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大力水手2539

    歸附的南匈奴貴族子弟,在魏晉京城洛陽當“大使”兼人質,賜姓“劉”,因劉姓代表漢,所以取國號“漢”,以收服人心。

  • 2 # 錢多多讀文史

    有人說劉淵稱漢皇帝,乃是因為他姓劉,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

    這應該屬於附會。

    劉淵是匈奴人,是冒頓單于後代。當年劉邦曾嫁宗室女予冒頓,並與匈奴結為兄弟之邦。此後冒頓後代皆姓為劉。但並無直接證據表明劉淵一系與劉姓宗室女有幹。

    劉淵為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為呼延皇后。

    有一點也可以證明劉淵可能連漢匈混血也不是。

    晉武帝司馬炎打算重用劉淵,但孔恂、楊珧卻說,劉淵與我們不是一個民族,必然會有異心。司馬炎聽後默然。

    個人覺得,劉淵稱漢並非緣於劉氏子孫的血脈。

    劉淵稱漢,應當是慕漢之文化。

    劉淵武藝出眾,卻從不放棄文化。他對於漢高祖的功業十分欽服。

    在西晉八王之亂中,劉淵趁機壯大實力,欲謀大業,他勉勵部眾:如果我們擊鼓進軍、摧垮晉朝,必將如同摧枯拉朽。這樣,最理想的,可以成就漢高祖一樣的基業,最差的也不失做一個魏氏。

    為增加人望,劉淵拉近自己與漢朝的關係:漢朝統治天下的時間久長,恩澤深入人心。所以,昭烈帝劉備僅在一州的土地上賓士,就可以與天下相抗衡。我又是漢朝劉氏的外甥,我們的祖先曾與漢朝相約為兄弟,兄長滅亡了,弟弟來繼承,不也是應該的嗎?況且,我們還可以稱漢,追認並尊奉後主劉禪,以此來使天下人的期望歸向我們。

    劉淵思慕漢文化,且認為人心思漢,因此,利用自己與漢朝的那一點淵源,稱漢皇帝以追高祖功業,以攏天下人之心。

  • 3 # 一馬千言

    西晉末年,一場宗室之間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使日益腐朽的司馬氏政權江河日下,對國內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減。劉淵作為漢化的匈奴貴族後裔,他在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一個匈奴人怎麼取了漢人名

    劉淵,祖父為南匈奴單于於扶羅,父親為匈奴左賢王劉豹,母親為匈奴呼延氏,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記載,匈奴劉姓源於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並取了漢名。承襲父祖,劉淵也跟著姓了劉。

    劉淵的成長史 

    劉淵生得體貌偉岸,姿儀不凡,深得時人崇重。由於他文武雙全,語出驚人,司馬昭對他另眼相看。西晉時,劉豹去世,劉淵代父之職,成為南匈奴左部帥,歷任北部都尉、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等職。期間,劉淵“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晉書》),幽冀一帶的名儒,也不遠千里紛紛前來拜見,個人威望與日俱升。

    “八王之亂”爆發後,成都王司馬穎執鎮鄴城,封劉淵為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當時,因為戰亂,中原漢人大量流徙江南,幷州境內的胡漢勢力對比和人口分佈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貴族劉宣等人見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有機可乘,便秘密推舉聲名顯赫的劉淵為大單于。劉淵得到訊息後,歷經周折,成功擺脫司馬穎,蛟龍終歸大海。

    劉淵建立漢王朝  

    西晉永興元年(304)十月,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建立政權,國號為漢,改元元熙。因晉氏猶在,四方未定,劉淵沒有貿然稱帝,而是效仿當年劉邦,權且稱漢王,依照漢制設定百官。元熙五年(308),劉淵羽翼漸豐,便正式稱帝。

    匈奴人劉淵為何稱漢皇帝?簡單來說因為他建立了政權,國號為漢。所以就成了漢皇帝。至於匈奴人為什麼要設國號為漢,這與劉淵的人生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

