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班長愛翡翠

    1、漢武帝重大功績:北擊匈奴;開拓西域;征服北韓;獨尊儒術;開闢絲綢之路;加強中央集權。2、唐太宗功績:平定突厥;親政高句麗;各名族大統一;均田制。3、宋太祖功績:平定南方,華夏一統;重文抑武。功績上漢武帝和唐太宗的確略勝一籌,個人更偏重開疆拓土的君王,特別是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漢武帝和唐太宗都有成功的例項。而宋朝一直飽受北方欺壓。這一點遠不及漢武帝和唐太宗。如果比較漢武帝和唐太宗來說,能讓北方和各名族臣服的唐太宗,在外交手腕要比漢武帝高一等,而且武力上個人覺得,唐太宗不比漢武帝弱,更何況太宗屬於開國初期,武帝登基漢朝已統治60多年,有一定基礎。總結:文治唐太宗勝,武功,不相伯仲,綜合唐太宗勝!

  • 2 # 時間的車輪

    漢武帝一代聖主,北抗兇奴,內尊儒術,重用賢才,推恩弱番。但他刑司馬,責李陵,重李廣利,後期不免給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感覺。

    唐太宗李世民,輔佐李淵,坐擁天下,開大唐盛世,納諫如流,重用賢才,開疆拓土,威服四夷,維宣武門之變,被世人詬病。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千里送京娘,兄死弟繼位,厚待柴氏,巧釋兵權,不殺功臣。

    宋太祖所處的時代,是少數民族空前強大的一個時代,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國家。趙匡胤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透過採取“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施行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儘快醫治了二百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榮。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所推崇。

    趙光義: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鹹得之矣。但遵守舊規,不得輒易。

    范仲淹: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於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富弼: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勢,則其餘藩鎮,自是束手而聽命矣。又於樽酒之間,酬對之際,折其氣,伏其心,罷節旌,授環衛,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聖聖相承,修明憲度,肅清寰宇。

    田況:太祖少在兵戎間,累著戰功,以至得天下。然以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劉安世:太祖用心,堯舜之心也。

    程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

    陳亮: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於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

    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孫承恩:宋祖龍興,仁厚建國。篤尊聖道,式著君德。慎獄恤民,懲奢塞源。身端化本,大哉王言。

    邵經邦:愚觀宋祖之大略有五:知人,一也;善任,二也;推誠,三也;厚撫,四也;至於莞榷之利悉委諸將,恣其貿易,皆得便宜,五也。

    馮夢龍: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幹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手段?

    王夫之: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愛新覺羅·弘曆: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趙翼: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蔡東藩:大業都成智勇來,偏師一出敵鋒摧。試看虜帥成擒日,畢竟奇功出異才。周世宗為五季英主,而拓疆略地之功,多出匡胤之力,史家記載特詳,雖未免有溢美之辭,而後此受禪以後,除韓通諸人外,未聞與抗,是必其平日威望,足以制人,故取周祚如反掌耳。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顧亦由宋祖智勇,素出諸將右,石守信輩憚其雄威,不敢立異,乃能由彼操縱耳。不然,區區杯酒,寥寥數言,寧能使若輩帖服耶?

    王立群: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南征北守定宏圖,玉斧一揮指大渡。十四萬人齊解甲,金陵王氣黯然去。還一個,盛世繁華,文煌武烈。懷仁厚,復江南,滿腔熱血圖幽燕。誰料想,燭影搖,斧聲亂,壯志未竟人已遠。人已遠,回首看,回首看你身後的江山。紛擾擾劍影刀光寒,韶華成殤笙歌散。你默默無言,無言。

    此三帝王者,我最敬佩宋太祖

  • 3 # 歷史怪誕說

    你知道我為什麼誰也不欣賞嗎?

