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貪戀長安韻
-
2 # 八月9877
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後,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據《韓詩外傳》記載,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據《史記》記載,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歸隱之意的介子推恥與其為伍,於是藉此機會歸隱鄉間。
晉文公登基後,按功績對臣子一一封賞,卻唯獨漏賞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有人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將一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見後,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入綿山,於是將綿山之地封與介子推,並改名“介山”。
另據一些史書記載,和一些民間傳說,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由於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所以介子推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民間修建了許多祠堂廟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
3 # 中國歷史故事
他自己不要賞賜!
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於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這就是歷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此時,他受到一幫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時間志得意滿,大肆分封。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透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晉文公知道後,急忙帶著大臣們趕到綿山尋找,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影子。晉文公便命人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一時間,風起火烈,大火綿延數百里。三天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卻發現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悲痛之餘,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菸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寒食節。
-
4 # 婉兮歷史
晉文公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當時晉獻公寵愛一個叫做驪姬的妃子,而這個驪姬則恃寵而驕想要晉獻公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所以就誣陷當時的太子申生最後逼得太子自殺身亡,接著驪姬就開始誣陷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這就是著名的驪姬之亂,這時候重耳與夷吾就開始了逃亡之路,可是等到晉獻公一死驪姬和她的兒子就被權臣殺死了,這時候夷吾就回到晉國做了晉惠公,重耳就一直流亡在外二十多年。
重耳在外一直過著四處漂泊並且被人追殺的日子,而介子推則是重耳的親信與謀臣,一直跟著重耳漂泊不說,在頭須偷走了重耳的錢財以後重耳等人幾乎餓死在路邊,這時候介子推則偷偷的割下了自己大腿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令重耳大為感動,後來晉國經歷過晉惠公與晉懷公兩任不靠譜的君王以後終於迎來了晉文公重耳登基,並且重耳後來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可見重耳的能力。
重耳回國以後就大封有功之臣,但是如何論功行賞呢?就是跟隨自己的一起流亡的論功行賞並且屬於一等功,未跟著自己流亡但是卻資助過自己的論功行賞並且屬於二等功,主動投奔自己的屬於三等功,就連當年偷走重耳錢包的頭須也回來要封賞,本來重耳打算嚴懲頭須的,但是吧又一想如果賞賜頭須就可以拿頭須當成個典型,這樣可以很好的樹立形象,果不其然當晉文公賞賜頭須這事一出以後,晉文公的口碑上升了不是一點半點,可見晉文公籠絡人心的手段。
在晉文公一番賞賜以後有人就為介子推打抱不平,因為當年介子推可是餵過晉文公大腿肉的有功之臣,可是晉文公卻忘了,等到晉文公想起來的時候介子推已經回家了,並且當知道晉文公派人尋找自己的時候介子推就帶著母親一起去了介休綿山,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就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故意留一面等著介子推下來,可是山都燒完了以後發現介子推竟然抱著柳樹活活燒死了,晉文公很是傷心後悔於是就把這柳樹砍了做成木屐來懷念介子推不說,還把介子推去世的三月五號命名為寒食節,可是看似晉文公是忘了介子推封賞介子推,然而真是如此嗎?
