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剎那間的對視2018
-
2 # duh23333
德意是軸心國集團,集團內部定有協議,軍事上也是同盟,一國與他國發生軍事衝突盟國就要在軍事上給以援助和支援。所以日美開戰,德國會向美國宣戰。
-
3 # 孤獨的人209381559
這還不是納粹德國高估自己、低看別人的狂妄自大之舉。
倭狗偷襲珍珠港之際,正是“天下無敵”的德軍在莫斯科開始潰敗之時。但在狂妄而又短視的軸心國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挫折而已,世界,“依然是我們的。”儘管軸心國陣營中,意夷外長齊亞諾、德夷外長裡賓特洛甫等人保持了理智,極力反對向美夷宣戰,但他們人微言輕,l根本起不了制止意德二夷高層的狂妄無知、自取滅亡之舉。以希魔為首的軸心國歐洲陣營,開啟了除與蘇聯作戰之外,又向美夷作戰的瘋狂之舉,從而把自己送進了地獄。(圖片來源於網路)
-
4 # 吉林好哥
首先,由於與英國、蘇聯等國開戰,美華人對德國已經開始有戰爭的惡意。羅斯福一再向英華人送去武器弱藥和糧食等戰略物資,對於德國來說宣戰只是形式問題。
其次,德國不得不對美國宣戰。
當時德國、日本、義大利已經組成了“軸心國”集團。
雖然德華人非常希望日本人向北進發,攻打蘇聯,但是日本人選擇了“南進策略”。
從德國的角度,雖然看到了他們極其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但是他們必須顧全大局。
假設這個時候德華人和日本人翻臉,結果就是連日本這個東方盟友也不復存在了。
綜上,希特勒只能對美國宣戰。
-
5 # 知未是也
原因一,因同盟條約迫於無奈。說德國被逼無奈,是因為德國認為對美宣戰還不是時候。主要是德國還沒有取得在歐洲的最後勝利,仍然被蘇聯和英國來縛著手腳,此時如對美國宣戰,無異於讓美國這個第三者來打擊被束縛著手腳的德國,這是德國最不願意的事情,但礙於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外交代表在伯林簽訂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稱《三國軸心協約》,又叫《公約》,該條約有效期為10年,共六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內容是一旦三國受到沒有參加歐戰和中日戰爭一方的攻擊時,三國應以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該條約還秘密協定,如日本受到美國的攻擊,德國將以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儘管希特勒罵日本的舉動非常愚蠢,但他不能不顧條約的規定,最後被迫無奈對美宣戰。
原因二,美國在德英對戰中拉偏架。美國在沒有對日宣戰之前,就想參加對德作戰,只是礙於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但美國雖然沒有參戰,卻大量向英國輸送戰備物資,故意給德國填堵,希特勒對此早有微詞,只是礙於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戰爭潛力,美國對德國馬上就要整個歐洲也非常著急,不願意看到德國一家獨大,故意用向英國輸送戰備物資的辦法想激怒德國,但希特勒看透了美華人玩的把戲,忍氣吞聲沒有攻擊美國的船隊,想等到消滅了蘇聯和英國後,騰出手來再收拾美國,誰料日本不顧德國勸阻,突然發起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導致美國如願以償地加入了第二次世代大戰。
原因三,德美之間經濟政策上存在利益衝突。美德在軍事上雖然沒有過早的發生對抗,但在經濟上早已發生了戰爭。美國工業比較發達,工業產品暢銷全世界,在世界上佔有很大份額,德國經濟上實行的是自給自足政策,美中國產品的大量進入,嚴重影響了德國的經濟利益,德國的經濟政策也損害了美國在德國的經濟利益,在世界上,德國不滿美國在世界經濟上的佔有額,不願意看到美華人大發橫財,特別是在戰爭期間,美國向第三國輸送各種物資,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洲發動戰爭,直接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這是美華人齊願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德美之間在經濟上早已發生了矛盾和爭奪,德國對美宣戰是遲早的事。
原因四,美國不滿西特勒對拉美政策。德美在拉美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德國想在巴西建立第二個德國,把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建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上,德國在拉美國家佔有壓倒性絕對優勢,這嚴重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利益,德美在拉美國家之間的爭奪異常激烈,德國甚至想用國家社會主義解放美國和拉美其他國家,這顯然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和反對,因此,美德之間宣戰也是必然的。
德國對美國宣戰,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兩國之間各種矛盾不可調和的必然結果,只是德國實屬無奈,認為還不是時候,而美國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已躍躍欲試,日本偷襲珍珠港,把兩個國家直接推到了戰爭的前沿,才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勢上發生了根本轉折,最後以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再次謝邀!並感謝每個關注的網友,謝謝!
