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牛油香

    罪人談不上,各自其職。小時候我看《三國演義》曹操就是壞人,長大才發現三國裡面沒有壞人好人。他們都在追求著漢室大統一。

  • 2 # 小康足已

    罪人這評價太過了,其實武侯祠那幅對聯評價最為中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3 # 使用者創維

    諸葛亮的確是個罪人,是蜀國的罪人,明知蜀國地小人少,地處西南貧脊之地,卻五次伐魏,勞財傷命,人民生靈塗炭,次次以失敗回老家而終,在他與姜維的折騰下,國力越走越衰,蜀國最終亡國,不得不說,諸葛亮有罪於蜀國。但總的來講,卻有功於中國,因為他對蜀國的瞎折騰,使蜀國國力日漸衰敗,有利於西晉統一三國,統一後免除了戰爭與人民的傷亡,結束了數十年的戰火,這是對諸葛亮的最好評論了。一些人不瞭解歷史真相,總認為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雄才偉略的大忠臣,諸葛亮不過是被神化與炒作擺了,根本就不是什麼神機妙算之人,這種情況,是中國的造神運動導致的,很多人都被誤導了,產生了錯覺。今天,假如我的結論是錯誤的,我便不叫創維,正如佛祖對悟空所講,我若是說了荒話,我便不叫佛!

  • 4 # 紅色星河

    千古名相諸葛亮,是中國漢末三國時代偉大的戰略家、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散文家、書法家、畫家、音樂家。其千古名策《隆中對》是影響數十年天下局勢的恢宏戰略鉅作,受到後世軍事家的普遍敬仰與推崇,被認為是“伐謀”典範。

    諸葛亮身兼法家、儒家兩家之長,人品高潔,心懷天下。主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漢末亂世以“統一天下、還於舊都、中興漢室”為己任,其以法治國,精於治國,善待黎民百姓,努力做到公平正義。諸葛亮不僅精於內政管理,還善於謀劃方略、統兵作戰。

    諸葛亮興修水利,勸民農桑,大力發展經濟效益非常高的蜀錦與鹽鐵業。其治理下的蜀漢,政治清明,執法公平,經濟快速發展,民風肅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充分發揮了老百姓的工作能力。

    由於曹操兇殘奸詐,多次屠城屠俘,屠滅無數家族,殺害大批名士,對待漢獻帝飛揚跋扈,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其中徐州兩次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因此曹魏政權一開始就具有原罪,缺乏合法性。後來曹丕透過漢獻帝所謂的“禪讓”而登基稱帝,企圖對其政權進行洗白與合法化。如此一個殘暴而非法的政權,諸葛亮自然要興兵討伐。

    正是在蜀漢的不斷北伐下,促成了曹魏內變發生。司馬懿於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成為了魏蜀吳當中實質上最先滅亡的政權。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輝映天下,彪炳千秋,對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形成影響深遠,是中國無數文臣武將以及芸芸眾生心目中的楷模,是寶貴的民族財富,是民族魂!

    千百年來,諸葛亮都是中華民族忠誠與智慧的象徵,其崇高品德與敬業精神,影響著我們華人一代又一代!

  • 5 # 厚土高天識君

    諸葛亮是蜀漢的託孤重臣,為相數十年,精勵圖治,蜀漢朝野平穩,雖然連年北伐,耗資巨大,但對偏安一隅的蜀漢,也.是唯一自保自存的出路。正如司馬徵所言: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片赤誠之心讓後人敬仰。

