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逐鹿
-
2 # 咖啡課堂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盧馬越過檀溪後經高人水鏡先生指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要想得到天下就是要麼得到諸葛亮,要麼得到龐統,但是劉備兩個人都有了,最後第一個被滅掉的居然還是蜀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水鏡先生的話沒有說完,還有後面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說的是劉巴,他投靠了曹操,曹操派劉巴招降荊南三郡時,劉備得到了劉巴,劉巴沒辦法只好跟隨劉備進入了益州,解決了蜀漢初期的財政問題,還和諸葛亮一起制定了蜀科,但是劉巴很早就過世了。 孝直說的時法正,劉備最信任的謀士,益州和漢中就是在法正的策劃下才收復的,但是不幸的是法正在收復漢中之後就病死了,後來劉備堅持要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法正還活著的話就一定能勸服劉備不進行東征,或者東征了也不會輸得那麼慘,劉備的運氣也是沒誰了,手下的人才大將都紛紛早逝,光靠他自己怎麼能江山永固呢
-
3 # 唐風宋月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是不世出的人才,開始都在南陽隱居,跟他們一起隱居的水鏡先生說,誰要是能得他們之中的一個,那麼就能安天下。劉備大半輩子南征北戰,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啥都沒撈著,只好投奔了劉表,聽說二位大名,就把兩人收了。大家看到這裡大喜,得一人安天下,現在兩人都得了,龍騰鳳舉,豈不要一統天下。但是最後劉備並沒有把這件大事幹了,為啥呢?
第一,兩人不和。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臥龍先生諸葛亮比鳳雛先生早幾天參加工作,劉備是如魚得水。過了段時間鳳雛先生也來投簡歷,諸葛亮就給他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帶著去見劉備。沒想到他並沒有拿出來,見了劉備也沒有露一手,劉備看他徒有其名,就沒有重用他,把他打發到縣裡當縣令。結果鳳雛消極怠工,不給好好幹,被下去檢查工作的張飛逮到,要依法處置他,鳳雛三下兩下把政務處理了,說這能難住我。劉備大喜,名不虛傳,重用了。然後諸葛亮和龐統就在劉備這裡爭寵,最後劉備入川,就讓諸葛亮守荊州,讓龐統跟著打益州。龐統為了顯示自己比諸葛亮高明,堅決不聽諸葛亮提的議案,故意反其道而行,還說諸葛亮要跟他爭功,結果被敵人亂箭射死。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入川,把關羽一個人留在荊州,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毀敗,秭歸蹉跌,隆中對化為夢幻泡影。
第二,劉備決策失誤。當時劉備只有一個根據地荊州,關羽守著,需要有人輔佐,留下諸葛亮還是留下龐統呢,這是個問題。有人說為啥不把兩人都帶上,前面講過,兩人不和,都帶上只能壞事,所以需要把兩人分開。關羽這個人,對士兵們親如兄弟,能夠同甘共苦,但是看不起那些士大夫,比如諸葛亮龐統這樣耍嘴皮子的。而龐統心高氣傲,跟關羽正是針尖對麥芒,其實劉備給關羽留一個人,也就是為了提醒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正好一對搭檔。但是劉備卻把龐統帶走了,把諸葛亮留給了關羽。關羽本身看不起諸葛亮,諸葛亮說的啥他都不聽,諸葛亮是比較有氣度的人,不聽拉倒,不跟他硬槓,其實就失去了留在關羽身邊的意義。最後龐統戰死,諸葛亮入川,關羽身邊沒人節制,兵敗麥城。
第三,天時不利。劉備年齡大了,急於給自己弄片地盤,所有事情有點操之過急。諸葛亮隆中對說,先把益州拿下,穩定住,然後派一上將出荊州,劉備親自出益州,兩路兵馬南北夾攻,攻取洛陽長安,返過頭來再滅吳國,統一天下。劉備帶龐統去劉璋那裡,沒兩天就跟劉璋鬧翻了,只好搶先動手,結果劉璋的力量還很強大,劉備外來戶一下吃不掉,龐統這才戰死。如果劉備不著急,穩定上幾年慢慢的把劉璋的人都拉過來,最後逼劉璋把位子讓給自己,順理成章得到益州,荊州在諸葛亮和關羽的經營下也穩固了,然後再實行隆中對計劃,關羽出荊州諸葛亮守住後方,劉備出益州龐統守住後方,兵強馬壯上下一心,這才能得到天下。這是天意,不可強求。可是劉備日暮途遠,急於成功,卻忘了一句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最後遺恨失吞吳,死在了白帝城,靠諸葛亮一個人,談何一統天下,能把蜀中這一畝三分地守住就不錯了。
參考書目:《三國志》
-