    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具是一代英主,一生文治武功。

    赫赫威名,不僅對他們自己的所在朝代有所影響,對後世朝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41年登基,時年15歲。

    在位54年。公元前87年駕崩。終年69歲。

    漢武帝可以說是第一個基本確定華夏領土的國家。自他開始我們才有了自己的民族主體“漢”族。

    他給與了這個國家最強盛的時代,也讓這個民族第一次處於最自豪和最強大的和最偉大的強國之林。

    漢武帝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君主,當然也是一個殘暴的皇帝。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留下的最有影響的事情。

    就是確定了以儒家思想為國家主體思想,這一主體思想意識形態一直延續到了滿清末年,以“推恩令”的形式徹底消除了諸侯國。

    以郡縣制做為國家的行政體系。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同時也是封建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

    為後世歷代帝王所效法。毛主席曾言:“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這個評價應該是比較中肯的。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登基,時年28歲。

    在位23年,公元626年駕崩。終年51歲。

    唐太宗是在三個帝王裡唯一,一個文武兼備的皇帝,文可治天下,武能定江山,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是封建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

    在唐代,唐朝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海納百川,包容兼併。

    在民族和外交上也大大地加強了內外聯絡和交流,史載:“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就文化和國際交流而言,有唐一代無疑是最繁榮和發達的,柴榮和朱元璋都以唐太宗為楷模,可見其影響力的深遠。

    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960年登基,時年33歲。

    在位16年,公元976年駕崩,終年49歲。

    因武為始,文治天下。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頗具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一段非比尋常的轉折期。

    它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天下大亂的政治格局,同時穩固政權、避免了淪為“後宋”的命運,實現了天下一統。

    趙匡胤出身于禁軍軍人之家,卻以書香氣息以代金戈鐵馬。

    他號令文武百官飽讀詩書,殊不知他的前半生戎馬倥傯,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與將領士兵的奮勇善戰奪得天下,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江山社稷。

    比起皇帝的九五之尊,他卻更像是一位講義氣夠朋友的俠士。

    “狡兔死”但“走狗未烹”,他也是中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仁義之君。

    我們不能單單隻看到他戎馬一生的戰火,更應該關注於他後期執政中,穩定天下的雄才大略,以一顆仁心開創了後世的大宋帝國。

    當然,他的仁心也為後世宋朝覆滅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如此看來,說實話,我誰也不欣賞,感覺有些時候,還是小老百姓更幸福點......你覺得呢?

  • 4 # 散人愛歷史

    這3位帝王裡我更欣賞哪位,我們先來說說他們的功績。

    第一位宋太祖的文治天下(為什麼先從後邊開始,按例都是第一個被淘汰的選手先上),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文治天下?以及給後世或者說給這個朝代產生的影響和後果。我先說宋太祖的簡歷:宋朝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統帥。這個好像個文治天下挨不上邊,應該更重武才對,為什麼要文治呢,就因為他得天下的過程: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黃袍加身說明他的皇位名不順言不正,是謀反。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因為他怕有人效仿他(毛主席曾今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為了粉飾他當上皇帝的過程,也為了自己皇位的鞏固,“文治”掌握天下文人筆桿為自己服務,掩蓋了自己謀反的事實。而文治天下產生的影響先看之後的宋朝皇帝多以文聞名,朝堂之上文官壓制著武官,對外說的好聽以和為貴,實則軟弱退讓。(看我眼神

    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我個人對此就愛不起來。

    漢武帝和唐太宗兩人我都一樣欣賞,或者說是喜歡,要再兩人中選個第一的話我選漢武帝。

    那我照例先說唐太宗簡歷: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文和武都有,我們在看他得天下的過程,第一個印象是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親退位,這也是給後世病垢的汙點。(有人說玄武門之變是被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逼得,李世民不還手被殺的就是他,這些我們就不在此討論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我們先說武功,唐太宗李世民應該說參與了唐朝建立的過程,其中應該功勞還不小,我們可以從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可以看出。(唐太宗繼位以後唐與突厥的戰爭、唐滅薛延陀之戰、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唐擊吐谷渾之戰、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等對外戰爭)文治我們從李世民即位看,改元貞觀。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後世的影響要比宋太祖積極許多,比如政治開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也比較安定,控制了南起陰山,北到大漠的廣大地區。恢復了中西商路,遠近40多個國家的使節來到長安,與唐朝通好。(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韓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

    最後我們說一下漢武帝,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他得天下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但要比前兩位要名正言順。劉徹當太子前漢景帝立庶長子、慄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慄太子”;同日,封劉徹為膠東王,劉徹時年四歲。劉榮後因其母不大度牽連被廢(具體過程就不說了,我們在這過程中知道了金屋藏嬌)。劉徹十六歲登基,前期是太皇太后竇太后和太后王娡協助處理政事(其實是竇太后決定著當時朝堂的走向)。武帝建元六年竇太后病死,二十二歲的劉徹正式執政。漢武帝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準。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透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綜上所述我個人還是最欣賞漢武帝的。

