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在種花家

    介子推被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曾在晉文公流亡時,為飢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

    文公幡然醒悟,於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

    怎麼評價介子推這個人呢?

    1、  忠君。割股奉君,十九年跟隨奔波,不離不棄。

    2、  清高。看淡榮華富貴,鄙視那些邀功請賞之輩。

    3、  情商低。一個人與眾不同,很難在朝中與大臣們共處,於是憤然玩消失隱退,還不告訴主公。這個簡直是小孩子慪氣。

    4、  愚昧。火焚綿山前已經心灰意冷,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釀成焚山慘劇。

    何不出來和主公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搭上自己和老母性命,還陷君於不義。

    雖然網上可能有些腹黑的想法,但是火焚綿山對文公和介子推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說可能是出這個主意的人心懷叵測,也可能是好心辦壞事。

    至於晉文公重耳,他成為春秋五霸之後,後來也沒幹出啥花頭來。只能說他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

    成功之後,介子推對他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所以介子推對他很失望,也是理所當然的。應該是早就看穿了這個人吧。

    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清明寒食節。也算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 2 # 如是史社

    “寒食節”據說就是因為晉文公“誤燒”介子推,而立的一個紀念介子推的節日。貌似君臣以死相知的背後,我認為介子推和晉文公關係的真相更如古人一句話:大恩如大仇。

    在晉文公還只是公子重耳的時候,還是宮廷上演著千年不變的宮鬥戲碼。老爹晉獻公寵愛後媽麗姬,這幾個兒子都受到威脅,被迫流亡,史稱“麗姬之亂”。

    幸好晉文公一直有好名聲,身邊有幾位不離不棄的忠心之人跟隨,比如有五個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還有半路自願跟隨的介子推。

    晉文公在外流浪了十九個年頭,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所以你總能看到,晉文公一旦有人送金子送美女,就不想走了的事情。最慘的是有一回,行人在衛國,被人偷光資糧,行乞不成,反被農夫戲弄。晉文公幾乎要餓昏,介子推於是在山溝裡,偷偷割下自己大腿肉,和著野菜,給晉文公煮了一碗肉湯,才活了他的命。晉文公當時大受感動,承諾日後一定會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晉文公終於苦盡甘來,回到晉國,登上國君之位後,封賞了一路追隨的所有人,唯獨介子推不在受封之列。書中說介子推認為晉文公所以能成國君,是他的天命,與一干追隨人等無關。且他恥於像狐偃等人這般,邀功請賞,所以回去做了隱士。書上記載晉文公當時回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我個人比較懷疑這種說法。

    誰會忘記跟隨自己生死流浪十九年的這五六個人?軍務再緊急,國務總要有人打理。就算介子推不討封,眼下忙忘了。那麼其他人去討封時,晉文公竟也想不到介子推,這不合常理。

    我覺得唯一說的過去的解釋是:反正介子推有點倔脾氣和“清高”,沒來主動請賞,晉文公完全可以人為的選擇無視。不然你如何面對這個天天在眼前的“救命恩人”呢?你對他好,天下人說:介子推曾割肉侍君,對他怎麼樣都是應該的,忠誠義士啊!你對他不好,天下人說:晉文公忘恩負義。

    所以,如今身在高位的晉文公,沒法面對介子推了。 據說介子推寫了一篇詩文:“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如果介子推真的不在意封官受祿,只想隱退,何不瀟灑轉身,深藏功與名?而是寫這樣一篇好像申訴自己受了不公正待遇的詩詞?最後還被鄰居掛在城頭,全世界都知道了:介子推曾為晉文公立下汗馬功勞,但其他四人都封妻廕子了,就他留於荒野!晉文公對臣下不義啊!

    晉文公會怎麼想?你又不找我要賞賜,又寫這樣酸溜溜的詩文來告知天下,你把我置於何地?所以我想,晉文公此刻是惱怒的。但晉文公情商太高,不僅沒暴走,還趕緊做羞愧狀,找介子推補上封賞,但此時介子推已跟老母隱居綿山之中。

    晉文公求介子推心切,所以燒山三日,想把介子推逼出來。我也只能呵呵了。一箇中年男子,還帶著自己的老母親,靠兩條腿,你說他能多難找?山中能讓老者棲身的地方,恐怕也不會太多,真就這麼“心切”?要用燒山這種極端的方式?我是不信的。

    估計介子推也不信這是晉文公的“求人若渴”。所以很快的,他揹著老母抱著樹的屍體被人發現了。 晉文公終於可以“放心的”悲痛萬分了。他安葬了介子推,把介子推藏於樹洞裡的血詩衣襟放好,上題:“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還把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於是,天下人終於滿意了:這個晉文公還是知恩圖報的,你看,晉文公還為介子推特地在死祭那日禁火,僅食寒食呢。這也是寒食節的由來。

    介子推確實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他錯就錯在不懂人心。有些事,能做,不能說。因為當一個人還不起賬的時候,只好把債主幹掉,才能讓自己心裡好過。他若真的想明白了大隱,也許就不用連累年邁的老母一起枉死了。

  • 3 # 鯤鵬國學

    介子推是個很忠厚的人,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也是貢獻了我們寒食節(清明節)這個重要節日的人,他的對晉文公的忠心永遠值得我們緬懷!

