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ouble劍

    “一個人一生的好壞是平衡的,小時候不做惡,長大了也得做惡,如果不做惡就得害人,如果不害人就會生病。”張良生體弱多病,為了不害人,每天一副要死要死的樣子,你是劉邦你下的了手嗎?人家都快自然死亡了,你還碰人家,還有人性嗎?並且還是好朋友~

  • 2 # 流水晶瑩

    張良能笑到最後,倒不僅是因為他貪圖名利,更重要的原因:1.張良跟隨劉邦那麼多年,對其為人性格特點看得很清楚,也很透徹;2.張良熟讀太公兵法,精通謀略,對帝王之術十分精熟,也熟知歷史上類似的先例;3.久在官場,也深知高鳥盡良弓藏的規律。

  • 3 # 夜溶月

    張良能夠善終,只因他洞悉人性。

    一、辭封三萬戶

    漢朝成立後,劉邦封賞功臣。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充分肯定張良的作用,讓張良從齊地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擱一般人,肯定高高興興接受獎賞,領三萬戶去了。

      張良不是一般人,他推辭道:“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陛下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啊!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不敢封三萬戶。”

      劉邦答應了,封張良為留候。

    留縣在現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微山島西南,已被湖水淹沒。

      在大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免得招人嫉恨,巧妙地讓領導永遠記住自己的好,卻不會給領導帶來壓力。

    張良一生做的重大選擇從未出過錯,政治上每次都能站對隊伍,劉邦、呂后都十分信任他。漢初三傑中,韓信下場最慘,蕭何一度失去劉邦信任被抓坐過牢,只有張良恩遇不衰。

    二、及時轉變角色

    漢朝成立後,張良及時轉變角色,尋求新的安身立命之道。

    他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南韓滅亡後,我不惜散盡家財為南韓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我憑藉三寸之舌為王者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我已經非常滿足了。從今往後,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

    赤松子是傳說中的道家仙人。張良開始修習辟穀術,使自己處於半隱退的狀態。

    劉邦去世後,呂后感激張良幫過她穩定劉盈的太子之位,多次勸說道:“人生一世,時光快的如同白駒過隙,何必苦行到這種地步啊!”

    清楚了呂后的態度,張良放下心來,恢復正常生活。八年後,張良去世,諡號文成侯。

    落魄公子,復韓舉事。名震天下博浪錐。約法關中脫鴻門,圯上授書王者師。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覆秦滅楚興漢室。功成不居稱謀聖,江湖智隱有神機。

    ——《踏莎行》

    這首詞是筆者多年前讀《史記·留候世家》有感而發所寫。詞中的留候就是張良,一個從落難公子成長為一代謀聖的奇男子。

  • 4 # 龍行天下張國英

    楚漢爭霸,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運籌帷幄,扶佐劉邦開創大漢基業,其功不次於韓信,作為開國功臣理應受到封賞,然而張良卻功成身退,是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理。春秋時的文種追隨勾踐,出謀劃策,讓其從亡國之君成為一代霸主,居功至偉,而勾踐最後還是將文種殺害。而張良深知帝王權術,功高震主,必遭屠戮,所以棄去功名利祿,隱於鄉野,不問於朝政。

    智者張良知權謀

    功名利祿拋舍丟

    隱於鄉野不問政

    笑看風雲龍虎鬥

  • 5 # 東方夜談2

    張良,漢朝劉邦手下著名謀士,為劉邦打江山奠基業出謀劃策,漢高祖給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何韓信並稱興漢三傑,為興漢立下不世功勳,被後人尊為“謀聖”。

    綜觀歷史,歷朝歷代與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名將,沒有幾個能善終的,只可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除了因為功高蓋主,使皇帝不放心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功臣們不懂帝王之心,為了爭取更大利益甚至於挑戰皇權,才會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

    像韓信這樣一代戰神,千古名將,最後也逃不脫慘死的命運;還有為興漢立下不世功勳的蕭何,最後也難免牢囚之辱,其他歷代名將功勳就不一一例舉。

    然而張良在歷代開國名人中為什麼能得到完美的結局?能夠在暗潮洶湧的朝野權爭中獨善其身?

