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1、“以”的意思是:拿、向、用。這是倒裝句,“諮臣以當世之事”語序為“以當世之事諮臣”。

    2、諮臣以當世之事: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出自兩漢諸葛亮的《前出師表》

    3、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4、譯文: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以:認為。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顧:拜訪,探望。諮:詢問。由是:因此。感激:感動奮激。許:答應。驅馳:驅車追趕。這裡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以”古義:

    1、用;使用。

    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認為。

    戰國時代《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16、通“已”。已經。

    17、通“已”。停止。

    18、只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裡面的簡譜數字可以隨便寫嗎?