    晉文公為什麼要燒死介子推呢,是介子推不願意自己扯下面子去向晉文公求封賞,但是有人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就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帶著老母親上山了!晉文公就帶著人去到山下找介子推,結果搜山沒找到,就有個人出了個餿主意,說放火燒山,把介子推和他母親逼下山來!結果沒有把心高氣傲的介子推逼下山,結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燒死了!

    那麼晉文公為什麼會忘記封賞介子推呢?

    介子推在跟隨晉文公流浪的歲月裡不是核心人員,存在感不強,真正的核心人員是晉文公的舅舅狐偃和晉文公的老師趙衰,還有文武全才的先臻,武力超強的魏犨和晉文公的另一個舅舅狐毛,還有外交官賈佗!而介子推主要是負責能力不是很強,主要是服侍晉文公和他的團隊的!所以就存在感沒有那麼強!

    流浪中有個故事就是介子割自己的大腿上的肉救活眾人的故事,有一次快餓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了湯,救了重耳和重耳的其他的兄弟!

    由於除了這次之外長期以來介子推的存在感就沒有那麼強了,就造成了晉文公忘記了封賞介子推!

    在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之後: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把這座說山的名字改做介山,這一天就叫寒食節,不得燒火,以此紀念介子推!讓人們永遠記住介子推的忠心,和介子推的故事!

    後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重合了又叫清明節,就不叫寒食節了!但是寒食節在古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日!其實現在清明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 4 # 一條傻金魚

    介子推是晉文公追隨者之一,這要從晉文公繼位後分封的時候說,他把所有追隨他的人都封了官,唯獨忘了這個介子推,於是介子推一生氣寫了一封信就走了,晉文公發現後,後悔不已,信得大概就是說,晉文公想吃肉的時候他曾割自己的肉讓晉文公吃,當官的事你不想著我了,於是晉文公派人尋找,後來聽人說他進了山裡,晉文公為逼他出來下令放火燒山,就這樣被燒死了,晉文公發現他的屍體後,後悔痛哭。

  • 5 # 錢君史話

    清明節近,過去的文人騷客,定要咿咿呀呀“寒食春風御柳斜”的發感慨。

    這時節,Sunny明媚,柳芽初綠,當是人心曠神怡之際,何為要悽情大發呢?那些落了第的秀才們,自以為懷才不遇的“隱士”們,要藉此感慨人生呢。

    它的由頭,就是介子推!

    這介推追隨重耳周遊列國,七災八難,把自己大腿上的肉,都割下來一大塊,餵了重耳,而重耳當上國君以後,介推好了傷疤,重耳卻忘了他的疼。

    介之推背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上。按說此時的重耳,得饒人處且饒人,讓他自生自滅也就完了。

    重耳卻四面放火燒綿山,不留活路,將其母子二人燒死在大柳樹下。

    然而後世的文人需要為尊者諱,說“介之推不言祿“,綿山放火是逼其出山受封賞,確實晉文公在介推死後,不但賞給他一大塊地,還用那棵柳樹木頭做了一雙屐,每天神經叨叨地說,我想足下呀,我懷念足下呀。每年到清明這一天,只許他燒山,還不讓百姓動火了呢。美其名曰“寒食節”。

    後世的文人說他這是良心發現,哪又何苦讓百姓吃涼飯呢?

    這強姦民意,洗白自己到重耳這裡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了吧。

    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要燒死介子推呢,因華人由介推事件,說他冷血,引起他對介推遷怒呢。

  • 6 # 讀春秋思無忌

    先談談這個問題的真實性。

    介子推被晉文公燒死,這一說法最早來自於莊子所著的《雜篇·盜蹠》。原文“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翻譯過來就是:介子推算是最忠誠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文公返國後卻背棄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隱居山林,也抱著樹木焚燒而死。