-
6 # 諶人
希特勒在沒有做好準備之前,為何倉促向美國宣戰?
二戰後有歷史學家去德國尋找答案,但沒有納粹倖存者能說清楚希特勒當時的想法,
如同希特勒為何在法國敦刻爾克放走處於束手就擒絕境中的40萬英法比利時聯軍一樣,這個問題也已成為了歷史謎團。
可以釐清的事實是;
1941.12..7..日本聯合艦隊突襲美國夏威夷,並對戰鬥打響時對美國宣戰。
訊息傳開,焦頭難額的英國丘吉爾如負重釋,說“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而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日本“笨牛”、“愚蠢”!
可12.11,希特勒卻用“特朗普”式的“義正言辭”痛罵美國,並對美國宣戰。
美國則一一對應,分別與12.8和12.11.對日德宣戰。從那時起,德美明火執仗幹了起來。
可以解釋希特勒為何向美國宣戰的原因是;
一,希特勒本來就打算要對美國宣戰,雖然還未準備好,但既然日本已挑破了這層紙,索性就順勢而為。
在德英死戰的時候,美國脫掉虛偽的“中立”外衣,通過了《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案》,允許英國等抵抗德國侵略的國家以“現款自運”方式,購買美國武器和其它戰略物資。
接下來美國更加露骨偏袒英國,美國給英國提供了50艘庫存驅逐艦,(換了英國的紐芬蘭、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特立尼達等殖民地島嶼99年租借權)
再接下來,美國海軍乾脆直接為北美開向英國的商船隊提供護航,並向設伏堵截的德國潛艇開火,
德美心照不宣,實際已處於準戰爭狀態。既然日本已不容忍虛偽的美國並對它開戰,希特勒乾脆也把話挑明挑開!
二,希特勒被唾手可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才悍然向美國宣戰。
希特勒知道美國不好惹,最好的辦法是與美國分庭抗禮,並將美國隔離在大西洋對岸。
但希特勒輕而易舉打跪了法國,打殘了英國,打癱了蘇聯,他認為美國也沒有什麼了不是起,既然羅斯福暗中和公開對德國使壞,索性就堂而皇之對這個卑鄙國家宣戰。
三,希特勒為了遵守德日盟約,被迫對美宣戰。
希特勒在倉促對美宣戰前,私下解釋過,“如果德國不向美國宣戰,等於德日條約死亡”。
我認為,這只是希特勒的託辭。
希特勒壓根兒就瞧不起日本這個“打魚小島國”,甚至認為德日簽訂盟約是德國的恥辱。德國攻擊巨獸蘇聯“北極熊”,則沒有指望日本幫忙,而事實上,日本也沒有“西進”夾擊蘇聯,而是“南下”搗鼓自己的“自留地”。
日本偷襲美國,不僅沒與德國密謀。甚至也沒有事先想德國通氣。
德國為遵守德日盟約被迫向美宣戰,普遍有這一說。這真是希特勒高抬了日本,這種說法最不可靠。
筆者認為,希特勒為何對美國宣戰?
