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書寫傳奇

    應該有一定原因在內,對大自然的無情,人類是無法應對的,比如各種自然災害和宇宙的神秘難測,都令人敬畏。因此人們為求得生活平安諸事順利從而產生一種自我的慰籍,誕生虛擬的假象在暗中保護自己,謂之神靈。繼之,邪惡之徒利用人們對神的虔誠和敬畏心理妖化事態捏造假象,甚至控制信善凡俗。天長日久之便得以滋長延續,祭祀本身就是一種欺諞,是一種自欺欺人依賴心理,如有巧合之例便誇大推舉形成章例。歲月流長,往事已逝,後人傳記不斷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精神文化。

  • 2 # 大才21

    這個說法是準確的,至少在皇帝制度以前(包括皇帝制度)是這樣的。為什麼?

    第一、在古時候人們對於生、老、病、死無法解釋;對於風、雨、霜、雷、恐懼萬分;對於狼、蟲、虎、豹唯恐避之不及;花、草、樹、木不能理解等等,認為其背後一定有什麼強大的神秘的力量在支配這一切。這個神秘的力量就是神、仙、或術士,而人們很懼怕,只能用自己的思維,妄圖透過祭祀來求得他們的保護。

    第二、由於以上原因,儒家思想出現並佔據了統治地位,皇帝稱為“天子,”既上天的兒子,代表上天來管理人間,人們必須絕對服從。否則,必受天譴,而遭災禍。加之,有人遭受雷擊、地震、水災等非正常死亡,統治者便用不服從自己而遭受災禍的結果來解釋,為做得更加逼真,除設有“國師”這個專職外,每年或每月甚至每天都要“祭天”,以為天下“求福”。

    長此以往,加之入仕必考儒家經典思想便形成了祭祀文化。就是現在,一些地方有人得病,仍有請“術士”驅“鬼”的現象,活人祭祀先輩,祭祀“灶神”等等,就形成了獨特的祭祀文化。

  • 3 # 葉夕小先生

    個人觀點:有人說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是祭祀文化,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1.祭祀文化是中國孝道文化的源頭

    只能說祭祀文化是中國孝道文化的源頭,不能說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

    伏羲時代,創八卦,別姓氏,那時產生了祖宗祭祀,成為中華孝道文化的源頭。炎黃時代,孝道文化初步成型,尊老愛幼,成為美德。

    2.《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

    《易經》是中國第一經,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

    中國的文明、文化都是從這裡發源出來。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鉅著,歷來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千百年來,易經對中國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古語說,學會易經會算卦,豈止這些,學會了易經就掌握了世界,就通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3.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

    中華文化,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儒家思想,詳細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信"。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就是從"王朝時期"開始的!而王朝時期基本都要遵守統治者的遊戲規則,這些是區別於西方文明的重要標誌,所以自古至今,中國的被統治階級就沒有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一說。

    古時候,把守舊、維護傳統和正統視為神聖的天條,儒家的仁義道德是約束老百姓的;歷代封建帝王家族內部經常自相殘殺、爭權奪利,實際不理會這一套。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括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法家思想,但這些都不是在中國長期居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因為一直處於統治與被統治的"王朝階段",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 4 # 清河老李哥

    古代人的無知,就產生了對山川河流,風雲雷電的崇拜,自己解釋不了的,咕咚一個頭磕在地下,這在現在人看來,哎呦,怎麼回事,精神病院出來的吧!古人也有智慧,他們聰明的大腦發明了山神土地,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希望父母永遠給我們的庇護幻想他們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來照顧我們,就發明祭祀祖先。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文化,過年時老人盼望兒女回來,拜個年,其實就是圖個團圓,現在有的兒女不想回家就透過手機電話或者微信,爸媽我們不回去了,給你磕頭了,“梆梆,落地有聲,”父母在家裡失望的嘆口氣說,忙就別回來,有的人是真磕頭,有的人的拿手在膝蓋上啪啪拍了幾下。不管怎麼說,年是拜了。這是現在,在古代不會磕頭你就做不了官,在封建社會,做官的基本功首先你的會打躬作揖和磕頭,不會這個,早晚會定你個藐視上官知罪,拾掇拾掇你回家吧!就連皇上也得跪天跪地跪父母祖宗,特別是農村,一到過年的時候就是祭祀祖先神靈,也就是磕頭了,進門有門神,廚房有灶神,灶神是一家之主,可是戶口本上沒有,你看村幹部去農戶家做工作,那個找灶王爺做思想工作了,還有供奉的二十四孝圖,以前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孝子,養兒防老呀!在古代那是聖賢,現在覺得就是愚蠢了,王祥臥魚,郭巨埋兒,等等,因為父母想吃魚,大冬天臥在冰上用體溫化開水捉魚,等你化開水自己早就凍死了,再說水化了魚也不會自己送來,還的想法捉。