    後漢文帝博士韓嬰在《韓詩外傳》裡也提及介子推,情節大同小異,蓋引自莊子一文。大體是晉文公得知介子推之事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於是便親自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大火燒了三天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其實,莊子精心編造出孔子被盜蹠羞辱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詆譭儒家學術。為什麼故事不可信呢?其一,時間不吻合。盜蹠為魯國大夫柳下惠之弟,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那麼盜蹠也差不多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而大名鼎鼎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不知道孔子如何能與柳下惠為好友,又如何能與盜蹠爭吵。其二,莊子好抨擊儒家所尊崇的五帝、周文、周武,再順便噴下《春秋》所褒揚的晉文公也在情理之中了,估計介子推就是這樣被莊子的筆墨給燒死的。所以,莊子在《史記》中被司馬遷一筆帶過,被評價為“空語無事實”,好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言語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適合自己的性情。

    至於韓嬰本就反對廉潔直方,不贊成傳統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等人的廉潔氣節,不論也罷。

    那麼再來看看正史《左傳》和《史記》又是如何記錄介子推之事的。

    晉文公即位後,開始論功賞賜隨從逃亡人員。介子推相對於其他股肱之臣,如狐偃、趙衰等,功勞較小,所以還未論及。這時,周襄王前來告急,文公在狐偃的勸說下,勤王定周室。於是,介之推沒有提及祿位,祿位也沒有賜到他身上。

    介之推說:獻公九子獨文公在世,且惠公、懷公無德失助,上天要立文公為君,而那些臣子卻將上天的功勞歸於已有,無異於欺騙,臣下遮蓋罪過,主上賞賜奸佞,難以為伍。”介之推之母說:“為什麼不也去求賞?死了又能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法,罪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祿。”其母說:“也讓他知道一下,怎麼樣?”介之推回答說:“話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將要隱藏,哪裡用得著文飾?這只不過是去求顯露罷了。”其母說:“你能夠這樣嗎?我們一起隱居起來。”

    介子推的隨從們很憐憫他,就在宮門口掛上一張牌子,上面寫道:“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文公得知後,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聽說他進了綿上山,便把整座綿上山封給介子推,作為他的封地稱之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來記載我的罪過,而且表彰能人。”母子倆至死沒有再露面。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後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

  • 7 # 草夕寸品文史

    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陷害太子申生逼其自殺後,仍然沒有放過其他公子,太子的弟弟重耳、夷吾為避禍害流亡到其他國家,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子們一直追隨在他的身邊,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但不是所有的隨從都能夠跟隨公子重耳吃苦受罪,有一年他們到了衛國時,一個隨從竟然偷走了重耳的錢財,這讓本來生活就艱辛的重耳更加困窘,並且衛國國君也沒有招待公子重耳一行人,於是他們只好繼續趕路。

    走到五鹿這個,他們看見兩個農民在田邊吃飯,飢餓的重耳屈尊紆貴,放棄往日的尊嚴,想去要點吃的,但是農民不但不給還譏諷重耳,給他土塊讓他吃。重耳和他的手下火冒三丈,面對屈辱想要和農民理論,但是一個叫狐偃的大臣說:“土代表土地,這是百姓給我們帶來了土地啊,這是個好兆頭啊。”雖然因為狐偃的機智,重耳的心情平復了,但是飢腸轆轆的重耳還是因為久不食肉,極度缺乏營養暈倒了。正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時,介子推說:“你們好好照顧公子,我去山上挖點野菜,抓只兔子熬點肉湯吧。”說完就進山了。

    可是介子推在山裡尋覓了一些野菜,卻怎麼都找不到野兔,任何動物都沒有。公子重耳已經太虛弱了,只是這些野菜怎麼能充飢呢?萬般無奈之下介子推想到了自己,看著自己骨瘦嶙峋的身體,只有大腿上還有一點肉,於是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從腿上割下了一塊肉。鮮血如柱,他只能簡單包起傷口,忍著疼痛將採摘來的野菜和自己的肉煮成肉湯給重耳喝。喝到湯的重耳逐漸清醒了,大家都問介子推這肉是從哪裡弄來的,介子推卻一直不說,大家給他喝他也不喝,這時重耳看到了介子推腿上不住的滴血,撩開他的褲子才看到,介子推腿上有一塊很深的傷口,重耳立刻明白了,自己喝的肉湯就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煮的啊,從此以後重耳非常感激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十九年後,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做國君,此時已經62歲了,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以後,對那些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甚至是那些曾經偷過晉文公東西的隨從都來邀賞,而唯獨不見介子推的身影,晉文公這時才想起了對自己有過救命之恩的介子推,他已經辭官回家了。晉文公想要叫介子推來受賞封官,但是卻始終不見人來,晉文公一看別人都請不來,他認為是介子推要面子需要國君親自去請,就帶上隨從一起去請介子推。