  • 5 # 袁衛宇

    每個皇帝都有各自的豐功偉績和不完美之處。不是很好選

    三位皇帝的不完美之處

    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連年征伐導致民間負擔極重,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更是把文景之治攢下來的錢,幾乎用完了。國庫空虛,沒錢用於民生和其它。

    漢武帝晚年自己都說了,他打仗就是為了不讓後代打仗。如今他把仗打完了,希望後來的皇帝,不要輕易發動戰爭了,集中精力搞好內政,多體恤百姓。

    唐太宗文治武功,但是殺了 親兄弟不說,還有把侄子們全部殺光,更是把兄弟的妃子納入自己的後宮。他對自己的老爸呢?逼父退位,還不愛去看望老爸。

    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但是建國後採取“以文抑武”的治國策略,導致軍人地位特別低,老百姓以當兵為恥。武將見到了同級別的文官,要主動給文官行禮。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更是堪憂,無論是西夏,還是遼、金都能把宋軍按在地上摩擦,更別提上帝之鞭蒙古鐵騎了。

    宋朝這樣不把軍人和軍隊當回事,為日後的靖康之恥埋下了禍根。

    如果硬是要找一個說,那我選唐太宗

    唐太宗算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軍事、外交和內政都很過硬。

    唐太宗多次對西域用兵,平定了西域各部,如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特別是唐太宗設立安西都護府,軍功甚大。

    冬十月,右驍衛大將軍、褒國公段志玄擊吐谷渾,破之,追奔八百餘里。甲子,至自九成宮。十一月辛未,右僕射、代國公李靖以疾辭官,授特進。丁亥,吐谷渾寇涼州。己丑,吐谷渾拘我行入趙道德。十二月辛丑,命特進李靖、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帥師分道以討吐谷渾。壬子,越王泰為雍州牧。乙卯,帝從太上皇閱武於城西。是歲,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

    李世民還御駕親征,幾度出兵討伐過高句麗,第一次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損失比較大。第二次直接把高句麗國王打服 了,派世子前往長安謝罪。唐太宗在位時,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唐朝,認唐太宗為老大。西域各國每年都要前往長安朝貢,以示服從。

    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也派出了遣唐使,來長安學習取經。

    當初松贊干布向唐朝求親時,唐太宗曾拒絕過。松贊干布揚言如果唐朝不嫁公主過去,就兵鋒直指長安,血洗長安。唐太宗表示“我李世民從沒怕過誰,有本事咱就練練,戰場上分高低”。唐朝和吐蕃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就在此時,魏徵出主意說,“松贊干布不就是要公主吧,咱給他一個不就完了吧。也不用派陛下的親閨女,你冊封一個就完了嘛。至於這個公主是不是陛下的親閨女,松贊干布怎麼可能知道”。

    唐太宗一聽好主意,於是他冊封了一個侄女為文成公主,至於這個侄女是誰,叫什麼名字,史書沒有提。唐太宗把文成公主派過去和親,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親自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文成公主也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外交任務。

    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其國相祿東贊來逆女。丁丑,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

    內政方面,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一直被後世所推崇,後世評價極高。貞觀之治時期的唐朝,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百姓安居樂業,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甚至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情景。

    貞觀之治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 6 # 滿樓說說

    三個皇帝中,前兩個殺起功臣來一點不手軟。漢武帝殺竇嬰,殺灌夫,殺張湯,殺衛青衛子夫全族,李廣全家,殺兒子殺女兒,殺孫子。

    李世民更狠,殺建成一系,殺羅藝,殺侯君集,殺張亮,殺兒子 殺女兒,殺孫子。而且李世民比漢武帝陰險。他知道先把你逼上絕路,再逼你造反。接著名正言順殺你,或者你自己自殺。