  • 6 # 傲視蒼穹39

    諸葛亮的聰明,毋庸置疑。“政治家”、“治國能臣”也當得起!甚至說他是“發明家”,也是實至名歸的。但說他是“賢相”、“軍事家”、“忠臣”,那就未必了!話說得好聽(後人偽造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一定是真的,言行不一的人比比皆是。就從蜀漢不設立史官,諸葛亮的真實心態就值得懷疑!看蜀漢的內外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裡。劉禪的前後左右、朝廷內外,掌管實權的人,全是諸葛亮的心腹、相府屬吏。這是什麼意思?而他所用的這些親信中,大部分都是被劉備貶斥的,看不起的。例如馬謖、蔣琬、楊儀等。而劉備所用的人,幾乎都被邊緣化了,最後死的死,貶的貶、壓制的壓制,幾乎都動彈不得。《三國志》中的“蜀書”的真實性,是絕對值得懷疑的!因為,陳壽所聽到的,都是一些蜀漢朝廷的定論。而這些的定論,都是出自諸葛亮、以及他的親信“相府屬吏”之手、之口!從劉備死開始,蜀漢的朝中、軍中大權一直就掌握在諸葛亮本人、及他的“相府屬吏”楊儀、蔣琬、費褘、諸葛弟子姜維、兒子諸葛瞻的手中。朝廷要議定什麼事,主管人都是這些人,最後決定權也在這些人手上。這能體現公正,真實麼?“蜀書”記述的內容,還靠得住嗎?

    看看《三國演義》是怎樣隱晦的敘述蜀漢真正的權利是在誰手上的;“維叩頭奏曰:“陛下今日不殺黃皓,禍不遠也。”後主曰:“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令近侍於湖山之側,喚出黃皓至亭下,命拜姜維伏罪。皓哭拜維曰:“某早晚趨侍聖上而已,並不干與國政。將軍休聽外人之言,欲殺某也。某命繫於將軍,惟將軍憐之!”言罷,叩頭流涕。維忿忿而出,”看見沒?王皓的“某命繫於將軍”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而姜維的“維忿忿而出”,根本就沒有把劉禪放在眼裡。劉禪即使是個昏君,如果他有權,黃皓該不該死,應該是他劉禪說了算,關你姜維什麼事?如果不是有恃無恐,姜維為什麼敢這樣對待劉禪?而劉禪卻僅是可憐兮兮的為黃皓向姜維說好話討饒。都說黃皓“專權”,卻十分害怕姜維,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知道;後主其實保護不了他,他的死活是操縱在姜維及朝中大臣手中的。這裡羅貫中已經在隱晦的告訴讀者,劉禪只是個玩偶,早就被架空了!是誰架空他,不是一目瞭然麼?

    終諸葛亮一生,也沒有獲得“假節鉞”的榮寵,為什麼?因為“假節鉞”不是自己能要的,是要靠皇帝封的。劉禪不願意封,他也不好太露骨自己封吧?關羽是“假節鉞”的,就是說,劉備賦予了關羽有“殺伐專斷”之權。所以,發動襄樊戰役他是有權的。這樣尚且被諸多亮粉詬病;說關羽“擅自發動戰爭”。而諸葛亮僅是“假節”,沒有“殺伐專斷之權”。但他屢次北伐,卻沒人詬病他。諸葛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給了後主一個“出師表”,第二個是後人為了美化、粉飾他,而替他偽造的。這不是後世亮粉的偏心,又是什麼?真是個笑話!

    諸葛亮只是劉備“治國”的託孤人,軍事託孤人是李嚴。但劉備一死,諸葛亮就開始打壓李嚴,不許他“開府議事”。試問;一個管國家內外軍事的人,卻不許成立自己的“參謀部”、沒有自己軍事研究的核心班子,這個軍事怎麼管?就是說,劉備一死,軍權立馬就被諸葛亮搶奪了。從此李嚴成了邊沿人、成了諸葛亮手下的一員普通將領。這足以證明,諸葛亮根本沒把劉備當成他的“君”,更沒把他放在眼裡!劉備其實已經看透了諸葛亮的為人,所以要他自己“當皇帝”。這裡其實是在警告諸葛亮而已。但劉備也知道,他一死,已經沒人能鉗制諸葛了。但也沒有辦法了!這也是他為什麼被諸葛亮攛掇賜死劉封后,又感到後悔而痛哭的原因!