第一種說法最可靠,是出自德國自身要稱霸世界的原因,第一種說法最可靠,第二、三種說法,只是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
7 # 大偉140797056
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德國要對美宣戰的理由在於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的日本已經發動了九一八侵華戰爭,德國也已經發動了對周邊國家的戰爭,取得了閃電戰的重大戰果。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德國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懲罰,同德國合作的奧匈帝國被肢解,原德國領土被分割,德國還需要向戰勝國支付鉅額賠償,德國海外殖民地也被奪走,隨著復仇主義勢力重新糾合,德國工業也恢復了生產,德國雖然對日本奪走它在中國山東省的權益不滿,但考慮到日本勢力壯大能夠牽制英國法國的勢力,德國仍然決定與日本合作,主要要內容是,日本支援德國在歐洲建立新秩序,德國支援日本在大東亞建立新秩序。
德國很清楚在歐洲戰場㘯中美國支援英國的立場,當時不登陸進攻英國本土亦因為美國在背後支援英國,但德國也知道日本在珍珠港攻擊美國大平洋艦隊有一定的影響,美國當時僅有太平洋大西洋兩支艦隊,失去一支艦隊主力,一時三刻不能對德國日本兩國有重大戰爭壓力,日本在亞太地區驅逐英美軍隊,奪得當地資源後,有利於德日兩國戰略上的互相呼應。
珍珠港事件還發生在蘇德戰爭開戰後接近半年,德軍已取得殲滅蘇軍數百萬,佔據蘇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的背景下,德國法西斯勢力認為,打敗蘇聯是遲早的事,奪得蘇聯的石油,糧食,工業原材料後,整合提升德國戰爭能力後,英國很快也被打敗,美國在西半球一側到時候也就無可奈河,德國此時對美宣戰,既能夠為日本打氣,也能為自己壯膽,德國軍隊的許多人也認為,美華人是沒有能力打大規模戰爭的。對美宣戰,是德國上下的重要共識。
-
8 # 遠山344
1940年9月27日,日本和德意法西斯成立三國軍事同盟,按著同盟條約規定,盟國之間有責任有義務在軍事上相互支援。當盟國日本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德國當然要站在日本一邊,向美國宣戰了。
不過,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事實證明,與帝國主義講契約精神,無疑對牛彈琴,即使帝國主義之間也是如此。比如德國和蘇聯就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但隨即不久,德國還是以閃電方式進攻了蘇聯。
從根本上說,德國對美宣戰是緣於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
二戰初期,美國採取的是‘’中立‘’方針,其戰略思路是坐山觀虎鬥,讓雙方在戰爭中削弱,以便日後由美國出來收拾殘局,攫取世界霸主地位。比如,就在德國入侵蘇聯後第二天,美國參議員即後來做了總統的杜魯門公開表示:如果德國戰勝,我們應當幫助蘇聯,如果蘇聯戰勝,我們就應當幫助德國,就那樣讓他們去互相廝殺,殺得愈厲害愈好。
二戰時,英法還是世界大國強國,表面上看德國屬於較弱一方,所以美國在向雙方賣軍火時,還是偏袒德日的,不僅向德國和日本賣大量軍火及物質,還提供相關專利和技木,但同時對英法迫切需要的物質供應卻極為有限。但是,隨著德日侵略勢力的急劇擴張,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部的平衡,損害到了美國的經濟利益與強國地位,特別是當1940年夏季,德國侵佔北歐和西歐,法國投降,美國在歐洲的經濟利益直接遭到希特勒威脅之後,美國不得不改變其外交政策,於1940年夏季與英國簽訂協定,將50艘逾齡驅逐艦讓給英國。由於德國潛艇和攻擊艇所進行的海戰逼近美國東海岸,美英還研究在大西洋聯防問題。
二戰前和二戰初,美國視蘇聯為主要敵人,不僅在經濟上和軍火上對其封鎖,還企圖將戰火引向蘇聯。德蘇戰爭爆發後,開始德軍是勢不可擋,蘇軍潰不成軍。
