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那年世界那些事

    康熙盛世又稱康熙之治,是康雍乾盛世的開始時期,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持續時間長達40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發展階段。

    簡述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熙盛世時期,統一臺灣後開放“粵”(廣州),“閩”(廈門),“浙”(寧波),“江”(上海)四個海關,這一時期清朝軍力強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抗擊沙俄,掃平準噶爾汗國。建立了東方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大清帝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九日,國力很寬裕,國富民強,更有條件減輕百姓的負擔了。於是,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永不加賦”的聖旨。在歷史上,從沒有一個皇帝敢這麼做。但是,康熙皇帝這麼做了。康熙皇帝鼓勵農民開荒,並給予獎勵。他又給手工業者恢復了自由人的身份,允許他們隨便開業。康熙皇帝對商業也相當重視,與國外許多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因為實行了以上種種良好的政策,到康熙皇帝在位晚年,各行各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社會安定了,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老百姓把康熙在位時的統治時期,稱為“康熙盛世”。

    軍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為康熙帝決定撤藩,導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繼響應,三藩之亂最終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被平定,維護了中國的版圖完整。

    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臺灣,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西藏北部的準噶爾汗國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佔領雅克薩城。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 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此後長達一百餘年的時間中俄東段邊界恢復了往日的和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軍事制度:

    日益強盛的八旗體制,清軍入關,主要依靠八旗體制。,滿蒙漢八旗成了大清政權的根本依靠力量。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良好。成為了大清國征戰四方,無堅不摧的根本力量。

    經濟

    康熙盛世之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國學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指出,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亞當·斯密說:“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2]。康熙時期的經濟與英國相比,中國經濟的成就達到了質的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有著顯著的提高,農業生產方式與明代有著顯著變化,糧食產量的增加能夠維持新增人口的消費需要。

    康熙工商業遠超前朝。中國清代工商業早已非常發達。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在世界都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一半(一說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重還要高。而康熙盛世人口數倍於明朝,鐵和布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品總產量卻遠遠超過明代的水平。到康熙盛世末期,中國工業產量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遠超二百年前的明代。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熙盛世都遠超明代。歐洲復興以來,啟蒙運動、體制改革、產業革命蓬勃發展,蒸汽機、紡織機、火車輪船、機械製造、現代工廠林立,大清帝國康熙皇帝也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清朝在這期間裡有著許多發明創造和技術更新。

    文化

    大清入關統一全國以後,使中華文明又一次恢復。康熙對外開放海關,中止了明代以來的海禁;對內編篡明史,康熙字典等著作,繪製皇輿全圖,大大推動了科技文藝事業的進步。在文化上清廷一方面支援知識分子鑽研儒家經典,科舉、考試。

    外交

    清朝因沿襲了漢族王朝的天下觀,將西方國家視為夷狄,著眼於懷柔遠人和外夷歸附,但又嚴加防範。在康乾時期向其朝貢的國家有北韓、琉球,安南、南掌(寮國)、暹羅(泰國)、緬甸,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巴達山克、愛烏罕(阿富汗)、蘇祿、博羅爾、瑪爾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幹、蘭芳共和國等[1]。

    評價

    綜合來看,康熙時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因此稱為盛世。我們認為,“康乾盛世”是對中國古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並在乾隆時期逐漸形成“盛世”意識,記載下來並流傳至今,當今很多學者認為從橫向來看,當時清朝和歐洲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很大,稱其為“盛世”並不為過。

  • 2 # 齊君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稱為康雍乾盛世,是咱們古中國的最後一個盛世。該時期經歷了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盛世長達時間是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巔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制下達到了最多,國力最強,社會最穩定,經濟最發達,人口發展最迅速,領土疆域最為遼闊。但是所謂的盛世局面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矛盾的激烈衝突,各種衰敗已經顯露出來,而清朝的管理能力也漸漸衰弱。這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具體是如何評價的呢?沒有那麼簡單!在咱們上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過“康乾盛世”而真正的事實是真的那麼完美的嗎???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謊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朝的財富是日積月累,而當時的統治者也是潮水般的消費,慢慢的揮金如土都無法形容當時官員以及皇帝的奢靡之風。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揚州畫舫錄》所載:“有欲以萬金一時費去者,門下客盡買金箔,載至金山塔上,向風題之,頃刻而散。”文獻中還記載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佳餚,揮霍無度!以至於乾隆時期認為奢靡的生活方式是讓老百姓提供求生的道路的想法。於是競相消費,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席捲整個朝野。但是當時的官員們的俸祿是根本消費不起的,結果上下貪汙腐敗之風更加惡劣,結黨營私、惡性膨脹,貪汙了社會上大量的財富,也打擊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初次之外,清朝滿人一直把別的民族當奴隸,尤其是漢人。提出了滿漢不能通婚等嚴酷政策,極力打壓和屠殺。指使民族矛盾非常大。乾隆大辦千叟宴時,西方使團約翰·巴羅在《我在乾隆看盛世中》並沒有所謂的康乾盛世,沒有看到清朝子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的景象。還不如英國的小城鎮,不管是房屋還是國民物質生活水平,都是觸目無非的落後景象。