    劉封是怎麼死的?據《三國志-劉封傳》所述;“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除此之外,還和孟達一起,奪取了戰略要地上庸三城。能力極其強悍!被封為“副軍將軍”,這是劉備自創的軍銜,意思就是蜀漢軍的副統帥。軍銜遠高於諸葛亮,至少不低於關羽等前後左右四將軍。高於魏延、趙雲甚多!不派援軍支援關羽,固然是劉封不識大體,欺負孟達更是沒有大將風度。但他並沒有可殺之罪!關羽要求劉封增援,是因為關羽感到兵力不足,所以樊城遲遲沒能打下來。並不是敗退在麥城後,再要求劉封發救兵救自己。這個區別是極大的!所以,關羽之死,劉封沒有責任。因為麥城距離上庸很遠,關羽被困後也並沒有向上庸請救兵。是《三國演義》誤導了讀者,張冠李戴的把關羽請求增援打樊城,改成了關羽困在麥城請求劉封相救。所以,在關羽的問題上,劉封只是有錯,沒有罪!再看看《三國志》的記述;“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劉封之死,是因為諸葛亮擔心“易世之後終難制御”。事實上他並不是害怕劉禪對他“終難制御”,因為他根本沒打算在劉備死後,讓劉禪有什麼權利。他是害怕他自己對劉封“終難制御”。因為,劉封也是看不起諸葛亮的人之一。這裡也可以看出,劉封之死,重點並不是“不救”關羽,而是諸葛亮怕以後劉封不服他管!

    至於諸葛亮的任人唯親、順我者用、逆我者壓或棄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上述的李嚴、劉封之外,魏延、吳懿、廖化、陳到等劉備的舊將,沒有一個能成諸葛亮圈子裡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政治、軍事的核心!而他所有的親信、核心,不是劉備貶謫的,就是劉備看不起的。劉備出征,之所以從不帶諸葛亮,臨終軍事委託李嚴。就是因為劉備並不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有什麼能力。而劉備一死,諸葛亮越界抓權,又大權獨攬,任人唯親、貶斥人才,壓制舊僚,種種所為,至少比王莽當時做的更露骨,也不會比曹操好多少!

    所以,至少,他對劉備而言、對蜀漢百姓而言,對劉禪而言,他是有罪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死後,劉禪嚴禁朝中官吏去祭奠他的原因。

  • 7 # 雲pro

    當然是罪人啦。蜀漢得天下,他寸功沒立。劉備死後他窮兵黷武。掏空了蜀漢,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又欺負後主。排斥能人。

  • 8 # 送你一朵語文花

    說諸葛亮是歷史的罪人,我不敢苟同。歷史是公平的,允許每一個人展現才華,只要他做了對社會有益的事,他就是人民的恩人。說諸葛亮能掐會算、無所不能,我也不敢苟同。我們不能受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影響,把諸葛亮神話或者妖化。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是一個卓越的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我主要從下面七個方面說一說諸葛亮。

    一、少年孤苦有大志

    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一個官吏之家,三歲喪母,八歲喪父。之後諸葛亮跟隨叔叔,由於叔叔去了荊州做官,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在諸葛亮16歲的時候,他的叔叔死了,沒辦法,諸葛亮只能自立自強、自耕自種,自給自足,隱居隆中。平時喜歡吟誦《梁甫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可見他少年時代就立下了“出將入相”的偉大志向。

    二、未出茅廬分天下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司馬徽、徐庶二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希望徐庶引諸葛亮來見,徐庶卻說:“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諸葛亮。劉備讓隨從避開,問諸葛亮:““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三、南征北伐死後已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博望坡用兵、赤壁之戰奠定了軍事英名。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聽勸阻,執意要伐東吳,結果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大火給燒敗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作為託孤的丞相,總領蜀漢軍政。為了鞏固政權,諸葛亮親自帶隊南征,收服了以孟獲為代表的南方蠻族,鞏固了後方。隨後諸葛亮多次北伐,並寫下了《出師表》等名篇,結果都沒有北伐成功,最後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病逝。最終未能實現夙願。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蘇軾這樣評價:“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孫中山這樣評價:“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而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則如此獨到地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四、胸懷坦誠一名相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翫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五、發展經濟興水利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父母官,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不僅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而且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居樂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這些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六、治世能臣盡忠心

