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鳳凰花兒開
-
2 # 俠義為懷蕭大王
北宋的軍隊戰力其實不能算弱,至少早期的北宋軍實力還是很強的!
趙匡胤死前甚至有收復北方全境的實力,可惜他死後,繼任的兄弟後人並沒有他那樣的雄心能力,一直採取守成國策。而且自趙匡胤留下了一個非常致命的習慣,皇帝喜歡對戰爭指手畫腳,趙匡胤出身軍武,軍法嫻熟也喜歡親臨一線自然問題不大,但是他的後人沒有那個能力卻不自知的繼承了這一傳統,對遼的幾次戰役勝少輸多,本來趙匡胤不死還是有希望滅掉遼國,他死後遼國反而越打越強!
陳橋兵變欺負孤兒寡母獲得帝位的趙匡胤非常忌憚武將,他從心底不信任武將,制定的一些施政策略很多方面都是限制武將的。
自他以後的皇帝都不信任武將,軍隊的真正掌權者往往都是勳貴文人或者受信任的太監。不僅如此,北宋對武將的防範心理非常嚴重,非戰時,武將根本就不能對所屬軍隊有絲毫的排程權利,而且一軍之將經常調任更換,有外敵入侵,戰爭出現了,由文人主導的朝廷會派出監軍太監攜帶軍符聖旨節制武將領軍戰鬥,監軍不僅名義上有隨時斬殺大將的權利,往往還有皇帝的秘旨尚方寶劍之類的東西,一旦統兵將領不聽話或者監軍感覺難以控制就可以先斬後奏。
下面我分析一下軍隊實力的決定因素。
決定一個軍隊整體戰力的因素很多任何一個方面有缺陷可能就會導致實戰的失敗。
首先是單兵素質,影響因素包括訓練強度,方式,裝備質量(冷兵器時代兵器鎧甲,馬匹的精良程度是很重要的絕對因素)北宋的軍人要說裝備還算不錯的,國家有錢,製造一些精良鎧甲,兵器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這一點優勢是不大的,因為那些外族長期的軍事勝利下獲得了大量的金銀和軍備生產技術工匠,他們的裝備也不弱。北方盛產良馬,北地騎兵戰鬥力極強,北宋這邊卻沒有合適穩定的良馬來源,所以北宋基本沒聽說有什麼強大的騎兵軍隊。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戰鬥力不用我多說了吧。
再就是軍隊兵種的合理構成。一個兵種合理的軍隊即使是冷兵器時代那也是由多種不同用途的兵種構成的,單一兵種構成的軍隊即使實力在強那也只能獲得戰場區域性優勢,並不能對大局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北宋缺少騎兵,而且嫻熟弓箭手也非常缺,北宋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步兵陣。
接下來就是指揮者的戰術素養了。打仗並不是街頭鬥毆,靠的就是哪一方佈局合理,能搶佔地利,戰機。雖然沒有像小說描述的三國中諸葛亮那麼多誇張的神奇戰鬥陣型,夜觀天象等等神奇手段,但是不可否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指揮者對於戰鬥佈局,地利因素,戰爭走向預判,敵我雙方長度之處的正確把握預判往往是戰爭勝利的關鍵。而這些東西不是看幾本兵書就能掌握的東西,他需要指揮者豐富的戰鬥經驗和過人的戰鬥指揮手段。北宋的軍事系統前面已經說過,問題很多。軍隊的指揮權在文人太監手裡,早期北宋的文人將領要說打仗還是可以的,甚至有些監軍太監都是很知兵的存在,但是文人帶兵畢竟是不合適的……
再就是軍事系統了。這是個很複雜的系統,一場戰役的打響,除了直接上戰場拼殺的軍人,還需要一個協調後勤運輸,糧草排程,情報分析彙總的軍事協調部門。大型戰役中,這個部門是必不可少的。更為複雜的是在冷兵器時代,這個部門的運作模式是由國家政治體系決定的,長期在後方享受穩定奢靡生活的官員不僅不懂帶兵打仗而且非常軟弱無能,腐化的朝廷剋扣軍餉,耽誤軍機,錢權交易隨時都在發生,戰爭失敗擔責任的都是一線軍人,勝利了都是文人監軍的功勞。時間一長,軍人都不想拼命了,戰爭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北宋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歷代皇帝都
重文抑武,所以每當戰時,北宋這邊的軍隊都有一個很可笑的現象,那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將領上前線前都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自己即將帶領的軍隊,向前任將領打聽竟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措施,但是戰爭一起哪有多少時間讓你去了解,去磨合?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將領根本就無法根據手下軍人的能力制定正確的戰鬥計劃,失敗在所難免!