    當乾隆正在載歌載舞的時候,歌頌所謂的大清盛世的時候,英國已經工業革命怦然勃發,資本主義社會走向了黃金光輝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益漸盛,而當時的“康乾盛世”已經開啟了大清朝的危險境地。當1840年轟然巨響開啟中國的大門時,距離乾隆逝世不過也幾十年,如果真的向清朝所說的盛世怎麼會敗的如此不堪?究極原因就是大清從一開始就是內虛。口頭上的盛世罷了!

  • 3 # 高廣銀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最高峰。總體上看,整個國家社會穩定,國庫充盈,人口龐大,疆域遼闊,是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但在盛世的表面下,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上,中國只有技術水平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政治上,君主絕對專制,官員腐敗嚴重;文化上,朝廷大興文字獄,扼殺新思想,維護儒家禮教;對外政策上,清朝閉關鎖國,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個港口,規模也十分有限。但是在當時沒有華人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且認為中國是天下唯一一個文明國家,是“天朝上國”。

    康乾盛世東西方差異

    東西方世界中的國際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邏輯。由於歷史的原因,歐洲一直都是一片破碎的大陸。各個國家共處了成百上千年,互相之間的交流和爭鬥綿延不斷。在國家尊嚴平等的前提下,它們根據利害關係和實力強弱,互相締結各種條約。這樣的國際秩序被人們稱為“條約體系”。

    而在世界的東方,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明一家獨大。在有歷史記錄的數千年裡,從來都沒有哪一個文明能夠對中國構成持續的挑戰。中國周圍的小國,往往仰慕中原帝國,積極引進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技術。到了明清兩朝,在華夷觀念的指導下,朝廷更是建立起了“朝貢制度”,形成了以中華為核心,周圍小國拱衛的“朝貢體系”。

    文化的差異東西方文明在思想文化上存在著南轅北轍的差異,西方國家衡量文明的標準是科學和技術,而在中國古代王朝的眼中,文明的體現在於道德和倫理。

    透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歐洲人從教會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開始用理性來指導現實生活。人們投身於科學和技術的探索,追求更高的效率。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新的發明迅速投入使用。西方國家你追我趕,在科技、工業、殖民地等等方面展開持續競爭,發展日新月異。

    外華人眼中的康乾盛世馬戛爾尼訪華最直接影響,是為近代中國的百年屈辱埋下了伏筆。使團觀察到了中國盛世景象下的貧窮和落後,並將訊息傳回了歐洲,中國在歐洲的形象開始一落千丈,從學習的物件變成了鄙夷的物件。透過和平手段無法開啟中國的大門,武力逼迫中國開放的想法開始成形,並在半個世紀後付諸實踐。

    在中國的土地上,馬戛爾尼一行人看到的景象,與自己的想象大相徑庭。朝廷官員愚昧無知,貪腐嚴重;絕大部分國民都目不識丁,其中大多掙扎在貧困線上。清朝的軍隊也已腐朽不堪,士兵們衣衫不整,用的還是刀槍劍戟之類的冷兵器,偶爾見到的火器也十分落後。科技上,清朝更是落後了西方將近兩個世紀。

    隨著使團成員的回憶錄陸續出版,歐洲人對於中國富庶強大的印象被打破了,積貧積弱的中國,成為他們開拓殖民地的一個選項。在敲門做客人的努力失敗之後,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發現,直接踹門闖進來也是一個未嘗不可的選擇。

