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星耀中華

    諸城小葛北伐,其實是孫權逼的!

    孫權與蜀訂約共同北伐分天下九州各得4.5州,不得不演戲給孫權看看!

  • 2 # 鄭秦雲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

    三國時代中後期的戰略態勢是:魏國擁兵40餘萬,吳蜀合計擁兵25萬,其中蜀漢兵將總數不足9萬。吳蜀聯盟貌合神離,蜀漢在赤壁之戰中以欺詐手段搶得荊州,派剛愎自用的關雲長鎮守。蜀漢詭稱借用而歸還無期,使東吳軍事長官周瑜因氣憤抑鬱身死。特別在東吳火燒蜀漢連營七百里,使關雲長等一大批蜀漢軍師要員死於非命後,吳蜀聯盟已事實上分崩離析。曹魏核心人物(曹操丶司馬懿)對這一軍事態勢瞭然於胸,採取了穩住東吳、聚集力量準備從北方秦嶺山區和西部隴右大道(經平涼、陳倉、兩當至劍門關)一舉殲滅蜀漢的戰略計劃。這一點也被蜀漢軍事統帥諸葛亮清醒地掌握。為了保衛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諸葛亮制訂了襲擾戰略,目的在於透過主動出擊,吸引和牽制曹魏軍事力量,始終跟著諸葛亮的步調運動,形不成殲滅蜀漢軍隊的聚合力。諸葛亮為什麼不接受魏延北出子午谷進攻長安的奇謀,因為他明白以蜀漢的軍事弱旅,即使偶然取勝,也要損兵折將,削弱自身實力,到頭來沒有勝算的可能。他對司馬懿作為曹魏軍事靈魂人物的謀略深淺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他駐守漢中,率領蜀軍六出歧山,以後他的接班人姜維完全承繼了他的軍事意圖,從秦嶺以西更寬廣的範圍內實施了八次伐魏,雖然這些具體的戰役並未取得攻城奪地的戰鬥效果,但蜀軍自身並未遭受過毀滅性打擊,保衛了蜀漢政權在魏吳夾縫中存在了41年。這不能不扼腕嘆息諸葛亮襲擾戰略的輝煌戰果。只是蜀漢政權未能等到壯大自身和敵人自行弱化消亡的良好際遇,最後沒能擺脫被魏國徹底滅亡的命運,但我們還是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謀略之高。

    咸陽人

  • 3 # 文史長廊

    蜀國之所以能夠多延續幾年,諸葛亮當屬第一大功臣。諸葛亮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劉備生之時,出師之時的《隆中對》就已經名揚天下,以後的實戰更是威懾四方;劉備死之後,諸葛亮便獨支整個蜀國,力挽狂瀾,諸葛亮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夷陵之戰後,蜀國主力軍大敗。經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蜀國雖暫時繁榮,但比起兵力差異,蜀國遠遠不如魏國。這時諸葛亮依然選擇北伐,下面讓我來說道說道。

    諸葛亮認為北伐時機已經成熟。諸葛亮北伐之前,恰逢魏國的領頭人曹丕亡故,而其孺子曹睿才剛剛繼位,根基還不是太穩,趁兩代領導人皇位交接之時北上伐魏對於諸葛亮來說自然是最好的機會。而且曹睿生性多疑,容易對自己的幹部懷疑,諸葛亮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麻痺曹睿,使曹睿禁用司馬懿。除此之外,諸葛亮已經南征孟獲,又結好孫權,無後顧之憂。諸葛亮認為越“耗”越不利於伐魏。北伐之時,魏國軍力40多萬,蜀國軍力9萬,相差四倍有餘,本身就已經拉開了差距,倘若都採取修生養息政策,軍力多的魏國自然發展更快,到時候的蜀國真的是望塵莫及。而且採取耗的方式還有一個更大的弊端,那就是時間一長,曹睿就玩懂了政治,肯定就能較好的協調部下為其效力,諸葛亮北伐的阻礙因素就又增加了一層。諸葛亮想盡快北伐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出師表中有言,諸葛亮自認為自己是一介平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而劉備為大漢皇叔,甘願三次拜訪諸葛亮,那時候諸葛亮打心底就對劉備懷有感激之情。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便把劉備未能完成的大業之夢當做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標,一直是牢記在心未曾忘記。所以這次有了機會,諸葛亮自然不會放棄。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 4 # 小穎說

    魏兵雖多但魏國土面積是三國之最,要防守的地方過多,還要提防北方外族的入侵,從魏武帝曹操起就制定三大防禦重點,分別是扼守江淮壽春的第一條防線,扼守荊北樊城的第二條,扼守雍涼長安的第三條,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說到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對魏的兩條防線一起進攻使其手尾不能相顧,要是東吳在聯動攻壽春曹魏必敗,可惜關羽兵敗生亡丟失荊州直接導致隆中對破產,諸葛亮只有出秦川奪雍涼這一條路了,東吳拿下荊州後確偏安一隅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蜀國想憑一己之力奪取天下無異於以卵擊石,諸葛亮五次北伐耗盡國力精力,最終壯志未酬身先死病故五丈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在夢境中發生的場景在後來的生活中還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