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Lingting1314

    理論上的先行者,行動上的冒險家,政治上的賭徒,對於王安石的評價,我覺得這幾句很中肯。

    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的文學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來,人們對王安石褒貶不一,主要是因為一場變法的對於錯,是於非,影響了人們對他這個人的看法。

    自王安石上任大宋發改委主任以來,主抓全面工作,他的本意是透過"變"來充盈國庫,發展經濟,以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願望是美好的,可現實呢?

    先看看所謂的惠民政策"青苗法",實際就是由國家金融機構出馬,允許農民以地裡青苗做為抵押,向他們發放小額貸款,到了收穫之後再還款,當然這是有利息的。

    在青苗法推出不久,偏編又遇上了旱災和蝗災,受災面積很大。可各地官員熟視無睹,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依舊逼迫農民交還本金和利息,因此許多農民傾家蕩產,賣兒賣女,甚至四處逃亡,一時間怨聲四起。再看看為了減少政府開支的"均輸法",這種方法類似於現在政府的集中採購,能有效降低政府的辦公費用。具體做法就是全國哪裡的東西便宜,就到哪裡去購買,中央政府用不完的,再運到同類產品價格高的地方去賣。這樣一來,確實能降低政府支出費用,也使國家財政多了一項收入。

    王安石手下這幫公務員是怎麼做的呢,他們依仗政府給的特權,有後臺,有資金,專門到地方上搶購緊俏物資,然後高價倒賣到需要的地方,從中賺取高額利潤,一部分上繳國庫,其餘的就揣進自己的腰包。

    這些公務員的辦事處慢慢成了所謂的國營公司,什麼生意賺錢,他們就壟斷這個生意。許多民間商人被擠壓的無法經營下去,市場變得越來越蕭條。

    除此之外,王安石還制定了保甲法、將兵法、免役法、保馬法、均稅法、市易法等諸多改革措施,均有其利弊,就不細說了,從上述兩種政策中大概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就行了。

    為了讓改革順利進行,杜絕會汙腐敗,王安石對官員採取了高薪養廉,可這有用嗎?根據以上各種改革方案為基礎,把執行情況和完成情況做為官員考核標準之一,完成好的褒獎升官,完成差的降職查處。各地大小官哪個是傻子,為了政績,為了私慾,大部分都是想法設法瞞報,造假,浮誇,到最後遭殃的都是生活底層的勞動人民,變法還能維持下去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王安石思想太超前了,也太急功進利,理論上是對的,可實際操作遠非那麼簡單。最終,變法慘遭失敗。

    說了這麼多,我沒有貶低王安石人品的意思,改革的失敗和也道德毫無關係。在政治和文學造詣上,他被人稱為"啃不動的硬骨頭,鐵骨錚錚的大文豪",這個稱號絕對配得上他。

    他曾說過:"天變不足懼,祖法不足留,人心不足恤。"這句話足以看出,他是懷著萬丈豪情,懷著滿腔熱血,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想讓國家變得強大,人民變得富裕,但是他生錯了時代!

    有人說王安石為人在性格上"偏執",在生活中”邋遢",面對政治對手手段強硬,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為一個官員本身來說,至少是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做的一切是為國為民,不是為了中飽私囊!

    更重要的是他頂住了那麼多壓力,去做了他想做、要做的事,這就足夠了,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 2 # 讀否

    先來看看前人對王安石的權威評價,《宋史·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曰:“安石何如?”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這裡簡要介紹一下《宋史》:二十四史之一,元人所編(不要以為《宋史》就是宋人編的了),是於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眾所周知,元朝統治者是馬背上的得的天下,更少有中原王朝所謂君權神授那種花花腸子(當然了,他們自己也有一套諸如長生天之流的神怪系統和崇拜),由此,可見元人所編之宋朝歷史,至少在大體上是較為客觀的。而《宋史》上對王安石的評價,一句話說出來,就是當個文人還行,卻不能成君王之賢臣——這自然是從結果上來論。

    實際上,王安石絕對算得上是當時時政的一股清流,自其嶄露頭角開始(慶曆二年,即公元1042年),一路下來,可以說勉力撐持,只求宋朝國富民強,“擢進士上第,籤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說起王安石變法,深惡痛絕者大有人在,那革新之中自然會有著缺處存在,所謂的“青苗法”甚至有著紙上談兵的嫌疑,還因此引來來蘇軾等中間派的指摘,但他是真的一心為國為民,起碼動機是好的。