  • 5 # 易經八卦奇門遁甲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報本反始,不忘其初。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是華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而我們成長過程可能都曾有誤區,覺得好像老祖宗的東西過時了,甚至覺得祭祖是不是有迷信色彩。回想自己在中學時代,都還比較崇洋媚外,書桌前貼的還是西方動作影星的照片。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讓我遇到老祖宗的教誨,能把這些錯誤觀念轉過來。

      其實,祭祖的深義,就是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中國自古被稱為「禮義之邦」,《大戴禮》告訴我們,禮有三個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所有生命生長的根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先祖是人類的根本、源頭;「君師者,治之本也」,一國的國君和老師,是這個國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看到《大戴禮記》所談的禮的三個根本,我們就瞭解這麼多地區拜「天地君親師」,都是有經典依據的。確實如經文講的,沒有天地,萬物怎麼生長?沒有先祖,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水有源,樹有根,先祖是我們的根本。再來,沒有領導者主政治,沒有老師主教育,整個社會怎麼可以安定?所以從祭禮就可以看到,華人,中華民族的人格當中,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知恩報恩的心就從不忘天地君親師的恩德中啟發出來。

      祭祖真正的意義:承傳中華文化。

      可能我們對幾千年來先祖的恩德,以及中華文化的寶貴,沒有太深的體會。真的,我們最要感謝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萬姓祖先。我們讀書時,讀過有個詞叫「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還有我們中國。而其它的民族,文明血脈出現斷層,都沒落了,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綿延了五千年都沒斷,而且現在還是大一統的國家,這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

      人世間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有因必有果,果又會變成因。《易經》把天地間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都是聖人,近五千年來歷代祖先他們自己履行仁義道德,教育後代也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種教育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沒有改變。全世界找不到像華人這樣的族群,既從倫理道德起家,又能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的聖德在庇廕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在引領著我們。

      我們今天可以學到中華傳統文化是結果,原因是我們祖先有這麼好的文明傳下來。我們現在學是結果,又將變成一個因:我們學得好,可以再傳五千年;我們不學,那中華文化就斷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後代子孫。所以慎終追遠、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應該是我們的本分。

      中華文化牽動世界和平。

    我們要了解,中華文化的弘揚,其實是維繫著整個世界的安定。我們也看到這個世界,在這一百多年來,功利主義橫行,呈現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全世界非常有權威,他曾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高度推舉我們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湯恩比博士這句話講得很重,所謂「唯有」,就是說唯一隻能靠中華文化來救世了。

      而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在這個大時代,應該肩負起救世界的責任。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白來世界一遭,應該「留取丹心照汗青」,要對家族、對社會國家民族以至世界有所貢獻,這樣的人生才充實,才有意義。

      承傳文化,從根救起。

      現在社會動亂,我們要找最重要的、真正能治病的,那就是尋根、尋找中華文化的根,從根救起才真正能救社會。

      我們中華文化是以儒道釋三家為主流,三家的教誨,「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其根源都是孝親尊師,教學的方法雖有不同,但都可以相互配合。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整個中華文化用一個字代表,就是「孝」字,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順父母,以至於把下一代教好,家道得以承傳,才對得起祖先、對得起父母,是孝的延續。

      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心態要正確。《弟子規》講,「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我們學習的態度是學儒、學道、學佛,不是搞學術,不是搞儒學、佛學、道學。我們共同發願利益家庭乃至天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一步就從根本開始做,從孝道開始做,《弟子規》的「入則孝」,就教我們孝道怎麼落實。