    劉淵自幼居於漢地,酷愛讀書,痴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遊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薰陶。這一點,從劉淵七歲喪母時表現出“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晉書》)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在日後與太原名儒王昶、王渾、王濟的密切交往中,劉淵逐漸成為一個漢化程度相當深的匈奴人。

    崇尚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諫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了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王,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併為劉邦以下的漢朝皇帝的靈位進行祭祀,以恢復漢室的名義建國號為“漢”,歷史稱“漢趙”、“前趙”。

    漢化匈奴貴族劉淵。

    曹魏時期,匈奴各部被曹魏政權收服,編制了五部,五部匈奴首領的子孫都要到曹魏或者晉朝做質子。劉淵在264-265年間在洛陽做質子,得到司馬昭的優待,質子制度是對匈奴的一種控制方法,同時讓質子可以接觸到漢文化。劉淵和晉朝的很多官員非常熟悉,有人推薦劉淵給晉武帝司馬炎,晉武帝認為劉淵作戰確實有謀略,打算重用他,結果卻被人稱為“異族”而作罷。(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曾重視劉淵)

    儘管如此,在289年,劉淵被任命為匈奴五部中的北部校尉。司馬炎死後,劉淵被任命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控制了匈奴的主要力量,但始終是晉朝的邊疆重臣,經過幾十年在晉朝的經歷,劉淵成了漢化匈奴貴族的代表人物。

    為何劉淵要以“漢”為國號?

    300年,晉朝“八王之亂”開始,皇室內部大打出手,匈奴人看到中原狼煙四起,昔日匈奴貴族們商議決定趁亂建立自己的王朝,以劉淵為首領。此時匈奴人大都內遷或者分佈在邊疆各地區,很難形成合力,劉淵又在晉朝的控制之下。假以時日,晉朝內部不亂,估計匈奴各部在100年內會漢化很多人。(劉淵像,是漢化的匈奴皇帝)

    劉淵表面上支援當時掌權的成都王司馬穎(皇太弟),暗中卻讓人回到鄴城,召集匈奴五部人馬,準備建立功業。劉淵自立為“漢”,當時劉淵的部下元海勸諫說:

    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

    元海的這一番話,把劉淵建立“漢”的原因都說的非常清楚。第一,分散的匈奴五部已經聚齊了10萬多兵馬,足可以打敗晉朝;第二,假如條件允許,可以成就漢劉邦那樣的基業,最不濟也可以像曹魏一樣雄踞北方;第三,劉淵的祖先冒頓單于和劉邦是兄弟,且與漢室宗親的公主和親,是漢朝皇帝的外甥之國,追尊漢朝皇帝,可以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援。冒頓單于和親後,與劉邦結為兄弟,他的後人都姓“劉”。(匈奴騎兵)

    劉淵建立“漢”後,遷都左國城,短時間內,有幾萬人依附於劉淵的王朝。以恢復漢室的名義還是有號召力的,晉朝的內亂讓百姓苦不堪言,人心失去了很多。漢趙政權沿襲了漢朝的制度,並且摻雜了匈奴原有的部落制度。其實漢朝以來,有很多匈奴人已經漢化,融合為漢族。

    311年,前趙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前趙攻破長安,俘獲晉哀帝,西晉滅亡。

  • 5 # 趣向雜談

    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一個字亂,從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就埋下亂的根源,朝內黨爭,武帝選擇漠視,大肆封王,司馬家的王還有異性王,藩王實封,晉武帝偏聽偏信,這就是五胡十六國這些國家短命的原因,所有國家都認可這一文化。

    漢趙創立者劉淵,是個有仁心,有雄心壯志的男人,善於用人,敢於封賞,敢於信任的睿智帝王,然而時勢不濟,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