    真實的康乾盛世

    絕對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單一的儒家思想,使得整個國家陷入了封閉與停滯,最終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後與捱打。可以說,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歷史,尤其是在清朝,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偌大一個國家裡,大政方針都要出自皇帝之手;官員的賞罰升降,也要取決於皇帝的好惡。因此,官員無論是上奏還是做事,最重要的不是實事求是,而是要揣摩聖意。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龐大的文官系統的效率十分低下,連基本的上傳下達都成問題。整個帝國的行政系統彷彿在上演一出“皇帝的新裝”,即使越來越多的人明白皇帝沒穿衣服,也沒有誰敢做那個大聲說出來的小孩。

    與專制皇權相配套的,是單一而嚴密的儒家思想體系。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就是中國曆朝歷代的官方意識形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如此穩固,其原因在於,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儒家思想追求道德,而輕視甚至否定利益,重視倫理綱常,而無視競爭和效率,因此也最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事實上,其邏輯就是犧牲進步以換取穩定。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技術的進步、生產的發展都成了多餘的事情。於是,中國這個曾經一枝獨秀的先進文明,慢慢停下了前進的腳步,被歐洲的後來者們趕超。甚至在後者將先進科技成果拱手送來的時候,中國專制王朝的統治者們依然固執地選擇了拒絕。古人引以為傲的制度與文化,在近代已成了先進生產力的阻礙,讓這個曾經領先世界的文明陷入了沉睡。

  • 4 # 老豬的碎碎念

    大清朝的“康乾盛世”準確的說是“康雍乾盛世”。他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繁榮的盛世,在這個盛世中,清國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自康熙皇帝之始,到乾隆皇帝結束,總共延續了134年之久,在這個盛世中,很多人只記得頭尾二人(康熙和乾隆),很多人卻不知道,沒有中間的雍正皇帝,這個盛世可能早早的便結束了,下面咱就聊聊盛世的那些事兒吧。

    分為兩點,一個是優點,一個是缺點。

    先說優點,自打從康熙皇帝開始,大清朝開始了持續的領土擴張,在康熙開啟的擴張宏圖中,位於中國北方的蒙古幾乎全部落入版圖之中,而新疆和西藏也透過宗教和區域性戰爭平定,就連漂泊在外的臺灣的也被康熙派施琅強行收回,至此,大清帝國的疆域僅此於元代,形成了巨大的空前的多民族帝國,有一些專家形容大清鼎盛的版圖是漢唐所從來未有!

    經濟上,雍正皇帝一朝,勵精圖治,大力改革,透過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強有力了政策開始讓大清朝迅速鼎盛了起來,清代的人口也大大的增加,並且首度破了億萬人口大關,人民的生活空前的穩定,達到了大清一朝的頂峰。世界影響上,清國獲得了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的關注,眾多的傳教士和商人等開始來到這片神奇的東方帝國,中國開始的貿易順差,很多的白銀透過貿易等形式流入大清。

    缺點,巨大的成功讓清代的皇帝矇蔽了雙眼,尤其到了乾隆朝,乾隆認為自己的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無所不能,開始了自己的自大的統治,並開始閉關鎖國,不思進取,絲毫不關注清國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要知道,和乾隆同一個時期的美華人華盛頓,已經開始頒佈了獨立宣言),尤其是乾隆後期,各種政治的腐敗開始上演,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加劇,大清朝從頂峰開始衰落,同時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新的生產力促使英國,美國等國家正如初生的太陽冉冉升起。

  • 5 # 魅力多彩吉安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後的一個盛世時期。相對整個持續267年的清朝,這個時期國力達到頂峰,君主專制達到歷史頂峰,政治權利全部落入皇帝個人手中。在此期間,人口數量大增,從之前的兩億人迅速增到到3億多,國家財政收入大大增加,清朝統治者一直開疆拓土,擴大統治範圍,經過幾朝皇帝的努力,到達乾隆時期,國土面積僅次於元朝,相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臺灣,奠定了如今的中國版圖,可見清朝統治者擴張的能力比較強。但是盛世局面還是隱藏危機,政治腐敗與社會矛盾嚴重,特別是到達乾隆後期,乾隆皇帝寵幸和珅,買官賣官,腐敗之風更是愈演愈烈,貪腐之風橫行。一遇災荒之年,洪水之年,莊稼減產,國家下放賑災款,層層瓜分,到達老百姓手上所剩無幾,更是餓死大批人。社會矛盾顯現出來,爆發各種農民起義。相對同時期的西方,科學技術水平停止不前,過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錯過一個國際發展的好時期,嚴重阻礙中國由傳統向現代化的變革之路,人們思想停留在過去時期,以致於後來西方列強踐踏中國任人宰割的局面,雖然康乾盛世國力水平到達頂峰,但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統治者自我引以為豪,以至於清朝乾隆末期慢慢走向衰敗,滅亡之路。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看待歷史要以客觀的態度,立場是要有的,但是不要感情用事,因為歷史也是真實發生的過往。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現了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而這樣的盛世出現是有著客觀的歷史條件的。