      回想父母恩。

      第一是「養育、教育恩」。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父母還有養育、教育之恩,所以人不孝父母,那就沒有做人的根本了。就像母親「懷胎守護」的辛勞,很多女性會害喜,在不舒服的情況下,還要勉強把食物吃下去,都是念念為孩子著想。其實整個天地,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個迴圈,讓人能夠這一生不留下遺憾,能把父母的恩德回報圓滿。我們因有父母的養育、教育而成長,我們什麼時候來回報父母這個恩德?父母上了年紀,我們攙扶著父母行走,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走路,無數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勵。所以,做什麼事最讓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順父母。照顧老人吃飯,因為老人有時飯菜不小心掉下去。我們小時候,父母餵我們吃飯、教我們吃飯,也是花了無數的心血,從來沒有對我們一點嫌棄的。父母老了,我們在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細膩的去體恤,絕沒有一絲一毫的嫌棄。這不就是讓我們在這一生能回報所有成長過程中,父母點點滴滴的辛勞?我想,這是上天給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個禮物,所以,能孝順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其實人最大的福氣就是心安理得,俯仰無愧。

      第二是「臨產受苦恩」。生產是相當痛的,我曾經聽過比喻,陣痛的時候非常難受,好比拿著一支鋼刀,每隔十五分鐘在手上劃一痕。再來,「生子忘憂恩」,這麼大的痛苦,當孩子生出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著孩子的安危。接著,「哺乳養育恩」,孩子生下來,前三年都在母親懷抱中,沒有生活能力。我們三歲前,可能喝掉幾百公斤母親的乳汁,那等於是母親的血,她身上的營養。所以為什麼女人的骨頭比較黑、比較輕?就是養育子女過程中耗損掉的。還有「咽苦吐甘恩」,母親自己吃粗劣的食物,都把最好的飲食留給我們。「推幹就溼恩」,孩子半夜尿床,都把乾的地方讓給孩子睡,自己睡溼的地方。其實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好的都留給我們,辛勞都自己承受。「洗濯不淨恩」,我們成長過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我印象很深,曾經有位母親,她孩子才幾個月大,她說她覺得孩子的大便一點都不臭。我那時聽,因為這個母親講得非常誠懇、非常認真,我馬上可以體會到她的心情。她說,孩子大便下來,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顏色、形狀好不好。連最髒的東西,都沒有一絲毫的嫌棄,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

      兒女長大後,「遠行憶念恩」,子行千里母擔憂。所以出門在外要多報平安,而且要讓父母瞭解我們的情況,讓他們放心。在外絕不能跟人家有摩擦,假如有,可能父母天天在擔心。還有「深加體恤恩」,很多事情父母都體恤備至。甚至有時候父母為我們想,我們還誤會。很多父母在孩子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歲月中,體恤被誤解的時候,父母還是默默的承受。其實父母任何存心都是為了孩子,我們不該去忤逆,也不該否定拒絕父母的好意,哪怕他們的建議不一定好,都要先認同父母的苦心。

      總之,父母恩德「昊天罔極」,想報恩都來不及,怎麼忍心再讓父母難過、操心?所以我們心不能再粗了,靜下來。人一靜下來,可能很多成長過程中忽略的東西,都會突然浮現起來。我記得,我當年辭掉學校工作去學中華文化,第二年準備重新考試當老師。結果成績還可以,但是都沒上。剛好當時有到大陸推展中華文化的機會,我父親就講,「你去看一看,假如不適合,趕緊回來準備明年的考試。」真的是深加體恤!成績不錯,但沒考上,父親就讓孩子出去散散心。為什麼叫我不行的話趕快回來?畢竟也是二、三十歲的人,再耽擱幾年,怕孩子心裡難受,怕孩子中年覺得好像都不如意。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點,父母都在體恤孩子。