    諸葛亮一生忠於劉氏父子,為蜀漢的興隆日夜操勞。他的耿耿忠心從前後《出師表》可見一斑。這兩篇“表”,一以開導庸主,一以審時度勢,意氣勤懇,催人淚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鑑,文情激越,令人奮發。他光明磊落,正氣堂堂,人與文一併千古流芳。康熙帝評價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七、發明創造啟後人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他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改良連弩,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總而言之,“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傅玄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受到歷代許多名人的好評。

  • 9 # 精彩滿天下

    一代人傑,品德高尚,才華出眾,但是他不是一個適合做領袖的人,在劉備死後,接掌蜀國大權,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暴露無遺,但是不管怎樣他都是值得後人去敬仰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神話了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之外,甚至可以呼風喚雨,向天借命。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三國狀諸葛如妖人!在三國志中的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才幹在於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安撫民心。至於他的軍事才幹則要較三國演義大打折扣。

    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的子嗣:先從兄諸葛瑾過繼其次子諸葛喬為子,諸葛喬年二十五卒;親子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長子)。“景耀。

    。。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 …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諸葛攀是諸葛亮義子諸葛喬之子)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京位至江州刺史”;

    諸葛亮其妻名字:“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由此可知,諸葛亮之妻姓黃,但名字不得而知。

    所謂“黃月英”系民間傳說,未載正史;

    諸葛亮的人品:“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劉)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諸葛)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為丞相。。。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是人們爭論最多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本用不著爭論,在《辭海》、《大英百科全書》等權威辭書裡,提到三國時代的大“家”就只有兩人:一是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或詩人),另一個就是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爭論呢?這是因為,顛覆歷史已經成了當今歷史學家及其愛好者的特徵——許多歷史人物已經被評了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顛覆歷史,不和傳統的歷史評價唱反調,如何能一鳴驚人,如何能引人矚目。

    所以,過去說不好的歷史人物,我一定要為他找一些好處(比如對隋煬帝、對秦檜、對李鴻章);過去說好的歷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毛病出來(比如對岳飛、對諸葛亮)。於是,歷史學界也不是清水衙門了,歷史學家們也照樣可以成為先富起來的人。

    只是,歷史真的可以隨意顛覆來顛覆去嗎?

    首先,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的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

    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豐富和發展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端武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同樣是當時無人匹敵的。

    當然,處在那樣一個改朝換代的戰亂年代,是否為軍事家,主要還要看他的軍事實踐,即是否有過統兵打仗的經歷以及他的戰績。談及此處,我不由得要先發一段議論:

    自從極親曹操(其實,這種所謂的“親”也未必是真的“親”,其目的也不外為了能引人矚目而故作驚人之語)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狂吹了賈詡、郭嘉後,這兩個人的所謂軍事才能就被眾多“易粉”和一些滿足於一知半解的聽講者捧上了天,這真是一個極為荒唐極為可笑的現象。

    我不否認他們的確是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在許多關鍵場合、關鍵問題上給曹操謀劃過具有重要意義的計策,然而,既沒有像孫武那樣舉世公認的軍事理論著述、又沒有統領過軍隊、親臨疆場指揮打仗,這樣的人居然就成了“軍事奇才”,這豈非咄咄怪事!袁紹陣營中的田豐、沮授甚至呂布手下的陳宮,他們遇事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議也都準確、很好,但無奈袁紹、呂布均非明主,所以這幾個謀臣的才能被後人忽略了。

    其實,除了未能選擇明主外,他們哪一點比賈詡、郭嘉差?