    首先這一時期維持較穩定的政治環境。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跨度是130多年,但是如此長的時間,僅僅有了三位皇帝,這期間康熙皇帝執政60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這在中國歷史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三個皇帝就搞了130多年,經歷的皇帝少,而且最高權力基本上是平穩過渡,這表明這130多年王朝的超級穩定,這樣的穩定在中國歷史也很少見,而最高權力的和平過渡,必然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國內比較安定。

    三位皇帝執政130多年,歷史上非常罕見

    其次是清朝較為穩妥的解決邊疆民族問題。

    中國歷史的大多數王朝都是受到邊疆少數民族犯邊的困擾,秦漢時代的匈奴,兩晉時代的五胡亂華,唐宋時代的突厥、吐蕃、契丹、女真,明朝的時期的蒙古,長期的對外征戰花費著龐大的國防支出,而這些最終都轉嫁到基層百姓頭上,而清朝早期解決了漠南蒙古,康熙時期解決了漠北蒙古,到了乾隆時期徹底解決漠西蒙古,較長時間維持了邊疆的穩定,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清朝前期版圖,清朝前期很好解決了邊疆問題

    第三是清朝對於稅率的進行的改革

    康熙時期為了鼓勵天下百姓添丁進口擴大生產,康熙皇帝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極大推動人口的增長,到了雍正時期,為了應對人口快速增長,而國庫收入卻很緩慢的弊端,提出了"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廢除了流行千年的人口稅,同時也廢除了士紳階層不交農業稅的特權,對收稅標準進一步合理化,同時擴大了收稅範圍,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第三是清代美洲等高產作物的普及

    明末清初,原產地在美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透過西方殖民者佔據的東南亞流入中國,並最終得到了普及,這些新流入的糧食,對生長條件的要求遠低於小麥和水稻等傳統作物,但是卻遠比水稻和小麥高產,於是糧食產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對於信仰“人丁興旺”的華人來說,有了更多得了糧食,就是有更多的人口,所以人口也進一步增長,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

    康乾時期的江南城市

    於是了最高當權者不折騰了,政治就穩定了,對外打仗打得少了,人民的負擔就相對輕了,稅法進行合理改革了,高產糧食普及了的結果就是人口暴增,而人滿為患的城市和農村,大多數人還勉強能吃飽,那就是封建社會的“盛世”標準了。

    這也就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盛世“康乾盛世”

  • 7 # 死亡瘟疫

    康乾盛世。雍正和乾隆暫時不說,就說康熙皇帝吧!相信看過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都應該知道。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最傑出的聖君,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千古一帝!是滿洲文明走向興盛道路的引導者。

    康熙從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童在孝莊太后的扶持下登上了紫禁城金鑾殿,全盤擔負了整個國家民族的艱難重任,經過層層磨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千古一帝的傑出聖君。

    康熙首先面對著鰲拜的專橫跋扈,他以年少英明神武的勇氣把鰲拜給擺平了!然後就是因為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造反。這個時候呢?少年康熙一邊面臨著吳三桂反清復明意圖光復華夏,另一邊面臨著自己的宗親察哈爾王起兵造反進行逼宮,滿洲文明生死存亡。少年康熙啊!真是焦頭爛額。然而呢?這點事難不倒康熙,最終剿滅了察哈爾王,平定三番,吳三桂最後以兵敗自殺。不久,施琅東征臺灣,鄭經拔劍自刎,鄭明王朝覆滅,華夏文明終於被康熙征服了。臺灣也歸入了大清,正式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也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過後經過御駕親征葛爾丹,控制蒙古、新疆,開通了中原地區通向亞歐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大戰雅克薩,擊敗沙皇俄羅斯,鞏固邊疆。奠定了中國近現代的版圖疆域之貢獻。開創了康乾盛世之引導先鋒!譜寫了奧運的光輝一頁。