顯然,美國要的是雙方勢力相對均衡,而不是一家獨大,否則怎麼能大發軍火財,怎麼能削弱雙方實力,為美國稱霸創造條件呢?於是,美國為了利用蘇聯削弱德國,宣佈解除蘇聯在美被凍結的4000萬美元存款,同意蘇聯在美購買物質。I941年8月9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發表大西洋憲章。當時德意日的侵略己使英美兩國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宣言申明必須摧毀希特勒納粹暴政和解除侵略國武裝;斯大林隨即發表宣告,表示基本同意這個憲章的原則。1941年9月29日到IO月1日,召開蘇英美三國莫斯科會議,簽訂了關於美英以武器和軍用物質供應蘇聯的第一個議定書(11月美國正式決定把租借法案擴大應用於蘇聯),宣告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採聯合行動。
1941年12日7日,曰本海空軍突龔珍珠港宣告日美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次襲擊,使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部覆滅(美艦八艘被擊沉。十二艘被炸傷。美機二百五十架被擊毀)。
12月8日,美英宣佈正式對日宣戰,美國至此被迫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12月11日,德意向美國宣戰。
試想,假設德美沒有利益糾葛和衝突,德國會因為美國對日本宣戰而對美國宣戰嗎?不會。美國徹底捲入二戰,讓德國在歐洲戰場陷入被動,從軍事上講,對德國百害無一利。至於德國與日本的盟約,那真算不了什麼,德國連與蘇聯的契約都該撕毀,還在乎一個小日本鬼子。
總而言之,德國對美宣戰,是雙方利益衝突已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實際上美國在此之前己經相當於對德宣戰了,只是沒有正式宣佈而已。而珍珠港事件及其盟約,也只是德國對美宣戰的由頭而已。
-
9 # 張139558534
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是重要的年頭。突出的事件就是,本年中的六月下旬,德國法西斯向蘇聯開戰,並在10月份,已經打到莫斯科城下;而另一重大事件, 12月初,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狂徒們,發動了珍珠港事件,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二戰全面爆發了!
日本首先發動的太平洋戰爭,被很多西方歷史學家詬病。認為,日本當時應該按原來“軸心國”協定,共同對蘇作戰。而不是相反,單獨南下,並直接對抗、挑戰世界最強大的美國。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置身事外的德國,也對美國宣戰,也是頗讓專家們費解,不應該呀!何必自討麻煩、自找苦吃呢?
顯然不是那樣,所謂軸心國計劃是有變化的。我們回頭看,就在二戰在歐洲剛剛爆發的1939年,日本就按原來自己設想,準備在遠東建立更加廣大的殖民地域,這裡包括蒙古、蘇聯遠東地帶。但在和蘇聯的較量中,日本慘敗。這使他們看到日本和蘇聯軍力、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從此不敢小覷。接著,日本內部重新反省了戰略發展構想,發現,蘇聯遠東雖然地域遼闊,但並沒有他們需要的資源。因為那時,西伯利亞地下的石油、天然氣,還沒有被發現和開採出來,從遠東到烏拉爾山脈,都是荒涼、苦寒之地。按照原來軸心國設想,這片區域如果由日本去攻打佔領,不光沒有任何收益,僅派兵佔領費用就會把日本全部財政吃光。而德國不一樣,攻佔的歐洲部分是蘇聯最富裕地帶,如號稱糧倉的烏克蘭地區,就可以產出供應德國全部的糧食了。顯然,原來計劃是此路不通,日本不可能去做這等傻事。沒有相關檔案、材料證明,兩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設定計劃,但可以肯定,最低雙方在相當級別的官員中,已經具體商談過修改計劃的。