    郭嘉的確給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並不是曹操的每次勝利都源於郭嘉的計謀:比如,官渡之戰,當與袁紹陷入相持時,曹操有心退兵,是荀?皇槍巫柚沽慫8慰觶詞構臥冢懿僖膊皇敲淮蜆苷蹋熱珏а舭芨啦肌⑼鴣前芨判濉⒄髁醣碚判逯屑眾賈頻鵲齲字刑煳味源聳傭患兀?

    賈詡也一樣,曹操徵宛城破張繡,賈詡除了獻投降計外,別無良策;張繡叛曹後依附劉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賈詡同樣束手無策。

    曹操因袁紹襲許都而撤兵,此時的賈詡靈感來了,這便有了“賈文和料敵決勝”(對此,《三國演義》的描寫和《三國志》基本相同)。易中天為什麼只提他後面的“料敵決勝”卻避而不談他前面的無計可施呢?

    郭嘉也好、賈詡也好,有主意他們就可以向曹操獻計獻策,沒有主意他們就可以緘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謀劃策,何況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謀。

    諸葛亮則不同,劉備大事小情都要問計於諸葛亮,而諸葛亮則須每求必應。孰優孰劣,還不一目瞭然嗎?馬謖給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發百中,如果他沒有後來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稱為“天生的軍事奇才、其軍事能力超過諸葛亮”?如果僅僅出謀劃策紙上談兵就可算軍事奇才,那趙括可稱“天下第一軍事奇才”了。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尚不被稱為軍事家,也沒有人稱其為“軍事奇才”。賈、郭被稱之為“軍事奇才”,實在是“軍事奇談”。

    陳壽在《三國志*龐統法正傳》中說:“??之魏臣,統其荀?偈澹涑獺⒐闢承埃俊薄油秤胲?ū徊懿儷莆拔嶂臃俊保┎⒓萜肭ㄕ統剃擰⒐蝸嗟薄油場④?莢詮沃夏兀鶥峒眾劑恕?

    為了“抗衡”諸葛亮,有些人還抬出周瑜、司馬懿說事兒,然而,他們“抗衡”得了嗎?

    周瑜,滿打滿算,就打了“赤壁之戰”這一場硬仗,還是在自己的“主場”。

    即便是赤壁之戰,也不是他獨自打的:“權…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詣先主(劉備),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三國志*諸葛亮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三國志*周瑜傳》。 無論從哪個資料看,赤壁之戰都不是周瑜單獨打的。周瑜功勞確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頭上;

    至於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我們還是看看東吳人士張儼怎樣評價的吧——《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其述佐篇論亮與司馬宣王書曰:。

    。。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

    ——這才是來自蜀、魏、晉之外中立方人士的客觀評價!

    接下來,言歸正傳,談一談諸葛亮的軍事實踐與戰績:

    論文韜武略,曹操在三國時期可謂首屈一指,但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後,曹操就沒再得到什麼便宜。

    而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裴注*三國志*先主傳》)一變而為無往不勝。孔明不僅幫助劉備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畢的形勢下“先取荊州後取川”,實現了《隆中對》中的預言;更以一介書生統領千軍萬馬助東吳赤壁破曹(權…遣周瑜…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從荊州直取成都、六次征戰強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終日。

    而且,他與之作戰的對手都十分強大,曹魏集團自不必說,就是益州劉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幾代的地頭蛇,又是易守難攻的地形,而諸葛亮仍能助劉備戰而勝之(取川蜀龐統有功,但他過早陣亡。

    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諸葛亮),這豈是“軍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國時期,包括曹操在內,沒有誰能超過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次數,如果他的軍事才能不行,劉禪豈能讓他長期作軍隊統帥,還不早就“下課了”!

    有些人(包括那個現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據陳壽《三國志》裡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便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在是荒唐的很。

    稍微動下腦子就能明白,作為西晉臣子,如果不這樣說,那末,他將置其主子——宣帝司馬懿於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透過司馬懿之口誇讚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亮。。。

    卒。。。。及軍退,宣王(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這難道不是在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在誇獎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嗎?——易中天說,司馬懿這句話是誇讚諸葛亮的治軍才能而非用兵才能。

    那麼,諸葛亮去世後仍能嚇退曹兵,司馬懿的“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又作何解釋?