  • 8 # 朕驚歷史

    看看在乾隆時期來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對當時的"盛世"的評價: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清國)貧窮得令人驚訝,一路上我們丟掉的垃圾,會被生活在底層的百姓撿去吃”,所見的清國軍隊軍著也如同“叫花子般”。"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華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華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華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華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男人和女人的穿著沒有多大區別,一般都是藍布衫,寬袍長褲。”“房屋是木結構,沒有天花板,房頂鋪的是茅草,地面時是夯實的泥土地,從房樑上垂下一個個草蓆,將房間分割成若干個屋子。”“在大街上看不到馬車,唯一能見的運輸工具是獨輪車。”“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它的文化是封閉型的,因此不能發展出類似西方的較高階文明;它的歷史是永久停滯的,除了皇帝,無人能有自由意識。”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華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Navigator。總兵痛快地應答了。英華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這些對尊重人權的英華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對華人來說卻是司空見慣的。

    英華人的說法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有可能是他們想要激勵國內對華主戰派們對華採用戰爭手段來撬開中國的大門,但一定程度上他們所說的又是客觀的。

  • 9 # 剛日讀史

    首先來統計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盛世,這些盛世是什麼來的。

    第一種情況,因為中樞朝庭放權而稱為盛世的。

    中樞朝庭和地方勢力永遠都是屬於對立的狀態。其原因,中央拿得多了,地方留下來的就少了。

    如果律法嚴明,地方勢力不敢向民眾伸手吃拿卡要,但它肯定也不會說朝庭的一聲好;但如果法制不張,那就悲劇了,地方勢力就會變相把中央拿過去的那一部分,巧妙地轉嫁到農民頭上。

    (歷代盛世表)

    這種情況下,是永遠達不到盛世的稱號的。 但是如果中樞放權,整個社會處於緩和,寬鬆的狀態,地方勢力得到大力發展。

    既然朝庭拿得少了,那這一幫人也會對農民拿得少一點,這樣的條件下,為了報答和感謝中樞的放權,盛世的名號就可以喊出來了。

    這地方勢力就包括有,諸侯國、世家、豪門、地主、鄉紳、舊讀書人。

    因“放權”而產生的盛世就有文景之治、明章之治、開皇之治、鹹平之治,其中又以攻打外國,拓展商路,以外國之財充中國之富的有開元盛世。

    第二種情況,因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減少,緩和人口土地矛盾稱為盛世的。

    (飢、病、死)

    古代中國簡直就是一部人口與土地的戰爭電視劇。王朝末年,人口眾多,90%的土地都會集中在那麼一小撮10%的人手上,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糾纏在一起無法調和,於是爆發了改朝換代的戰爭。

    戰爭導致了人口大量減少,暫時緩和人地矛盾,農民都分到了土地,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這種盛世一般都伴隨著君王的強勢,他們利用開國的威望來推行國策,使國家進入一個安定和平的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稱為盛世的有光武中興、貞觀之治、永樂之治。

    比較有特點的是漢武盛世,漢武帝北擊匈奴,威名赫赫地。但他有著文景兩代的積累,不過,戰爭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武帝后期也一樣下了《罪已詔》。

    還有一個是後唐的長興之治。五代十國大分裂,藩鎮林立,兵戈不斷,戰亂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莊園破敗不堪。

    後唐明宗李嗣源安份了下來,不再打仗,百姓得以在夾縫中稍做喘息,這就是盛世了,可見古代農民的要求是多麼低啊,悲乎!

    (苦點累點不怕,有口飯吃就行)

    第三種情況,僅僅因為君主的仁慈,使大量的讀書人吃得臉肥耳朵大,然後稱為盛世的。

    古代誰是國家的喉舌,誰能發聲?

    大概不會是農民吧?大字不識一個,見官老爺得三跪九拜的,怎麼發聲?