重耳當年都要餓死了,是介子推把自己的肉給重耳吃了,重耳是有多大心能把這事忘記啊,所以重耳並不是不封賞介子推而是跟介子推有了意見分歧了,當年跟著重耳一起逃亡的除了介子推與頭須等親信以外,還有被逼的走投無路的晉獻公手下的大臣狐偃等人,說白了介子推與重耳是員工與老闆之間的關係,而狐偃等人與重耳則是合夥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按照功勞狐偃等人跟著一起逃亡確實可以歸屬到一等功裡面,但是狐偃等人並沒有實際幫到重耳什麼,可是重耳卻給了狐偃等人領地讓他們子孫後代都享受榮華富貴,而對於介子推這些親信反倒沒有這些待遇不說,這一做法還跟介子推想的不一樣,介子推覺得君王就應該施行中央集權制度,而重耳卻採取分封制度治國,這就為後來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介子推一是自身不在乎賞賜,二也是跟重耳意見不和罷了,孔子都說晉文公是個奸雄,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所以當介子推進了深山以後,晉文公並不是腦袋壞掉了而是故意縱火罷了,但無論晉文公是不是如此,只能說介子推真是個淡泊名利的君子啊,而反觀狐偃等人,在重耳將要登上晉王位子之前就先討要功勞,這樣的人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
5 # 歷史的影子
中國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是在冬至105日後,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說到寒食節的來歷,相傳是重耳當成為晉文公後,開始封賞有功之臣,但介子推卻不接受封賞,跑到山裡躲起來,晉文公為了逼他出來,放火燒山烤死了介子推,晉文公十分悲痛,就下令介子推死的當天為寒食節,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飯。
根據史料中的記載,介子推之所以沒有得到封賞,是因為他自己不願受封賞,主動跑掉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晉文公忘記賞賜介子推了,導致他一怒之下跑掉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介子推沒有得到封賞,這是肯定的,為什麼晉文公會單獨忘記介子推呢?
重耳原本是晉獻公的庶次子,驪姬之亂時遭到父親追殺,重耳只能逃往在外,當時他已經43歲了,但由於一直禮賢下士,倒還有不少人追隨他,然而流亡在外日子過得很苦,但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等人始終跟隨著他。
重耳逃往途中,有時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援助,甚至連飯也吃不上,就在窮途末路之際,身邊有一位管錢的隨從竟然偷走了所有錢糧逃跑了,這下搞得重耳等人一粒米也沒了,幾天下來重耳被餓得頭昏眼花,幾乎路也走不動了,差點昏倒。
介子推看到主公如此飢餓,二話不說跑到茅房,手起刀落在自己大腿上砍了一塊肉,洗乾淨後煮熟給重耳吃,重耳吃完後才發現,介子推的褲襠被血浸溼了,他才反應過來,原來這塊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來的,這令重耳感動不已。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終於回國,在秦穆公的支援下,他登上了國君之位,成為晉文公,當時的晉國在晉惠公和晉懷公兩人的搗鼓之下,國內上下一片大亂,政治混亂不堪,為了穩定人心,重耳開始大加封賞,凡是跟隨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可以獲得官職或錢財。
當年那位偷走重耳錢糧的人,也恬不知恥的回來領賞,重耳本想懲罰他,可一想把他當做典範,照樣封賞,這樣眾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個寬厚的人,很快晉文公贏得了一篇讚譽之聲,當所有人都封賞完的時候,有人才提出來,好像介子推還沒得到賞賜。
晉文公這才突然反應過來,介子推當然割了自己的肉給他吃,如果不封賞介子推,天下人就會嘲笑他不仁義,所以他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表示自己跟隨重耳流亡,並非貪圖封賞,拒絕接受封賞,晉文公只好親自跑到介子推家裡相邀,不料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逃到深山裡面了。
晉文公派人四處搜尋,都沒找到介子推,於是有人給出了個餿主意,三面放火燒山,留一面讓介子推下來,就能找到他了,晉文公鬧大一抽,當真信這鬼話,介子推寧死也不願下來,就在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了。
介子推的結局很悲慘,主要是因為晉文公忘記賞賜他,然而有另一種說法,據說晉文公並非忘記賞賜他,而是故意不賞賜他,因為晉文公懷疑當年自己吃的那塊肉不是介子推身上的,他覺得介子推故意欺騙自己,所以才故意不封賞他
-
6 # 歷史不退貨
可能只是暫時性遺忘!公元前655年,因為驪姬之亂重耳(晉文公)不得已逃亡他國。逃亡期間重耳得到了不少人的救助,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當屬介子推。介子推雖然只是重耳的隨從,卻做到了無私奉獻、誓死追隨!