    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天的山西忻州北人,家世很不錯,可以算是貴族,父親是劉豹,是匈奴五部之一領導,所以劉淵崛起是很快的,當然這和個人因素也是分不開的。年輕的劉淵,幼而好學,不捨晝夜,熟讀各種經典,為後來崛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醜就要讀多書,靠臉吃飯,也只能吃一時,吃不了一世,你看有智慧,不斷在精進自己,以保自己未來無憂患。不要再喊讀書無用論了,你覺的無用,只因為你一直在底層混,難以崛起,所以覺得無用。

    劉淵生平簡介:

    匈奴人不信匈奴姓,卻姓漢姓,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當初漢高祖劉邦擔心匈奴成為禍患,然後就把公主嫁給當是匈奴的領導冒頓,使得匈奴和西漢成為兄弟之國,大家平等相處,所以後冒頓子孫後來改成了劉姓,這就是匈奴人劉淵姓劉的原因。

    劉淵出生也是天降異像,這些傳說,估計後來偽作吧!這都是為了忽悠老百姓,讓老百姓順從,也就是天命所歸,這種套路,所有帝王或者想創一番事業的都在玩,什麼機語啊!老百姓愚昧無知,相信這個這個。

    劉淵文武雙全,文熟讀各種經典,武通謀略之道。他曾經對同窗說,我常讀書,鄙視何、陸賈不懂謀武之道,周勃、灌嬰不通文,啥都不知道,君子的恥辱,遇到劉邦不能封侯,成就功業,倆公屬太宗,不能從事道德教化之事。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太原王司馬渾評價曰:"劉元海容貌風儀,機談鑑智,雖金日?無以加也。

    王濟曰:“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齊王司馬攸聞之,言於帝曰:“陛下不除劉淵,臣恐幷州不得久安。”

    這些人都覺得劉淵異於常人,日後必有一番作為。理由有三,一是長的高大威猛,英俊,二是熟讀各種經典,三通武謀之道,這些表像,為日後崛起做了跟本上的準備。

    咱說聰明人都是非常有洞察力和預見力,可以預見未來,太原王司馬渾不斷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劉淵,劉淵哭著對好友王彌說:“王渾和李因為與我是同鄉所以瞭解我,他們時常向晉武帝薦舉我,這卻正是我的憂慮。”

    政治家只考慮可能性,都是早早除掉可能性,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晉武帝沒有聽從齊王司馬攸的建議。

    當然這都讀書帶來的好處,這讓人可以從歷史中尋找道案例,可以讓人從相似案例中,總結出答案,並且可以找道解決事情的方法。這就是鬼谷子反應篇提供的方法。

    做領導的第一能力,就是會識人用人,敢於用人,這更是做領導的跟本,只有這樣用人,下屬才會竭盡所能,才會全心全意的為你效力,這樣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

    恰逢王彌被苟純打敗,逃跑渡過黃河,與王桑從軹關到平陽。漢主劉淵派侍中兼御史大夫到郊外迎接,命令說:“我將親自去將軍的府第,擦拭座席清洗酒爵,誠心誠意對待將軍。”王彌到後,任他為司隸校尉、兼侍中,並授以特進職位。任王桑為散騎侍郎。

    從這件事看,漢主劉淵還是有識人之明的,假如沒有識人的能力,給你最好的人才也無法得到發揮才能的機會,三國魏延不就是如此麼,謀國大才劉曄不也是如此麼。從側面看,漢主劉淵還有一顆禮賢下士的心。

    漢主劉淵手下還有一大將,石勒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在漢主劉淵在世時,為劉淵開疆拓土,立下了不少功勞。

    當初,石勒勸說胡人首領張督、馮莫等人投靠漢主劉淵,等到這些人率眾投降漢主劉淵,漢主不吝賞賜都封王拜爵,封石勒為平晉王和輔漢將軍,以石勒來控制來投誠的部下。

    漢主劉淵知道石勒也並非一般將軍可比,知道他強於張督等人,所以讓石勒來領導他們。這樣更能讓投誠的人馴服,何況少數民族,不像漢人那麼容易被馴服,他們崇尚暴力,不好控制,這也側面說明漢主劉淵是個用人高手。