北上是下策,那麼雙方如何東西互應呢?只有南下,攻佔美國、英國屬地。英國早就和德國開戰,而美國,實際透過租借法已經變相對德宣戰了。只不過,雙方只剩下一層窗戶紙了。而東南亞這裡,起碼有日本夢寐以求的戰略資源,什麼石油、橡膠、棕櫚油……哇,小日本口水都流出來了。如果按照日本原計劃,肯定是基本佔領中國大陸地帶,並形成如佔領東北地區、自認穩定後,才能發動對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進攻。但中國遼闊地域及抗日持久戰,使日本短期解決中國成為泡影。但雙方戰略互動、配合已經近在眼前了,就是41年。
德國表面進攻蘇聯是陷入自己兩線作戰,其實,是它的狂妄野心支配的必然行動。因為歐洲大陸僅剩下蘇俄,是唯一可以和德國抗衡的國家,其它的或者被滅,或者投降。英國孤懸海外,已經沒有力量挫敗自己。如果往後拖些日子,蘇俄必然強勢起來,那時,誰滅亡誰就不一定了。而當時蘇聯的確困難,軍力明顯差勁。芬蘭戰爭就可以看出,蘇軍和希特勒德軍相比,最多算個編外預備隊。如果趁此良機打敗蘇聯,千秋功業將唾手可得也。希特勒當然要喜不自勝了。以上戰略構想,最晚在1941年初就確定了,而且,雙方是在高度機密、且沒有最高級別官員參與下,完成的。這就使這項最高機密加了雙保險:沒有最高人員直接參與,避免了目標大、容易被盯上,導致洩密的可能;同時,就算有洩漏,到蘇美英上層手裡,他們也不相信,因為雙方最高官員沒有參與。另外,前期又形成了戰略偽裝。德國進攻蘇聯後,按照公認的邏輯、過去情報結論,日本都要配合德國,北上進攻蘇聯。當時蘇聯也十分擔心日本會北上攻打他們,甚至以共產國際的指示,要求我們的部隊不惜一切,往北調動,和日軍決戰,拖住日本。日本也做了佯動,似乎是要按原來方案北進了。美英也是這樣認為,他們一方面也支援蘇軍抗擊德軍進攻;另一方面,也繼續坐山觀虎鬥,看德日如何共同打擊蘇俄了。自己這裡什麼也沒有準備,特別是英國,在亞洲的各處仍然是歌舞昇平、太平時日。也就在這時,日軍的突然襲擊開始了,先是美軍,然後英軍,他們的全部領地,都在日本徵服的範圍內。而也在同時,德國對美國宣戰,讓德國一直無法容忍的美國商船,成為德軍潛艇攻擊目標。美國也對德意日法西斯正式宣戰。
當然,初期法西斯的戰略偽裝矇騙了眾人,大家都上了大當。特別英美,損失很大。美軍很快就丟掉了菲律賓,大批軍人被俘。而英國在東南亞的地盤,幾乎損失殆盡。
由於日本首先發動戰爭,促使美華人民徹底醒悟,中立思想、孤立主義頓時煙消雲散。美國參戰!是當時反法西斯的世界人民最受鼓舞的訊息。也正是在這種全世界範圍的共同反擊法西斯戰鬥中,窮兇極惡的德國日本等法西斯國家,最終被滅掉了。
-
1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與其說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促成了美國被迫參加二戰,不如說這次日本的這次偷襲使得美國完成了國內各派政治勢力的整合,美國得償所願地放棄了“孤立政策”,加入了戰爭。因此,美國到現在還有一些陰謀論者,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政府在政治上的曲線操作。
(珍珠港是否存在陰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美國只是針對珍珠港事件對日本宣戰的情況下,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卻僅僅在5天之後,就援引德意日《三國軸心條約》主動對美宣戰,以至於將美國的海空軍勢力引入了歐洲戰場。很多人都對希特勒如此急切地選擇與美國攤牌表示很難理解。
按華人一貫的套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納粹德國再怎麼著急也應該等日本和美國相持一段時間,看情況再選擇立場;如果希特勒受條約約束,可是希特勒的政治信用向來不佳,從來都是實用主義的忠實擁躉。1939年還和斯大林結盟,到了1941年就對蘇聯不宣而戰。因此,也難以用條約義務來解釋納粹德國對美國主動宣戰的背後動機。