    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好心辦壞事的可能,咱們不提現代生活,僅說說歷史上的人物。拿楊廣來說,這貨有一項政績,即開通大運河——這事出發點還是遊玩,不過倒也算是造福了千年,這要怎麼算?明人袁于令《隋史遺文》有言,“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遊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王並也”。所以就事論事,王安石或許辦了壞事,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有的人也因為喜歡蘇軾這個人物,因“烏臺詩案”一事對王安石懷有不滿。不過論到實際,這事讓王安石來背鍋還是非常冤枉的,畢竟給蘇軾羅織罪名的是變法派——或者說明為變法派,實際是為自己謀取利益的那些人。宋朝歷史上真正純粹的變法派極少,王安石几度為相罷相,行得端坐得正,宋室的衰朽,不過是無可奈何。

    總之一句話,王安石變法失敗,是無礙其人格魅力的。

  • 3 # 四十五度說

    歷史上對王安石改革的評價,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在王安石死後對這次改革的評價一直都是負面情緒大於正面情緒。但是到了近代時期由於中國缺乏改革陷入了百年的屈辱之中,王安石變法又被捧到了神的高度。

    王安石變法涉及了政治經濟各個層面。很難用一句話來總結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當時王安石在位時期歐陽修和司馬光的地主階級保守派反對王安石變法。雙方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一條一條來分析,比如王安石頒佈的青苗法,王安石在頒佈法令的時候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他也有超前的眼界和經濟觀念,地方貸款傷民下等戶,國家出面來協調,由地方政府放貸,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讓民眾的損失減到可承受的範圍內,並且還能保證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農業生產。

    但是當時能理解王安石做法的人可真不多,要是想推行這樣的法律從上自下會越來越困難。那麼怎麼樣才能推行下去,王安石採取的就是業績考核的制度,一旦可以定線或者定量分析的時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直執行到農民時期就會徹底背道而馳。在地方出現了強制貸款以及地方政府等等,本來是為百姓好的,到了後來就連百姓自己就開始起身反對。可想而知這條政策從上到下執行,到底有多麼走樣。

    除了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還有免役法還只是要求上等三戶納錢,不久之後便明確為所有居戶,不論戶等。這樣一來,免役法也就完全淪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了。

  • 4 # 程式設計從入門到發財

    是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當之無愧的高人,王安石的夫人是當之無愧的美女和才女,但是傳言王安石是宋朝當時的極品醜男。

    王安石是醜男,而且是極品醜男,那是當之無愧的。年輕的時候,中了第四名進士,在揚州做官的時候,便請假到老家結婚,洞房花燭夜此乃人生幸事,可王安石一家似乎並不太高興,原因是王安石的新婚妻子心裡很不高興。為何不高興,就因為王安石是個醜男,而且是極品醜男:

      其一,王安石的夫人不僅是美女,而且是才女,精通琴棋書畫,這和王安石倒也般配。可王安石長得太醜,折讓王夫人心裡很不中意。

      其二,王安石不僅醜,而且不以自己為醜,做事邋遢,不喜歡洗衣服、洗澡,這讓有潔癖的新婚妻子很是不樂。初次見面時,王夫人根本沒有看上王安石。不過王安石捷足先登是因為王夫人是他表妹,而且中了科舉。

      其三,王安石臉長得特別黑,扔在煤球裡,都無法判別出來。而且臉很有幾何味道,方方正正而且很大,最要命的是左右耳根有黑痣三顆,也很大。

      其四,王安石可以連續幾天不洗臉不漱口,至於他的衣服也可以長年累月的不換洗,別人給他提醒,他還總有說辭。

      不過王安石就是王安石,是一個很固執的男人,他的邏輯是人的相貌是父母給的,與其天天洗臉,花錢做美容,還不如用心搞學問,就這樣王安石學問越做越大,可是絲毫沒有改變以前胡亂穿衣服的形象。

      這就是王安石,一個不修邊幅大大咧咧的人,但是人品卻是極好的,才華也是一流的,正因為如此才成了一代名相,並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 5 # 龍舞