打壓武將雖然的確如趙宋皇室的意終宋一朝始終沒有帶兵武將能成功反叛,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中後期的宋朝國富卻弱小,這也是所有因素裡最主要的原因!
-
3 # 千山萬水357
首先,你這個說法就不完全正確。北宋建國初期,軍隊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在統一天下過程中展示了強悍的戰鬥力,後來面對遼軍,即使未能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曾多次將其擊敗(如滿城之戰等)。只是後來宋軍戰鬥力逐漸下滑,主要原因如下:
一、北宋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以武將謀反登上皇位,深知武將尾大不掉的弊端,實行“守內虛外”政策,嚴防武將謀反,採取各種措施如分散武將權力,降低武將地位,定期輪換將領,實行文官統兵,收奪地方各項權利(財、政、軍等)等,這樣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但矯枉過正,也讓武將權力掣肘太多,無法從容指揮,“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戰鬥力下滑。
二、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使地方權利太小,面對外敵無法及時排程資源,且官員太多太雜,機構複雜,效率低下,所謂兵貴神速,效率低下的北宋官僚機構面對外敵常常難以及時應對。
三、北宋商品經濟發展,在與遼、西夏達成合議之後,長達百年時間裡處於和平狀態(中間也有一些中小規模戰爭,但總體上是和平狀態),沒有外敵壓力下,逐漸變得文恬武嬉,官員將領耽於享樂,官員貪汙腐敗,武將貪生怕死,大大影響了軍隊戰鬥力的保持。
四、北宋建國後,西北產馬地區,無法建立一支強大騎兵,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有利地形,使得宋軍經常在平原地區與遼、西夏軍隊的騎兵血戰,眾所周知,平原地區,步兵是很難與騎兵對抗的,這也是宋軍戰鬥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
4 # 對你好丶會上癮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首先它建立的時候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女真等早已經建立王國幾十年了,所以宋朝所要面對的敵人也是空前地多。但是如果按照歷史推算,宋朝對外戰爭的勝利卻高達了80%,而唐朝也僅是40%左右,但是為何北宋卻讓人感覺如此窩囊呢?看完這幾位將軍我相信你就能明白了。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將領,楊業的一口金被大刀殺的敵人聞風喪膽,但是最後他卻死在了一個毒舌男的口舌之下。楊業作為北漢的降將能夠受到北宋皇帝的重用已經是很不錯了,所以楊業也是對宋朝盡忠職守。楊業最慘的一戰就是陳家谷之戰。當時遼國軍隊大舉來犯,楊業和潘世美想的都是暫時撤退,避開敵軍鋒芒。
所以楊業吩咐大軍交替掩護百姓撤退,原本只要按照他的部署來,那肯定是沒什麼事的,但是監軍王侁卻並不是這麼想的。(這裡先說一下,監軍在宋朝軍隊裡擁有很大的權力,主帥的決定往往都是要經過監軍同意才能實施的。)
他仗著自己有幾萬人,想要藉此立下一點功勞,於是就慫恿楊業去和遼國拼殺,但是楊業不傻沒有聽他的話,於是他開始挖苦楊業,說他不懂軍事,枉稱無敵稱號,還說他為敵不前,是別有二心。楊業作為降將,根本受不了這種刺激,於是明知是死,但仍然帶著數千人去和遼國死磕了,最後壯烈犧牲。
還有一位將軍因為出身問題就比較幸運了,他是抗遼名將李繼隆,這個李繼隆是宋太宗的大舅子,而且這個人很有軍事才能,宋朝對遼國的第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就是他指揮的。
宋朝有一個奇葩的制度,那就是在打仗前都會由朝廷下發一張陣圖,讓將軍們按照陣圖來打,這樣一來,仗就沒法打了,按照陣圖來打必輸,不按陣圖那就是欺君之罪,左右都可能是死,所以想要贏一場勝仗還真不容易。