    唯有趙匡胤,沒殺一個功臣。甚至還善待前朝柴氏。

    當然 趙匡胤是最不夠狠的一個,所以國家地盤也相對最小。

    漢武帝和唐太宗還有一個共同點,都能逼到親兒子造反。這兩哥們也夠可以的。

    另外一個共同點是都選了最軟弱的繼承人。漢武帝后面不用說,霍光掌權。劉病已等霍光死後幾乎洩憤一般殺了霍光全家就能看出。

    李世民更牛,千挑萬選弄死了好幾個兒子選出來了最無能的李治。搞了自己女人不說,還送了江山。要不是武則天家族實在沒有能人繼承。大唐可能三世就亡了。他選李承乾,李恪,李泰都沒有武則天什麼事,偏偏選了李治,也是報應。

    當然,趙匡胤也好不到哪裡去。燭影斧聲,死的不明不白。兄終弟及更是徹底斷送了北伐的可能性。

    這麼說吧,三個人確實文武有大略。然而其實也是三個可憐人。

  • 7 # 張思遠33

    漢武帝雄才大略,唐太宗文治武功。宋太祖文治天下,看似都高尚偉大!漢武帝的確是雄才大略,經過長期準備,多次攻打兇奴收取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將漢朝的北疆區域,推至漠北。初期可以說一派大好,統一現在的兩廣,經濟文化有較大的發展,現在被西方人所讚賞,被稱為古代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可惜晚年崇拜迷信,殺辱無數,把一張好牌打爛了!連年征戰,弄得國庫空虛,在朝內實行嚴酷的刑法,搞得官員人人自危。雖說後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下了罪詔書,來拯救自己,寬慰百姓,大臣,實際都以失去意義!

    再說唐太宗,唐太宗文治武功,這應該是正確的,李世民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還是一個傑出的詩人,雖說是唐朝第二個皇帝,實際他就是開國皇帝,李淵對唐朝的建立,意義不大。唐朝的江山基本就是李世民所建,破薛舉,擊敗宋金剛,劉武周,虎牢關殲滅王世充,竇建德,重創其餘部劉黑闥,徐元明,李世民逐漸消滅地方的各個割據勢力,對外先後平定突厥,回紇,高昌,龜茲國等,李世民居位後,廣招人才,他周圍的人才濟濟,完善科舉制度吸收人才,鼓勵敢言直譧,對群臣的批評自己的決策,和治國方針。在他的治理下,出現貞觀之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以說當年四方來朝八方進貢,,形成世界最繁華的朝代!其最大的錯誤是殺了自己的兄弟。

    至於說宋太祖,由於其皇帝位子是忽悠來的,不是靠實力打的江山,所以做了皇帝后,始終害怕身邊的武將也和他一樣,奪取他的江山,於是制定政策,要限制武將權力,武將領兵要文官監軍,長期以來,自廢武功,被金國,遼國追著打,最後亡於蒙古,宋朝是最差勁的一個朝代!唐朝最值得欣賞的朝代!謝謝大家!

  • 8 # 小桔子成長樹

    宋太祖就不用考慮了,統一天下的基本任務都沒有完成。這事應該也不能怪他,上天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估計他自己心裡也遺憾的很。

    漢武帝和李世民是兩位傑出帝王,文韜武略不相上下。漢武帝對內成功削藩,對外擊垮匈奴。李世民則身經百戰,先是統一中原,後又平定突厥、薛延陀、吐谷渾等勢力,使唐朝聲名遠播,四方臣服。

    但是論社會繁榮穩定,我更欣賞唐太宗。漢武帝對匈奴作戰非常成功,但是國力消耗也不少。漢武帝不太重視養民,晚年對待功臣更是刻薄寡恩。漢武帝晚年借巫蠱之禍,不僅害死了太子,滅了丞相公孫賀一家,甚至連衛青的後裔都滅了。

    而唐太宗就不一樣了。唐太宗對待功臣沒有如此刻薄,而且唐太宗重視人民生活。在他統治時期不僅國力強盛,社會繁榮穩定,各民族相處和睦,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而且對於後世的安排,唐太宗也明顯強於漢武帝。唐太宗選立太子很明智,晚年也很注意太子李治的培養,經常帶著他處理政務,教他怎樣治國理政。實踐證明,李治也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唐朝的疆域在李治統治時期達到最大。李治也很會用人,唐朝在李治時期,社會繼續繁榮穩定,延續了貞觀之治,史稱永徽之治。在人們的印象裡,總是認為李治沒主意,是武則天手中的傀儡,其實不然。

