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芳草連天綠
-
2 # 河東來
屍子和呂不韋一樣,屬雜家。
其實當時的帝王之術,也屬於雜家,只不過是道家為主,儒家為輔,雜的範圍要小一點,而且要分個主次。
法家則發源於道家,是一種貴族才掌握的學問,而儒家,通常掌握的是平民,主要傾向於平民的學問。
所以商鞅可以三見秦孝公,而孔子很多時候想見諸侯國國君一面都很難。
史書上記載商鞅當時混得很苦,但再苦,他仍然是個王族,只不過是個破落王孫,還能夠掌握道家學說這種貴族學問,後來的人為了好區分他們這種非常規道家,才把他們稱之為法家。
商鞅本名衛鞅,又名公孫鞅,就是說衛國繼續興盛下去,他機緣足夠好的話,還可以做衛國的國君。
他的主要修為,在於他的“道學”,第一次見秦孝公,闡述“帝道”,秦孝公直接就睡著了,第二次見秦孝公,闡述“王道”,秦孝公哈欠不止,第三次見秦孝公,闡述“霸道”,秦孝公如打了雞血,與商鞅秉燭夜談,談完的結果是拜商鞅為大良造,主持變法。
所謂法家,就是道家人物所說的“霸道”理論家。
屍子,商鞅對他執弟子禮,可見其也屬於道家人物,但他又是商鞅的門客,應該屬於破落貴族的型別,因為以前的貴族,也要起碼兼修儒家,現在破落了,就只能當平民,不能當領導(貴族)了,又由於儒家領導世俗學問,所以可能也兼修其他平民學問,所以後世評論其屬於雜家理論的領頭人。
-
3 # 學國學網
屍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屍佼,也是諸子百家之一,屍佼出生於前390年春秋時期,世人尊稱他為屍子。《屍子》這部著作是屍佼所撰寫的,可以說屍佼是第一個提出關於宇宙概念的歷史人物,而他和商鞅之間的關係也被各種解讀。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屍佼和商鞅亦師亦友,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而屍佼尊崇道家思想,不過兩人還是有共同語言的,傳言商鞅是屍子的徒弟,這點無法考證,只能說商鞅和屍子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瞭解先秦歷史的人都知道,商鞅變法轟動一時,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但商鞅被人陷害,遭到秦王猜忌,最後被五馬分屍,而與他有關係的人都被處死。
史書中曾說屍佼害怕被被連坐誅殺,所以逃到了蜀國,可見屍佼和商鞅的命運是相連的,不然屍子也不會逃走,屍子既然與商鞅有過密的接觸,秦惠文王肯定會追殺屍子,這也是為秦國未來考慮。
-
4 # 曉天講歷史
商鞅和屍子應當是主人門客關係或者是朋友關係。
屍子,本命屍佼,其流傳後世的言論中最出名的當為宇宙論。
屍子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大家看到這裡,以後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就有的吹了,可以向朋友們普及一下最早的宇宙概念,哈哈。
除此之外,屍子擅長儒,墨,名,法,陰陽等家,比較具有雜家的特色,所以可以歸入雜家。
屍子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魏國,但是沒有受到重用,於是離開魏國。第二個階段在秦國,幫助商鞅一起為秦國變法出力。第三個階段是商鞅被誅殺,屍子擔心受到牽連,於是離開秦國,進入蜀地。
而商鞅是原本為衛國沒落貴族,在一開始的時候供職於魏國,可惜不受重視,於是商鞅轉投秦國,幫助秦孝公進行變法。
而商鞅和屍子相識,應當是在魏國,而後商鞅前往秦國之後,屍子作為商鞅的門客或者是作為商鞅的朋友,為商鞅出謀劃策,一同為秦國的變法而努力。
在歷史的記載中,首先是西漢劉向說屍子為商鞅門客,為商鞅出謀劃策。然後是班固的《漢書》中記載說屍子為商鞅的老師。筆者之所以認為西漢劉向的說法更為可信,原因有三。
其一,劉向是根據《屍子》中所載,判斷屍子為商鞅門客,而班固也有參考《屍子》,但應當加上了自己的推論和查訪,比較之下,我更願意相信屍子本人寫出來著作中的推論。
其二,劉向為西漢,班固為東漢,劉向距離戰國時間更短,按照常理來講,資料可信度應當更可靠一點。
其三,有人說商鞅老師為鬼谷子,也有人說為屍佼,但是認同前者的更多一些,儘管鬼谷子本人是否存在還不能確定,不過個人認為可靠度依然高於屍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屍子和商鞅的關係應當既為朋友,又為門客,而關係是師徒這種說法,可信度低了一些。
-
5 # 劉一千五
屍子,真是太特別了。華人的姓氐裡什麼都有,無所不包。但講吉利忌諱還是有的。特別是與生死相關的字眼,一定諱莫如深。但祖先給的,改不了,只好接受下來。像屍子,一聽不覺得彆扭,形諸文字就聯想紛紛,似乎該是"詩子"才對。