    漢主劉淵一直想招摹烏桓人張伏利度,把這傢伙拉攏到自己手下,數次派人去拉攏,沒有成功。這個傢伙,在樂平這個地方守著。

    石勒想了個辦法,假裝自己在漢主劉淵這裡犯了錯,去投奔這個張伏利度。張伏利度這個貨,頭腦簡單,也不加思考,就接受石勒入夥,還結拜為兄弟,不知道這是個陰謀。

    張伏利度派石勒去搶劫,所向無敵,在士兵群中,樹立了威信,然後石勒搶了張伏利度的位置,成為了首領,率眾投奔了漢主劉淵,漢主劉淵給石勒加職為督山東征討諸軍事,把張伏利度的部眾交給石勒指揮。

    做事成功的前提,就是用對人,敢用人,當時人人有點勢力就隔劇一方,皇帝的命令都無法出了京城,連身邊人都命令不少。漢主劉淵難道不害怕石勒跑了,成為自己的禍患,假如不使用石勒計謀,也難以拉攏到這部分人。

    做人需要一顆仁心,這不論哪家流派,都有這個仁的思想,現在管理都說以仁為本,只有仁,才能統一大家的利益,只有仁才能統一思想,只有仁,才能讓大家不顧一切的奉獻。做領導講究厚黑也要講大仁。

    漢主劉淵派遣派冠軍將軍喬進犯西河,攻克介休。介休縣令賈渾不投降,喬就把他殺了,打算娶賈渾妻宗氏,宗氏痛哭怒罵喬,喬又把她殺了。劉淵聽說這事,非常生氣,說:“假如上天知道了,喬還能希望有後代嗎?”將喬追回,降了四級官秩,收斂賈渾的一屍一體安葬了。

    漢主劉淵是有顆仁慈之心的,很少有屠城等現象,攻佔地盤也是針對敵對勢力,對老百姓也是很少侵犯。

    西晉左積弩將軍朱誕投奔漢主劉淵,說洛陽現在勢力單薄,可以趁機攻打洛陽,領導打這次戰役的是滅晉大將軍劉景,帶兵攻克了黎陽,又在河南又延津打敗王堪,把三萬多男女百姓沉入黃河。

    劉淵聽說後,生氣地說:“劉景有什麼臉面再來見朕!再說上天之道難道能容忍這種殘忍的行動?我所想要消滅的,只是司馬氏家族罷了,普通百姓有什麼罪?”把劉景降職為平虜將軍。

    漢主劉淵對跟隨自己的人都是不吝賞賜的,根據戰功都封予郡縣公侯。自己家的人,根據親疏遠近也都給予封賞。

    漢主劉淵也是賞罰分明的明智帝王,可惜後來也犯了晉帝國大肆封王的錯,以致於帝國也沒有延續多久。

    當初劉淵接替父親的位置左賢王,劉淵堂祖父右賢王劉宣對他的族人說,不能在被奴役了,我們雖然衰落,還有倆萬人呢!左賢王英俊威武超凡絕倫,上天派他來興盛匈奴。現在司馬氏骨肉親人互相殘殺,四海動亂如同鼎中沸騰的開水,光復呼韓邪的事業,這正是時候!”於是推舉劉淵為大單于。

    然後,劉淵利用司馬穎想控權的心理,請求回鄉率眾幫助司馬穎,幫助司馬穎打擊對手王浚東贏公等人,司馬穎非常高興,放歸劉淵,任命劉淵擔任北單于、參丞相軍事等職。

    後來司馬穎不聽劉淵勸告,一路潰敗,劉淵說司馬穎真是天生的奴才。後來劉宣等人都說要光復呼韓邪的事業,劉淵大丈夫應當作漢高祖、魏武帝,呼韓邪哪裡值得效仿呢?