      父母恩德還有一個是「究竟憐愍恩」,父母縱使到臨終,都還憐惜著自己的兒女。有一位長者,六十多歲,她母親八十多歲。這位長者她得了癌症,而她母親臨終的時候對她說,希望可以把孩子的癌症帶走。八十幾歲老人家,臨終還念著女兒的身體健康。這種至誠至愛真的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感應,母親離去之後幾個月,這位長者的癌症就轉好了,恢復健康。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議。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們怎麼來盡孝?經典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誨可以依循。

      孝子是什麼樣子——《弟子規.入則孝》節要。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喊我們,要馬上回應,拖拖拉拉就是輕慢,不恭敬了。答應幫父母做的事,要趕快去做,不懶惰。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記得我姐姐出嫁的時候,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禮儀,其中一個禮儀讓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後,姐夫帶著我姐姐拜別父母,我在旁邊觀禮。當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時候,父親的眼淚瞬間就迸出來。我父親那一滴眼淚迸出來的時候,父親的心情當下就像一束光一樣射進我的心田,瞬間我的眼淚也掉下來,讓我也同時感受到了身為人父的心境。父親照顧女兒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掛念了多少事,念念都希望孩子成長好,孩子書念得好,孩子能有個好歸宿。所以父親那一滴眼淚,是還有這麼一點安慰,今天終於幫女兒找個好歸宿,是欣慰的眼淚、感動的眼淚。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懷、辛勞,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而是一輩子的愛護。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當我的內心感受到為人父親的辛苦、辛勞,我告訴我自己,這一輩子父母的恩德都報不完,絕對不能再對父母講一句忤逆的話,講一句不恭敬的話。因為有這一分體會,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親就會心生恭敬、心生歡喜。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教誨我們的時候,恭恭敬敬的聽受,這是受教的態度。一個人能受父母教,出社會就能受領導跟長者的教誨。所謂「福在受諫」,能夠接受父母,乃至接受別人勸告、批評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而當父母責備、責罰,我們應該欣然接受,想想為什麼父母生氣,我們的過失到底在哪裡?其實,當父母責罰我們的時候,身體已經受傷了。發一次脾氣,要三天身體才恢復正常。我們要能體恤父母這分存心,對得起父母的這分關懷、愛護,今後不犯同樣的過失,不能白讓父母身體受傷害。

      「冬則溫,夏則凊」。這有個典故,東漢黃香才九歲,就懂得照顧相依為命的父親。冬天他怕父親冷,就先鑽到被窩裡把棉被弄暖和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熱,他就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從這裡看得出,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付出。我們從這個例子,不只學到冬溫夏凊的形式,關懷父母衣食起居、關懷父母心情的形式,會因生活方式、因時代而不同,我們更重要是體會黃香的存心。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句怎麼奉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父母著想,深體親心,善體親心。父母所希望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完成;父母不希望我們有的壞習慣,我們趕快把它去掉。父母愛子女,父母所好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德行、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父母之所好,我們就趕快滿父母的願。當然,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當的價值觀,那就要「親有過,諫使更」。假如看起來孝順父母,可是是非善惡不分,那也很難達到孝,真正盡孝的人不能陷父母於不義,應該幫父母樹立德行,做有仁有義的事情。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可能脾氣有不好的時候,我們要能包容、寬恕,因為每個人情緒都會有起伏。人與人相處,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做對」。假如父母對我們不好,我們也用不好的情緒對父母,其實父母錯了,我們也錯了。

      周朝的閔子騫,他母親去世早,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對他不好,冬天做衣服,用棉花幫自己親生孩子做棉襖,卻用不保暖的蘆花幫閔子騫做衣服。剛好他父親叫他幫忙駕車,看他衣服穿那麼厚還在發抖,覺得這個行為很可能讓人以為後母在虐待小孩,就很生氣,拿著鞭子就抽閔子騫。結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他父親看了很氣憤,氣沖沖的回家要把妻子休了。情急之下,閔子騫馬上跪下去跟父親哀求,請不要趕後母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假如離去,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他父親聽了很感動,氣也就消下來。他的後母更覺得慚愧,所以閔子騫的這一分心、這分德行感化了後母,從此家庭過得很和樂。