    但是到了介子推的家卻發現大門緊閉,沒有一人,問了鄰里才知道,介子推因為不願意見晉文公已經揹著自己的母親躲避到綿山去了。晉文公並沒有放棄,他派軍隊到綿山搜尋,但是因為山太深,軍隊也無功而返。正在晉文公苦於尋覓不到介子推的時候,他旁邊的一個大臣卻出了個餿主意,這個人說:“大王,你何不放火燒山,介子推是個孝子,他肯定會揹著母親下山,我們留下一面山不放火,作為通道,介子推肯定會從這面下來,到時候我們不就正好截住他們。”這真是個糟透了的主意,既愚蠢又惡毒,但是晉文公在毫無頭緒的時候竟然採納了,於是他派部隊將綿山三面放火開始燒山。

    火種遇到樹葉立刻就燒了起來,烈火熊熊直燒到介子推和母親的茅屋外,看到大火的介子推已經想到了這是晉文公為了逼他下山才放的火,為了母親的安全介子推背上母親向山下跑去,但是走到半山腰他卻停下了,母親問他:“你怎麼不走了”,他說:“我上山隱居,就是為了不要國君的賞賜,但是現在我下山了,國君肯定會加倍賞賜我,那樣的話,我和其他邀功請賞的人有什麼區別,所以我不能下山啊。”母親看著滿天的濃煙,嘆息道:“你寧可死都不願意被人輕視啊,我又怎麼能拖你的後腿呢。” 說完就一頭撞向樹上。介子推大喊:“母親,母親。”只見母親已經氣絕身亡。看著山下晉軍的旗幟,介子推悲傷的吶喊:“重耳,國君,我介子推不能再為國效力了。”說完就揹著母親回到了他們的居住的茅屋旁,只見茅屋已經燒盡了,只剩下旁邊一棵大柳樹。坐在柳樹前,介子推看著滿天飛舞的火花,擁抱著母親的屍體,流著淚看向山下。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直到火熄滅了,晉文公都沒有等來介子推下山,晉文公上山一看,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坐在大柳樹下已經燒焦了,侍衛在介子推身後的樹洞中發現了一片衣襟,上面用鮮血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介子推和母親安葬在燒焦的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規定每年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只能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他用自己的死讓晉文公自省其身,讓那些貪圖名利的小人無地自容,這種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將氣節看得出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是我們這些現代人學習不來的。對於介子推的行為不懂的人會說這是愚蠢至極,懂了的人會說這種風骨令我們肅然起敬。

  • 8 # 搖輯渡岸

    簡單說就是晉文公想請介子推出山輔佐,介子推寧願與母做隱士,晉文公為迫使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致介子推母子死亡。

  • 9 # 秋閣一憑欄

    因為晉文公欲行復國之賞,大會群臣分為一,二,三等,無采地賜地,有采地益封,但介子推也是從亡之人,只隨班朝賀一次後,託病居家,甘守清貧以侍奉其老母,晉候大會群臣論功行賞,不見子推,偶爾忘懷,竟置不問了,鄰人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又見國門懸有詔令(倘有遺下功勞未敍許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門,報此訊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問之謂子推曰(汝効勞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勞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數鍾之粟米,共朝夕之饔,豈不勝於識屨乎)子推(孩兒既無求於君何以見為)老母曰(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吾母孑當隱於深山毋溷於市井中也)子推大喜(孩兒素愛錦上,高山深谷,今當歸此

    鄰人張知之作書懸於朝門,(有龍矯矯,悲夫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肉股,龍迫於淵,安共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文公覧畢,大驚,文公曰若非汝縣書,寡人幾忘子推之功,故訪求子推,只見峰巒曡曡,草樹萋萋,流水潺潺,行雲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子推蹝跡,後來問老農說有一漢子負-老嫗息於此處,文公命停車於山下使人遍訪不得,謂解張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聞子推甚孝,若舉火焚林,必當負母而出,所以山前山後,周圍放火,火烈風猛,延燒數里三日方息,子推終不肯出,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軍士尋得駭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

  • 10 # 少俠留部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華人。

    當時晉國發生內亂,晉文公還只是公子重耳,未成為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逃亡國外,隨從中有賢士介子推。

    重耳逃亡路上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靠乞討為生。有一天重耳餓昏過去了,介子推為了讓重耳活命,就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成了晉文公,要封賞當初與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而介子推卻早已隱居在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下山就三面放火燒山。卻不見介子推出來,發現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柳樹下面。

    為了紀念介子推忠心為國,不求封賞。便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要求“禁火冷食”,由於這一天在清明的前一天,隨著社會發展,禁火冷食慢慢淡忘,寒食節被清明節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沒收手機怎麼才能叫他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