    大丈夫當有遠大志向,努力一步步去實現它,有了遠大志向,就有前進的動力,只要你一步步小心翼翼的前進,總有一天你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時機、資源和個人因素都是缺一不可的。

    漢主劉淵的崛起得益於形勢,假如形勢不利,我想漢主劉淵也難有一番作為。假如西晉沒有八王之亂,沒有那麼蕃王,包括皇帝本人不是昏庸之主,我想劉淵是沒有機會崛起的,所有時勢造英雄。

    能在亂世之中,創立一凡偉業,也是不易之事,這和漢主劉淵是分不開的,漢主劉淵病逝,漢趙也沒有延續多久,迅速消亡。

    所為時勢造英雄,假如你沒有足夠的優秀,在好的時勢,都與你無關,修煉自己,這是永恆的跟本。

  • 6 # 大秦鐵鷹劍士

    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國家名稱為大漢,祭祀兩漢及蜀漢的皇帝,這樣做的目的是穩定政權,加強漢民族對自己的認可。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東漢時北匈奴遠遁歐洲,南匈奴內附漢朝,到西晉末年時南匈奴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劉淵本人文武兼修,精通漢文化,與漢族士大夫交往頗深,因此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更像是漢人。

    西晉吏治腐敗上層混戰不休,特別是八王之亂讓百姓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八王之亂使得西晉的精銳軍隊消耗殆盡,這給劉淵的崛起創造了機會。劉淵在司馬穎的支援下當了大單于,糾集匈奴五部兵馬在離石立國。劉淵志存高遠,他想建立漢高祖劉邦一樣的偉業,如果無法統一天下,至少學習曹魏政權先統一北方。至於定國號為大漢,劉淵集團作如下考慮:

    漢朝統治天下的時間久長,恩澤深入人心。所以漢昭烈帝劉備僅在一州的土地上賓士,就可以與天下相抗衡。我又是漢朝劉氏的外甥,我們的祖先曾與漢朝相約為兄弟,兄長滅亡了,弟弟來繼承,不也是應該的嗎?況且,我們還可以稱漢,追認並尊奉後主劉禪,以此來使天下人的期望歸向我們。

    公元304年劉淵在左國城詔告天下,建立漢國(史稱趙漢),自稱漢王,赦免境內囚犯,建年號為元熙,追尊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立妻呼延氏為王后。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大赦境內囚犯,改年號為永鳳;公元310年劉淵駕崩,諡號為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劉淵建立漢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代,漢民族與各族在血與火之中相合融合,南匈奴族最終全部融入漢族。

  • 7 # 正在學歷史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知道劉淵是誰?他為什麼能稱皇帝。

    劉淵是匈奴人,這個題主已經講了,不做重複,曹操打敗匈奴後,為了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匈奴,把匈奴遷徙到了山西離石。並在他們其中設定了“五方帥”。劉淵祖上都是匈奴的“左部帥”,負責管理左邊的匈奴,可以說劉淵是匈奴貴族出身。其實當時的匈奴貴族,特權已經很少了,史書稱他們和“編戶齊民”的待遇基本差不多了,劉淵能夠當皇帝,這得多感謝晉朝的內亂,就是那個“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就不講了,講得話,夠開一個專欄的了。就說劉淵趁著西晉政府內亂,乘機而起。他認為匈奴人和大漢王朝屬於“甥舅之國”,是親戚,而晉的前身魏,則是篡奪了大漢的江山,於是就宣稱自己作為外甥,要替舅舅(大漢)報仇,這只是個政治口號而已。他們還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祖。