    “謀聖”不愧為謀聖,不僅為劉邦謀取大漢天下,而且還能為自己謀得太平晚年。張良本是南韓貴族,父祖幾代在南韓為相,後南韓為秦所滅,張良家族遭滅門之災。張良為報家仇,不惜重金聘人用大鐵椎刺殺秦皇帝,可惜未能成功。《正氣歌》裡便有“在秦張良椎”一說。事敗後,張良隱姓埋名,拜黃石老人為師學習兵法謀略,發誓推翻暴秦。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點燃了推翻暴秦的熊熊烈火,各地紛紛響應,張良學成下山,加入義軍行列。

    而劉邦此時更是看準時機,拉起了自己的隊伍,並稱自己是

    赤帝之子,是上天派來殊殺秦皇的。後來劉邦與張良在留縣相遇謀面,一個是求賢若渴,一個是思遇明君,自此張良便追隨劉邦,為其謀劃軍國良策。

    為了籠絡更多義士加入劉邦陣營,同時也為了震懾他人,張良為劉邦造神,說劉邦是上天派來收拾暴秦、統一天下的,劉邦興漢乃是天意。這自然深合劉邦心思,張良的話正好印證了劉邦自託赤帝之子的說法,你說劉邦能不高興?自然視張良為心腹。

    劉邦在平定天下分封眾將大臣時,對張良是吳中之地任選三萬戶為食祿。當時劉邦手下文武大臣都為爭名奪利鬧得不可開交,劉邦也為此頭痛不已。張良此時不為利祿所動,只是懇求皇帝把小而貧窮的留縣封給他。

    張良為什麼要這樣做?可以說張良是看透了世道人心,更懂得初得天下的帝王之心。之所以選要貧窮的留縣,一則是告訴皇帝,我張良不是為貪圖富貴而追隨你的,我輔佐你是為興漢除暴,是為報答你的知遇之恩,我們當初是在留縣相知相識的,你皇帝只要記得留縣之請我就足夠了。同時,在劉邦看來,張良這樣做實際上幫他解決分封眾臣的難題。像張良這樣的巨功大臣都只要小小留縣,你們這班人還有什麼可鬧的!

    張良無疑是給眾將臣帶了個不爭權奪利的好榜樣,更是深得劉邦信任。

    歷史上許多名臣往往陷入皇權內爭。

    劉邦原有廢太子另立之心,皇后呂氏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廢,於是求救於張良,張良此時非常清醒,呂后在朝野內外勢力龐大,若劉邦廢太子另立,在劉邦歸天后必然引發皇權內爭的動亂,但自己又不能陷入皇權內爭的漩渦,引起皇帝的猜忌。於是給呂后獻了條妙計,要太子禮請“商山四皓”為師;商山四皓是四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劉邦曾經禮聘出山而不得,現在看到太子身邊有商山四皓輔佐伴隨,就覺得太子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於是就沒有了廢太子之心。

    對呂后、太子而言,張良是有再造之恩的,所以不論劉邦在世還是駕崩後,張良一生都受到皇家的信任和感恩。

    張良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人須激流勇退,不為名利所惑,方能善始善終。

  • 6 # 維摩居士

    張良哪裡是笑到最後啊?那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活到最後。《楚漢驕雄》裡張良有句臺詞說的好:“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竊以為,應該是最接近張良一類能夠善終的謀臣對人心最深刻的洞悉。

  • 7 # 混世小灰

    劉邦沒素質,殘忍,沒有軍事才能。但是當時對老百姓最好的就是他,所以老百姓選了他,約法三章,文景之治都是老百姓夢寐以求的。

  • 8 # 歷史鹹談

    張良在三傑之中,他的結局和下場是最好的。這是有原因的,並不只是因為不貪圖名利。

    第一:張良和權利是絕緣的

    應當歸功於張良是沒有權利的人。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就是他僅僅是一個謀士,既不像韓信那樣割據一方,有軍權;又不像蕭何“鎮國家、撫百姓”有行政權,在老百姓中間有名望、有威信。就是這兩個都能夠威脅到劉邦,因為他們一個有政權,一個有軍權。但是張良是沒有任何權利的,只有自己的智慧,僅僅是一個謀士,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