流亡的重耳只是落魄公子,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過了今天沒明天,遇到這樣的主子真是到了八輩子血黴,所以很多隨從都離開了重耳,有一個在逃跑的時候還偷了重耳的錢。沒錢買東西,作為貴公子(重耳)又無肉不歡。為了讓公子下飯,介子推不惜割自己大腿肉煮熟了給重耳吃。
人肉香不香一般人不知道,但重耳吃的油光滿面,當看到介子推褲子上的血跡,他明白了什麼,發誓歸國後一定不會忘了恩情。公元636年,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併成功做了國君。很多幫助過重耳的人來要賞賜全都一一滿足,但好像忘了一個人——介子推。
有人說介子推不慕名利,在重耳歸國不久就選擇離開,帶著老媽跑到深山歸隱;也有人說介子推不滿重耳忘恩負義,讓鄰居把晉文公的行為寫成信貼在城門上,他自己則選擇“歸隱”……不管介子推怎麼做,重耳沒有回報確實是忘恩負義,那麼他為什麼獨獨沒有賞賜介子推呢?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那些主動前來要賞賜的,晉文公肯定要第一時間滿足,而對於介子推這種“淡泊名利”的就會排到後面。總之,不是晉文公小氣,而是要一個個來。結果介子推跑到了深山,晉文公幾次請都不出來,這就有點作了。不知道哪個混蛋給晉文公出主意,三面放火……結果一把火把介子推燒死了。後來的晉文公也很後悔,把介子推屍體旁邊的柳樹做成了鞋,穿在腳上走路發出“噠噠”聲響,藉此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介子推,不要忘了當初的恩人,更要做個好皇帝,不負介子推在天之靈。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晉文公若是見到這個問題,或許會覺得很冤枉吧?事實上不是晉文公不想賞賜介子推,而是人家介子推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討賞,而晉文公也因為剛剛繼位為君百事繁雜,出於一時疏乎之緣故,而忘記了及時賞賜介子推。
介子推可是晉文公流亡期間的大功臣啊,雖然他文不如趙衰武不如魏準,然而卻在晉文公最危急時候,肯於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來為重耳熬湯解飢!單就這份兒忠心來講,介子推可是把那為臣之道做到極致了!
那介子推為啥在重耳返晉為君,大功告成之後,不和其他從亡大臣一樣去向晉文公討賞呢?原來介子推對重耳能夠返晉為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先君獻公之子中有資格繼承君位的只有三個人,那就是申生、重耳和夷吾!申生早已被害,而夷吾也己經死了。那麼剩下的便只有重耳,適合做晉國的君主了!這是天意啊,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可笑的是,那些在外從亡了十九年的同僚們,居然認為是由於自己的努力,才促成了重耳返晉為君的成功!這豈不是貪天之功為己有嗎?而晉文公呢?反而對這些人大加獎賞,這不是在獎勵欺騙行為嗎?而我介子推是鄙視這種不合理行為的!所以我寧願捨棄官職歸隱,也不願意與那些貪天之功為己有之人為伍!
(介子推)
就這樣介子推便與母親一塊兒隱居到山裡去了,自此以後再也沒有露面!其實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介子推的做法未免有過激之嫌!古語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換句話說,即便是你不願意與朝臣為伍,那便只管潔身自好就是了,又何必逃避到深山之中,去搏取一個賢士之名呢?真正的賢士不僅應該做到潔身自好,而且更應該是看透生活而又熱愛生活的啊!逃避並不是最佳選項,勇敢的面對現實才是正確的!