    所以這一類的盛世的特點是,地主鄉紳賺得盆滿缽滿,讀書人活得瀟灑滋潤。

    你看宋朝對讀書人夠好的吧!那麼多的名相賢臣,冷歌豔詞滿天飛,好像一派欣欣向榮的樣子。

    但據統計,南北兩宋農民起義達就到四百多起。顯然,這是文人的盛世,鄉紳的盛世。

    弘治中興也是一個特殊,弘治是仁君,因為不攬權,所以被文官、讀書人稱仁君。

    明朝的讀書人什麼情況,大家都懂,被明朝的讀書人稱為仁的,那基本完蛋。

    萬曆就跟讀書人鬥了十幾年,崇禎被玩死。

    (讀書人的盛世圖)

    個人分析認為: 其一,律法嚴明的時代,永遠都不會是盛世。因為律法對官員、讀書人、豪門、世家、農民一視同仁,違法必究。

    其二,盛世過後,地方勢力大漲。 文景之治後,漢景帝的詔書就到不了關東,到了也驚不起一點浪花。

    中樞再強硬一點,對不起,七國之亂。

    開皇之治就更不用說了,楊堅死了天下老百姓都哭了。

    死之前,就叫楊廣收權,楊廣一收權,隋朝沒了。

    其三,盛世過後,國家賦稅減少。

    土地大量兼併,農民失去土地,產生大量的無地農民,國家失去了大批的自耕農。

    開元盛世末年就是如此,百姓賣兒賣女,或者賣身為奴。

    世家豪門蓄奴成風,均田制崩潰,安史亂起,大唐就此沉淪。

    其四,盛世過後,如果沒有一位明君或者權相鐵腕收權,國家就會江河日下。

    弘治中興之後,文官崛起,鄉紳、商賈的勢力大盛,還好有個張居正,不過也是沒什麼用。

    宋朝也出了個王安石。

    (康乾盛世)

    所以,我們來看看康乾盛世是什麼來的?

    首先,明末李自成起義、後金崛起,戰爭頻發,再加上天災橫行,人口減少。

    清立國之後,人少地多,每戶農民都能分到土地,人地矛盾被解決,農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錢。

    其二,康熙為了要坐穩江山,叫天下人別反清復明,就要拉攏地主、鄉紳、舊讀書人,他這麼一放權,盛世就來了。

    其三,康熙末年也不行了,國庫只有800萬兩銀,基本算得上是空虛了。

    雍正上位後,對此大為頭疼,他開始了一系列的變革,其中的“官紳一體納糧”,嚴厲地打擊了地主和鄉紳,開始收權。

    雍正變革其實就是收權的一個過程。

    他的鐵腕,他的強硬,又開始使國庫充盈。

    乾隆坐上這個皇位就表現得毫無壓力,不過到了嘉慶接手,嘉慶沒有雍正的鐵腕,權收不回來了,於是清朝江河日下,連個中興都沒有。

    (龍舟華麗遊江南)

    所以,盛世盛世,就是你要對鄉紳、讀書人好,你對他好了,他就會說你好話,你就得給他兼併,給他發展,你拿得少了,他對農民也相對拿得少一點。

    於是這一塊大餅,人人有得吃,只是分得多或者分得少而已。

    你對他不好,他肯定也不會說你好話。

    眾所周知,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舒服的皇帝生涯。但是雍正別說是對地主不好了,連對他的皇族也不好,動不動就沒收皇族的莊園。

    所以,康雍乾盛世,一腳把雍正踢出去,變成了康乾盛世。

    (不戴名錶戴籮筐,這算什麼?)

    所謂盛世,也就那樣!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10 # 使用者3397750871956

    康乾盛世為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發出最後一道光茫。真正的盛世應從康熙中後期至乾隆三十五年大約百年。因為康熙八歲登基,前期除鰲拜撤三藩收臺灣。精力大都用於此,執政中後期國家才步入正軌全域性發展。雍正雖只有短短十三年,但他起到承上啟下之作用。雍正駕崩後國庫存銀八千萬兩,為乾隆留下豐厚家底。乾隆執政前期還能勵精圖志,勤政愛民。可到乾隆三十五年後開始怠政,講究享受特別是寵信和坤。全國貪汙腐敗之分日甚,到乾隆晚年國家由盛而衰。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這一切此位十全老人罪責難逃。康熙爺下江南是為體察民情,儘量不騷民。可十全老人下江南是為了享受江南美女美食美景。所經之地上至官員下至商賈富戶紛紛藉機獻錢獻物,前呼後擁排場十足。把他爺爺和老爹攢下的家底敗光。要麼有人說乾隆爺是世上最敗家之人。他風光享受了一生:,到後來可苦了他的兒孫們。至嘉慶到宣統百年間清國是江河日下,終於在革命黨的炮火下土崩瓦解。不能說和乾隆沒有關係,他種下好惡果讓他的子孫去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有心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