如果我們把視線放的長遠一點,納粹德國的“元首制”是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組織形式,一黨專政的德國,希特勒有著獨裁、專制的權力。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對這種權力的獲取有著充足的合法性,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透過經濟成就的取得,希特勒成為了德華人的偉人。
(希特勒在柏林奧運會上收穫巨大聲望)
希特勒之所以會深受德華人民的追捧,甚至並不不誇張地說,當時青少年們奉其為偶像。因為希特勒確確實實帶領德國從世界的蕭條中走了出來,並且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如果我們再聯想到1918年後的德國的經濟發展的路徑,就不難清楚德國取得的這些經濟成就對希特勒意味著什麼。
在德華人看來,勝利者的要求不僅欺人太甚,而且在時時刻刻提醒德華人戰敗的恥辱。德國總的戰爭賠款達到了1320億金馬克,分66年還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額的26%。
德國直到2010年還在承受這一鉅額賠款帶來的影響,在一戰結束後的第92年,重新統一的德國政府兌付最後一筆國際債券的利息,這些債券都是德國在一戰戰後為募資償還盟國的戰爭賠款而發行的。相比金額,戰爭賠款最讓德華人痛苦的還是漫長的還款年限。
(混亂狀態中的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作為過渡期的維持政府,幾乎從誕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不得人心。因此,當歐美各國貪婪地榨取德國的剩餘財富時,華爾街的資本家也在物色著替代人選,希特勒成為其中之一。
1929年大蕭條爆發,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了通貨緊縮。歐美各國為了自己度過難關,紛紛從德國撤資,同時還不斷加大對德國的掠奪,這使得德國的經濟陷入了更大的危機,魏瑪政府也罕見地表示無力再繼續支付戰爭賠款。
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裝置的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到40%;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0%,德國的物價下跌了30%,鐵的產量減少了70%,造船業產值下跌了80%。這些資料表明德國發生了明顯的工業危機,同時反過來工業危機進一步導致了德國的經濟危機。1931年德國國內的一家大型銀行倒閉,引發了擠兌風潮,黃金儲備減少了一半。
此時人心惶惶,失業率居高不下,到1932年時失業率已經高達30%,加上半失業者,1932年德國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說德國有一半人是沒有工作的。絕望的德華人最希望的是什麼?讓所有的人有飯吃、有工作做,讓家庭還是家庭,讓妻子還是妻子,讓父母還可以讀晨報喝牛奶,讓孩子可以快樂地玩耍。這些都是民主國家在競選時對民眾的承諾——希特勒在短短的5年內,神蹟一般的做到了。
(1930年代的德華人遠不是被洗腦那麼簡單)
希特勒的在經濟領域裡的天才發揮,有很多國際因素。事實上,當時的英、法、蘇、美等國幾乎都出於各自的目的而支援德國的發展,這與希特勒高超的外交技巧分不開。僅舉一例,德國如今的全國高速公路系統就是在希特勒時打下的基礎,而且希特勒幾乎靠著他的演講才華,幾乎沒有花費什麼錢,只是管飯而已。如同高速公路利於德國快速集結兵力,希特勒執行了很多經濟計劃,都與戰爭相關。希特勒在復甦經濟的同時,也將國民經濟轉向了戰爭軌道。因為希特勒的目標遠不止解決德華人的溫飽,而是實現德國的徹底復興——征服法國勢在必行。
(耀兵巴黎促成了希特勒獨裁)