    有些人總是講這個勝仗是劉備打的,那個勝仗是劉備打的,可為什麼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劉備東投西靠,如喪家之犬;得孔明之後,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這難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後突然自己腦袋開了竅而與孔明沒有關係嗎?

    請看同時代人的評價:《裴注*三國志*劉備傳》載:“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徵士傅幹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何為不濟也?’”一個“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終成鼎立三足之一,沒有諸葛亮的“謀”,哪得如此!”《三國志》成史簡略世所公認,當世之人傅乾的話已經說明了一切。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說過:“。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那末,為什麼後來他未待“天下有變”就急於出擊曹魏呢?有人說,這是諸葛亮自恃才能窮兵黷武。

    但問題不能這樣看: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天下盡知這是個昏庸的皇帝。有諸葛亮在,劉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諸葛亮去世,則劉蜀必然成為別人(或曹魏、或孫吳)的口中食、囊中物,這一點也是天下盡知。

    因此,諸葛亮必須要趕在自己在世時完成統一大業,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為其難以求一逞。 即所謂“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後出師表》)。

    明瞭了這一點,對諸葛亮以最弱小的劉蜀卻頻繁征討最強大的曹魏就不會覺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漢終究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應該說這個看法是比較準確的。

    然而,有些人卻因此詬病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種人真是太淺薄了!

    拿破崙先有法俄戰爭之敗,最後的滑鐵盧戰役使其再無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沒有人否定他軍事家的地位;

    縱觀曹操一生,儘管有眾多謀士為其出謀劃策,但也打了不少敗仗,特別是滅袁紹、收荊州之後,其實力已是天下第一,儘管如此,還是遭遇了赤壁慘敗,以後又在徵漢中的作戰中折損了大將夏侯淵,失利於劉備。

    卻沒人因此否認曹操軍事家的地位;

    而諸葛亮完全憑著自己個人的智慧,統帥千軍萬馬東征西討,更多的時候都處於以弱敵強之勢,卻依然能攻城略地斬將奪隘進退自如,怎麼就“軍事才能平平”呢?這也太雙重標準了吧。

    更何況,與曹魏的六次征戰果真無功嗎?第一次北伐奪得三郡,雖然得而復失但遷徙人口入漢中擴充了國力;第二次進退有度,因故退兵時斬敵大將王雙,令魏軍望而卻步不敢進逼;第三次奪武都、陰平二郡擴充套件了蜀漢的版圖;第四次曹魏強勢攻蜀,諸葛亮舉重若輕瀟灑禦敵,輕鬆擊退司馬懿入寇;第五次,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獲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之戰果。

    在因糧草不濟而退兵時還順手射殺了名將張郃;第六次北伐兵臨渭水,直指長安,以弱敵強,主動出擊,接連取勝,打得國力最為強大的曹魏及其統帥司馬懿龜縮不敢出戰。正像前面提到的張儼所說的那樣:“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如果不是征戰途中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最後的勝利必將屬於諸葛亮。

    至於有些人認為諸葛亮的聲譽是被《三國演義》捧起來的,更是荒唐之極。說這話的人,既沒有起碼的歷史常識,又沒有起碼的文學常識:“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給諸葛亮這樣高評價的人是誰,詩聖杜甫。難道唐朝的杜甫也會受明朝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

    遊過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門前有座建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時期功績卓著的名宰相;書寫者柳公綽是柳公權的哥哥,也是位大書法家,刻碑者魯建是當時碑刻者中的絕頂高手。

    因文、書、刻歷來為人們稱絕,所以此碑被稱為“三絕碑”。如此興師動眾,難道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齊管(仲)、晏(嬰),總漢蕭(何)、張(良),異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豐約,亦皆然矣。

    ”如此高的評價,難道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與其說後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如說羅貫中、毛宗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響更確切。 因為,畢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們距三國時代近了好幾百年。

    最後,我用杜甫的另一首詠頌諸葛亮的詩《《蜀相》》結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本人在“百度知道”上以“大度容人”的註冊名回答網友問題時的一個帖子,專貼於此,特說明!