傳說晉文公後來也察覺到了漏賞介子推之事,於是便親自率人去山中找尋。無奈就是找不到介子推,於是便有人給文公出了個餿主意:要文公放火燒山,想要逼迫子推出山!晉文公一時糊塗便真的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卻一直沒有出現!待到火熄煙止之後,才發現介子推母子都被燒死在一株柳樹之下了!晉文公深感痛悔,於是便將此山命名為“介山”,併為此而下令以後每年此時都要禁火三日,人們都要以冷食充飢,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
-
8 # 嶽劍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終於回國,在秦穆公的支援下,他登上了國君之位,成為晉文公,為了穩定人心,重耳開始大加封賞,凡是跟隨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可以獲得官職或錢財。但只有介子推沒得到賞賜。
晉文公這才突然反應過來,但是此時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逃到深山裡,隱居起來了。於是晉文公便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介子推寧死也不願下來,最後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晉文公並非忘記賞賜介子推,而是故意不賞賜介子推,因為晉文公懷疑當年自己吃的那塊肉不是介子推身上的,他覺得介子推故意欺騙自己,所以才故意不封賞他。
所以 ,我覺得第二種方法比較靠譜一點,因為重耳這個人: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的性格。
-
9 # 古典藝術品
第一,介子推在驪姬之亂髮生後,跟隨重耳出奔,歷盡艱辛,忠心輔佐重耳得以返國,介子推卻淡泊功名,歸隱鄉間。
第二,史料上有名言“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第三,“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第四,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
第五,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第六,史料上記載,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第七,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
第八,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第九,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歸隱之意的介子推恥與其為伍,於是藉此機會歸隱鄉間。
第十,晉文公登基後,按功績對臣子一一封賞,卻唯獨漏賞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有人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將一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
第十一,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第十二,晉文公見後,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入綿山,於是將綿山之地封與介子推,並改名“介山”。
第十三,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所以,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由於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所以介子推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
-
10 # 文化點心
先交待一下背景故事。
晉文公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他的繼位過程非常艱難,其父晉獻公寵信美若天仙的驪姬,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於是密謀殺害獻公的其他兒子,包括重耳,重耳一看苗頭不對,於是帶著十多位鐵桿追隨者踏上了漫漫十九年的逃亡之旅。
在去齊國的路上,一行人幾乎餓死,是介之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做了湯給重耳吃才讓他倖免於難。可當重耳成為國君賞賜百官時,介之推連邊也沒捱上。介之推很失落,於是與母親到深山隱居去了,經過別人提醒,重耳想起了這個人,有些後悔,便親自到介之推隱居的山中請求他出做官,可介之推不答應。重耳為了逼他出來,便放火燒山,最後發現他與母親相抱在一棵樹下燒死了。介之推因“割股啖君”、“誓死不受祿”,成為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大名人,被稱為是不求名利的高潔之士,人們用一個重要的“寒食節”來紀念他。
既然如此,當初晉文公封賞屬下時,怎麼會忘了他呢?事實上,他沒有受到重賞是有原因的。
一是介之推並沒有什麼大的功績。根據《左傳》、《史記·晉世家》的記載,介之推確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那十幾個人之一,但卻不是主要人物,有關他的記載只是在渡河時,當重耳向下屬子犯發誓說要同心同德時,他笑話子犯,“確實上天在支援公子興起,可子犯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並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恥辱了。”後來在沒有受到賞賜時他又笑話別人說,“有兩、三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也很荒謬嗎?”除此之外,對他再沒有過多介紹,更沒有介紹過他有任何功績,可見他不過是個小隨從,相當於家丁一樣罷了,有一點點偏執,忠心和辛苦倒是有的,但還到不了受賞的層次。