所以滿城之戰時,他看到了朝廷發的陣圖之後,倒吸一口冷氣,他認為按照陣圖就是一個坑,按照這上面來打仗必輸無疑,於是他果斷下令不按照陣圖來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宋朝第一次把遼國打趴在地上,八萬遼軍精銳一夜被擊敗,還被斬首數萬人,著實給宋朝揚眉吐氣了一回。
北宋名將輩出,但是皇帝卻重文輕武,在面對著巨大外部威脅之下,卻仍然不斷打壓武將,做到“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導致一些名將也無法發揮自己的軍隊力量,這種錯誤的軍事思想導致了北宋出現了後面的靖康之恥。
-
5 # 鴨梨山大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首先它建立的時候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女真等早已經建立王國幾十年了,所以宋朝所要面對的敵人也是空前地多。但是如果按照歷史推算,宋朝對外戰爭的勝利卻高達了80%,而唐朝也僅是40%左右,但是為何北宋卻讓人感覺如此窩囊呢?看完這幾位將軍我相信你就能明白了。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將領,楊業的一口金被大刀殺的敵人聞風喪膽,但是最後他卻死在了一個毒舌男的口舌之下。楊業作為北漢的降將能夠受到北宋皇帝的重用已經是很不錯了,所以楊業也是對宋朝盡忠職守。楊業最慘的一戰就是陳家谷之戰。當時遼國軍隊大舉來犯,楊業和潘世美想的都是暫時撤退,避開敵軍鋒芒。
所以楊業吩咐大軍交替掩護百姓撤退,原本只要按照他的部署來,那肯定是沒什麼事的,但是監軍王侁卻並不是這麼想的。(這裡先說一下,監軍在宋朝軍隊裡擁有很大的權力,主帥的決定往往都是要經過監軍同意才能實施的。)
他仗著自己有幾萬人,想要藉此立下一點功勞,於是就慫恿楊業去和遼國拼殺,但是楊業不傻沒有聽他的話,於是他開始挖苦楊業,說他不懂軍事,枉稱無敵稱號,還說他為敵不前,是別有二心。楊業作為降將,根本受不了這種刺激,於是明知是死,但仍然帶著數千人去和遼國死磕了,最後壯烈犧牲。
還有一位將軍因為出身問題就比較幸運了,他是抗遼名將李繼隆,這個李繼隆是宋太宗的大舅子,而且這個人很有軍事才能,宋朝對遼國的第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就是他指揮的。
宋朝有一個奇葩的制度,那就是在打仗前都會由朝廷下發一張陣圖,讓將軍們按照陣圖來打,這樣一來,仗就沒法打了,按照陣圖來打必輸,不按陣圖那就是欺君之罪,左右都可能是死,所以想要贏一場勝仗還真不容易。
所以滿城之戰時,他看到了朝廷發的陣圖之後,倒吸一口冷氣,他認為按照陣圖就是一個坑,按照這上面來打仗必輸無疑,於是他果斷下令不按照陣圖來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宋朝第一次把遼國打趴在地上,八萬遼軍精銳一夜被擊敗,還被斬首數萬人,著實給宋朝揚眉吐氣了一回。
北宋名將輩出,但是皇帝卻重文輕武,在面對著巨大外部威脅之下,卻仍然不斷打壓武將,做到“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導致一些名將也無法發揮自己的軍隊力量,這種錯誤的軍事思想導致了北宋出現了後面的靖康之恥。
-
6 # 朗朗星空45722261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首先它建立的時候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女真等早已經建立王國幾十年了,所以宋朝所要面對的敵人也是空前地多。但是如果按照歷史推算,宋朝對外戰爭的勝利卻高達了80%,而唐朝也僅是40%左右,但是為何北宋卻讓人感覺如此窩囊呢?看完這幾位將軍我相信你就能明白了。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將領,楊業的一口金被大刀殺的敵人聞風喪膽,但是最後他卻死在了一個毒舌男的口舌之下。楊業作為北漢的降將能夠受到北宋皇帝的重用已經是很不錯了,所以楊業也是對宋朝盡忠職守。楊業最慘的一戰就是陳家谷之戰。當時遼國軍隊大舉來犯,楊業和潘世美想的都是暫時撤退,避開敵軍鋒芒。