    腦袋比正常人多一根筋d 外星人^-^

    他是什麼樣的人一兩句話概括不了的~~建議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那裡面的評價很深刻也很具體而且講了很多正史上的諸葛亮而不是三國演義裡的讓人們瞭解他的謀略的同時也講了很多他的不足~~~

    三國演義中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輔佐阿斗鞠

  • 10 # 蘭臺記史

    軍事上,是天下奇才。演義中,初出茅廬就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之後赤壁之戰曹操敗退的時候,三路埋伏,到之後的南征孟獲和北伐中原,都體現了軍事才能,司馬懿也稱他是天下奇才(懿嘆曰:“此天下奇才也!”)。

    政治上,是一代賢相。“諸葛丞相在於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徭,爭先早辦。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廒,財盈府庫。”

    為人方面,不僅有智慧,而且忠義,為了報答劉備三顧之恩,殫精竭慮。還是一個清官,“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排程,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但是諸葛亮也是有過的,他出山之際,天下大亂,卻選擇了資源處於最劣勢的劉備,逆勢而為,苦苦經營,不僅阻礙了歷史的程序,而且這個錯誤選擇的陰影伴隨其一生,導致其最後的病死,陽壽早盡

    用人方面,用人有疑,疑人還用

    一個是當初魏延加入時,他就根據其腦後一根反骨斷定其以後必反,毫無任何證據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時候這麼判斷純屬臆斷!而且後面還大用特用。還有一個就是馬謖,馬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馬謖,我覺得其根本原因是諸葛亮這個管理者沒做好,事先預料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是疑人還用,最後沉重的後果他也自負了,直接導致出兵失敗,從此一蹶不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識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說其不笨!

    一生求穩,過於呆板,不懂得變通

    我記得沒錯的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維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還都是同樣的糧食問題最終撤回。不但自己笨,還把姜維這個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樣笨,姜維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後基本沒啥出彩得地方。六出九出,說明不是一般的呆板,而且每次都是斷糧,一個管理者六次同樣的方法還因為同樣的原因失敗,還把下一任管理者帶成和自己一樣,不能不說是笨到極點!笨得可氣!如果能象玩空城計一樣,來一次不一樣的出兵,直搗魏都,說不定效果比空城計還好(書中魏延有抱怨提及),直接拿下,歷史改寫。真讓人痛心啊!

    不懂放權,活活累死!

    諸葛亮凡軍中二十兩銀子以上的事務都要親自過目,這樣不累死才怪!司馬懿抓到小兵得知這個訊息後,就感嘆諸葛亮命不久已。做為一個管理者,不懂得放權,把自己活活累死,這不能不說是笨得經典;雖然當時五虎上將已不在,但是當時人才還是很多,姜維張苞之類的人才並不比其他二國少。

    愚忠,抱有私人感情,而置多數人利益不顧

    諸葛亮從最開始的被劉備有目的騙出山之後,到劉備死後託孤,叫其可以廢其子自立,他都愚蠢的不可救藥,反而更加死心塌地扶那個扶不起的阿斗,結果自己命都搭上了,劉備那個家族企業最後也是衰敗。諸葛亮只顧自己的私人感情,置廣大蜀國員工的利益而不顧,這是不能容忍的,早就該廢了那個扶不起的阿斗自立為王,可惜其沒有,立個傀儡樣的,雖然還是他管事,但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加上那麼多笨的地方,連累廣大蜀國百姓,哎...他要是自立為王,我想吳魏絕對心存畏懼,士氣肯定受影響,而且不可能出現什麼出山斷糧的問題!

    你怎麼看待諸葛亮的一生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最大的魅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