二是“割股啖君”純屬子虛。且不說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證據,就事實而言,也絕不可能是真的。在那樣艱苦惡劣和環境下,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血淋淋的肉來,當時又沒有麻沸散,豈不把人疼死過去,又是如何親自去把它做成湯來的?刀子自然也不可能消毒,那很容易感染,即使沒感染,要恢復傷情,至少也得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內,天天一瘸一拐的,又沒有馬車,如何跟上的隊伍?眾人難道看不見嗎?而重耳又喝了人家的肉湯,印象更得深刻才對。
三是晉文公一代明主不會犯低階錯誤。他流亡十九年終成一代霸主可不是浪得虛名,他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有縱橫捭闔的氣概,有知人善任的智慧,有賞罰分明的韜略,也有知恩圖報的德懷。《史記·晉世家》記載,隨從文公逃亡的無能之輩壺叔曾經問文公,“您三次賞賜功臣都沒有輪到我,請問我有什麼罪過。”文公說,“用仁義、道德教導我,應受到上等賞賜。用行動輔佐我,應受到次等賞賜。承擔弓箭的危難,立下汗馬功勞,應受到再次等賞賜。假如只是用勞力侍奉我,而沒有彌補我的錯誤,也應受到再次等賞賜。這三次賞賜完了,就會輪到你。”如此明白的領導,在介之推的賞賜問題上會犯糊塗嗎?至多是,介之推還沒等到應該受到賞賜的輪次便憤然離開了。
回覆列表
晉文公為何沒有賞賜介子推?這個故事記載在《左傳》-《介子推不言祿》中。要知道為什麼?需要了解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
介子推的故事發生在先秦時期。
中國的史學可以分為先秦時期,以及秦朝之後的歷史時期。
先秦歷史是龐雜混亂的,史料較少。秦國統一天下後社會進化為封建王朝時期,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發展壯大,但根本性質沒有改變。根據豐富的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很好的理解封建社會的歷史文化,卻不一定能夠理解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
先秦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跟現代人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如果以現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先秦時期,得出的歷史結論往往讓人無法接受。
先秦時期的文人風骨《左傳》中《介子推不言祿》的故事,是發生在先秦時期,當時的社會制度,人文思想與之後封建制度和現今的認知完全不同。
要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先來了解另一個小故事同樣出自《左轉》-《子魚論戰》,這個故事講了泓水之戰時,宋國與楚國交戰,子魚勸宋襄公在楚軍過河的時候出擊以及過河之後,楚軍沒有整軍完畢的時候出擊。均被宋襄公拒絕,最後宋軍大敗。
宋襄公的思想認知是“君子在作戰的時候不對受傷者加以傷害,不捉拿頭髮白的老人,不截擊陷於險地的敵軍,不進擊未成列的敵軍。”
以現在的思想價值觀來說,宋襄公迂腐而頑固,最終導致宋國的失敗。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作為是古時崇尚的君子所為。
宋襄公的“仁義”行為在春秋時期其實是備受推崇的,這也是為什麼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還被司馬遷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宗親、禮法是維繫社會的準則,是任何人都無法踐踏的,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被固化奴役。
介子推不言祿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後來晉文公)出逃晉國,介子推是一直追隨重耳的人,在重耳逃亡的19年裡,介子推始終不離不棄,重耳因為被人追殺,經常食不果腹。
《韓詩外傳》記載,重耳在衛國期間,他的隨從偷走了他的糧食,重耳只能去要飯,但是並沒有人給他,重耳飢餓難耐差點餓昏過去,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野菜熬成肉湯給重耳喝。
重耳喝了介子推做的湯後保住了性命,當得知真相後,十分感動,並且說一旦做了國君,一定會好好報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經過長期而艱苦的逃亡生涯後,重耳被晉國迎回,變成了晉文公,晉文公開始賞賜那些隨他出亡的群臣,介子推沒有主動前去求賞賜,晉文公也沒有賞賜介子推。
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對於始終追隨自己的介子推怎麼會忘記賞賜呢?介子推當時是很生氣的,但介子推生氣的不是晉文公沒有賞賜他,反而是生那些主動請賞之人的氣。介子推沒有去請求賞賜是因為在介子推的思想認知裡,晉文公只是得到了他應得的,獻公九子,死了八個,只剩下晉文公,晉文公能夠繼承晉國國君是天命所歸,而不是因他們這些追隨者的幫助而得登大位。所以介子推認為那些前去主動請賞行為非常無恥,並且認為自己難以與他們同流合汙。
介子推的母親對他說,你不去求賞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死了,你圖什麼?
介子推說,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我還去求賞,那更是罪上加罪,我已經抱怨過這些人了,就更沒有資格享受賞賜了,因此介子推與其母親隱居到深山了。
介子推為了追求當時的文人風骨,在幫助了晉文公後,選擇了退隱,很有名士風範,也符合春秋時期的作風。
介子推的事蹟深受後世文人墨客的推崇,介子推的言行也被當作有骨氣的代表,介子推的行為可以說達到了文人風骨的極致。
後世儒家為了宣傳忠君思想,將介子推評價為“忠君之典範”。
後來晉文公的得知此事後,聽信讒言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接受他的封賞。好堵上世人對晉文公忘恩負義的指責。
晉文公和介子推都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標榜自己的仁義道德,樹立個人風骨口碑。是先秦士大夫的必修課,是先秦時期維繫政權統治的一種重要方式。後有詩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