所以楊業吩咐大軍交替掩護百姓撤退,原本只要按照他的部署來,那肯定是沒什麼事的,但是監軍王侁卻並不是這麼想的。(這裡先說一下,監軍在宋朝軍隊裡擁有很大的權力,主帥的決定往往都是要經過監軍同意才能實施的。)
-
7 # 奇聞異事大搜尋
宋朝在軍事上先天是不足的。宋朝在立國時,北方的契丹已經立國幾十年,從後晉石敬瑭手裡搶去了燕雲十六州,沒有長城可以禦敵,使得北宋一開始就失去歷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部隊的屏障,同時產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已經被西夏和遼國佔有,使得宋軍必須以步兵為主體。但是反觀契丹,党項卻有鐵甲重灌騎兵,具有很強的突擊能力,這也使得北宋在歷次戰爭中被迫處於防守被動的局面。
兩宋期間,碰到了多個空前強大的敵人。從數量上說,宋朝也是歷朝以來碰到的對手最多的。兩漢的對手就只有匈奴,唐朝的對手就只有突厥,明朝的對手是蒙古和滿族,而宋朝對手多達四個: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尤其是這個四個對手都已經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建立了類似於漢唐帝國的國家系統,並大力鼓勵農耕和工商貿易,引進漢文明,同時在政治文化軍事上也日益強大。所以兩宋都受外患所擾。
-
8 # 俗人味道
其實吧,宋朝早期的軍隊也不是很弱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時指揮的禁軍等應該是戰鬥力相當強的,曾經擊敗過遼國的鐵騎。甚至說,北宋初期時軍隊的戰鬥力都是能排的上號的。
和宋之前最鼎盛的唐朝相比,北宋以較小的國土容納了將近1億人口,而唐朝只有7700萬。實際上,北宋無論耕地面積、商品經濟、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和財政收入都遠勝唐朝。宋朝的人均收入為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
而且北宋“八十萬禁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最巔峰宋仁宗時期,北宋軍隊空前達到120多萬,禁軍80多萬。所以說,北宋軍隊真的不弱。
要說北宋時期的軍隊為何會不堪一擊,首先要說一下北宋建立的背景。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首先它建立的時候遊牧民族如契丹,党項,女真等早已經建立王國幾十年了,所以宋朝所要面對的敵人也是空前地多。
另外,北宋在建國之初,就丟失了北方作為重要屏障的幽雲十六州,使得擁有精良騎兵的遼國可以在幽雲以南風馳電掣,入冬,黃河結冰後,甚至幾天就可以直抵開封。為此,北宋不得不在北方築起堅城,駐紮近百萬兵馬來防禦十幾萬的遼國騎兵。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是北宋一直以來的噩夢。除了丟失天然屏障,還丟失了重要的產馬地,宋朝的騎兵數量遠遠不及隋唐時期,更不及遼和西夏。北宋的馬匹不到21萬,而漢武帝時期有約40萬,唐朝則高達約70萬匹。所以,北宋的騎兵太少,只能以步兵為主力。這也就造成了,北宋只能偏於防守,無力進攻。
不過太平日子過的時間長了,後任幾個皇帝開始荒唐度日了,部隊人數和戰鬥力直線下降。也因為宋朝開國太祖趙匡胤是原來後周的“殿前督點檢”(就是掌握最高軍事調動的軍官,也掌握京畿重地的禁軍)在此之前,趙匡胤是節度使,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認為大將握有重兵,會威脅他的地位,他先搞定了石守信的大將(杯酒釋兵權),誘騙他們交出兵權,之後,為了消除唐王朝後期的藩鎮割據,他設立了“廂禁軍”制,禁軍拱衛京畿,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訓練嚴格,為正規軍;廂軍為各地的當地駐軍,人員編制差,裝備低劣,訓練不足。 這樣就保證了地方即使叛亂,也不具跟中央抗衡的實力,這是其一,再就是北宋名將輩出,但是皇帝卻重文輕武,在面對著巨大外部威脅之下,卻仍然不斷打壓武將,做到“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將軍無法長時間同一支管理軍隊,這直接導致了宋朝部隊戰鬥力一步步下降,而且軍隊也不可常駐一地,也導致了軍隊調動過於頻繁,得不到良好的休整。導致一些名將也無法發揮自己的軍隊力量