史書上偏要記載這麼一個狠角色。狠角色屍子是個"雜家",先這麼稱呼著(多方面的專家,專攻似乎不是長項)。
他的"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有乾貨,"狠"起來在戰國的諸子百家中,"嗚"得厲害,他牛得出版學術著作《屍子》,是先秦雜家著作的典範,對後世安邦定國的法令制度的創立具有深遠的影響。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雜家篇,有“《屍子》二十篇”﹐班固補充說﹕屍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這就撥出蘿蔔帶出泥。這是屍子第二方面的"狠"。屍子與厲害人物商鞅就因此有了"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劉向《荀子書錄》說屍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先王,乃五帝,周王。孔氏,孔子,大家人物。這就是走偏鋒了,不走"正道",偏科關注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傾向了。《隋書‧經籍志》雜家記載更詳細,分門別類,存亡散佚具體清楚明白: “《屍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衛鞅上客屍佼撰。其九篇亡﹐魏黃初中續。”可見原書在三國時已亡佚一半﹐所以黃初年間(220~226)中才續補了九篇。漢朝劉向說:“楚有屍子”,又說他為“晉人”,是商鞅之客,“衛鞅商君謀事劃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漢書·藝文志》列屍佼為雜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等等,和當代牛人孟軻、荀卿、商鞅、韓非等人的思想都有相通之處;對農家,五行,陰陽,地輿,風水也有影響;在思想史上是個省略不得的符號。
從上述字裡行間依稀突出這些資訊:屍子,又叫屍佼,寫了著作《屍子》,進入戰國諸子百家牛人行列。同商鞅這個大變法家有莫逆關糸,一說屍子是商鞅老師;一說屍子是商鞅門客。前者的功績更大,後者只是追隨。共同點就是,商鞅出頭了,屍子跟著榮耀;商鞅被人害了,就跟著倒黴。果然,商鞅這個謀事不謀身的"一根筋",固執己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得罪了權貴,招來災禍,他自己慘死就算了,屍子作為身邊朋友,師長跟著受"連坐"之禍。屍子就亡命蜀中。十分狼狽,幾經周折才安身落腳。與歷來的大人物一樣靜下心來,提筆著文章,總結興衰榮辱,成功失敗之教訓,著成《屍子》一書,後世見其書,知其人,屍子之名便在斑駁的長河歷史之中,飛濺出一朵絢麗的浪花。
-
6 # 歷史小林
屍子和商鞅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也可以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屍子是在當時的時候是博學大家,認可商鞅的變法理論,和商鞅非常的親密。
“屍子最出名的理論是提出宇宙的想法,是古代宇宙想法的第一人,並且非常的博學。”
在古代歷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商鞅變法失敗了之後,屍子就直接的跑掉了,害怕被株連,而在當時的秦朝律法中,株連是關係非常親密或者是血緣關係,或者是從犯關係才會出現在株連的名單上。
而屍子明顯是和商鞅沒有血緣關係的,推動的變法雖然理論上有過探討,但是實際上屍子是沒有參與過變法的任何行動的,那麼他的逃亡原因就讓人一目瞭然了,就是和商鞅私底下的關係非常的親密。
女生之間有閨蜜的說法,那麼他們的關係就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死黨一樣。
也有人說他們之間是師徒的關係,在這裡我認為他們之間頂多是亦師亦友,並且許多觀點相似而已,在這種古代名人的關係圈裡面,如果是師徒關係的話在典籍中是會有記載的,有屍子這樣博學大家的師傅,商鞅出道的時候是不會不拿來做文章的。
所以他們的關係就像平常的死黨,亦師亦友,觀點相似,從而非常的親密。
-
7 # 以史為鑑
屍子在諸子百家中雖然是一個冷門人物,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戰國時期還有這樣一位人物。但是屍子的理論和名言我隨便說幾句,大家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句話出自屍子啊!