    要說王安石,主要說的就是他的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宋朝當時的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已經處於封建社會的頂峰,到達頂峰以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內部矛盾需要解決,王安石變法就是要解決這些內部矛盾,宋朝的特點就是藏富於民,到宋神宗時國庫連年空虛,而民間卻掌握的巨大財富,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集權、集財,雖然王安石改革時打的口號是國富而不與民爭利,以現代經濟學來講,透過經濟手段是可以做到把整個社會的蛋糕做大,國富民也富,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頂峰,社會財富總量是一定的,想把整個社會的蛋糕做法是非常困難的,最終結果就會是國家富了人民窮了,這就是當時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最主要原因,王安石的失敗是時代所致,封建社會的制度不改變,改革是不會成功的,最多隻能緩解,然而由於王安石的性格原因聽不進勸,只要支援變法的不管人品如何統統重用,只要動機是好的,無論方法對錯一意孤行,用人不當,急功近利,使得變法不但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反而加重了。另外變法本身也是有問題的,經濟發展政府只能引導監督,不能是參與者,變法讓政府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都是政府自己在玩,中間玩不出問題才奇怪,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差役法等等這些看似很好的政策實踐起來卻慘不忍睹,就是政府全程參與的後果,至於用人不當只是一個附加原因,不是決定原因。

  • 6 # 蒼海拾貝35

    王安石的學識卓著,思想、膽識都同陽休無二。在群眾的眼裡是“清官” 但過於鋼腹自用,為人處世缺少了些”圓滑”

    水至清則無魚,在大批貪官的”圈子”裡生存,一個字難!不多說了“鬧心”

  • 7 # 齊若一

    滿心裝滿天下蒼生百姓,不念私利計較個人得失。做事不因小失大,不拘小節,不公報私仇。君子坦蕩蕩,小人道慼慼。

  • 8 # 使用者狼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相傳蘇軾有一日於京都相國寺和佛印和尚對飲。酒意正濃,佛印和尚便揮毫題寫了一首“酒色財氣詩”來: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往牆裡藏。

    誰能跳出牆垛外,

    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看著別有情趣的“酒色財氣詩”即度和道:

    飲酒不醉最為高,

    見色不迷是英豪。

    世財不義切莫取,

    和氣忍讓氣自消。

    後來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遊相國寺,看到牆上的“酒色財氣詩”頗感新鮮。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絕,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詩。這首詩把人們恐懼“酒色財氣”與國民生計聯絡起來,給“酒色財氣詩”添上了積極向上的色彩。

    世上無酒不成禮,

    人間無色路人稀。

    民為財富才發奮,

    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不愧為推行新法有獨創的宰相,一絕“酒色財氣詩”引來了神宗皇帝的詩興。當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禮樂社稷康,

    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國家盛,

    氣凝大宋如朝陽。

  • 9 # 一煙水闊文史小號

    王安石這個人一生做了不少事,寫詩填詞,挺能折騰的,還搞了個熙寧變法,最後把自己弄了個灰頭土臉。

    做人不能向王安石學習,出門在外靠朋友,老王和韓愈性格有點相似,堅持原則得罪了許多好朋友,比如司馬光,蘇東坡等等。再一點他看人的眼光太差了,經過他手提拔起來的人,都是些不成器的,有兩下的成了奸臣,連帶著把自己的名聲也搞臭了。大家都知道吧,老王在史書裡,可是在奸臣列傳裡,何必呢?

    最後令人厭惡的就是,老王不講衛生,大家都不願和他接近。你說洗個臉刷個牙,三天五天來個桑拿,你就連這點時間也抽不出來嗎?真是應了我老婆的那句話,你們這些臭男人,離我遠點!!

    說東道西,老王身上的優點還是有的,文學才華不得不承認,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不是吹出來的。而且他做了幾十年官,甚至還當上了宰相,事事為國家著想,從來不為自己考慮,我們一般人還真是做不到啊,得向你學習!!!

  • 10 # 阿Q布諾克

    王安石是實幹家,思想超前,不安於現狀,憂國憂民,給政治危機大宋貢獻出很多有效的變革,發展生產、整理亂象、加上軍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總之,是歷史的佼佼者,不然也無從談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人為善的人遇上的大多是好人,奸滑狡詐的人遇到的大多是惡人”,有道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