僅僅5年時間,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已然達到了頂峰,這也確實是他的豐功偉績,他這時不用再像以前一樣進行激情昂揚的演講,只需要在公共場合露個臉,擺擺那典型的舉手禮,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和青少年如痴如醉一般迷戀這個神一樣的人物。所以德華人對納粹的選擇以及信任和支援,並不是今天所謂的正統歷史當中所記載的是建立在洗腦和欺騙上。響徹雲霄的歡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氣勢恢宏的建築,健美如神的運動員畫報,都在述說著這個獨裁者絕對的權威和統治的合法性。
在法國戰役勝利後,希特勒成為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軍事、政治上的獨裁者,他的所有的僚屬,都在領袖的光芒之下,成為了僕從。因此,與傳統的民主國家集體決策不同,納粹德國的各種軍政舉措都在極大程度上體現著希特勒的個人意志。
讓人難以理解的納粹德國主動與美國宣戰,即是這種個人意志的體現。因為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僅僅5天,這倉促的時間,尚不能對局勢進行判定,納粹德國的宣戰。雖然裡賓特洛夫、戈林等人有面見希特勒的機會,但是他們已經不可能有影響領袖意志的能量。
(無人能撼動希特勒的意志)
很多歷史學家在分析希特勒的行為時,會認為希特勒有著強烈的“自我毀滅”傾向,尤其在1945年初時,希特勒曾命令在德國戰敗已經定局的情況下在德國本土實行“焦土政策”,將整個德意志民族毀滅。因此,傾向於認為希特勒主動對美國宣戰,是其“自我毀滅”的意志的體現。他將蘇聯、美國、英國這些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都樹立在德國的對立面,將德意志民族毀滅以完成宗教意義上的救贖。然而,這種對個人性格的解讀過於主觀化,雖然可能性存在,但是充滿了個人主義歷史觀的虛無主義。
(暗色系是否預示著自我毀滅傾向?)
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即是德國早已預備好了對美國介入戰爭的方案,所缺少的只是一個契機。以德華人的嚴謹,他們善於制定計劃,這種可能性很大。
法西斯政治不僅在德國勢力膨脹,因為希特勒經濟的偉大成就,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掀起了法西斯主義,美國也不例外。
因為1848年的政治避難,在美華人中,德國裔移民數量很多,與英裔移民幾乎平分天下,但是由於政治權力掌握在英裔移民手中,所以,美國雖然崇尚自由主義,但在國際事務中依然偏袒英國。
1937年,德國經濟飛速發展,美國經濟卻再度惡化,重新陷入比此前更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因此,向德國學習成為媒體主流觀點,美國一度險些變成了法西斯國家。雖然美國有很強大的民意輿論,但是美國的上層精英還在管控著美國的政治發展方向,法西斯的極權主義顯然不符合美國憲法。因此,美國在1941年之前,不僅在美國國內清洗法西斯組織,並且在拉美后院也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清洗傾向德國的政治勢力。德國數年經營的國際勢力,被美國擊打粉碎。
有意思的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也與“自由主義”相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羅斯福新政其奉行的政府宏觀調控等思想,直到如今也還影響著美國政壇,1947年的“麥卡錫主義”、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救市和2011年的斯諾登事件都與羅斯福主義在理念上有相似之處。
(羅斯福新政與美國政治原則相悖)
除了這些之外,希特勒賴以發展國內經濟的資金來源於美國的華爾街。讓德國武裝到牙齒的軍工技術,也大多來自美英國家的企業。希特勒為了獲得這些援助,向這些國際資本許諾了大量利益,也因此美國透過《中立法案》、《租借法案》對英國進行了輸血,對德國的經貿也沒有停止,很多美國企業為了繞開法案的限制,而選擇了中立國進行交易,德國的飛機、艦船、坦克的油料有20%是來自於美國的煉油廠。對此,美國、德國預設,英國雖然氣憤卻無法制止。美國的經濟恢復,遠沒有人們想象的快速。直到1941年美國參加二戰後,才擺脫了經濟大蕭條。在整個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平均失業率高達18%,當然這不包括不在統計內的鄉村農民以及半失業者,國民生產總值直到1941年才扳回到1929年的水平,這也是美國企業為什麼要極力開拓海外市場的原因。