    所以,劉淵成立的政權稱之為“漢”,為了和其他的漢政權區別,所以史學家稱之為“後漢”。

  • 8 # 圖文繪歷史

    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自從南匈奴歸漢後,匈奴在內的少數民族逐漸內遷,最早居住在蒙古、甘肅一帶,東漢順帝時匈奴圍攻西河郡,遷往山西境內,到了西晉時,匈奴繼續依附中原內遷,《徒戎論》記載,西晉時,山西、陝西幾乎全是戎狄,關中地區較漢人就佔了一大半,居住在上黨地區的匈奴騎兵,如果南下,僅3天就可以洛陽城邊。

    圖為劉淵建立“漢”的大概勢力範圍。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百姓無法生活,起來反抗,內遷的各族人民本來就受著西晉的盤剝,久積仇怨,於是反民族壓迫的起義如火燎原,西晉貴族為了平息叛亂,引匈奴、鮮卑等軍隊為外援參加戰鬥,比較大的幾支有烏恆的羯朱、鮮卑的段務,還有就是匈奴劉淵,這個劉淵早年以“任子”到洛陽,也就是人質,拜漢名士為師,通漢文化,也受到晉武帝賞識,匈奴共分五部,劉淵任北部都尉,後來又升為五部大都尉,等於說匈奴全在控制之下。

    圖為隋書法石刻《劉淵墓誌銘》。

    劉淵,字元海,匈奴屠各人,我們現在看資料,他是南匈奴單于於扶羅的孫子,左賢王左部帥劉豹的兒子,但現在經考證,這是假的,當年他為了爭得匈奴各部的支援,樹立自己形象而自稱的。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劉淵、劉聰、劉耀他們都是屠各人,而屠各人是休屠王的後人,屬於攣鞮氏的一支,在匈奴人心目中,地位和聲望遠低於南匈奴,所以劉淵起事為了樹立威望和地位,打著南匈奴和大漢天子的旗號。

    劉淵稱帝后,建都左國城,今天的山西呂梁境內,圖為左國城遺址。

    於扶羅單于是匈奴最高首領,於扶羅之孫就是最高首領的嫡系血脈,匈奴歸附漢朝後,兩家又聯姻,匈奴王自稱是漢朝的外甥,都改為漢姓“劉”,所以他自認為有繼承漢家帝位的資格,並舉劉備為例,崎嶇於一州之地,抗衡天下。公元304年劉淵先自封為漢王,追了劉邦、劉秀、劉備三祖,認劉備為兄弟,最後直認自己是他們三人的當然繼承者。

  • 9 # 海納百川233699882

    西晉末年,一場宗室之間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使日益腐朽的司馬氏政權江河日下,對國內匈奴五部的控制力大大衰減。早就蠢蠢欲動的匈奴人劉淵借中原動盪之機,在西晉北部版圖上獨立門戶,建漢稱帝,攻城掠地,由此,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一個匈奴人要取一個漢名,又為何要自稱是漢皇帝,要了解這些首先看看劉淵的生平簡歷。

    劉淵(?—310年),字元海,新興(進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

    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照,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諡號文光皇帝,廟號高祖。

    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

    主要原因是:

    1、晉朝是個相當講究門閥的時代,劉淵本來就是匈奴人,他的出身並不高貴,本來就沒有什麼支援率的劉淵來說,要想取得士族大家的支援,必須一將自己的姿態放下,親近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文化。

    2、父親為匈奴左賢王劉豹,母親為匈奴呼延氏,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記載,匈奴柳姓源於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逐冒姓劉氏”(《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並取了漢名。承襲父祖,劉淵也跟著姓了劉。

    3、劉淵自幼居住於漢地,酷愛讀書,痴迷漢文化,曾拜上當名士崔遊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身首漢文化影響和薰陶。劉淵七歲喪母時“擗蛹號叫,哀感旁鄰”,所表現出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深刻。

    基於以上三點,劉淵初步斷定是劉淵要稱漢皇帝的原因吧!