    所以,人面對事情,絕不能意氣用事,假如都是以怨報怨,結果絕對不圓滿。我們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真誠,用一顆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出的好戲。

      而如果我們查族譜,都會查到我們其實就是這些聖賢人的後代,祖上不是堯舜禹湯,就是文武周公。所以我們承先,領納祖宗之德,接著要啟後,啟發後代。孔子在我們中華文化承傳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對民族的貢獻非常大。他的後代很有福報,已經傳了八十幾世,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所以我們也發這個願,承傳文化,讓後代子孫受益。

  • 6 # 大眾玩家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們一步一步來分析

    封建社會影響中國幾千年。古代的朝代更迭,掌權者往來無數,卻從始至終都是皇權至上,從沒有人去質疑皇權的合法性,人民甘願跪拜天子,大臣盡心盡力甚至鞠躬盡瘁為其效勞。週而復始,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起分析下。

    君權神授

    古代的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極力推崇的一種說法。皇帝自稱是授天於命,來治理凡間,它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普通的老百姓只可遵從皇帝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從世界範圍來看,這個做法在封建社會是相當有效果的,人民對皇帝、國王等都是十分尊重的。尊敬皇帝就是尊敬天神。

    天神在農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封建社會人民都是相信鬼神的,相信因果報應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古代人民知識不夠,沒有系統的科學知識,再加上宗教的影響,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便把它歸為天神的力量,中國有玉皇大帝、國外有宙斯,都有一套相當完善的天神系統。那麼因果報應就在這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之所以對天神有敬畏之心,他們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你做的一切上天都看的一清二楚,都完整的記錄在“生死簿”上,坐善事能上天,或者上天堂,如果壞事做多了,便會被投入地獄,甚至永世不能超生。

    皇帝祭天

    以上已經說了,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生死輪迴,那麼皇帝自身也逃脫不了生死輪迴,因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能當上皇帝肯定是上天的旨意。必然會祭天。據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由此看出皇室對此非常的重視。

    百姓祭祀行為

    這個更容易理解了。每個姓氏都有家譜,每個姓氏都有一個氏族,甚至華夏民族的氏族三皇五帝和伏羲大地至今每年都有人祭拜。每年我們都能看到有關“尋根”的報道,尋根到底幹嘛,就是找到後進行祭拜的,讓自己有個歸宿。

    所以祭祀文化綿延幾千年,從古至今從未斷絕,以後也絕不會斷絕。善惡有報、生死輪迴產生的敬畏之心是原因,祭祀文化可以說是結果,不過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宗教文化才這些的根本,因為這所有的一切說法和神的認知都是來自宗教的影響。

  • 7 #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對的,《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祭祀是當時國內事務的頭等大事。中國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古時的禮儀是以祭禮為核心,而擴充套件延伸成為以禮為特徵的道德文化,《夏禮》、《商禮》、《周禮》都是當時治國的根本大綱。其中《周禮》吸收了前二者,又增加了大量的內容,被孔子和儒家所推崇,禮,也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如孔子所言"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孔子自比作《周禮》的周公,其畢生都在為"克己復禮”而奔走講習。近期來成功申遺的良渚遺址,也是以祭祀的玉器為主要特徵的,習近平主席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聖地",可見祭祀文化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指徵。離開了祭祀文化,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無從談起。

  • 8 # 邯鄲古今遊

    這個說法不準確!

    (一)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不是祭祀,而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原始含義!

    那麼,中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原始含義是什麼呢?

    (二)請看甲骨文‘文化’兩個字的原始字意:

    (1)從甲骨文‘文’的影象,可以看出,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就可以明白其本義是:花紋;紋理。 ‘文’字要表達的含義,是按照天地萬物的資訊產生出來的現象、紋路、軌跡,描繪出的陰陽二氣在事物中的執行軌跡和原理。

    (2)從甲骨文‘化’的影象,可以看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陰陽正反之變化。其本義是:變化,改變,演化,變革,革命。

    (三)所以,甲骨文‘文化’的原始含義是:以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形象反映為基礎,依照自然規律的千變萬化,進而形成的自然現象。

    (四)由此可知,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是對自然現象及其變化的理解、領悟和運用。

    (五)祭祀,是在後來的人類演變過程中,隨著先祖們對自然現象的尊崇和敬畏,進而發展演變成了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及祭祀。

  • 9 # 古城金地140787426

    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事物轉化成文字表達方式的使用。

    什麼叫文化?