在加上宋朝有一個奇葩的制度,那就是在打仗前都會由朝廷下發一張陣圖,讓將軍們按照陣圖來打,這樣一來,仗就沒法打了,按照陣圖來打必輸,不按陣圖那就是欺君之罪,左右都可能是死,所以想要贏一場勝仗還真不容易。
-
9 # 塵子渝
北宋是少有的一直面臨北方異族政權壓迫的中原王朝,從誕生初期就和遼國作戰失利,燕雲十六州也在遼國治下,按理說北宋的軍隊在外有強敵肆虐下,應該是不會太差的,但是北宋中期以後軍隊就開始變的不堪一擊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對武將防範過甚北宋軍隊變的不堪一擊之前也是非常英勇善戰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少有的武將出身的皇帝,唐末藩鎮割據,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武將作亂稱帝者多不勝數,即使有忠心的武將黃袍加身的先例也是非常多的。
因此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就非常注意和防範武將作亂的情況發生。先是杯酒釋兵權以後,還採取了一系列的防範和打壓武將的國策和政治制度。
大力提拔文人的政治地位,採取“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策略維護統治,文人作為既得利益者,無論是名相還是奸臣對武將的政治地位都是一貫打壓的。
北宋初期,軍隊尚未腐化的情況下,宋太宗北伐,楊業身死就和這種畸形的政治制度有關,打仗需要先繪製進攻路線不得逾越,有所改變需要先彙報給監軍才能做主,戰場在也沒有古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主權了。
到了北宋中後期這種情況越發的普遍,北宋並非沒有名將,狄青、劉法、种師道兄弟、楊延昭等等名將存出不窮,但是往往不能做主。
狄青非常受皇帝的喜愛,破格給予樞密院使的實權官職,但就是因為武將出身而被大宋官場所排擠。韓琦當面殺狄青部將,還說“東華唱名者,方為好男兒”非常侮辱狄青,文官幾乎三五天就會告狄青一次狀,什麼狄青家的狗長角了,狄青居家穿黃衣服了,狄青最終還是被貶,鬱鬱而終。
政治環境和國策導致北宋武將普遍受制於人,地位低下,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低下自然不堪一擊。
澶淵之盟的百年和平,導致北宋不修武備北宋初期和遼國的大戰都以失敗劇終,這時期的遼國還是處於內亂的,等到遼國內部穩定,蕭太后成功上位之後,就騰出手攻打北宋,不是寇準力主皇帝御駕親征,北宋早早的就成了南宋。
非常幸運也可以說是非常不幸的是北宋利用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兩國百餘年沒有大的戰事,這也是導致宋遼軍隊都比較荒廢的局面產生,以至於到了金國崛起的時候,
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說。
腐朽的政治制度“三冗”禁軍制度以及吃空餉嚴重北宋的軍隊是歷史上數量最多的軍隊,但是這個人數注水嚴重不說,往往都沒什麼訓練和戰鬥力。這和北宋施行的兵員制度有關,有關兵權的將領和官員需要過一段時間就要調換,“將兵法”的出現雖然杜絕了宋朝很難出現武將作亂的局面,但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
北宋的三冗一直被人詬病,其中冗兵的產生和宋朝喜歡動不動就刺配充軍也有莫大關係,所以也造成北宋身價清白的人都不願意當兵,當兵還要刺臉,一輩子難以出頭,狄青的臉上也有,所以狄青帶面具打仗也和這個刺字有關。