    (漢武帝雕像)而漢武帝就糊塗得不像樣了。晚年竟然鬼迷心竅,愛屋及烏地鍾情於小夫人生的小兒子,以至於把德才兼備的正統皇被繼承人劉據給逼死了。過了一年才回過味來,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等到撒手人寰的時候,小兒子才只有八歲,偌大一個帝國的前途只能押寶於輔臣。輔臣倒也忠心,但是小兒子卻21歲英年早逝,幾經周折皇位還是傳到了劉據的孫子。折騰這一圈兒,人倫盡失,而且多少人莫名其妙地命歸黃泉。雖說唐太宗冷血,殺兄弒父。但是對待太子劉據和衛皇后一家,漢武帝的殺傷面更大,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個人認為幾位大帝都很英武。相比之下,唐太宗的CEO綜合能力更為全面,更勝一籌。

  • 9 # 依稀說史

    這三位皇帝都在中國四大皇帝之中,他們和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程序,同時都以自己的形式為中國做出卓越貢獻。秦始皇統一中國,讓“統一”一詞深深植入每一位華人心中,為中國建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漢武帝讓“漢”字成為漢民族的名稱,同時讓世界知道“漢”字。唐太宗為盛唐氣象打下了基礎,“唐”字從此成為中華的另一個代名詞。宋太祖燦然文治,開創了文化上高度發達的宋朝,也開創了經濟上高度繁榮的宋朝。這幾位皇帝中任何一位都足夠後代瞻仰上千年,甚至更長時間。小編本人非常欣賞這個四位皇帝,這四位皇帝中小編最欣賞漢武帝。漢武帝時期也被稱為漢武帝時代,中國古代能夠以一個帝王在位期間稱為一個時代的情況並不多見。

    小編說最欣賞漢武帝,可能許多讀者會不以為然。認為漢武帝根本無法和其他皇帝相比。小編承認漢武帝確實有許多過失。比如太過濫殺無辜,漢武帝在位期間丞相一時間成為一個燙屁股的職位,誰做誰死。比如漢武帝太過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一代人用了好幾代人的積蓄,最終導致西漢衰落。比如漢武帝晚年猜忌心重,剛愎自用,巫蠱之案竟然滅了自己兒子全族。人無完人,不僅漢武帝有不少缺點,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有不少缺點。我們評判一位皇帝不是看他有多少缺點,而是看他的功過是非對於王朝的影響,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小編覺得漢武帝的功遠遠大於過,漢武帝是一位值得後人尊敬的皇帝。漢武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也是兩漢在時間最長的皇帝。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均達到了頂峰。我們來一起看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透過功績說明小編為什麼最欣賞他。

    首先,政治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始皇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者,很可惜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漢朝建立以後無論是漢高祖劉邦,還是漢景帝,他們的權勢都沒有恢復到秦始皇時期的高度。小編覺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正式定型應該是在漢武帝時期。1、漢武帝大力裁製相權。無為而治時代宰相的權利非常大,漢武帝登基之後開始著手限制相權。漢武帝透過暴力手段殺死一個又一個丞相,徹底改變相強君弱的局面。接著漢武帝實行內外朝制,把丞相的權力一分為二,用制度的形式削弱宰相的權力。2、頒佈推恩令、附益之法和左官律,徹底肢解同姓諸侯王。此後“ 諸侯惟得衣租食稅,不與政事 ”。漢武帝透過和平的方式削弱地方權力,堅強了中央集權。後來又透過“酎金奪侯”事件大規模消滅漢初遺留下來的諸侯。這樣地方徹底喪失了和中央抗衡的能力。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還設定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也為地方行政區劃改變做了鋪墊。3、完善選官制度。漢武帝在位期間用人不拘一格,只要你有才華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漢武帝重用。漢武帝透過察舉、策論、徵召、上書、自薦、軍功等多種方式選拔人才。漢武帝又把“察舉制”形成定製,成為日後兩漢重要的選官方式。4、打擊豪族勢力。透過打擊豪族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土地兼併,減少老百姓奴婢化。5、建立年號制度。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年號的皇帝,年號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到了清朝滅亡才宣告結束。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方法被以後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漢武帝透過政治改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正式定型。