比如:“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這句講述君民關係的名言一言點破百姓的重要性。
比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簡單明瞭的概括了宇宙的定義。
再比如:“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坐井觀天的故事,極有可能是在這兒得來的。
我們從屍子這些隻言片語中就可以知道了屍子基本上什麼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陰陽家……都懂一點,是諸子百家中的雜家的代表。
那麼這樣一個人物,和商鞅又有什麼關係呢?根據漢代班固的考證,屍子原名叫屍佼,是魯華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秦國相國商鞅,並加入商鞅團隊。
由於屍佼本人才華橫溢,甚至一度被商鞅當作老師一樣請教。但是後來商鞅因為謀反,不但自己被殺,而且整個家族、門客、親朋好友,被牽連的人不計其數。
屍佼在這個時候跑路去了蜀地,並且發奮著書,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二十卷的《屍子》,並且憑藉此書成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
屍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漢書》所以說如果按照漢書中的記載,屍子就應該是商鞅的老師。而且應該在商鞅的生活、思想、治國理念裡,屍子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為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屍子》等書籍,在東漢時期,已經不怎麼流行了,所以班固的記載也只是一面之詞。
所以我們在往前看看,在漢武帝之前就已經成名的著名學者劉向記載:屍子名佼,是晉華人,他不是商鞅的老師,而是商鞅的一位重要門客。
劉向還說,商鞅在制定立法、政策的時候,曾多次向屍子請教。
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又六萬餘言。卒,因葬蜀。--劉向這種說法和班固的說法比較,除了屍子到底是魯華人還是晉華人有爭議,甚至還有說他是楚華人的,但是屍子和商鞅之間的關係其實反而得到互相印證,可以確定的是:
1、屍子和商鞅關係非常好;
2、屍子在商鞅變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屍子在商鞅死後活了下來,整理了《屍子》一書。
根據這三條我們大膽假設,屍佼可能身世不顯,在亂世中也在各國尋求用武之地,後來發現秦國在招賢納士,於是從魯國或是三晉之一來到了秦國,因緣巧合之下以門客的身份結識了商鞅。秦國相國商鞅在瞭解了屍佼的才華後,非常尊重他,一些關於秦國變法、治國理念、政策執行都要和屍佼商量。(這恐怕就是班固說的師事之)
等到商鞅死後,屍佼看事不可為,於是跑到蜀地,隱姓埋名把自己這麼多年的思想和認知寫成二十卷的《屍子》一書,也因此被尊稱為屍子。
可惜的是,在屢經戰亂後,唐代還有學者看到《屍子》一書,到了宋朝的時候此書已經遺失不可考證,目前可以看到的《屍子》是清代學者整理改編而成,我們已經不知道原始的《屍子》是啥樣的了,遺憾啊。
-
8 # 林子說歷史
屍子是先秦百家爭鳴時期,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諸子百家之一。商鞅就是歷史課本里面,大名鼎鼎的,為秦國富強而變法的人。他們的故事,是發生在戰國時代。
同志
屍子和商鞅是生在戰國時代,那時天下分裂、禮崩樂壞、諸侯稱王。那是地地道道的亂世。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生在亂世雖然不幸,但這也正是英雄奮起的時代。屍子是諸子百家,之一的大思想家。商鞅胸中又是,裝著王道、帝道、霸道的超一流的大才。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便是思想的不同。而屍子與商鞅在思想層面,在那個時代都是一等一的人物。那時的人,若想成為時勢中的英雄,都會去各諸侯國效力。從而做出一翻大事業、大功業,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屍子和商鞅也是如此,並且他們都選擇了秦國。如此看來他們必是志同道合之人,簡單來說便是同志關係。
同事
這事兒還是因為秦國當時太弱小,以致於被魏國佔去大片國土,而使秦國有了定要變法的想法。
秦孝公便在這個時候繼位,成為新的秦國君主。他上臺之後,便立馬開始招攬人才。屍子與商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秦國出仕。之後便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以商鞅為主而主持變法。
屍子也在變法之中,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這裡便可以看出來,他們共同為秦國變法出力,是同事的關係。
師友
西漢劉向曾說,屍子是商鞅的門客。而《漢書》記載屍子是商鞅的老師。
由此可見不管門客還是老師,他們的關係不一般。怎麼說也能算是關係密切了。
在說屍子與商鞅又都有,超一流的思想。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他們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到此便可以以看出,諸子百家中的屍子與商鞅的關係。即是志同道合的同事關係,又是一起共事的同事關係,還是亦師亦友的師友關係。
-
9 # 侃歷史的大山
要搞懂這兩人關係首要要明白以下幾點:
一.他們倆都是誰?
先說下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這個讀者都比較熟悉,戰國秦國秦孝公(嬴政爺爺的爺爺五世祖)在位時候歷任宰相,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咱們熟知的管仲,吳起,樂毅,韓非就是法家代表人物。