希特勒進攻英國、蘇聯的過程中,美國在給英國、蘇聯輸血,不管美國是出於什麼目的,但礙於美國的中立國身份,納粹德國無法對美國的行為作出有效的對策。如何處理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的關係,是一直橫亙在希特勒心頭的大事。美國的行為做派,深得英國離岸平衡外交的精髓,德國雖然也在暗中與美國的企業有交易,但這只是華爾街掙錢的買賣;與英國的交易,那是過命的交情。希特勒清楚地意識到,德國也只是美國均勢外交的一顆棋子。
1941年的戰爭,越打越大,美國透過與交戰各國做生意,發行國債等措施,經濟已經走出泥淖。出於對美國強大戰爭能力的潛在威脅,在美國沒有變成難以戰勝之前,希特勒對美國做出戰略決策的時間越發緊迫。可是,希特勒在當時沒有強大的海軍,陸軍被蘇聯牽制在蘇德戰場,德國分身乏術,沒有能力對美國的發展進行牽制。
(美國在參加戰爭已捲入戰爭)
德軍在1941年底時,雖然受阻於莫斯科前線,但是在整個1942年都處於戰略攻勢,在謀求在蘇德戰場上的最終勝利,納粹德國正處於輝煌的巔峰。希特勒直到1943年2月才開始執行總動員,因此他認為德國依然有足夠的戰爭資源,應付1-2年的戰爭損耗。希特勒意圖利用2年的戰爭,徹底擊敗發育中的美國和殘血狀態的蘇聯。在以往戰爭的勝利中建立的狂妄和以個人意志為基礎的獨裁權力,讓希特勒萌生了賭徒一般的心理,在珍珠港事件造成的突發國際事件中,在短暫的時間裡就確定了對美國的戰略決策——既然大戰不可避免,那就讓德國還有餘力的時候一起解決它吧。
(德國意圖在鼎盛時解決美國問題)
德國最終失敗了,即使蘇聯軍隊已經出現在總理府500米外的街道上,偉人希特勒依然有12、13歲的少年組成的民兵游擊隊在為他戰鬥。他是德國一代人的精神倚靠,也是德國一個時代的標誌。在紐倫堡審判臺上,納粹德國的華麗大幕落下了。
與1918年不同的是,這一次西方的列強們最終選擇了寬大處理戰敗的德國。美國在《凡爾賽和約》中未能按自己意願進行戰後重建,這一次他們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和投資讓美英法佔領區的德華人受益匪淺。
透過寬大仁慈的方法重新改造戰敗的德華人他們奉行和平主義,這是一項從沒有過的試驗。這一政策也收到了奇效,對戰勝和戰敗雙方的效果都非常好。德國避免了被徹底廢除工業能力,變成“以農業、畜牧業為主的國家”;而美國並沒有羞辱性地對待戰敗的德國,沒有居高臨下地要求德國屈服於自己,而是引領著德國重回世界大家庭。
(德國統一的象徵:勃蘭登堡門)
德華人也從此事中得到了教訓,德華人要決定作一件事會相當徹底——他們放棄武力,解除武裝,全面擁抱西方意識形態。隨著勃蘭特的華沙一跪,戰後的德國已經深入人心。當德國的和平統一運動開始時,和平主義已經成了德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歐洲各國將德國融入歐洲看作德國這個龐大巨人的自縛行為,從而消除鄰邦對這個Continental大國和經濟強國的恐懼,同時他們也在反思希特勒之所以出現的社會背景——德國有一部電影《浪潮》即是力圖表現這種思想存在的社會土壤並沒有消失。由於希特勒發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生靈塗炭,歐洲人在戰後反思基礎形成的文化思潮中已經遠離了偉人文化。
回覆列表
1、美國的租借法案,開始偏袒英國、蘇聯,對英國、蘇聯進行援助,德軍在對付兩國的時候很吃力
2、美國的軍艦不顧中立法,開始為英國商船護航,德軍潛艇攻擊商船的時候遭到美軍軍艦的攻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3、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反共產協定,雖然日本沒有遵守,但是希特勒想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