  • 10 # 史海尋蹤

    劉淵是西晉時期的漢化匈奴貴族,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匈奴冒頓單于。在白登之戰後,漢匈議和,冒頓與劉邦結為兄弟,劉邦也送宗室之女以公主身份同冒頓和親。由此,冒頓的後人以劉為姓。

    匈奴部族經過漢朝的持續打擊,到了東漢末年時被曹操歸化為五部,已經不復當年雄風。劉淵的父親劉豹是匈奴的左賢王,後接管匈奴左部(匈奴五部之一),劉淵的家裡還是有些勢力的。當時匈奴五部主要居住地在今山西省境內。

    劉淵自小好學,並評判前人不足:“每次看書時,都禁不住瞧不起隨何、陸賈的缺乏武功,周勃、灌嬰的缺少文才。”由此可見,劉淵所追求的是文武兼備。事實上也是如此,不僅有學問,而且弓術特別出眾。看來功業都是建立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之上啊!

    劉淵曾被人推薦給西晉武帝司馬炎,說他的武功才幹遠勝西漢名臣金日磾,司馬炎也很欣賞劉淵,準備委以重任。有臣下勸諫,劉淵是異族,難保沒有異心,如果太過重用,將來怕是難以控制,武帝聽後默然不語。後來鮮卑部禿髮樹機能叛亂,準備任用劉淵匈奴部人馬平亂,再因臣下進言勸阻,晉武帝放棄任用他的想法。匈奴雖已分為五部,但如給予適合的條件,勢必會野蠻生長,對於這一點,西晉朝廷也是甚為忌憚的,這一擔心到了晉惠帝時,變成了現實。

    晉惠帝無能致使“八王之亂”,司馬家族各系相互殘殺,輪番掌國。面對著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匈奴部族內部也開始蠢蠢欲動,他們密謀推舉劉淵為大單于,表面上支援成都王司馬穎,實際上要圖謀不軌。

    司馬穎被司馬家其他派系征伐,未按之前同劉淵商量好的固守鄴城(河北臨漳),而是挾持天子逃往洛陽。劉淵聽聞大怒:“司馬穎不聽我的,往相反的方向潰逃,真是蠢才一個!”部下趁機勸進自立門戶。劉淵說道:“誰來當皇帝也不是固定不變,誰有德行誰來做。”他的觀點類似於陳勝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西晉腐敗無能,兄弟骨肉相殘,變天的時機到了。

    那為何劉淵以“漢”為國號呢?

    劉淵認為,如以匈奴名義起兵,得不到晉朝百姓的支援。而漢朝立國久遠,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有很高威望的。我們祖先曾與漢朝兄弟相稱,哥哥被滅亡了,由弟弟來繼承,豈不是天經地義嗎?果然,這個名號一打出去,得到眾多人士的承認和歸附。從另一方面看,司馬家雖坐了天下,但其混亂統治不得民心。

    304年,劉淵自稱漢王,追尊劉禪,並立漢朝歷代皇帝神位祭祀,國號為“漢”。

    劉淵明明立的國號是漢,怎麼到了後來又被稱為“漢趙”“前趙”呢?

    劉淵死後,太子劉和繼位,不久被異母弟劉聰篡位,劉聰死後,他的老丈人匈奴權貴靳準擁立劉粲為帝,隨後政變殺死劉粲。鎮守長安的劉曜得知後發兵討伐,行軍途中自立為帝,改國號為“趙”。劉淵復漢,名號又成為趙就是打這裡起的。

    劉曜稱帝后,又引出了一個著名人物——羯族石勒。石勒也起兵反叛,國號也是“趙”,並且瓜分了漢趙的東部土地。之後東西兩“趙”相互攻伐,最終石勒取勝,滅亡漢趙。

    故此,史學上為了區分,將劉淵的漢國,包括之後的劉姓政權,統稱為“前趙”或“漢趙”。將石勒建立的石姓政權稱為“後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邊雨諾這個名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