4 # 文史長廊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而劉備靠著自身魅力征服了諸葛亮,後諸葛亮向劉備推薦了龐統,劉備就有了倆軍師,而且這倆軍師都是在全國名氣響噹噹的,可是劉備所統領的蜀國還是一敗塗地。根據演義,小廊同學為大家講一講自己的見解吧
根據在世的年齡可以得出:諸葛亮>劉備>龐統
龐統:還未發力,就走向了生命終點我們先從死的最早的龐統說起,看龐統為何沒有幫劉備助攻一波。
首先講龐統厲害嗎?不知道,因為沒有來得及實戰驗證他的能力就死了。但水鏡先生說:得臥龍鳳雛一人便可安天下,說明能力也不可小視。演義中龐統參加過兩次重大事件,從這兩個事件中可以看出他不同一般人。第一次赤壁之戰,向曹操獻連環計,就是讓曹操將他們所有的大船連在一起。曹操多疑,說服曹操就是難上加難了,關鍵是龐統一眼就看出了根本所在,說到曹操的心坎裡,愣是忽悠的曹操直點頭。還有一次就是龐統進入劉備的帳營,為劉備賣力,謀取西川,為劉備獻上三條計謀:
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今主公佯以會荊州為名,二將聞之,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連夜回荊州,徐而圖之,此下計也。劉備選了中計,怎奈天不助劉備。處處跡象表明劉備不該此時攻打西川,諸葛亮也勸說劉備趕快回荊州。龐統怕諸葛亮奪取功勞,執意前行,不料落鳳坡被埋伏,鳳雛就此而亡。
我總結到:龐統還未發力,就走向了生命的終點。論龐統的才智,與諸葛亮相比不知道誰厲害,但是比一般的軍師相比還是綽綽有餘的。龐統為劉備效力,可以說並沒有幫了多大忙,死了也沒有拉低蜀國的戰鬥力,但是活著一定增加蜀國的戰鬥力,像守個家呀,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也會為諸葛亮分到一定的任務。
分析到劉備敗,並不是敗在龐統這兒,在龐統之後,劉備又揮師西去,奪取了西川,又拿了漢中,到了最輝煌、最鼎盛的時刻。此刻來說龐統之死並沒有影響劉備的地位。
劉備之死,搞垮了蜀國蜀國是劉備一手建的,劉備的生死直接關乎這蜀國的生死存亡。
後期的劉備,已經是被恨迷惑了雙眼,已經把兄弟情誼看的比興復漢室更加重要。他揮師南下發動了夷陵之戰,贏了還好,關鍵是輸了,蜀國的精銳一夜之間化為了烏有。經濟,軍隊都耗費巨大,這直接拖垮了蜀國的方方面面。再者劉備之死,對蜀國上下不得不說是一次巨大的動搖,國家領導人戰敗了,極大的使蜀國喪失了一定的信心,在凝聚力方面也有不小的傷害,軍心煥然,國家便會敗的不可收拾。
後主劉禪也不怎麼爭氣,這一點也是蜀國敗電之一。
分析蜀國敗,可以說劉備佔主要原因,他的錯誤領導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戰鬥力,更兼他的死對後期蜀國的影響。這對蜀國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敗,諸葛亮也不想呀!敗,諸葛亮也不想。他後期力挽狂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務都是一一過目,可謂是操碎了心。
他面臨了一個囧境,一定要幹掉魏國,實現統一大業,而且還要是儘快統一,此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蜀國經濟一敗塗地,跟魏國拖,只會拖的越來越糟;第二諸葛亮當時也不小了,在當時的年代,都算是高齡了,又兼事務繁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垮了。所以是諸葛亮一直在休養生息,尋找時機,幹掉魏國。但是,並不合人願。諸葛亮多年伐魏,不斷徵收稅,加緊製造機械,百姓是遍地牢騷,已經是把蜀地上下搞的是精疲力盡。蜀國後期,五虎戰將接連死去,後來的將士多半不抵前人,甚至出現除了魏延無可用之人。
蜀之敗,敗不在諸葛亮,諸葛亮在世時還能使苟延殘喘,諸葛亮死後基本上就喪失了生機。諸葛亮一直是在努力使蜀國向上,但個人終究鬥不過整個社會趨勢。
總結劉備倆軍師,還是一敗塗地,不怨龐統也不怨諸葛亮。龐統死後,劉備才達到綜合國力的頂峰;諸葛亮生前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敗就敗在對手厲害,天意弄人。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回覆列表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此話是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的。後來劉備遇到徐庶,徐庶告訴他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這才有了後續的三顧茅廬等一系列故事。
