說是“培養奴才的啟蒙書”嗎?

    3.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二十四字,把親人由生病到去世,做兒女的應該怎麼做?字少意深。父母養育了我們,父母有病了,做兒女的服侍幾日,陪伴幾天,端水送藥,盡一盡做兒女的孝心也是應該的。而如今,“我們很忙!”,“工作忙走不開

    ”。等等藉口讓我們失去了和父母最後的團聚。父母病了送醫院,請個護工照顧。兒女每隔十天八天去看一回,補交醫療費,檢查護工的服務情況,中間少不了頤指氣使,指手畫腳。而能親手為父母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的有幾個人?有一老人趟在病床上,要小便,要用夜壺,護工一時不在身邊,兒子剛好來看他,老人想讓兒子接一下尿壺,兒子有些彎不下腰去,兒子說:護工呢?我給你請的護工呢?

    老人說:我是你爸,不是護工他爸,你掏錢給我僱了陪護。可我生你養你的時候好像沒僱人吧...兒子拂袖而去。

    言歸正傳,用金錢能買來僱工,但買不來親情,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愛護之情是不能用金錢兌換的。僱工能替我們幹活,但不能替我們盡孝!一個“孝”字,必須有兒子在<老人>身邊。當然這種說法確實有些強現代人所難了。人口老齡化,養老壓力大,是這個時代不爭的事實。老人們也不要太叫兒女為難。自古忠孝難兩全啊。

    4.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弟子規》這是講待人接物。<與人交往>要看輕財物,疏財仗義,這樣互相不會產生埋怨。與人交流時話到嘴邊留三分,言語平和,不傷人自尊,化解是非矛盾於無形之中。

    總之,我看《弟子規》確實是一部很好的傳統文化遺產。學習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產,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 4 # 一起三八說

    先了解下它的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滿清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漢人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從內容上來看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從名家點評上來看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東北林業大學劉經緯教授:《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透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瞭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從後世影響上來看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

  • 5 # 寶塔796

    《弟子規》是教孩子守規矩的文化,特別是小孩一定要守規矩,一個不守規矩的人長大怎麼立世?但《弟子規》還是一個盲目服從的文化,盲目服從就有問題,怎不能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一個溫順的小綿羊,長大後遭到社會霸凌怎麼辦?我們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

    正面:我們要肯定它存在的價值。

    孟子曰:婁離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要求一個人要守規矩,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人總是要遵守社會秩序,在家要順從父母,在單位要服從領導按排。一點規矩都沒有在社會上怎麼混?

    反面: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一個盲目服從的文化,要看父母教的對不對,責備的是不是合理。孔子、孟子都反對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腦子,盲目服從。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段話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他的老師,什麼樣的人才是個好官員。孔子說國君說什麼你都信,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就是拍馬屁的小人。

    孟子曰: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大意一個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有大的人生格局。國君說的你不一定要信,讓你做的事你不一定要做。看看合不合道義,對不合道義的言行,你不要理他。

    要客觀公正的看待傳統文化,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為我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6歲年薪50萬+的國企副總是否該辭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