    第二:張良很懂得“自全”“捨得”

    他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都做的恰如其分,懂得待君之道。而且張良很懂得“捨得”,因為他的功勞非常大,劉邦在稱帝之後,在大封天下諸侯的時候,給張良的待遇是非常高的。給他的待遇是“自擇齊地三萬戶”,要知道當時最高的封侯,封的是一萬零六百戶,叫做“萬戶侯”。沒有說超過一萬戶以上的,就張良一個,而且是在當時最肥沃的齊地,自己選擇三萬戶。但是張良拒絕不要。張良只要“留”(今江蘇沛縣東南)。這個選擇很有意思,因為“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就是告訴劉邦,我沒有三萬戶那麼大的胃口,我只要記住當年咱們君臣遇合的那個地方。所以他懂得“舍”,所以他能夠得以盡天年。

    所以劉邦用他,有百利而無一害。他什麼權利也沒有,也不要什麼利益,他就是給你出謀劃策,就是你需要智慧的時候找他。張良就相當於劉邦的一個行動硬碟,用的時候插上,不用的時候拔下來。

    所以張良是中國知識分子中,一個典範型的樣板型的一個人物。用金庸的話來說,最成功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范蠡,一個是張良。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然後呢,又能夠拂袖而去,功成身退。對社會有貢獻,有保全了自己,這樣的人最成功。

  • 9 # 冰冰47564

    張良是 員名將,在古代張良稱的上,文武全才,他和關羽,關雲 長 性格一樣,講仁義道德,為人正值,張良為人民,為群眾利益生命安全著想,不圖名利是忠誠良將,關雲長,在 曹營待十幾裁 保了兩位 嫂子,曹操 使奸 計和她嫂在一起,關羽夜晚 在帳篷並 書達 擔 ,所以張良和關雲長,都是君子也,後人敬喂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張良在劉邦手下能笑道最後,不貪圖名利當然是一方面,同時也和張良本身的屬性配置有關。

    首先要說的是,劉邦時期“笑到最後”(全身而退)的功臣遠不止張良一個,實際上是大部分功臣都笑到了最後,比如蕭何、陳平、曹參、周勃等。被幹掉的其實只有韓信、英布、彭越等少數一部分人。

    一般把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大殺功臣的兩個典範,其實朱元璋是真殺功臣,劉邦大部分功臣還是善終的。劉邦做的,其實是削藩。他要建立劉姓江山的穩定系統,就先要把可能威脅劉姓的一切勢力消滅掉。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就是異姓諸侯王。所以短短几年時間,劉邦把絕大部分異姓諸侯王殺的殺了,削的削了。這裡面既有韓信這種才能卓絕的,也有劉邦女婿張敖這種沒本事又有親緣的。

    張良自己不是諸侯王,所以當然不會被波及。再說,張良本身是一個謀士,出主意的而已。從對劉姓江山的威脅來說,他甚至還不如蕭何,也不如曹參、周勃等人。所以,劉邦更不會太在意他了。

    當然,張良自己的不貪戀功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留下來的,雖然不大可能被消滅,但也要受劉邦的氣,也要冒一定風險。比如蕭何為了消除劉邦的猜忌,被迫幹了些貪贓枉法的事情;而周勃也曾和劉邦當面PK,陳平則差點捲入呂后、劉邦的爭鬥之中。這些人要麼是拿出智慧,要麼是拿出骨氣,才免除了危險。相對來說張良瀟灑得多。

    韓信若不是當初貪戀功名,非要劉邦封他為齊王,日後的生活應該也是榮華富貴,不可限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多年的發小朋友,買房借錢,知道他沒錢但有網貸能力,多次電話保證按時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