但是要搞清楚這事情在正史裡面可都沒發生過,是羅貫中為了刻畫藝術形象而設定的虛擬情節。那我們現在就從《三國演義》的故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劉備兼得臥龍鳳雛二人卻仍舊沒有一統天下呢?原因無非三點,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這第一條,鳳雛慘死落鳳坡。據《三國演義》六十三回描述:
(龐統)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當時劉備正在準備征討劉璋,與龐統一起率軍出征。半路收到諸葛亮來信,言稱夜觀星象,主將有難。龐統不屑一顧,仍勸服劉備執意進軍,最後龐統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殺,讓人唏噓不已。
水鏡先生言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這鳳雛尚未一展宏圖,就死在了落鳳坡。這也就成為了水鏡先生之言未能成真的一個原因了。
其次,就是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強行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最後大敗而回,蜀國將領死傷慘重。據《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記載,劉備執意對東吳發動戰爭,兵馬未動。張飛就因為鞭撻士卒而慘遭部將範疆等人殺害,而後首級被送往東吳。戰爭伊始,蜀軍勢不可擋。吳國將領孫桓節節敗退,情況危急。蜀軍即將長驅直入進入了吳國腹地。
孫權啟用小將陸遜,定下了火燒連營之計。劉備果然中計,火燒連營七百里。七十萬蜀軍死傷慘重,僅此一戰,蜀國大將張飛,黃忠兩位文武雙全的老將被殺害,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等蜀國新興將領也死於此戰。
就連劉備自己,也最後託孤白帝城,撒手人寰。偌大的蜀漢基業也落到了無能的後主劉禪手中。可以說夷陵之戰就是蜀國國運的拐點,自那以後,蜀國不再強勢,只能苟延殘喘。而這悲哀的結果正是由於劉備未能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所造成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不假。可劉備就算得到了二人,在關鍵時刻卻仍舊被私人感情左右,無法做出最有利的決斷。也是其最終沒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畢竟在當時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已經做出了最好的建議。可劉備不聽,也只能無能為力。
最後,就是蜀國本身和曹魏實力的差距,以及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蜀國立國於西南諸地,坐擁荊州和益州,看似強大,實際上和坐擁北地的曹魏勢力相比較卻是天生不足。要知道當時的西漢政治中心是司隸關中地區,再加上曹魏勢力重視民生,大力推廣屯田制度。可以說百姓安居樂業,政治基礎牢靠。與此同時,曹丕為明主,重用司馬懿等人,從而在軍事上達到了對蜀國的制衡作用。
那麼留給諸葛亮的蜀國又怎麼樣呢?夷陵之戰蜀軍打敗而回,折了好幾員大將,兵馬也死傷慘遭。可是諸葛亮卻仍舊決心北伐。而在其上奏的表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此次戰爭並無信心:“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
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就句話大概意思就是,我必定盡力征討,但是最後的結果並無法預料到。由此可見此時諸葛亮心裡面也是沒底的。但是諸葛亮還是不顧民生,選擇出兵,可見其窮兵黷武。
而且此時蜀漢皇帝並非先主劉備,而是昏庸的後主劉禪。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卻在後方不思政務,整日沉湎酒色。很大程度上拖了諸葛亮的後腿。可以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本身就是錯誤的,也就難怪蜀漢集團,臥龍,鳳雛兼得,也沒能平定天下了。
其實水鏡先生除了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之外。”也曾經說過“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由此來分析,最終蜀漢集團的結果,也就不難看出了。
你是如可看待臥龍鳳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