吃空餉更是非常嚴重,京城號稱有八十萬禁軍,實際上金兵入侵的時候,汴梁的軍隊不足20萬,還是良莠不齊,根本沒有訓練的雜役和看似強壯實際只是充門面計程車兵。
所以金兵不過6萬多人馬能一路打到京城汴梁,最後使詐俘虜了宋徽宗和宋哲宗,可笑童貫和徽宗君臣還做著收復燕雲的美夢,結果連日落西山的遼國東拼西湊的軍隊也打不過。
但是北宋朝廷一混亂對地方無法控制是時候,就出現了岳家軍這樣的史詩級軍隊,可見北宋朝廷是北宋軍隊不堪一擊的罪魁禍首,結果岳飛又被文官集團和皇權勾結殺害。
終宋一朝,寧願偏安一偶也害怕武將篡位,實際上岳飛之死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軍權,即使兩個皇帝回來也不可能構成威脅的,真正威脅皇權的岳飛,岳飛如果取得如此功績,即使自己忠心,難保不會又出現黃袍加身的局面。因此趙構知其忠心卻依舊要殺岳飛,不過是為了能安心當皇帝罷了,即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對於皇帝來說該有的享受和權勢並不會少多少。
-
10 # 若水陽明
宋朝沒有外戚、宦官專權、沒有宗室叛亂、沒有藩鎮之禍。就是打仗不行
北宋的軍隊不堪一擊,主要是因為宋朝建立之後的制定的國策,重文輕武。唐朝藩鎮割據,地方實力強大,造成了大唐的分裂滅亡。趙匡胤一當上皇帝,便進行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三衙三帥分掌京師禁軍,有統兵權,只負責禁軍的日常管理和訓練,並無調兵和發兵之權.調發軍隊之權在樞密院,但它無統兵權,因此二者權力分離.最終還是要靠皇帝的命令執行,所以宋朝軍隊在執行命令的時候沒有主動性,無法合理掌控軍隊。
宋朝對地方武裝進行抑制,宋的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禁軍有二十多萬,十萬禁軍駐紮京城,另十萬禁軍分散各地駐紮。廂兵名義上也是一種常備兵,實際上是一支專任勞役的隊伍,不具備戰鬥力,大部分時間都用來修築工事,城牆。鄉兵就是民間組織的軍隊,臨時拼湊的沒經過訓練的隊伍。造成只有中央有戰鬥力,地方就算能湊齊人來,也只是散兵遊勇。
禁軍的腐敗,北宋禁軍應該是最強的的軍事力量才對,但是由於地處最繁華的京城區域,待遇還算不錯,被腐化的速度很快,軍隊可以經商,可以攜帶家眷。平時的訓練也荒廢了。軍隊要是能變強就奇怪了。
我們從西夏和遼國戰鬥中就能感受到,西夏這麼個小國,北宋不僅打不贏,還得增兵保衛國土。對遼國的戰鬥更是不堪一擊,在遼國滅亡之際,我們20萬大軍去攻打1萬多的遼軍,被打敗追了300裡地。
遼國澶淵之盟,遼宋簽訂和平協議之後,宋遼保持了百年的和平。正是這百年的和平,使得禁軍過於放鬆,根本沒有保家衛國的能力。
西北軍,最強的力量。北宋最強的的力量是西北軍,主要是因為常年與西夏作戰,而且離得中央最遠,將領的控制力還是比較強。所以當南方出現方臘叛亂,去鎮壓的也是西北軍,金人第一次南下,西北軍救援阻擋了金人的南侵。要不是後來皇帝一連串腦殘的操作,西北軍有能力和金人一戰,也不至於滅亡。
回覆列表
宋朝的軍隊戰力並不弱,給人一種比較弱的感覺,是受現實條件的影響。
比如:宋軍作戰的勝率,在八成以上,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軍隊作戰的勝率。強悍的秦軍、漢軍、唐軍,勝率也不過五、六成。宋軍之所以給人的感覺較弱,是因為對手是騎兵。騎兵天然剋制步兵,而宋軍是以步兵為主的。對戰之時,步兵能防禦住騎兵、打敗騎兵,但不能形成殲滅戰,人家打不過就跑,跑了組織一下,回頭再打,你奈何不了人家。這是宋軍的悲劇。宋軍作戰的另外一個情況就是主要以防守戰為主,不能主動出擊,進攻對方,這也跟對方騎兵的流動性有關。
當然,宋軍戰力也談不上很強,只能算是一般。造成宋軍戰力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兵種結構,步兵為主,缺少騎兵。但也開發瞭如:重灌步兵(步人甲)、強弩(八牛弩)等重灌武器。但整體來看,靈活性不夠。二是軍隊缺乏武魂。軍隊不知為何而戰。這根宋朝的政治制度有關。宋朝抑武揚文,以文人治武,貶低武將和士兵的地位,這也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