    其次,經濟上銳意改革,努力繁榮經濟。1、鹽鐵專營。透過這項政策,漢武帝把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鹽鐵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可以有效防止商人操控經濟,同時也可以大大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2、均輸平準之法。國家透過徵購糧食和布匹等基本生活生產資料,根據市場行情組織物資流通。國家透過行政命令手段,穩定物價,防止不法商人哄抬物價和操控市場。3、幣制改革。漢武帝下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同時把郡縣鑄造貨幣的權力也收回到中央,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五銖錢。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五銖錢在唐朝之前一直都是主要流通貨幣。此外漢武帝還實行算緡和告緡制度。透過經濟改革,西漢的經濟大大發展並很快呈現繁榮的趨勢。

    第三,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定位官方學說,儒學官方化。漢武帝為了配合獨尊儒術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郡縣學,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漢武帝大力鼓勵研究五經,儒家經典得到弘揚和發展。從此儒學成為中國古代的官方學說,儒學也植入到華人心中。2,太初改歷。太初曆改變了以十月為歲首的演算法,改為以正月為歲首。我們現在依然以正月為歲首。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歷法改革,對中國乃至世界曆法都有一定影響。3,設立樂府。經過漢武帝時期一些文人的發展,樂府逐漸由一個機構演變為一種文學樣式。

    第四,軍事上開疆拓土。1、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對匈奴實施打擊。在漢武帝的打擊之下,匈奴遠遁漠北徹底失去了和漢朝對抗的能力,漢朝北部的威脅基本解除。2、征服北韓。漢武帝派軍隊征服北韓中北部地區,在此地設立樂浪、玄菟、玄菟和臨屯四郡。3、征服兩越。漢武帝期間征服兩越地區。漢武帝派路博德、楊僕等兵分五路滅掉南越,在南越地區設立九個郡。4、經略西南。漢武帝派唐蒙和司馬相如等人出使西南各國,併成功將西南地區劃入漢朝版圖。漢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大大增加了漢帝國的領土,漢帝國不僅恢復了秦朝時期的版圖,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擴充套件。為了中國日後版圖奠定了基礎。

    第五,外交上開通絲綢之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成功瞭解了西域三十六國的基本情況。張騫出使西域的同時,還開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到歐洲是連線東方貿易的重要商路,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透過一系列措施使得漢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漢朝的影響突破中國開始傳向世界。正式由於漢武帝的種種作為和種種功績,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叫做“漢族”,使用的官方文字叫做“漢字”,說的官方語言叫“漢語”。漢武帝時代以後,當時的漢朝人無不充滿民族自豪感,當時人取名字也體現了這種自豪。一時間叫充國、廣漢、破奴等名字的人大大增加。我們現在提起漢朝心中無不充滿自豪感。此外漢武帝還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曆朝歷代的官方學說。漢武帝創立的“年號制度”,確定的“正朔制度”也為後世王朝沿用。漢武帝不僅促進了漢朝大踏步發展,同時也加快了中國歷史前進的步伐。漢武帝不僅是漢朝最傑出的皇帝,也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 10 # 上進的紅蜘蛛

    唐太宗。漢武帝對臣下不好,結果李陵投了匈奴,宋太祖兵變奪權處處壓制武將,造成宋代軍事不強勢。

    只有唐太宗,分化瓦解,擊敗匈奴,打敗吐谷渾,安定西域,政治上善於納諫,經濟上與民休養鼓勵農桑,遇到災年早備好了義倉渡過危機,唐初在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經營下,經濟有極大發展,到分化突厥,將突厥勢力逼迫到西遷時,國庫依然充盈。

    用人上連秦王時代謀殺自己的魏徵和李思行以及玄武門時領兵對抗的薛萬徹也都全部委以重任。

    文化上,行武出身的他受母親影響習練王字,後又尋得蘭亭集序真跡,命人臨摹傳世。

    李世民一生節儉,死前跟武才人吐露心聲其實生性好奢華,但身為皇帝不能貪圖享樂。所以雖然李世民殺兄弟奪太子位,但他一直到死都是堪稱千古一帝,漢武帝和宋太祖和唐太宗相比,尚有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彈弓也可以帶紅外線瞄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