    就是文字化。

    你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就是文化。這就是定義。

    原始人類為什麼沒有文化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文字,沒辦法文字化。

    有了文字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離不開農耕影響,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被文化了,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用文字描述,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確實端午節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八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一二八等文字現在還在使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這就是傳統文化。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才有了文字化,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化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化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化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化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化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世界上的寶貝。

    有了文字化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 10 # 河東來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中華文化的源頭應該是“巫”,也就是後來的道家。

    “巫”的職能和作用應該有二:祭祀和占卜。

    祭祀是為當時祈福,以擁有福瑞。

    占卜是為未來預測,以趨吉避凶。

    “巫”之前還有一個信仰的時代,按現在的說法叫圖騰崇拜,這個時候對於信仰何種神靈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而且我們也必須認識華人造字的神是怎麼回事,“神”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穿衣的動作和儀態,以“閃電⚡️”為裝飾進行穿衣,就是“神”了,可以稱之為“禮教時代”。

    黃帝穿上“閃電⚡️”組裝的“禮服”,就形成了標準的中華神祉。

    蚩尤穿上代表“蠻神”組裝的“禮服”,就形成的當時的蠻族神祉。

    蚩尤有八十一個銅頭鐵臂的兄弟,就是說蚩尤領導的部族還有八十一個,他們穿上了“銅頭鐵臂”的組合套裝,成為蠻神的得力手下。

    “神”實際上是大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神”身邊的助手是下面部落或分部的頭人,他們也會“裝扮”自己,以配合“神”的統治,這就形成了原始的“巫”,“巫”下面還有從事宗教祭祀和占卜的助手,他們形成了人類族群最早的祭司階層,職能就是服務於“神”。

    後來,隨著族群的逐步擴大,純宗教信仰已經不能適應族群的需要,必須要加入世俗管理的內容,這些從事世俗管理的人們,被稱之為“祝”,所謂“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讚詞為祝”,就是說服侍“神”的是“巫”,而稱頌這一行為的是“祝”,而稱頌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服從“神”的領導,進行世俗管理。

    “巫”作為一個階層,逐漸演變為原始的道家,從民間傳說的《封神演義》可以看到一定的端倪。

    當時,商王朝有聞太師主持朝政,周王朝也有姜太師叱吒風雲。

    到了周成王的時候,周公為了統治的需要,制禮造樂創造了“儒教信仰”,主要特點是增加了“祝”轉變的儒家作為道家的助手進入國家權力中樞,形成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體系。

    周天子是政教合一的儒教教主,也就是儒教的“神”。

    服務周天子的“巫”就命名為道家。

    服務周天子的“祝”就命名為儒家。

    或者換一個形象的比喻,周天子相當於解決人類族群病患的醫院“院長”,道家相當於“醫生”,解決人類族群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儒家相當於“護士”,基本負責管護人類族群這個“病人”。

    結果,到了秦始皇時期,道家這個“醫生”團體部分人員覺得自己應該兼任“護士”的職責,讓儒家成為“護工”,帝王這個“院長”親自“坐堂行醫”,這樣就形成了道家的“法家”流派。

    儒家人物就此進行了蟄伏,直到漢武帝時期,他們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舉將道家拉下朝堂,走入民間,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建立了道教。

    其實,儒家也是有樣學樣,既然法家人物不務正業,“醫生”不好好當,要當“護士”,所以他們也變化了一下,自己就來個“醫生”和“護士”一肩挑,這樣就客觀上實現了政教分離,讓宗教信仰和國家管理完全脫鉤。

    所以,中華文明的信仰源頭,祭祀只佔一半,另一半則是占卜,他們統一於巫,統一於道家。

    道家的兩個出色助手和學生是儒家和兵家。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

    兵家講究“詭道”。

    他們的關注重點都是“道”。

    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也應該歸結於“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嫉妒活得比你好太多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