這個人是古代最早提出時間空間概念的人,有點道家意思。
二.他倆關係什麼?
這兩人的出生年代基本差不多。下面是我查到他倆有交集的文獻:
1.《史記》其中卷七十四中寫到----注5集劉向別錄曰:“楚有屍子,疑謂其在蜀。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瞻鞅客也”這裡司馬遷闡述了,屍子是商鞅的門客。
2.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這裡的說法,則是商鞅又是屍子的徒弟,當然,關於商鞅是誰的徒弟。
1.年齡問題
因為上面也說了他們倆出生年代基本一致,差了五年,雖然是大約年代,年齡差不多不太可能是師生關係。同樣咱們也瞭解商鞅絕非庸人,不太可能比不過同齡人的見解認知,不太可能認他為師。
2.思想間隔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屍子為道家代表,這倆在根源上存在差異,不太可能屍子是老師,交出來一個法家人物。
-
10 # 斯文影視劇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譭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南韓、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南韓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鬥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裡”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
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呼叫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儘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
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鑑、利用。由柳洪平建立。
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南韓的哲學家、法家學家韓非;二指一本書,也就是韓非的作品《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戰國末期南韓[今河南新鄭]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有人說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南韓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南韓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
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讚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ž 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ž 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ž 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ž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 ž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ž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ž 五蠹》)。
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ž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南韓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 “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 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 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 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
回覆列表
屍子本名屍佼,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晉思想文化傑出代表人物之一。關於屍佼與商鞅的關係,大多有兩種說法:1.屍佼是商鞅的門客。最早關於屍子的記載,是東漢學者劉向。他說:“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按劉向的說法,屍佼是商鞅最信任的門客,商鞅之法基本與屍子有關。2.《漢書·藝文志》中有:“《屍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由此可見,屍子又是商鞅的老師,當然關於商鞅是誰的弟子,歷史上有很多的版本,也有說他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據正史記載,商鞅的老師最有信賴度的還是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